发扬孝道现实意义和强化措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发扬孝道现实意义和强化措施
二十一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是人才竟争的时代。
为促进后代的全面发展,特别是做人能力的发展和道德质量的提高,家庭教育的责任更大。
面对社会的观念弱化,我们要强化家庭孝理念的教育。
许多不良行为是从小养成的,许多犯罪动机是在个人独处时产生的,良好的家庭环境可以弥合严重的人格缺陷,良好的家庭教育可以影响人的一生,使人终生受益。
当一个孩子蒙发出对父母的孝心时,这种孝顺的心态就成为孩子的人格。
不言而喻,一个孩子与父母相处的关系,会成为他一生中与别人相处的基础。
我们应当继承和弘扬华人历史上重视家庭教育的优良传统和美德,使之成为搞好现代家庭教育的借鉴。
一些社会学家指出,中国和西方的家庭教育理念不同,西方是接力模式,中国是反馈的模式。
接力模式是重视父母教育子女,父母把子女养育到成人为止,老人的赡养靠社会和自身,不靠子女。
而反馈模式既有接力模式的重视父母养育子女,又重视子女对父母的敬仰和回报。
两种模式相比,以中国的反馈模式最优良。
接力模式造成老年人的孤独和凄凉,反馈模式使得老年人和青壮年之间互补和相得,乃是一种相仁之道。
随着世界范围内社会老龄化的发展,反馈模式更有其重要的现实意义与未来意义。
而传统孝文化正是这种区别的思想文化基础。
社会老龄化趋势使我们面临比历史上任何时代都繁重的养老任务。
况且在公共福利事业欠发达,许多老年人还必需依靠晚辈的照顾,老年人更需要的是亲情的慰藉。
因此,每一个家庭都必须大力倡导善事父母,赡养双亲的孝道德教育。
父母有抚养教育未成年子女的义务,成年子女也要有赡养辅助父母的义务。
少年儿童忙于学业,青壮年忙于事业,不易维持四世同堂的大家庭;老年人和青年人可以有各自的生活,但应保持密切的联系,最好是“分而不离”,便于互相照顾。
对长辈可能办不到亲身侍奉,可以请保姆或将老人送敬老院,子女要经常将其接回家来,或经常前往探望,以保持密切的亲情关系;日常生活也不可能时常守候在父母身旁,但必须给父母以各种精神安慰,为父母解决最切身的实际问题,这是新时代家庭对儿女尽孝的要求。
新的孝道德建设,应注重对传统家训的发掘与利用。
家训是社会意识形态在家庭领域和家庭关系上的体现。
是家庭成员和谐、稳定的行为准则,并形成一定的家庭风范和文化心理,曾经发挥过重要作用。
我们继承古代家训,以传统美德为榜样,教育子孙、勉励家人,是积极寻求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孝道德的重要渠道和方法。
还需要借鉴传统家庭教育中教育强化、礼仪强化、制度强化、舆论引导等强化措施。
全社会都要树立良好的孝行为榜样,更要加强对不孝行为的谴责与抵制。
除了社会建立孝道风气,也应重视以法促孝。
就是在保留优良孝传统的基础上,把一些普遍性的孝道规范上升为法律规范,使孝得到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的双重承认,通过法律对某些行为倡导或禁止,形成社会共识,树立新的孝道德标准。
对非强制性的孝道规范要以法律的强制规范补助。
如果只有孝道德规范而无法律规范,对那些泯灭良心嫌老弃老的人,就不能有所制裁。
新时期孝道德的建立和发展已离不开良好的法律环境。
家庭是孝理念形成的温床,是孝行为实践的场所,是孝道德的需求环境。
古往今来,那些尊老敬贤、爱老养老的贤人君子,其福报必然绵长,为世人所传颂,成为我们道德的楷模。
要强化孝意识,树立新风尚,就必须从家庭教育着手。
良好的家庭教育,向善的孝理念能够强化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我们要通过家庭教育来加强青少年的孝道德建设,引导人们在遵守孝行为准则的基础上,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对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更具有实际意义,是每一个家庭不可推卸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