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辽宁省凤城市一中高考语文倒计时模拟卷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4届辽宁省凤城市一中高考语文倒计时模拟卷
请考生注意:
1.请用2B铅笔将选择题答案涂填在答题纸相应位置上,请用0.5毫米及以上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主观题的答案写在答题纸相应的答题区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上均无效。

2.答题前,认真阅读答题纸上的《注意事项》,按规定答题。

1、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疫病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可以追溯到世界上最早的英雄史诗当中。

有研究表明,书中提到的一部分灾难,从所描述的特征或影响来看,应该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由有害细菌和病毒等病原微生物的传播而导致的疫病。

根据研究,大约从公元前500年开始,因病原微生物而起的疫病,就开始影响到欧洲文明的发展进程。

而1347-1353年间在欧洲流行的黑死病,更是欧洲历史上最具毁灭性的疫病,它的爆发竟然使欧洲人口减少了将近三分之一。

当时,民众的恐慌情绪急剧增长,以至于要用相当长的时间,才能抚平与此相关的痛苦记忆。

由于大量人口死亡、劳动力分布严重不均,社会结构开始出现变化,农奴从此消失,取而代之的是自由劳动者。

应该说,黑死病、麻风病等疫病从多方面影响了欧洲社会和中世纪的西方文明。

如果说欧亚之间的疫病传播最初还受到距离限制的话,那么当历史进入到欧洲向外扩张的殖民主义时期,病原微生物才真正开始了全球传播的旅程。

1519年,西班牙人试图征服位于美洲的阿兹特克帝国。

阿兹特克人最初抵挡住了西班牙人的攻势,但战争形势随着感染过天花病毒的西班牙人的到来而发生改变。

不久,肆虐的天花就杀死了阿兹特克帝国的大量人口,这也成为阿兹特克文明灭亡的重要原因。

当然,在与肆虐的疫病作斗争的过程中,人类的医学事业也在不断进步。

16世纪解剖学的发展,17世纪生理学的进步,18世纪病理解剖学的创立,加上19世纪细胞学、细菌学等学科的建树,以及20世纪初临床医学的巨大飞跃,共同成就了现代医学。

而现代医学发展、科学技术进步以及政府职能改善等因素,共同推动了卫生防疫工作在全球的普遍开展。

可以说,人类正在以不懈的努力和执着的追求捍卫着自身的安全与幸福。

(取材于张大庆等的文章)
材料二
中国古代文献中的“疾疫”,“疾”指的是比较普通的一般性疾病,“疫”指的是比较严重的传染性疾病,这种分法与现代医学的主张也比较吻合。

世界卫生组织有关报告曾经指出,在危害人类健康的严重疾病中,属于传染病的占绝大多数。

相比较而言,“疫”比“疾”的影响要大得多,“疫”的大规模爆发往往给社会造成严重灾难。

中国历史上大疫流行的时期,也是中华民族名医辈出的时代。

据史料记载,东汉后期屡有瘟疫流行。

以治疗伤寒著名的张仲景,在自己的《伤寒杂病论》中论述了多种传染性疾病的中医治疗方法。

面对传染性黄疸病,东汉时的华佗曾用可以入药的幼嫩青蒿来治疗。

现代医学研究更是循此路径,从青蒿中分离出青蒿素,成功研制出治疗疟疾的新药。

中国人很早就意识到,隔离传染病患者是行之有效的疫病防控措施。

公元2年,民间疫情严重,《汉书·平帝纪》中就有记载说:“民疾疫者,舍空邸第,为置医药。

”到唐朝时,还有佛教寺院设立的“病坊”用于隔离麻风病人,内有僧人为患者治病。

在与疫病作斗争的过程中,中国人在16世纪时摸索出世界上第一种有效预防天花的方法——接种“人痘”。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通过有限度地主动感染某种病原微生物或接种该病原微生物的疫苗,可以使人体产生针对该疫病的抗体,从而避免感染疫病。

而接种“人痘”,就是主动让未感染的人接触处理过的天花病毒从而产生病毒抗体。

接种“人痘”的办法曾经拯救了成千上万人的生命。

法国哲学家伏尔泰曾在《哲学通讯》中专门称赞过中国人的这种伟大创造:“这被认为是全世界最聪明、最讲礼貌的一个民族的伟大先例和榜样。


(取材于陈忠海、和静钧的文章)
材料三
疫病在很多时候是由病毒而起,这就让病毒听起来有些吓人。

一直到20世纪初,科学家们对病毒的认识仍然各执一词,他们甚至在病毒究竟有无生命这一点上都无法达成共识。

1935年,美国生化学家运用提纯和结晶技术,首次得到了烟草花叶病毒的晶体。

这种病毒晶体看起来就像一块没有生命的冰或钻石,但是只要把病毒晶体溶液放在烟草叶上,病毒侵入烟草叶细胞之后就马上开始增殖。

当时曾有媒体评价说,这一发现“动摇了人们对生与死的区分和辨别”。

近些年来的研究则进一步揭示,人类基因组里也有病毒基因的痕迹。

尽管病毒自身的遗传信息量非常之小,但它们仍然可以把自己的基因注入宿主细胞,并把宿主细胞变成帮助自己复制的“代工厂”。

一般而言,一粒小小的病毒进入一个细胞,很短时间之内就能够复制出上千个病毒体。

所以当病毒性疫病出现时,在没有外在干预的条件下,被病毒袭击的宿主,可能会依靠自身机能得以存活,也可能会走向毁灭。

由于病毒试图“劫持”宿主细胞来自我复制并蔓延,自然就会激发宿主使用自身的免疫系统这一“武器库”来予以反击。

而在现代医学条件下,一些医疗防疫手段的介入,能够帮助人体更加有效地阻止病毒对人的侵害,从而能够避免出现更多的伤亡。

在一定意义上,人类的抗病毒过程,既是一个促进人类自身身体机能不断强大起来的过程,也是一个推动人类抗病毒研究不断深入、不断完善的过程。

事实上,人类与病毒之间的斗争由来已久,人类对病毒的认识也在这样的持久斗争中一步步丰富起来,完备的病毒防治体系也正在逐步建立起来。

客观地说,病毒也并非只有破坏作用。

相关研究表明,与地球生态系统中任何一个组成部分一样,病毒在维持全球生态平衡方面发挥着独特作用。

在海洋生态系统中,每天有20%—40%的细菌被病毒杀死,这才使海洋环境中细菌过快繁殖得以抑制。

以此而言,病毒在海洋生态系统里扮演着“反垄断”的角色——有助于确保任何物种或细菌都不能称王称霸,这对保持海洋生物多样性具有积极作用。

(取材于苗德岁、内森·沃尔夫等人的文章)
1.根据材料一,不属于疫病对人类文明的影响的一项是()
A.引发民众恐慌情绪B.改变社会结构形式
C.动摇阿兹特克文明D.开展全球卫生防疫
2.根据材料一,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在世界最早的英雄史诗中也能找到一些疫病的讯息。

B.黑死病的流行在欧洲历史上产生的影响最具毁灭性。

C.疫病的全球传播导致西班牙要在美洲推行殖民扩张。

D.卫生防疫工作的成效得益于社会多方面因素的推动。

3.根据材料二,下列有关中国古代防治疫病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历史上,中医药在疫病防治中曾经发挥过重要作用。

B.采用隔离措施防止疫病传播,最早出现在中国唐代。

C.“人痘”的发明应用,是天花防治史上的重大突破。

D.中国古代防疫方法,对现代医学发展具有重要启示。

4.根据材料三,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烟草花叶病毒有时仿佛没有生命,但是在条件合适时又充满活力。

B.病毒的遗传信息少,短时间内就能大量复制并共同冲击宿主细胞。

C.人类与病毒之间不断作战,客观上也使人类的生存能力不断强大。

D.病毒杀死海洋中的一部分细菌,有利于维持海洋生态系统的平衡。

5.综合以上三则材料,概括回答,病原微生物对人类造成了哪些影响?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近二三十年,书面阅读与数字化体验的迅速普及,湮没了民间文学口头讲述的生活现场。

同时,信息社会文学艺术的发展趋势是融合创新,受众的审美意识变得新奇自由,而传统民间文学的审美表达以传承性和群体性为主,其走向衰落似乎是一种必然。

每个时代的民间文学既反映着历史环境,又彰显出时代背景,还承担着文化传承功能,是中华儿女文化认同的重要基础。

由乡音、乡俗和家乡故事传说而编织起来的童年记忆,往往在人们心中孕育出“底色的乡愁”并镌刻在人的一生中。

中国各民族各地区的民间文学,反映着民族友好、;j土会和谐的中华文明主题,有对孔子、屈原、诸葛亮等人物的思想品格认同,对牛郎织女、孟姜女、白蛇传、梁祝等故事类型用各自的方式接受并传承。

从某种意义上讲,在千百年的历史演进中,分散在中华大地上的群众,通过民间文学的形式传承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观。

如今,中国民间文学的人物形象、故事类型、叙事结构等被外来的文学系统挤压,尤其儿童成长初期所接受的童话几乎全是西方文本--白雪公主替代了田螺姑娘、小红帽替代了阿凡提。

长此以往,孩子们对中国民间文学逐渐陌生以致淡忘。

面对严峻的传承危机,亟须采取有效措施增强民间文学的创新能力和传承能力,使其重新回归曰常生活,有效融入当代社会。

首要的是深度发掘中国民间文学的智慧资源,汲取中国民间文学宝库中的教育资源、伦理资源、政治资源和文化资源,增强人们接受本土智慧资源的信心。

比如,以中国民间文学资源为素材,开发原创游戏产品,让中国民
间文学资源进入当代文化消费领.域。

最近几年,有关部门组织实施的中国经典民间故事动漫创作工程就是很好的尝试。

通过对盘古开天辟地、精卫填海等民间故事进行再创作,让故事里的经典形象重新立起来,让传统民间故事得到保护和传承。

传统民间文学的传承多是口口相传,在失去原有传承场景的情况下,需要采取新的传承方式。

在这方面,我们可以借鉴国外的一些做法。

比如,英国的《魔戒》《哈利•波特》等吸纳了西方的神话资源,让传统故事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而在日本,《幽灵公主》《千与千寻》等也都取材于广泛流传的民间故事。

这些作品,将传统民间文学资源与现代人的审美需求进行了有效嫁接,找到了传统民间文学资源与现代文艺作品的转化路径。

需要指出的是,由于年代久远,很多民间文学的表达方式和思维观念都与现代社会有所脱节,有时即便用很精彩的方式讲述出来,现代人可能也不接受。

对此,我们不必强求。

最重要的不是记住那些故事,而是要将故事所承载的忠、孝、仁、义等价值观传承好、传播好。

(摘编自孙正国《留住民间文学中的民族记忆》)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传统民间文学失去了口口相传的传承场景,其原因在于数字化阅读方式的逐渐普及。

B.民间文学承载着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观,它是促进中华儿女文化认同的重要基础。

C.目前我国儿童接受的童话多来自西方,这导致中国民间文学受到外来文学系统挤压。

D.—部分民间文学已经与现代社会脱节,即使改变讲述方式,现代人也不可能再接受。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基于民间文学的意义与传承危机,提出了留住民间文学中民族记忆的措施。

B.文章从社会发展趋势和民间文学特点的角度,分析了民间文学走向衰落的原因。

C.文章将中外民间文学的传承方式进行对比,指出我们应当借鉴国外好的做法。

D.文章列举《魔戒》《幽灵公主》等作品,证明采取新的传承方式具有可行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各民族各地区的民间文学共同传承中华文明,但在具体传承方式上存在一定差异。

B.如果充分挖掘民间文学的丰富资源,就可能实现让民间文学融入当代社会的目标。

C.面对民间文学的传承危机,我们必须根据现代人的审美需求,不断创新传承方式。

D.传承、传播价值观应比记住故事更为重要,因此必须对经典民间故事进行再创作。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遗言
杨蕾
村长突然倒地,躺在饭桌底下一阵抽搐,紧抓女人的手,嘴里喊了两声:纲!纲!便永远闭上了双眼。

陶瓦村的人们听说了这事,老榕树下站着黑压压的一片人,人人为之唏嘘。

人们帮村长的儿子纲把村长隆重安葬
了,就埋在陶瓦河边。

陶瓦河边多了一座坟茔,陶瓦村的人们也多了一份心事。

大伙聚在一起,目光齐刷刷地拉远,望着那座坟茔一眼,再慢慢收回,投影一样放大到各自的脸,好像要在人的脸上找到什么答案,都想开口说什么或问什么,最终没人吭声。

看着看着,就散了。

三天前,温州香料商开着几部加长车来到陶瓦村收购八角,价钱可喜。

大伙手上有了钱,有人提议把建桥的集资款交了,村长负责收款文书负责记账。

村长办事喜欢趁热打铁,因此也就爽快地同意了。

村长站在大榕树下的石桌上,兴奋地宣布:“今天收到集资款总共二十三万七千七百元。

村会计去成都参加儿子的婚礼,明天回到了我马上把钱款交给他,由他拿到银行存进村委对公账号。

有了这笔钱,再加上地方财政的扶持项目,大家放心,明年我们一定能告别渡船过河的历史!”大伙听了个个眉开眼笑。

陶瓦村的田地大部分都在陶瓦河对年,一艘机动船是主要交通工具,那种劳作的艰辛,只有陶瓦人自己知道。

可是,村会计没有按时回村,打个电话说难得出远门一趟,想逗留一段时日,去看看汶川地震遗址。

二十多万的建桥集资款还在村长的手里,不,是在村长家里!陶瓦村的人心照不宣。

村长的儿子纲在南宁开出租车,喜赌,欠债几十万。

陶瓦村的人也心照不宣。

陶瓦村的人静默了几天,终于着急了。

如果不抓紧时间弄清这笔款项现在搁在哪里,他们再也吃不下饭睡不着觉了。

他们自发集合商议,最后决定委派村文书、村妇女主任代表村民上村长家询问款项的去向。

一个上午过去,两个代表回来了,一无所获。

据说村长的女人当着他们的面,翻箱倒柜,摸枕头捏被角,连放在床角落的尿壶也不放过了。

文书考虑到村长平时的细心,为了安全起见,有可能已经先把款项存进自家的账号里了,便派陶瓦村小学校长拿着村长家的银行卡到镇上银行查帐,回复说没有任何进账的记录。

二十多万元的人民币,用农大牌饲料十斤装的袋子来装也装不完的,又不是一个芋头或一个红薯那么容易藏匿……村长的女人该不是有所隐瞒吧?有些人比比划划,胡乱猜疑着。

“前两天,纲一直在赌场,还抽好烟!”有人喊出这句话,就像一颗炸弹扔进人群里,炸开了。

他们好像看到,纲烧的不是烟,而是他们的钱。

几个汉子按捺不住了,吵吵嚷嚷、气势汹汹地向村长家奔去。

文书急忙伸手拦住:“大伙冷静点,村长尸骨未寒呢!
“等他尸骨寒了,我的血汗钱可打水漂了!”有人蛮横地推了文书一把,愤愤地说。

村长的老母亲,手拄拐杖,站在家门口,微仰头颅,花白的头发被风扬起,神情透出一丝大义凛然之气。

面带愠色的汉子和不断跟随蜂拥而来的村民被镇住了,倏地停住了脚步。

老太看着跟前一张张震慑的面孔,顿了顿嗓音,说:“本来,我想等会计回来再说,看来等不及了。

我儿子怎样我老太婆心里清楚,我会给大伙一个交代的!”
“媳妇,你告诉大伙,他临走前都说了什么?”老太太的身子微微抖索着,但很快镇定了。

“他没说什么,只喊纲……”村长女人的眼泪像断线的珠子,扑啦啦地滚落。

“文书,你到我屋里搬出床底下的那口缸,给大伙看看吧!”老太太淡定地吩咐。

当文书抱着沉甸甸的一口瓦缸来到大伙的跟前,打开,满满的一缸人民币红灿灿地,映得大伙的脸一阵阵潮热,原本还在七嘴八舌交头接耳的村民都
静了下来,一下子鸦雀无声。

老太太抑制不住了,老泪纵横,哽噎着说:“收了大伙的钱,我儿子没再离开家半步。

晚上来我屋里坐到天明,嘴上说守着妈,实是守着这口缸。

临走了,挂念的还是这口缸啊!”
那几条汉子“扑通”一声,双膝跪下,给老太磕了几个响头。

人群里,一片啜泣声
(选自《小小说选刊》)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采用插叙的方式,先写小说的村长的去世,接着插叙村长收建桥集资款,再叙述村长死后人们对集资款的追查,情节波澜起伏,摇曳生资。

B.“陶瓦村的人心照不宜”表现了村民对建桥集资款的担忧,而“陶瓦村的人也心照不宜”暗示了村长的儿子有可能用这些集资款去赌或还赌债。

C.“他没说什么,只喊……这里的“纲”与“缸”谐音,村长的女人理解为村长临死在喊自己的儿子的名字,而老太太理解为盛着村民建桥集资款的缸。

D.小说中所写的村民,与鲁迅笔下所写的“看客”非常类似,他们仅关心自己的那点蝇头小利,而对于一心为公、为大众做出牺牲的英雄人物却不依不饶。

2.在真相大白前,小说的许多情节写了村民对集资款的担忧,请简要概述。

3.有人说,小说中,村长虽然正面出场不多,却是小说的主人公。

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沈亮,字道明,清操好学,善属文。

未弱冠
..,州辟.从事。

会稽太守孟顗(顗:yǐ)在郡不法,亮纠劾免官,又言灾异,转西曹主簿。

时三吴水淹,谷贵民饥,刺史彭城王义康使立议以救民急,亮议曰:“东土灾荒,民凋谷踊,富民蓄米,日成其价。

宜班下所在,隐其虚实,令积蓄之家,听留一年储,余皆勒使粜货,为制平价,此所谓常道行于百世,权宜用于一时也。

又缘淮岁丰,邑富地穰,麦既已登,黍粟行就,可析其估赋,仍就交市,三吴饥民,即以贷给,使强壮转运,以赡老弱。

且酒有喉唇之利,而非餐饵所资,尤宜禁断,以息游费。

”即并施行。

襄阳地接边关,江左来未有皇子重镇。

元嘉二十二年,世祖出为抚军将军、雍州刺史。

以旧宛比接二关,咫尺崤、陕,盖襄阳之北捍,且表里强蛮,盘带疆场。

以亮为南阳太守,加扬武将军。

边蛮畏服,皆纳赋调,有数村狡猾,亮
悉诛之。

遣吏巡行诸县,孤寡老疾不能自存者,皆就蠲(蠲:juān,免除)养。

耆年
..老齿,岁时有饩。

时儒学崇建,
亮开置庠序
..,训授生徒。

郡界有古时石堨(堨:è,堰),芜废岁久,亮世祖修治之,曰:“窃见郡境有旧石?,区野腴润,实为神皋,而芜决稍积,久废其利,凡管所见,谓宜创立。

”世祖许之。

又修治马人陂,民获其利。

在任四年,迁南谯王义宣司空中兵参军。

随王诞镇襄阳,复为后军中兵,领义成太守。

亮莅官清约为太祖所嘉赐以车马服玩前后累积每远方贡献绝国勋器辄班赉焉又赐书二千卷。

二十七年,卒官,时年四十七。

(选自《宋书·列传卷一百》,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亮莅官清约/为太祖所嘉/赐以车马/服玩前后累积/每远方贡献/绝国勋器辄班赉焉/又赐书二千卷/B.亮莅官/清约为太祖所嘉/赐以车马/服玩前后累积/每远方贡献绝国勋器/辄班赉焉/又赐书二千卷/C.亮莅官清约/为太祖所嘉/赐以车马服玩/前后累积/每远方贡献绝国勋器/辄班赉焉/又赐书二千卷/D.亮莅官/清约为太祖所嘉/赐以车马服玩/前后累积/每远方贡献/绝国勋器辄班赉焉/又赐书二千卷/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弱冠,古代男子十八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人。

因为还没达到壮年,所以叫做弱冠。

B.辟,是汉代公卿或州郡自行任用掾属的制度。

东汉时地方长官有权直接辟用士人。

C.耆年,即高年、老年人,古时称六十岁为“耆”,六十岁以上可称为“耆年”。

D.庠序,指古代的地方学校,后也泛称学校或教育事业,职责之一是推行人伦教化。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沈亮为官尽责,直言进谏。

会稽太守孟靑在郡里不守法纪,沈亮检举弹劾他,因此被罢官,后沈亮因直言灾异现象而遭贬。

B.沈亮关注民生,妙策解困。

三吴遭受水灾,民生疾苦,沈亮提出打击投机营利行为、建立互市等建议,都被刺史采纳、施行。

C.沈亮治政威严,心怀仁爱。

在治理边蛮时,沈亮果断诛杀奸猾之徒;他爱护百姓,馈赠老者,兴办学校,教化风气。

D.沈亮为官清廉,深受器重。

他为官清正廉洁,才能出众,得到皇帝肯定,太祖还多次赏赐给他一些贵重的物品。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东土灾荒,民凋谷踊,富民蓄米,日成其价。

(2)且酒有喉唇之利,而非餐饵所资,尤宜禁断,以息游费。

5、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落梅
(南宋)刘克庄
一片能教一断肠,可堪平砌更堆墙。

飘如迁客来过岭,坠似骚人去赴湘。

乱点莓苔多莫数,偶粘衣袖久犹香。

东风谬掌花权柄,却忌孤高不主张。

(注)这首诗写于诗人任建阳令时。

当时权相史弥远专擅朝政,诗人和一些正义之士倍受排挤。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写落梅铺满台阶又堆上墙头,衰败的景象既令人感伤,又引发后文联想。

B.颔联将仕途坎坷的迁客骚人比作飘坠的梅花,表达了对其遭遇的深切同情。

C.“乱点莓苔”写落梅与莓苔为伍的凄凉,“多莫数”则表现出对其命运的叹惋。

D.全诗通过对梅花品格及遭遇的描写,透露出诗人的自我情感,引人深思。

2.诗的尾联有什么含义?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6、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

(只选3小题)
(1)吾闻之,_____,新浴者必振衣。

安能以身之察察,_____?(《楚辞·渔父》)
(2)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_____,_____。

(李白《蜀道难》)
(3)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_____,_____。

(白居易《琵琶行》)
(4)沧海月明珠有泪,_____。

此情可待成追忆?_____。

(李商隐《锦瑟》)
(5)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______,______。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7、阅读下面《红楼梦》节选文字,根据要求完成题目。

俞平伯品评《红楼梦》时说“钗黛虽然并秀,性格却有显著不同:如黛玉直而宝钗曲,黛玉刚而宝钗柔,黛玉热而宝钗冷,黛玉尖锐而宝钗圆浑,黛玉天真而宝钗世故。

……”
你认同这个说法吗?请结合《红楼梦》中的相关情节阐述你的理由。

8、微写作
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

①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民族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请你从“惊蛰”“芒种”“立秋”“大雪”……中任选一个,描写与此节气相对应的自然或人文景象。

要求语言生动,具体形象;不少于150字。

②近日某学校为提高学生学习效率,严肃课堂纪律,在教室安装人脸识别系统。

该系统不但可以识别每个进出教室的学生,还能识别学生发呆、打瞌睡、玩手机等行为;每个同学每节课的低头次数、举手次数等信息也会被记录在案,作为综合测评成绩的重要指标。

对此有人表示支持,有人表示反对,请谈谈你的看法。

要求:观点明确,条理清晰;150字左右。

③请从《平凡的世界》《呐喊》《红岩》《边城》中选择一个人物,以他(她)的口吻给同一作品中另一人物写一首诗或一段抒情文字,抒发自己的悔恨之情。

要求:感情真挚,合乎情理;不超过150字。

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十几年前,如果你走进一间课堂,问孩子们的理想是什么,他们也许会说“当科学家”“考清华北大”“当作家”……但在今天,有太多不一样的答案。

据新华网的职业意愿调查显示,调查对象中超过一半的“95后”最向往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