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语文下:负荆请罪 相关资料和教材解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六年级语文下:负荆请罪相关资料和教材解读时势造英雄。
在纷繁变幻的战国时代,涌现出大批文臣武将,他们各展其才,在那丰富多采的英雄画廊里,位置显赫,映照千古。
蔺相如原本是赵国宦官头目缪贤家中的一名舍人,按正常升迁,很难位居国相地位,但秦赵之间的尖锐斗争,为其提供了脱颖而出的机会。
战国后期,强秦加紧了东出兼并六国的攻势,而三晋当其冲要。
经过几大战役后,韩魏国力锐减,慑于秦威,逐渐不敢做正面相抗。
赵国自武灵王(前325-前229年)胡服骑射、大兴改革以来,奋发图强,比之其他中原各国,实力强盛,成为秦向东发展的劲敌。
到了赵惠文王(前307-前251年)后期,秦的攻势加剧,秦、赵之间的外交、军事斗争日趋复杂起来。
秦昭王(前307-前251年)于赵惠文王十六年(前283年)向赵提出以15城易赵之和氏壁。
这是强国对弱国进行的一场政治讹诈。
一块壁玉,无论多么宝贵,也不能与15座城池相抵质,强秦不过借机试探赵之虚实而已。
消息传来,赵君臣明知是讹诈,却无如之何。
如作应允,显然秦城恐不可得,拱手送璧入秦,定使赵国徒受愚弄,而强秦更求索不已,如不应允,秦便轻易得到出兵赵国的借口,赵便面临战争的威胁。
这种被动情况,正是弱国外交难以为计的必然形势。
蔺相如在这紧要关头,出面打破僵局。
他对比秦赵实力,说明赵虽不能以武力相抗,但可从道义的曲直着眼,采取宁许以负秦曲的策略,来揭穿秦的骗局,使秦得不到出兵的借口,而赵在道义上取得主动。
策略得到赞成,蔺相如自报愿奉壁往使,井保证城入赵而壁留秦,城不入,臣请完壁归赵。
秦素称虎狼之国,此次出使的艰难可想而知。
但蔺相如事前已有周密考虑,充分准备,所以临事应变,处处主动。
秦王便殿接见,轻慢赵使,接玉后又无意偿城。
蔺相如智索国宝,严辞揭穿骗局,气势上占了上风。
秦人欲以武力夺回壁玉,蔺相如怒发冲冠,举壁睨柱,表示了与国宝共存亡的决心,以生命维护了赵国的尊严,取得了完壁归赵的胜利。
赵惠文王二十年(前279年)的秦赵渑池会,是秦对赵的又一次政治胁迫。
当时,秦已连败赵国,故赵王畏秦,在秦约赵王赴会时,赵王欲毋行。
蔺相如认为;王不行,示赵弱胆怯也。
故自报奉陪赵王赴会。
在会谈中,以其机敏和雄辩,阻止了秦的欺侮,挫败了秦的胁迫,再次获得外交斗争的胜利。
廉颇为赵之良将,屡立战功,威震诸侯,拜为上卿。
蔺相如的两次外交斗争的胜利,与廉颇的统军镇守密不可分,秦仅以外交活动试探虚实,也正是慑于廉颇的武力。
对此,蔺相如有清醒的认识,而居功自傲的廉颇却不识大体,在相如因功大拜为上卿,且位在自己之上时,极为气愤,公然宣言:吾见相如,必辱之。
拉开了较量的架式。
针对廉颇的挑战,蔺相如的对策是:每遇上朝,常称病不去,不与廉颇争位次;道遇廉颇,多引车避匿,以免发生冲突。
当门人认为
受到侮辱,纷纷要求离去时,蔺相如向他们表白了心迹: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
今两虎相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这顾全大局、感人肺腑的剖白,不仅使门客恍然大悟,深受感动,就是畜意折辱相如的廉颇听后,也顿觉无地自容。
他悔恨交加,立即负荆请罪,于是二人成刎颈之交。
将相之和,保证了赵国在尔后15年内,团结一致,共同抗秦。
赵惠文王死后,赵孝成王继位,年少,太后用事,赵国的另一上卿赵奢已去世,蔺相如病重。
秦国于赵孝成王四年(前262年)动用大军进攻赵国之长平(今山西高平县西北),为避开秦军的强大攻势,廉颇屯兵固壁不战。
在双方相持3年之久后,秦派人离间赵王,促使赵王起用毫无作战经验的赵括代替持重稳健的廉颇,这一阴谋逃脱不了蔺相如的慧眼,他带病劝说赵王:王以名使括,若胶柱而鼓瑟耳。
括徒能读其父书传,不知合变也。
但赵王不听,终于导致了长平惨败,损兵45万,元气大伤,从此赵国每况愈下,于代王嘉六年(前222年)为秦国所灭。
蔺相加的一生,是在维护祖国的尊严,保卫赵国政权的斗争中度过的。
就其行事来看,显然是一位有着深厚政治素养和卓越识见的政治家,而他与廉颇将相和的故事,又谱写了一曲公忠爱国的赞歌。
这支歌,人们世代相传,激发着强烈的爱国情感,起着净化人们心灵世
界的重要的教育意义,已成为我国传统文化中,最为宝贵的精神财富。
廉颇
战国末期赵国名将。
周赧王三十二年(公元前283),率军攻齐,取昔阳(今河北晋州西北),因功封为上卿。
曾居功自傲,不服蔺相如位居其上,后感其顾全大局,负荆请罪,结成生死之交,合力抗秦。
三十九年十二月,攻取魏之畿(今大名东南),次年,又攻魏之防陵(今河南安阳西南)、安阳(今安阳西南)。
五十四年,率军驻长平(今山西高平西北)抗秦,虽初战失利,但很快摸清秦军弱点,转而采取坚壁避战的方针,欲拖垮远道而来的秦军。
次年,赵王中秦离间计而以赵括取代为将,赵军随即因错误的作战指导而惨败。
赵孝成王十五年(前251),受封尉文之地,号信平君,摄行相国职。
同年,率军8万大败40万燕军于鄗(今河北高邑东南),杀其将栗腹,遂与赵将乐乘进围燕都,逼其割5城求和,后又助魏攻燕。
二十一年(前245),攻取魏繁阳(今河南内黄西北)。
赵悼襄王时,因不满乐乘取代其位而攻走乐乘,自己亦逃至魏都大梁(今开封),但不被重用,欲返赵效力。
赵王困于秦之攻伐,欲复用廉颇,然其使者受权臣郭开贿赂而毁之。
廉颇终不被赵复用。
后又至楚为将,郁郁不得志,卒于寿春(今安徽××县)
教材解读(原创)
《负荆请罪》是一个历史小话剧,是一个两幕剧。
第一幕讲述了蔺相如的门客不满蔺相如在廉颇面前表现的懦弱,蔺相如解释了自己
不与廉颇计较的原因。
第二幕讲的是廉颇明白蔺相如的良苦用心,背着荆条去蔺府登门谢罪的事。
要引导学生关注以下三部分内容:
一、请罪背景:负荆请罪这则故事是有缘由的,廉颇为什么会和蔺相如闹不和呢?这事起于蔺相如的地位。
原本是一官员家门客的蔺相如,凭着他的足智多谋、不畏强暴为赵国屡立奇功,深得赵王的器重,一步步高升,最后做了职位比廉颇还大的上卿。
二、请罪原因:廉颇为何请罪,他有什么罪?这需要我们从第一幕话剧中寻找答案。
从第一幕中,了解廉颇的请罪原因。
第一幕廉颇并没有出现,而是蔺相如和他的门客的一番对话。
地点是蔺府。
为了更好地把握请罪原因,可在课前让学生了解完璧归赵、渑池之会的故事。
三、请罪过程:廉颇负荆请罪是剧本第二幕内容,学生通过学习,领悟请罪情节,特别对廉颇当时的表现作了仔细揣摩:廉颇从原先的傲慢转为真诚道歉,每一个动作、荆条的背负、说话的表情以及头微低侧,满脸愧疚的神态都把握到位。
从而让学生感受廉颇有错就改的大度,体现大将军的肚量。
此文与众不同,引导学生注意剧本的特点是开头写明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剧中人物、布景等,然后着重写人物对话。
教学设想:廉颇和蔺相如这两个历史人物,能够千古流传,不仅仅是因为他们的行为感人,不仅仅是因为司马迁艺术创作的水平高,更主要的是因为廉颇和蔺相如这两个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品质在吸引着我们,活在我们心中的是廉颇的异乎寻常的真诚和蔺相如的异乎寻常的大度我想这篇课文的教学应该从人物形象入手是比较恰当的,因为剧本本身就是要塑造鲜明的人物形象,根据剧本表演最重要的也是要塑造出鲜明的人物形象。
引导学生品读人物的台词,可以有两个层次的品读方法:一是抓住人物的台词、小括号动作和神情的提示、方括号背景的提示来品读好人物的台词;二是联系人物的职位、身份、经历等等属于人物个人的东西来品悟人物的内心,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品质,品读好人物的台词。
至于剧本表演,我认为可以先演后学,可以边演边学,也可以学后再演。
适合学生的,有效的就是最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