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观笔记193】7000字百图详解修学院离宫(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景观笔记193】7000字百图详解修学院离宫(上)
大家好,我是小蚂哥。
之前给大家讲过一些日本园林,如桂离宫、龙安寺方丈庭院等,这些园林大名在外,我们即便没去过,也大多看到过一些图片。
但今天说的修学院离宫对于我们可能确实有点陌生。
不过在日本,修学院离宫可是和桂离宫,仙洞御所并称为日本“三大皇家园林”。
这其中一定有一些东西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那么话不多说,就请跟随小蚂哥的视角走进这座400年前幕府时代下的皇家园林吧。
初看修学院离宫的平面图确实有些与众不同,和桂离宫精巧朴实不同,修学院离宫的庭院被分成了三个部分,中间大面积都是农田与林地,直观感受非常的野趣散漫(不是贬义)。
不仅如此,下离宫、中离宫、上离宫分别位于山坡不同的高度,中间有稻田种植水稻。
随着坡度的上升,游人的视角也慢慢从仰视变为了俯视。
我们知道《园冶》中对于地形是有六种分类的,而山林地是最佳的,可见修学院离宫在选址上对比桂离宫的郊野地是有天然优势的。
桂离宫地形平坦,只能在平面构成上追求变化。
那么这样一个皇家园林为什么做得如此“闲云野鹤”呢,你能想象在颐和园中有农夫种田收稻子吗?
要理解修学院离宫我们还是要从他的创建者也是日本第108位天皇,水尾天皇说起。
至于这位天皇为啥是个光头,其实是一个悲伤的故事。
这位天皇继位时刚好赶上日本战国时代的尾巴,此时德川家康正在大战丰臣秀吉,后来在大阪之战中德川家康获胜,建立了关东幕府,也就是说水尾天皇自打继位起就是幕府的傀儡。
1615年,为了进一步限制天皇的权利,幕府颁布了《禁中并公家诸法度》,让天皇好好学习,不要在过问政事了,这一法令基本让天皇变为了日本的吉祥物。
我们在修学院离宫的乐只轩中还能看到门上装饰着鲤鱼,用金色
的网笼罩着,其实也是天皇自嘲为“网中之鲤鱼”罢了。
所以水尾天皇早早就退位出家了。
太上法皇,简称法皇,是日本历史上的太上天皇出家遁入佛门后的称号。
所以水尾法皇光头僧人的模样就是这么来的。
退位后的水尾法皇显然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了修学院离宫的建造上。
庭园从选址到每一处节点的设计都闪烁着他独特的东方审美。
我们先从选址来说,在京都附近遍寻多次后,水尾天皇偶然一次来到修学院勘察,发现这里的地形高差明显,最关键的是离京都圣山,镇护天皇的比叡山延历寺非常近,遂决定在此营建。
修学院离宫听上去是一个皇家园林,但说是一个山庄更加贴切。
1659年下御茶屋完工,1661年上御茶屋大体完工,1668年又建造了中御茶屋。
在1824年进行了重建,并且在1954年在此复原修复。
它的结构始终保持了上中下三块,中间间隔自然树林与农田。
总体来讲,修学院离宫就是上中下三处御茶屋,用种植着矮松的田间小路相连接,再加上大面积的农田与林地,总面积达到了恐怖的45.5万平方米,是桂离宫的6倍多,但如果去掉农田与林地,实际建设面积不到总面积的16%。
三处御茶屋独立而分散,是典型的园中园的形式,为什么要这么建设呢?除了造价考虑之外,很重要的原因是水尾自己的审美,别着急,让我们从下御茶屋开始说起。
下御茶屋
进入下御茶屋前我们先走过表总门和与御幸门。
表总门・御幸门
两座大门朴实无华地矗立在自然之中,在周围高大的乔木掩映下显得古朴素雅。
尤其是御幸门是不是感觉和桂离宫的门很像,没错当时水尾曾经悄咪咪地几次去桂离宫微服考察,这种以自然为美的原则也很好地继承到了修学院离宫之中。
桂离宫的大门
穿过御幸门眼前是一条小路,经过一片由石灯和枫树装饰的日式
池塘,向远处的庭院中心建筑——寿月观延伸过去。
这里也是下御茶屋中景观的精华,草与苔藓铺满了地面,和高处的乔木一起潇洒地填满了视野中的大部分画面,让人不自觉地把注意力转移到了蜿蜒曲折的小路之上。
而这条路也处理得细节满满,有用竹篱装饰的碎石小路,也有精致小桥的双石板桥,远处又变成了缓步台阶,而且在道路的两侧一直有石灯作为点缀。
这些灯笼也各有特色,有像鳄鱼张开嘴的鳄鱼灯笼,也有斗笠状的帽子上放着宝石的宝石灯笼,还有像个宝塔的塔型灯笼,日本园林中的特色之一就是在有限的元素中尽量变化出多样的形式,作为游客可能一晃而过,但作为园主的水尾却在一遍一遍的游赏之中体会着细节变化带来的满足感。
顺着小路我们来到一处独立的庭院,这里原本有三处建筑,分别是寿月观,蔵六庵和弯曲阁,可惜现在只剩下寿月观,也就是下图中央的建筑。
寿月观
寿月观也是后来复建的,不过基本还原了最初的样貌。
值得一提的是在寿月观东侧,前铺白砂飞石,从上御茶屋引下的水做成曲水小溪,经两道瀑布,汇于观前水池,这套完整的水系设计把寿月观半围合了起来,我们上文说的石桥水景正是水系的结尾。
寿月观的东面白沙飞石
在飞石汀步的深处就是下御茶屋的水源——白丝瀑。
这组石组也有设计的巧思,请注意瀑布上部的石头寓意着富士山,而左侧的立石微微的倾斜,这被认为是“格调高雅”的设计手法,有壮丽之感。
而跌水虽然没有万丈的气势但水流如丝,故名为白丝瀑。
水流通过小溪的引导汇入了尽头的池塘。
到此下御茶屋就游览完毕了,作为景观的开端,下御茶屋还是在小尺度的庭院空间下营造景观,景物与视距都比较近,因此很多人都觉得不过如此,其实大家忽略了一个历史的因素。
早前下御茶屋不仅有寿月观,还有藏六庵、弯曲阁两座建筑,现
均早已找寻不到身影。
藏六庵先留有牌匾挂在寿月观
而重点就是弯曲阁,根据凤林承章的日记记载,弯曲阁最初曾被命名为“邻月亭”,听名字就是用来赏月的,这是一座二层的阁楼,其实不仅是赏月,这座阁楼才是下御茶屋真正精华之所在,登上阁楼,水尾向窗外远眺,景色跳过了空间逼仄的庭院,眼前是一片田野,近可看农夫在农田耕作的身影,远处是天皇的圣山比叡山,夜晚月亮从比叡山慢慢上升,形成了一幅月下山野田园图。
大概是这个样子
不仅如此邻月亭与上御茶屋的邻云亭相互呼应,也分别对应了园中仰视与俯视的精华,成为了修学院离宫中最重要的两处节点。
可惜弯曲阁早已不见踪影,我们也只能通过图片想象一下了。
农田与御道
走出下御茶屋,眼前就是自然的山林与农田,一扫之前狭小空间的闭塞之感。
顺着两排松树的道路向前,我们有两个选择,中御茶屋与上御茶屋。
中御茶屋
其实原本中御茶屋并不在建设计划之中,所以直到下御茶屋与上御茶屋建设完毕7年之后,以法皇的第八皇女朱宫光子内亲王“音羽御所”的名义建造。
法皇以诗经中“乐只君子,万寿无期”为茶屋命名为“乐只轩”。
在了解建筑之前,让我还是在平面图上给大家解释清楚吧~
平面图我们从下侧台阶进入,眼前有两条路可以选择,左边就能进入中御茶屋,右侧可以达到一墙之隔的林丘寺。
中御茶屋中除了包含了乐只轩和客殿两栋建筑,还有一个草坪伞松的庭院和一个泉池苔藓庭院。
为啥离宫的旁边会有一个寺庙呢?
这里是皇女朱宫在法皇离世后为祈福镇灵出家而建的寺院。
虽然在法皇在世时中御茶屋就一直作为离宫的一部分经常利用,但中御茶
屋名义上一直是林丘寺的一部分,直到明治时期才被正式归入修学院离宫。
我们从这张平面图也能看出中御茶屋与林丘寺真的就是一墙之隔。
而中御茶屋中的客殿就是从林丘寺中移建过来的。
林丘寺
我知道谈历史大家都会很懵,我们还是把注意力放在景观设计上吧。
中御茶屋基本上和下御茶屋一样属于泉池式的庭院。
溪流泉池围绕建筑围合成庭院空间。
我们先来简单说说建筑。
乐只轩
乐只轩建筑朴素,建筑的南面面向庭院。
客殿
客殿的一之间饰有豪华的霞棚,与桂离宫的“桂棚”,三宝院的“醍醐棚”并称为”天下三棚“。
客殿显然细节要更多一些,从平面看客殿插入庭院之中,东南与南面都有景可看。
进入建筑内部,由于是原皇女的居所,所以室内还有花车的装饰画。
其中有一幅被金线网住的鲤鱼也象征了水尾的人生。
客殿大厅室内布置的雅致最优特色的是客殿的网干栏杆,象征晾晒的渔网。
说完建筑我们回头看下庭院的景色,顺着左侧的台阶我们就能进入庭院。
上去后空间突然开朗了不少,草坪中央有一棵漂亮低矮的伞松,构成了空间的视觉焦点。
转身我们就看到了中御茶屋中视觉的精华部分,泉池庭院。
泉池庭的视觉焦点是水面上低矮的石板平桥,植物层次异常丰富。
重点是火红的枫树。
即便是在枫树没有红的日子,这里不同层次的绿配合石块石桥也有青绿山水之感。
这座桥是一块完整的天然石,所以颇具质感。
我们顺着水流向上溯源,能看到两处跌瀑。
站在这里回望庭院,可以看到这条瀑布通过供水流入池塘。
客殿外庭院石组
最后还有一处我得专门带大家看一看,还记得平面图向南通向林丘寺的台阶吗,这里的景观非常值得欣赏。
粗犷的岩石,和纤细精致富有女性装饰化的客殿与乐只轩形成对比,这种力量感让人印象深刻。
到此中御茶屋游览完毕,你会发现这两处离宫都是以泉池式的庭院为构景中心,虽然精致但远谈不上精彩,但别着急,修学院离宫的精华在上御茶屋,下期我会着重分析。
这期我们先聊到这,我是小蚂哥,一个热爱景观的人,蚂蚁景观,以小见大,我们下期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