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课后习题 第6单元 第六单元过关检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单元过关检测
(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5题。

材料一艺术品的接受在过去并不被看作是重要的美学问题,20世
纪解释学兴起,一个名为“接受美学”的美学分支应运而生,于是研究艺术品的接受成为艺术美学中的显学。

过去,通常只是从艺术家的立场出发,将创作看作艺术家审美经验的结晶过程,作品完成就意味着创作完成。

而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来看,这一完成并不说明创作已经终结。

它只说明创作的第一阶段告一段落,接下来是读者或观众、听众的再创作。

由于未被阅读的作品的价值包括审美价值仅仅是一种可能的存在,只有通过阅读,它才转化为现实的存在,因此对作品的接受具有艺术本体的意义,也就是说,接受者也是艺术创作的主体之一。

(摘编自陈望衡《艺术是什么》) 材料二对文学艺术创作者来说,或早或晚,都会遭遇到这个问题——为谁创作、为谁立言?习近平同志强调:“文学艺术创造、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首先要搞清楚为谁创作、为谁立言的问题,这是一个根本问题。

人民是创作的源头活水,只有扎根人民,创作才能获得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


去过天安门广场的朋友一定会对矗立在广场上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印
象深刻,许多人都能背得出上面的碑文——“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
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
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
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在今天,再次诵读这段话,我们就会意识到,这改天换地的宏伟现实是人民创造的,人民当之无愧是时代的英雄,是历史的创造者。

只有认识到人民的主体地位,才能感受到奔涌的时代浪潮下面深藏的不竭力量,才有可能从整体上把握一个时代,认识沸腾的现实。

认识人民创造历史的主体地位,是为了从理性和情感上把自己放到人民中间,是为了解决我是谁、我属于谁的问题。

新文化运动以来,无论是经历革命与战争考验的现代作家,还是20世纪80年代那批经历了知青岁月的当代作家,他们内心其实都有一方情感根据地,都和某一片土地上的人
民建立了非常深切的情感关系。

这些作家是属于某个情感共同体的,这个共同体时刻提醒着他,他的生命和创作与这世界上更广大的人群休戚相关。

一个普普通通的劳动者,或许并不是我们的读者,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将他
以及他所代表的广大人民作为我们认识现实、理解时代的依据。

以人民为中心,就是要坚持以精品奉献人民。

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我国文化产品供给的主要矛盾已经不是缺不缺、够不够的问题,而是好不好、精不精的问题。

诚然,娱乐和消费也是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要的一部分,
但是,有责任感的艺术家会深深感到,我们就生活在那些为美好生活、为民族复兴而奋斗的人们中间,理应对我们的共同奋斗负有共同责任。

我们有责任通过形象的塑造,凝聚精神上的认同。

这种认同,是对国家和民族未来的认同,是与新时代伟大历史进程的同频共振,作者和艺术家只有把自己看成人民的儿子,积极投身于人们争取美好未来的壮阔征程,才有能力创造出闪耀着明亮光芒的文艺,照亮和雕刻一个民族的灵魂。

(摘编自铁凝《照亮和雕刻民族的灵魂》) 材料三鲁迅的“个人”是指一种独立人格,而这种独立人格又是在个性精神的支撑下实现的,所以他才把民族振兴和民族文化重建的基本途径最终归结为“尊个性而张精神”上来。

在鲁迅看来,个人化的思想是历史进化和社会解放的动力之源。

他所强调的人的精神,不仅是一种民族解放和文化重建的历史需要,而且常常在他的历史文化评判中不声不响地成为某种价值标准。

他所提倡的是与肯定个性精神和思想意识的重要地位合拍的文化价值,他所反对的一般也是否定和压制精神至上的历史观念和文化现象。

正是由于这个原因,他一生思想和作为虽也不断地变化,但始终没有放弃思想启蒙这个追求。

鲁迅走上文艺的道路是出于他看准了文艺最善于改变人的精神。

作为文艺家的鲁迅,也正是自觉用这样一种价值原则去选择文化和接受文化的选择。

鲁迅批判政治和张扬文艺并非他真正的和最终的目的。

他所急于实现的历史功能是人的精神的改变,即人的精神的独立。

概而言之,从存在角
度说,这种精神至上主义,在鲁迅的思维结构中是不是一种自觉,或者是在多大程度上的自觉十分复杂,但无可辩驳的是鲁迅的思维所触及的许多方面都体现出精神至上的思想倾向。

同时精神至上主义在鲁迅一生的精神活动中,构成了某种反复和不断出现的现象,这说明精神至上主义已经成为鲁迅的分析范式。

(摘编自刘倩《文学教育》)
1.下列关于材料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作家树立了与时代积极互动的理念,在创作实践中就能做到以人民为中心。

B.接受美学认为,读者、观众、听众对艺术品的接受是艺术创作的继续。

C.人民是认识现实、理解时代的依据,因为普通劳动者才是文艺最理想的读者。

D.真正扎根时代、富有责任感的艺术家,无须考虑人民群众的娱乐和消费需求。

答案:B
解析A项,“……就能……”说法错误,材料二第2段说的是“只有与身处的时代积极互动……才会获得艺术创作的蓬勃生机”。

C项,从材料二第4段中“一个普普通通的劳动者,或许并不是我们的读者”来看,选项说法错误。

D项,从材料二最后一段中“娱乐和消费也是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
要的一部分”来看,“有责任感的艺术家”对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要有全面认识,“无须考虑”不符合文意。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对于那些认为现实走在小说家想象力前面的作家而言,困难在于如何把握生活的复杂结构和本质内容。

B.对艺术家而言,日新月异的变革时代,既意味着巨大挑战,也能激发创作热情,促使他们投身沸腾的生活。

C.通过读者、观众和听众的接受,艺术作品的价值才从一种可能的存在转化为现实的存在,从这个意义上说,接受也属于艺术创作的一部分。

D.我国当下文化产品供给的主要矛盾已经由量的问题转向质的问题,艺术家的创作也应少而精,凝聚共识。

答案:D
解析D项,“少而精”在文中缺乏依据,原文是“而是好不好、精不精的问题”,没有提到“少”。

3.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三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鲁迅的通过转变国人的思想意识、振兴疲弱的旧中国的理想,体现了他的“精神至上观”或“精神至上主义”。

B.鲁迅从小受到的是正规的儒家文化的教育,他的最直接的文化环境是一个以儒家传统为信仰的正统家庭。

C.鲁迅脚踏着丰厚的传统文化的历史积淀,自觉或不自觉地与民族传统保持着积极的联系。

D.中国哲学和思想史中,在实际的历史行为里,人们也从未忘记“民心”,忘记“人的因素”。

答案:A
解析A项与材料三的连接更紧密,更体现了鲁迅的精神至上主义。

4.材料二的论证思路是什么?(4分)
参考答案:①全文共5段,阐明了文学艺术创作者在当代的责任和使命,强调人民是创作的源泉,更是创造历史的主体。

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人民是创作的源头活水,只有扎根人民,创作才能获得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

②首先提出“为谁创作、为谁立言”的问题。

接下来从“机遇”“挑战”两个方面指出当前艺术创作者存在的困惑,引用了人民英雄纪念碑的碑文,用典型事例来论证在今天,文艺工作者的使命是认识人民的主体地位,认识现实。

指出要认识人民的主体地位,应该“从理性和情感上把自己放到人民中间”。

最后强调新时代文艺创作的目标是把精品提供给人民群众,以此来凝聚精神上的认同。

5.铁凝说只有扎根人民,创作才能获得源头活水。

你赞同这个观点吗?请说出你的看法。

(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6~9题。

鸭的喜剧
鲁迅
俄国的盲诗人爱罗先珂①君带了他那六弦琴到北京之后不多久,便向我诉苦说:
“寂寞呀,寂寞呀,在沙漠上似的寂寞呀!”
这应该是真实的,但在我却未曾感得;我住得久了,“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只以为很是嚷嚷罢了。

然而我之所谓嚷嚷,或者也就是他之所谓寂寞罢。

我可是觉得在北京仿佛没有春和秋。

老于北京的人说,地气北转了,这里在先是没有这么和暖。

只是我总以为没有春和秋;冬末和夏初衔接起来,夏才去,冬又开始了。

一日就是这冬末夏初的时候,而且是夜间,我偶而得了闲暇,去访问爱罗先珂君。

他一向寓在仲密君的家里;这时一家的人都睡了觉了,天下很安静。

他独自靠在自己的卧榻上,很高的眉棱在金黄色的长发之间微蹙了,是在想他旧游之地的缅甸,缅甸的夏夜。

“这样的夜间,”他说,“在缅甸是遍地是音乐。

房里,草间,树上,都有昆虫吟叫,各种声音,成为合奏,很神奇。

其间时时夹着蛇鸣:‘嘶嘶!’可是也与虫声相和协……”他沉思了,似乎想要追想起那时的情景来。

我开不得口。

这样奇妙的音乐,我在北京确乎未曾听到过,所以即使如何爱国,也辩护不得,因为他虽然目无所见,耳朵是没有聋的。

“北京却连蛙鸣也没有……”他又叹息说。

“蛙鸣是有的!”这叹息,却使我勇猛起来了,于是抗议说,“到夏天,大雨之后,你便能听到许多虾蟆叫,那是都在沟里面的,因为北京到处都有沟。


“哦……”
过了几天,我的话居然证实了,因为爱罗先珂君已经买到了十几个科斗子②。

他买来便放在他窗外的院子中央的小池里。

那池的长有三尺,宽有二尺,是仲密所掘,以种荷花的荷池。

从这荷池里,虽然从来没有见过养出半朵荷花来,然而养虾蟆却实在是一个极合式的处所。

科斗成群结队的在水里面游泳;爱罗先珂君也常常踱来访他们。

有时候,孩子告诉他说,“爱罗先珂先生,他们生了脚了。

”他便高兴的微笑道,“哦!”
然而养成池沼的音乐家却只是爱罗先珂君的一件事。

他是向来主张自食其力的,常说女人可以畜牧,男人就应该种田。

所以遇到很熟的友人,他便要劝诱他就在院子里种白菜;也屡次对仲密夫人劝告,劝伊养蜂,养鸡,养猪,养牛,养骆驼。

后来仲密家里果然有了许多小鸡,满院飞跑,啄完了铺地锦的嫩叶,大约也许就是这劝告的结果了。

从此卖小鸡的乡下人也时常来,来一回便买几只,因为小鸡是容易积食,发痧,很难得长寿的;而且有一匹还成了爱罗先珂君在北京所作唯一的小说《小鸡的悲剧》里的主人公。

有一天的上午,那乡下人竟意外的带了
小鸭来了,咻咻的叫着;但是仲密夫人说不要。

爱罗先珂君也跑出来,他们就放一个在他两手里,而小鸭便在他两手里咻咻的叫。

他以为这也很可爱,于是又不能不买了,一共买了四个,每个八十文。

小鸭也诚然是可爱,遍身松花黄,放在地上,便蹒跚的走,互相招呼,总是在一处。

大家都说好,明天去买泥鳅来喂他们罢。

爱罗先珂君说,“这钱也可以归我出的。


他于是教书去了;大家也走散。

不一会,仲密夫人拿冷饭来喂他们时,在远处已听得泼水的声音,跑到一看,原来那四个小鸭都在荷池里洗澡了,而且还翻筋斗,吃东西呢。

等到拦他们上了岸,全池已经是浑水,过了半天,澄清了,只见泥里露出几条细藕来;而且再也寻不出一个已经生了脚的科斗了。

“伊和希珂先,没有了,虾蟆的儿子。

”傍晚时候,孩子们一见他回来,最小的一个便赶紧说。

“唔,虾蟆?”
仲密夫人也出来了,报告了小鸭吃完科斗的故事。

“唉,唉!……”他说。

待到小鸭褪了黄毛,爱罗先珂君却忽而渴念着他的“俄罗斯母亲③”了,便匆匆的向赤塔去。

待到四处蛙鸣的时候,小鸭也已经长成,两个白的,两个花的,而且不复咻咻的叫,都是“鸭鸭”的叫了。

荷花池也早已容不下他们盘桓了,幸而
仲密的住家的地势是很低的,夏雨一降,院子里满积了水,他们便欣欣然,游水,钻水,拍翅子,“鸭鸭”的叫。

现在又从夏末交了冬初,而爱罗先珂君还是绝无消息,不知道究竟在那里了。

只有四个鸭,却还在沙漠上“鸭鸭”的叫。

一九二二年十月
(选自《呐喊》,有删改) 注①爱罗先珂(1889—1952),俄国诗人、童话作家。

4岁时因病双目失明。

曾先后到过日本、泰国、缅甸、印度等地。

1921年在日本因参加“五一”游行被驱逐出境。

后辗转来到我国。

②科斗子:小蝌蚪。

③俄罗斯母亲:俄罗斯人民对祖国的爱称。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作品中“我”引用“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这句话,意在表明“我”不认同爱罗先珂对现实的感受。

B.作者描写爱罗先珂外貌,突出他独自靠在卧榻上眉头微蹙的特征,妙笔传神,勾勒出一个思想者的形象。

C.爱罗先珂主张自食其力,劝友人种白菜,养各种动物,寄托了他期盼人与人、人与物之间和睦相处的社会理想。

D.作品善于摹声摹形,用“咻咻的叫”写小鸭,以“满院飞跑”绘小鸡,生动形象地表现出小生灵的活泼可爱。

答案:A
解析A项,由文中“这应该是真实的”可知,“我”不是不认同,但因为住得久了,已经习惯了,所以没有感觉到罢了。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这篇小说带有纪实性色彩,情节曲折生动,明快而又深沉,在饶有情趣的生活小事中含有深意。

B.小说细节相当丰富,而且富有表现力。

如盲诗人在夏夜里独自在卧榻上怀想缅甸的情景,充满诗情画意。

C.小说运用了象征手法,许多地方有象征意义。

“沙漠”是社会现实的象征,而北京“仿佛没有春和秋”,这也可以理解为不只是指自然气候,而是含有双关意义,即也隐喻着社会。

D.作品看似“喜剧”,却隐含悲剧色彩,爱罗先珂想排遣寂寞却始终未能如愿,意味着他温情博爱的社会理想难以实现。

答案:A
解析A项,“情节曲折生动”有误,这篇小说在写作上有散文特色,细腻温婉,情节性不强。

8.请简要概括爱罗先珂的形象特点,并结合文章内容进行分析。

(4分) 参考答案:①童心未泯。

为了摆脱心灵的寂寞,他买来蝌蚪,在院子水池里养育未来的“池沼的音乐家”。

②喜好天籁。

他双目失明,却能凭心灵与
听觉来感知天籁,迷恋缅甸夏夜蛇鸣虫唱的神奇。

③温和善良。

与仲密一家和睦相处,与孩子们亲密无间,甚至将爱倾注在可爱的小生灵上。

解析回答本题,要注重把握文中对爱罗先珂的描写,比如为了摆脱心灵的寂寞,他买来蝌蚪,想培养“池沼的音乐家”,说明他童心未泯;他十分迷恋缅甸夏夜蛇鸣虫唱的声音,说明他喜爱大自然的声音;劝仲密夫人养各种动物,与仲密一家和谐相处,说明他善良温和等。

9.这篇小说多处运用了反衬手法,请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进行分析鉴赏。

(6分)
参考答案:①遍地音乐的缅甸之夜的生意盎然,反衬出“连蛙鸣也没有”的北京夏夜的寂寞荒凉;②“我”因习以为常对环境感觉的迟钝,反衬出盲诗人的敏感;③对“俄罗斯母亲”的渴念,反衬出盲诗人对现在生活的不满和失望;④鸭子在“沙漠”上的叫声,反衬出比无声更“寂寞”的世界。

解析反衬是利用与主要形象相反、相异的次要形象,从反面衬托主要形象。

了解了反衬的特点,便于从文中找出有关内容。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0~14题。

吕公著字晦叔,幼嗜学,至忘寝食。

恩补奉礼郎,登进士第。

神宗立,
召为翰林学士、知通进银台司。

司马光以论事罢中丞,还经幄
..。

公著封还
其命曰:“光以举职赐罢,是为有言责者不得尽其言也。

”诏以告直付门。

公著又言:“制命不由门下,则封驳
..之职,因臣而废。

愿理臣之罪,以正纪纲。

”帝谕之曰:“所以徙光者,赖其劝学耳,非以言事故也。

”公著请不已,竟解银台司。

起知河阳,召还,帝从容与论治道,遂及释老
..,公著问曰:“尧、舜知此道乎?”帝曰:“尧、舜岂不知?”公著曰:“尧、舜虽知此,而惟以知人安民为难,所以为尧、舜也。

”帝又言唐太宗能以权智御臣下。

对曰:“太宗
之德,以能屈己从谏尔。

”帝善其言。

未几,同知枢密院事。

有欲复肉刑
..者,议取死囚试之,公著曰:“试之不死,则肉刑遂行矣。

”乃止。

夏人幽其主将大举讨之公著曰问罪之师当先择帅苟未得人不如勿举及兵兴,秦、晋民力大困,大臣不敢言,公著数白其害。

元丰五年,以疾丐去位。

哲宗即位,以侍读还朝。

太皇太后遣使迎,问所欲言,公著曰:“先帝本意,以宽省民力为先。

而建议者以变法侵民为务,与己异者一切斥去,故日久而弊愈深,法行而民愈困。

诚得中正之士,讲求天下利病,协力而为之,
宜不难矣。

”又乞备置谏员,以开言路。

元祐元年,拜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

与司马光同心辅政,推本先帝之志,凡欲革而未暇与革而未定者,一一举行之,民咸以为便。

光薨,独当国,除吏皆一时之选。

右司谏贾易以言事讦直诋大臣,将峻责,公著以为言,止罢知怀州。

退谓同列曰:“谏官所论,得失未足言。

顾主上春秋方盛,虑异
时有进谀说惑乱者,正赖左右争臣耳,不可豫使人主轻厌言者也。

”众莫不叹服。

(选自《宋史·吕公著列传》,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夏人幽其主将/大举讨之/公著曰/问罪之师/当先择帅/苟未得人/不如勿举/
B.夏人幽其主/将大举讨之/公著曰/问罪之师/当先择帅/苟未得人/不如勿举/
C.夏人幽其主将/大举讨之/公著曰/问罪之师/当先择帅/苟未得/人不如勿举/
D.夏人幽其主/将大举讨之/公著曰/问罪之师/当先择帅/苟未得/人不如勿举/
答案:B
解析动词“幽”的宾语是“其主”,在“其主”后断开,排除A、C两项;动词“得”的宾语为“人”,应在“人”后断开,排除D项。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经幄,即经筵,指汉唐以来帝王为讲经论史特设的御前讲席。

B.封驳,意为封还皇帝不恰当的诏令,驳正臣下奏章的违误。

C.释老,指释迦牟尼,因其为佛教创始人,所以“释老”泛指佛教。

D.肉刑,残害肉体的刑罚,古时指黥、劓、刖、宫、大辟等刑罚。

答案:C
解析C项,“释老,指释迦牟尼”解说有误,“释老”是释迦牟尼和老子的并称,亦指佛教和道教。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吕公著正直敢言。

神宗时,对司马光因论事被解职一事,他坚持己见,一再向皇上进言;兴兵西夏后,唯有他敢于指出兴兵之害。

B.吕公著善于进谏。

在悠闲地与神宗谈论治国时,他趁机劝说神宗施行尧舜“知人安民”、唐太宗“屈己从谏”的治国之道,得到神宗认可。

C.吕公著识虑深敏。

有人打算恢复残酷的肉刑,他提出不同意见,阻止了此事;朝廷要讨伐西夏,他立即提出自己的独到见解。

D.吕公著重视吏治。

他以侍读身份回朝廷后,通过分析新法颁布后产生的弊端,指出提拔正直官员的作用;其后,又点明设置谏员的必要性。

答案:B
解析B项,二人只是谈到尧、舜“知人安民”、唐太宗“屈己从谏”的治国之道,吕公著并没有趁机劝说。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
(1)帝谕之曰:“所以徙光者,赖其劝学耳,非以言事故也。

”公著请不已,竟解银台司。

(2)推本先帝之志,凡欲革而未暇与革而未定者,一一举行之,民咸以为便。

参考答案:(1)神宗告诉他说:“调动司马光官职的原因,是依赖他劝勉人们学习,不是因为言事的缘故。

”吕公著不停地请求,最终被解除掌管通进银台司的职务。

(2)依据先帝的意愿,凡是打算变革却没来得及予以变革以及已经变革而未形成定例的,都一一加以实行,百姓都认为便利。

14.右司谏贾易诋毁朝廷大臣,将要被严厉责罚,吕公著为何替他说情?请简要说明。

(3分)
参考答案:为了不让国君轻易厌恶敢说话的人。

因为皇上还年轻,需要直言规劝国君的臣子,以防有人谄媚惑乱皇上。

参考译文吕公著字晦叔,从小爱好学习,以至废寝忘食。

凭恩荫补为奉礼郎,考中进士。

神宗即位,召吕公著为翰林学士、知通进银台司。

司马光因论事被解除御史中丞的职务,回到经幄。

吕公著原封不动地退回诏令说:“司马光因为履行职责而被罢免,这是让有言事职责的人不能畅所欲言。

”神宗把诏书直接交给门使。

吕公著又说:“皇帝的诏令不通过门下省,那么门下省封驳的职责,因我而废弃。

希望治我的罪,以端正纪律纲常。

”神宗告诉他说:“调动司马光官职的原因,是依赖他劝勉人们学习,不是因为言事的缘故。

”吕公著不停地请求,最终被解除掌管通进银台司的职务。

起用他执掌河阳,又召回朝廷,神宗悠闲时同吕公著谈论治国之道,于是谈到了佛教、道教,吕公著问道:“尧、舜知道这些学说吗?”神宗
说:“尧、舜哪能不知道?”吕公著说:“尧、舜虽然知道这些学说,但仅把知人和使百姓安居作为难事,所以成为尧、舜。

”神宗又说唐太宗能用权术智谋驾驭臣下。

吕公著回答说:“唐太宗的德行,是能使自己放下架子听从劝谏而已。

”神宗对他的话表示赞许。

不久,任同知枢密院事。

有人打算恢复肉刑,建议取死囚试验,吕公著说:“如果试了不死,那么肉刑就会实行了。

”于是作罢。

西夏囚禁了他们的君主,宋朝将要大举征讨西夏。

吕公著说:“问罪的军队,应当首先选择主帅,如果没有合适的人,不如不出兵。

”等到出兵后,秦、晋民力大困,大臣们不敢说,吕公著多次陈述兴兵的害处。

元丰五年,吕公著因病乞求离开职位。

哲宗即位,吕公著以侍读的身份返回朝廷。

太皇太后派使臣迎接,询问他想要说的,吕公著说:“先帝本意,把宽省民力作为第一要务。

但建议的人以变法侵夺百姓为务,与自己意见不同的统统被排斥,因此日久而弊端更深,新法颁行而百姓更加困苦。

果真能得到公允正直的人,谈论寻找天下的利弊,同心协力来做,应该不难。

”又请求备置谏员,以广开言路。

元祐元年,被授予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

与司马光同心辅政,依据先帝的意愿,凡是打算变革却没来得及予以变革以及已经变革而未形成定例的,都一一加以实行,百姓都认为便利。

司马光去世,吕公著独自当权,所任命的官吏都是当时挑选出的佼佼者。

右司谏贾易因说话直率诋毁朝廷大臣,将要被严厉责罚,吕公著替他说话,他仅被降为怀州知州。

吕公著退朝对同事说:“谏官对问题的议论,对与不对不值得说。

但皇上还年轻,担心将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