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高考语文总复习: 文言文阅读 考点学案二课时跟踪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考点学案二了解并掌握文言断句
课时跟踪练
题组一基础练
1.下列关于古代文化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京兆:地名,古代的二级行政单位,所管辖范围大致相当于陕西西安及其附近所属地区.
B.奉诏:接受皇帝的命令.奉,这里意为恭敬地献上.诏,帝王所发的文书命令,亦即诏书.
C.御史中丞:官名,汉朝为御史大夫的次官,唐复置御史大夫,亦往往缺位,仍以中丞代行其职.
D.仪同三司:非三司而仪制同于三公.三司即三公.唐代称御史大夫、中书、门下为三司.
解析:B项,“奉,这里意为恭敬地献上”错误;奉,恭敬地用手捧着.
答案:B
2.下列关于古代文化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高祖,是皇帝的谥号.我国封建时代,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供奉时特起的名号,如高祖、太宗等.
B.仆射,官名,秦始置,汉以后因之,宋以后废,太平天国曾设仆射一职.位仅次尚书令,职权渐重.
C.丁父忧,是指遭逢父亲丧事.旧制,父母死后,子女要守丧,谓之“丁忧”.
D.禳厌,禳除邪恶灾祸.禳原为古代祭祀名,在我国古代占有极
其重要的地位,不仅形式多样,且影响深远.
解析:A项,“高祖”是皇帝的庙号.
答案:A
3.下列关于古代文化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即位”指开始做帝王或诸侯,可以指自己打下的江山,也可以是继承位子.
B.“刺史”是古代官职名,其职权在不同的时期不完全相同,有时是个虚衔.
C.“端拱”是宋太宗的一个年号,年号是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比如雍熙.
D.“金陵”是南京的别称,南京是我国著名的六朝古都,其别称还有建康、江宁、天京、汴梁、石头城等.
解析:D项,“汴梁”不是南京的别称,而是开封的别称.
答案:D
4.下列关于古代文化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御史是中国古代的官职名称,自秦朝开始,御史专门作为监察性质的官职,负责监察朝廷、诸侯官吏,御史的设置一直延续到清朝.
B.法书又称法帖,是指人们学习书法可以作为楷模的范本.有时也以此表示对古代名家墨迹的敬称,或以此誉称表达对书法作者的尊重.
C.甲子是天干地支纪时循环中的第一个.古人创设十二天干、十地支,彼此两相组合用于纪时,六十为一轮回,并用以记年、月、日、时.
D.墓志铭一般由志和铭两部分组成.志多用散文,记叙死者世系、
名字、爵位及生平事迹等;铭多用韵文,表示对死者的悼念和赞颂.
解析:C项,“古人创设十二天干、十地支”错误,应该是“十二地支、十天干”.
答案:C
5.下列关于古代文化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历数”指观测天象以推算年时节候的方法,主要运用的是历史和算术知识.
B.“孤”古时称幼年丧父或父母双亡的人,年老无子女的人称为“独”.
C.“有司”通常指主管某部门的官吏,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故称有司.
D.“五经博士”是学官名.五经即《书》《诗》《礼》《易》《春秋》.
解析:A项,“主要运用的是历史和算术知识”错.
答案:A
6.下列关于古代文化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布衣,即平民.古代平民穿麻布葛衣,故“布衣”成了平民的代称.《出师表》“臣本布衣”中的“布衣”亦为此义.
B.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亦可表年份,一般由皇帝发起.“雍熙初”中的“雍熙”是宋太宗在位时的年号.
C.刑部,是中国古代官署的名称,六部之一,掌管国家的法律、刑狱的事务.宋代刑部主官为尚书,刑部侍郎是次官.
D.禁中,也作“禁内”,指帝王接见大臣,商讨、处置国家重要事务的办公场所.未经帝王允许,不许人在其中随便进出.
解析:D项,禁中,指帝王所居的宫苑.
答案:D
7.下列关于古代文化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黜陟”指人才的进退,官吏的升降.其中“黜”指对官员的晋升或进用,“陟”指对官吏的降职或罢免.
B.“陛下”原来指的是帝王宫殿的台阶之下,后来引申为与帝王面对面应对时对帝王的敬称.
C.“逆龙鳞”比喻犯人主或强权之怒.传说龙喉下有逆鳞径尺,若人有触之者,则必杀人.后人用“龙鳞”指皇帝或其威严.
D.“徒流”是古代刑法.“徒”是剥夺罪犯一定期限的自由并强制其服劳役,“流”是将罪犯放逐到边远地区进行惩罚.
解析:A项,“黜”“陟”的意思说反了.
答案:A
8.下列关于古代文化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字”是古人入学时取的,通常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也便于他人称呼.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
B.“礼部”为中国古代官署.其长官为礼部尚书,主要管理全国学校事务、科举考试及藩属和外国之往来等事宜.
C.“疏”指古代一种重要文体,用于臣下向皇帝分条陈述意见.疏还可指对古书的旧注做进一步解释.
D.“轩辕”即黄帝,生于轩辕之丘,号轩辕氏,被尊为“中华民族的共同始祖”.
解析:A项,“入学”错误,“字”是古人成年时取的.
答案:A
9.下列关于古代文化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会试”是我国封建社会科举考试的一种.乡试的第二年由皇帝主持在京城举行,因为在春天举行,又称春试或春闱.
B.“致仕”就是旧时官员交还官职,即今所谓退休.依照古制,官员在一般情况下七十岁致仕,有疾患的则可以请求提前.
C.“服阕”是指旧时官员三年守丧期满除服.官员遭逢父母去世,按例要离职回籍守丧,满三年后朝廷再授予新的职务.
D.“尚书”是中国古代官名.始置于战国时代,或称“掌书”,到了隋唐时确定为尚书省下设的六个部的最高行政长官.
解析:A项中说会试“由皇帝主持”错误,会试由礼部派官员主持.
答案:A
10.下列关于古代文化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未冠:古代男子二十岁举行冠礼,结发戴冠,以示成年,称“弱冠”,未成年称“未冠”.
B.荫:古代的一种制度,子孙因先辈有勋劳或官职而依照往例受到封赏或免罪.
C.社稷:社,谷神;稷,土神.古代帝王祭祀他们以求国事太平、五谷丰登.后用作国家的代称.
D.三秩:秩,古代官吏的俸禄,引申指官吏的职位和品级,三秩,即三级或三等.
解析:C项,“社,谷神;稷,土神”有误,应为“社,土神;稷,谷神”.
答案:C
题组二语段练
1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郝处俊,安州安陆人.好学,嗜《汉书
..》,崖略暗诵.贞观中,第进士,解褐著作佐郎,袭父爵.兄弟友睦,事诸舅谨甚.召拜太子司议郎,
累迁吏部
..侍郎.上元初,帝观酺翔鸾阁,时赤县与太常音技分东西朋,帝诏雍王贤主东,周王显主西,因以角胜,处俊曰:“礼所以示童子
无诳者,恐其欺诈之心生也.二王春秋
..少,意操未定,乃公朋造党使相夸,非所以导仁义,示雍和也.”帝遽止,叹曰:“处俊远识,非众臣所逮.”开耀元年卒,年七十五.帝哀叹其忠,举哀光顺门,祭以少.牢.,赙绢布八百段、米粟八百石,诏百官赴哭,官庀葬事.
(节选自《新唐书·郝处俊传》)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它与《史记》《后汉书》《三国志》合称为“前四史”.
B.“吏部”掌管全国文武官员的选用、任免、考核、调动等事务,主管是吏部尚书和吏部侍郎.
C.“春秋”既可指春季秋季,也可指我国特定的历史时代,还可指儒家经典,文中用以指年龄.
D.“少牢”指我国古代祭祀时用羊和猪当祭品,“太牢”则指祭祀帝王时用牛、羊和猪当祭品.
解析:根据积累的古代文化知识可知:吏部掌管全国文官,兵部掌管全国武官.故选B.
答案:B
【参考译文】
郝处俊,安州安陆人.他爱好学习,特别喜欢《汉书》,大致都能背下来.贞观年间,考中进士,任著作佐郎,承袭父亲的封爵.兄弟间和睦友爱,侍奉舅舅们很是恭敬.朝廷召他去任太子司议郎,逐步升官至吏部侍郎.上元初年,高宗皇帝在翔鸾阁大宴群臣.那时赤县与太常的音乐演出班子分东西朋,皇帝诏令雍王贤掌握东朋,令周王显掌
握西朋,要他们比赛角胜.郝处俊劝说:“礼中要教育孩子不说谎,是
担心孩子们会生出欺诈之心.现在两位王还很年轻,意志品德尚未定型,就让他们聚朋结党,相互夸示,这不是教导仁义、表现融洽和睦的办法.”皇帝于是即刻制止,并感叹:“处俊有远见卓识,非一般臣子所能比得上.”开耀元年(681)死,终年七十五岁.皇帝哀叹他的忠心赤诚,为他在光顺门举哀,用少牢祭奠,送治丧绢布八百段、米粟八百石,诏令百官都去哭祭,官家安排其入葬事宜.
1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杨奂,字焕然,乾州奉天人.岁癸巳
..北渡,冠氏帅赵寿
..,奂微服
之即延致奂,待以师友之礼.门人有自京师载书来者,因得聚而读之.
东平严实闻奂名,数问其行藏,奂终不一诣.戊戌
..,试诸道进士.奂试东平,两中赋论第一.从监试官北上,谒中书耶律楚材,楚材奏荐之,
授河南路征收课税所长官,兼廉访使.……在官十年,乃请老
..于燕之行台.奂博览强记,作文务去陈言,以蹈袭古人为耻.朝廷诸老,皆折
行辈
..与之交.关中虽号多士,名未有出奂右者.
(选自《元史·杨奂传》,有删改)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癸巳、戊戌都指年份.中国自古便有十天干与十二地支,形成天干地支纪年法.
B.微服是指为隐藏身份、避人耳目而改换成平民的服装,古代专指有身份的官吏私访.
C.请老,指古代官吏请求退休.退休制度是我国古代官僚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D.行辈,即排行和辈分.儒家文化强调论资排辈,汉族重宗族的观念一直延续至今.
解析:根据积累的古代文化知识可知:“专指有身份的官吏私
访”错误,“微服私访”的还有帝王.
答案:B
【参考译文】
杨奂,字焕然,乾州奉天人.癸巳年,杨奂着便装渡黄河北上,冠氏帅赵寿之立即邀请杨奂前来,以师友的礼节对待他.杨奂门人中有人从京师运载书籍前来冠氏,因此得以相聚读书.东平严实听说杨奂的名声,多次询问他的行止,杨奂始终不去拜见严实.戊戌年,考试各道进士.杨奂就试于东平,两道考试都中诗赋、策论第一.随监试官北上,拜见中书令耶律楚材,耶律楚材上奏推荐杨奂,任命他为河南路征收课税所长官,兼廉访使.……在任十年,于是向燕京的行台请求退休.杨奂博览群书,长于记忆,作文章务必去除陈词滥调,以因袭古人为耻辱.朝廷中诸位年高德重者,都降低辈分与他交往.关中地区虽然号称人才众多,但名声没有超过杨奂的.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崔慰祖字悦宗,清河东武城人也.父庆绪,永明中为梁州刺史.慰
祖解褐
..奉朝请.……与丹阳丞刘渢素善,遥光据东府反,慰祖在城内.
城未溃一日,渢谓之曰:“卿有老母,宜出.”命门者出之.慰祖诣阙
..自首,系尚方,病卒...慰祖着海岱志,起太公迄西晋人物,为四十卷,半成.临卒,与从弟纬书云:“常欲更注迁、固二史,采史、汉所漏二百馀事,在厨簏,可检写之,以存大意.海岱志良未周悉,可写数本
付护军诸从事
..人一通,及友人任昉、徐寅、刘洋、裴揆,令后世知吾微有素业也.”
(选自《南齐书》列传第三十三)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解褐”指脱去粗布衣服,换上官服,入仕做官.上古时期所谓“布”,是指麻织品或葛织品,用麻葛织品做成的布衣,也叫“褐”.
B.“阙”是宫门两侧的高台,左右各一,中间为通道.又可借指宫廷.“诣阙”既可指赴朝廷,又可指赴京都.
C.“卒”是古代称大夫的死,古代帝王和王后死叫“崩”,古代诸侯王死叫“薨”,古代其他人的死亡均称为“死”.
D.“从事”,官名.汉制,州刺史的辅佐官吏如别驾、主簿、功曹等均称从事史.汉以后三公及州郡长官都自辟僚属,多称“从事”.
解析:根据积累的古代文化知识可知:死就是指古代平民的死亡,而非泛指其他所有人的死亡.故选C.
答案:C
【参考译文】
崔慰祖,字悦宗,是清河郡东武城人.父亲崔庆绪,永明年间担任梁州刺史.崔慰祖脱去布衣做官担任奉朝请.……崔慰祖和丹阳县丞刘渢一向要好,萧遥光占据东府造反时,崔慰祖正在城内.在城池还没有被攻下的一天,刘渢对崔慰祖说:“你家中有老母亲,应当赶快出城去.”于是命守门人放他出去.崔慰祖(出城后)就去朝廷自首,被囚禁在尚方,病死.崔慰祖著有《海岱志》,记载了从太公时起到西晋时止的人物,写到四十卷,完成了一半.临死时,写信给堂弟崔纬说:“常想再注释司马迁、班固两人的历史著作,已搜集到《史记》《汉书》遗漏未载的二百多件事,放在橱柜竹箱中,你可以整理好写出来,以保存它的大意.《海岱志》确实不够完善详细,你可抄写几本,交给护军各位从事每人一本,也给朋友任昉、徐寅、刘洋、裴揆等,让后世的人知道我稍微有些清高的事业.”
1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吴祐字.季英,陈留长垣人也.父恢,为南海太守
...祐年十二,随从
到官.恢欲杀青
..简以写经书,祐谏曰:“今大人逾越五岭,远在海滨,其俗诚陋,然旧多珍怪,上为国家所疑,下为权戚所望.此书若成,则载之兼两.昔马援以薏苡兴谤,嫌疑之间,诚先贤所慎也.”恢乃止.
后举孝廉
..,将行,郡中为祖道,祐共小吏雍丘黄真欢语移时,与结友而别.功曹以祐倨,请黜之.太守曰:“吴季英有知人之明,卿且勿言.”真后亦举孝廉,除新蔡长,世称其清节.迁胶东侯相.祐政唯仁简,以身率物.民有争诉者,辄闭门自责,然后断其讼,以道譬之.或身到闾里,重相和解.
(选自《后汉书·吴祐传》,有删节)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字,古人幼时命名,成人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是出于礼貌和尊敬.
B.太守,是郡守的尊称.汉景帝更名为太守,为一郡的最高行政长官,除治民、进贤、决讼、检奸外,还可以自行任免所属掾吏.
C.孝廉,是秦始皇时设立的察举考试以任用官员的一种科目.孝廉是“孝顺亲长,廉能正直”的意思.后来,也变成明朝、清朝对举人的雅称.
D.杀青,古人在竹简上写字,用火烤去竹简的水分,以便书写和防虫蛀,这道工序称为杀青.后来泛指书籍定稿.
解析:第一步,根据积累的古代文化知识可初步判定A、B两项正确.第二步,可联系历史教材中西汉的“察举”制,确定“孝廉”是汉武帝时设立的,而非秦始皇设立.
答案:C
【参考译文】
吴祐字季英,陈留长垣人.父亲吴恢,任南海太守.吴祐十二岁时跟随父亲到任所生活.父亲想烤竹简刻经书,吴祐劝道:“现在父亲越过五岭,远在海边,这里风俗简陋,但旧时有许多珠宝珍奇,上被国家猜疑,下被诸侯寄望.如果把书写成,恐怕要用两辆车来载运.从前马援因为运回薏苡招致毁谤,这是容易让人产生嫌疑的事情,前代的贤人对此也是十分慎重的.”吴恢于是就不写书了.后来被举为孝廉,将前去应召,郡里给他饯行,吴祐跟小吏雍丘黄真畅谈多时,与他结友而别.功曹认为他太傲慢了,请求罢免他.太守说:“吴季英有知人之明,你先不要多言.”黄真后来也被举荐为孝廉,拜新蔡县令,世人称赞他清廉有节操.吴祐后来升为胶东侯相.他为政力求仁慈清简,以身作则.百姓有到官府打官司的,他总是先闭门自责,然后再审断诉讼,用道理开导他们.或亲自到百姓居住的地方调解,使双方和解.
1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刘子玄,名知几,以玄宗讳嫌
..,故以字行.年十二,父藏器为授《古文尚书》,业不进,父怒,楚督之.及闻为诸兄讲《春秋左氏》,冒往听,退辄辨析所疑,叹曰:“书如是,儿何怠!”父奇其意,许授
《左氏》.逾年,遂通览群史.与兄知柔俱以善文词知名.擢进士第
....,调获嘉主簿.
子玄领国史且三十年,官虽徙,职常如旧.礼部
..尚书郑惟忠尝问:“自古文士多,史才少,何耶?”对曰:“史有三长:才、学、识.世罕兼之,故史者少.夫有学无才,犹愚贾操金,不能殖货;有才无学,犹巧匠无楩楠斧斤,弗能成室.善恶必书,使骄君贼臣知惧.”时以为笃论.子玄善持论,辩据明锐,视诸儒皆出其下,朝有论著辄豫.殁后,帝读《史通》称善.追赠工部尚书,谥.曰文.
(节选自《新唐书·刘知几传》)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讳嫌”就是避讳,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是古代避讳的总原则.如东汉为避光武帝刘秀讳,改“秀才”为“茂才”.
B.擢进士第,即进士及第,指参加殿试合格后录取成为进士,进士分为三甲,一甲三名,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状元、榜眼和探花.
C.礼部是古代官署“六部”(吏、户、礼、兵、刑、工)之一,主要负责管理国家的典章礼仪、科举考试和学校教育等事务.
D.“谥”即谥号,是古代帝王、诸侯、卿大夫、高官大臣等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一种称号以褒扬其德行功绩.
解析:第一步,根据积累的古代文化知识可判定A、B两项正确.第二步,联系历史教材相关内容,可知C项正确;联系语文教材注释中对谥号的解读,可知谥号有三类:表扬、批评和同情.
答案:D
【参考译文】
刘子玄,名知几,因为避唐玄宗的名讳,所以就用他的字来代替.十二岁时,父亲刘藏器给他讲授《古文尚书》,学业不见长进,父亲恼怒,用杖责打来督促他.等到后来听说父亲要给兄长们讲授《春秋左氏传》,刘子玄便混在兄弟里面去听,回来后就剖析疑难的问题,感叹说:“《古文尚书》要是像这样,我怎么会懈怠呢!”父亲对他的想法感到很惊异,答应给他讲授《春秋左氏传》.过了一年,刘子玄就通览了各种史书.他和他的兄长知柔都以擅长文词知名.后来考中进士,调任获嘉主簿.
刘子玄统管国史的编修将近三十年,官职即使变更了,编修国史的职责依然如旧.礼部尚书郑惟忠曾经问他:“自古以来文士多,修史
的人才少,为什么呢?”刘子玄回答说:“修史有三种特长:才华、学养、见识.世上很少有人能三者兼有,所以修史的人才少.有学养无才华的人,犹如愚蠢的商人拿着铜钱,却买不到东西;有才华无学养的人,犹如能工巧匠却没有楩木楠木做的好斧头,建不成房屋.好的坏的一定要记下来,使骄傲的国君乱臣贼子感到害怕.”当时的人们认为他说的是确论.刘子玄善于提出新的见解,论辩考据清晰敏锐,认为当时的那些文士们都不如自己,朝廷有所论著他总要参与修撰.在他去世后,玄宗阅读《史通》,称赞写得好.追赠他为工部尚书,谥号为文.
16.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魏收,字伯起,钜鹿下曲阳人也.收少机警,不持细行.年十五,颇已属文.及随父赴边,好习骑射,欲以武艺自达.荥阳郑伯调之曰:“魏郎弄戟多少?”收惭,遂折节读书.积年,以文华显.
初除太学博士
...节闵帝立,妙简近...永安三年,右迁为北主客郎中
侍,诏试收为封禅
..书.收下笔便就,不立稿草,文将千言,所改无几.
时黄门郎贾思同侍立,深奇之,白帝曰:“虽七步之才
....,无以过此.”迁散骑侍郎,并修国史,俄兼中书侍郎,时年二十六.
(选自《北史》,有删改) 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博士”指古代学术上专通一经或精通一艺、从事教授生徒的官职.
B.“郎中”即帝王侍从官的通称,其职责为照顾帝王饮食起居、身体保健.
C.“封禅”指中国古代帝王在太平盛世或天降祥瑞之时的祭祀天地的大型典礼.
D.“七步之才”指有七步成诗的才能,比喻人有才气,文思敏捷.原指曹植,文中用这一典故赞美了魏收的文学才华.
解析:联系文言文《荆轲刺秦王》中“诸郎中执兵”可知:“郎中”的职责为护卫、侍从,随时建议,备顾问及差遣.故确定B项错误.
答案:B
【参考译文】
魏收,字伯起,是钜鹿下曲阳人.魏收从小聪明机智,不拘小节.十五岁时,已经相当会写文章.当他随父亲去边境后,就喜欢学习骑马射箭,想凭借武艺使自己显贵.荥阳人郑伯取笑他说:“魏收儿郎玩了多少戟啦?”魏收感到惭愧,于是改变志向,专心读书.这样积年累月,终于以文才华美而出名.
开始被授予太学博士.永安三年,又升迁为北主客郎中.节闵帝即位,精选左右侍从官员,下诏书命令魏收撰写封禅书来测试他的文才.魏收执笔一挥而就,不拟草稿,文章长近千字,几乎没有改动.此时黄门侍郎贾思同伺候在节闵帝身旁,对魏收的才能很惊奇,禀报皇帝说:“即使是七步之内能作诗的才子,也不能超过他.”于是升任魏收为散骑侍郎,并修国史,又没有多久,兼任中书侍郎,这时他才二十六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