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文言文语文综合检测试卷带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九年级文言文语文综合检测试卷带答案
一、文言文
1.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曹刿论战
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
(节选自《左传》)(1)解释下列划线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肉食者鄙鄙:________
②神弗福也福:________
(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3)曹刿认为“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在战前曹刿与鲁庄公的论战中,鲁庄公的“鄙”表现在哪里?曹刿的“远谋”又表现在哪里?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
(4)俗话说“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而曹刿并非“肉食者”,却要参与。
对此,你有何评价?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以下练习。
鱼,我所欲也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者,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1)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B.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C.此之谓/失其本心
D.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2)解释下列画线词在文中的含义。
①故患有所不辟也辟:________
②蹴尔而与之蹴尔:________
③乞人不屑也不屑:________
④是亦不可以已乎已:________
(3)下列各组画线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妇拍而鸣之(《口技》)
B.此之谓失其本心其真不知马也(《马说》)
C.所识穷乏者得我与至于负者歌于途(《醉翁享记》
D.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4)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①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②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5)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请结合具体实例,谈谈作者是运用什么论证方法(谈一种即可)来证明文章的中心论点的。
3.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江州刺史王弘欲识之,不能致也。
渊明尝往庐山,弘命渊明故人庞通之赍酒具,于半道栗里之间邀之。
渊明有脚疾,使一门生二儿舁篮舆;既至,欣然便共饮酌。
俄顷弘至,亦无迕也。
先是颜延之为刘柳后军功曹,在当阳与渊明情款,后为始安郡,经过浔阳,日造渊明饮焉。
每往,必酣饮致醉。
弘欲邀延之坐,弥日不得。
延之临去,留二万钱与渊明;渊明悉遣送酒家,稍就取酒。
尝九月九日出宅边菊丛中坐,久之,满手把菊,忽值弘送酒至;即便就酌,醉而归。
渊明不解音律,而蓄无弦琴一张,每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
贵贱造之者,有酒辄设。
渊明若先醉,便语客:“我醉欲眠,卿可去!”其真率如此。
(1)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江州刺史/王弘欲识之
B.于半道栗里之间/邀之
C.留二万钱/与渊明
D.渊明/不解音律
(2)解释下面加下划线字的意思
①延之临去(________)
②渊明悉遣送酒家(________)
③忽值弘送酒至(________)
(3)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①既至,欣然便共饮酌。
②每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
(4)陶渊明对王弘的态度如何?从哪些方面可知,请概括。
4.阅读(甲)(乙)两则这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节选自请诸葛亮《出师表》)
(乙)
郗超与谢玄①不善。
苻坚②将问晋鼎③,既已狼噬梁、岐④,又虎视淮阴⑤矣。
于是朝议遣玄北讨,朝间颇有异同之论。
唯超曰:“是必济事。
吾昔尝与之共在桓宣武⑥府,见其使才皆尽,虽履屐之间⑦,亦得其任。
以此推之,其必能立勋。
”大功既举,人咸叹超之先觉,又重其不以爱憎匿善。
【注释】①郗(xī)超、谢玄:均为东晋大臣。
②苻(fú)坚:十六国时前秦国主,在淝水之战中被东晋打败。
③问晋鼎:图谋夺取晋朝天下。
④梁、岐:地名。
⑤淮阴:地名。
⑥桓宣武:即桓温,东晋征西大将军。
⑦履屐之间:距离很小,此处指小事
(1)解释加下划线字的意思。
①宜付有司论其刑赏________
②性行淑均 ________
③郗超与谢玄不善 ________
④既已狼梁、岐 ________
(2)翻译句子。
①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②吾昔尝与之共在桓宣武府。
见其使オ皆尽,虽履屐之间,亦得其任。
(3)(甲)段中,诸葛亮认为,信任将军向宠,其结果将会是“________”;(乙)段中,郗超认为,遣玄北讨,其结果将会是________”(用原文语句回答)。
由此可见,诸葛亮和部超都是知人善任的人。
“不以爱憎匿善”这句话还能体现郗超是一个________的人。
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一)
十一年二月,兵大至,都大提举①邓益遁去,震尽出府中金钱,募有能出战者赏之。
众惧不能战,北兵登陴②,众遂溃。
震入府中玉芝堂,其仆前请曰:“事急矣,番江门兵未合,亟③退出犹可免。
”震骂曰:“城中民命皆系于我,我若从尔言得不死,城中民死,我何面目生邪?”左右不敢言,皆出。
有顷,兵入。
执牍铺案上使震署降震掷笔于地不屈,遂死之。
(《宋史·唐震传》)
(二)
裴佶④少时,姑夫为朝官。
佶至宅看其姑,会其姑夫朝退,闻其深叹曰:“崔昭何人,众口称美?此必行贿者也。
如此安得不乱?”言未竟,阍者⑤报寿州崔使君⑥候谒。
姑夫怒呵阍者,将鞭之。
良久,束带强出,见使君。
须臾,姑夫命茶甚急,又命酒馔,又令秣马、饭仆,二人相谈甚欢。
及入门,有得色,姑曰:“前何倨而后何恭也?”姑夫揖佶曰:“且憩学院中。
”佶未下阶,见姑夫出怀中一纸,乃昭赠官絁⑦千匹。
(《唐国史补》有删改)【注释】①都大提举:官名。
②陴:城头上的箭垛。
③亟:立即,马上。
④佶(jí)⑤阍(hūn)者:守门人。
⑥使君:对州郡长官的尊称。
⑦官絁(shī):絁是官绸,官絁可
以当货币使用。
(1)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A. 募有能出战者赏之何陋之有
B. 我若从尔言得不死若屈伸呼吸
C. 会其退朝会宾客大宴
D. 众口称美吾妻之美我者
(2)请用“/”给文中划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三处)
执牍铺案上使震署降震掷笔于地不屈遂死之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事急矣,番江门兵未合,亟退出犹可免。
②崔昭何人,众口称美?此必行贿者也。
(4)唐震和裴佶姑夫在为官方面有什么不同?请结合文章分析。
6.比较阅读【甲】【乙】两文,完成小题。
【甲】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挚之。
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
(节选自《曹刿论战》)
【乙】
夫战,勇气也,再而衰,三而竭。
国藩于此数语,常常体念。
大约用兵无他巧妙,常存有余不尽之气而已。
孙仲谋之攻合肥,受创于张辽;诸葛武侯之攻陈仓,受创于都昭,皆初气过锐,渐就衰竭之故。
惟荀婪①之拔②逼阳③,气已竭而复振;陆抗之拔西陵,预料城之不能遽④下,而蓄养锐气,先备外援,以待内之自毙。
此善于用气者也。
(节选自曾国藩《挺经》)【注】①苟棼(yīng):春秋时晋国大将。
②拔:攻克,攻取。
③逼阳:姓.古夷族一支。
④遽:迅速。
(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
①公将驰之________
②彼竭我盈________
③皆初气过锐________
④渐就衰竭之故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②此善于用气者也。
(3)对文本理解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两个“未可”,两个“可矣”前后映衬,表现了曹刿卓越的军事才能。
B.【甲】文“将鼓”“将驰”说明鲁庄公是军事上无知的昏君。
C.【乙】文“夫战,勇气也,再而衰,三而竭”引出下文作者对“气”的思考。
D.【甲】文用对话的方式说出观点,【乙】文则用举例和对比的方式证明观点。
(4)在对战争取胜原因的认识上,【甲】【乙】两文有何不同?
7.对比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朱买臣(节选)
[东汉]班固
朱买臣,字翁子,吴人也。
家贫,好读书,不治产业,常刈新樵,卖以给食。
担束薪,行且诵书。
其妻亦负载相随,数止买臣毋①歌讴道中,买臣愈益疾歌。
妻羞之,求去。
……入吴界,见其故妻、妻夫治道。
买臣驻车,呼令后车载其夫妻,到太守舍,置园中,给食之。
居一月,妻自经②死,买臣乞③其夫钱,令葬。
(节选自《汉书·朱买臣》)
【乙】越妇言
[唐]罗隐
买臣之责也,不忍其去妻,筑室以居之,分衣食以活之,亦仁者之心也。
一旦,去妻言于买臣之近侍曰:“吾秉箕帚于翁子左右者,有年矣。
每念饥寒勤苦时节,见翁子之志,何尝不言通达后以匡国致君为己任,以安民济物为心期。
而吾不幸离翁子左右者,亦有年矣,翁子果通达矣。
而向所言者,蔑④然无闻。
岂四方无事,使之然耶?以吾观之,矜⑤于一妇人,则可矣,其他未之见也。
又安可食其食?”乃闭气而死。
(选自《古代小品文鉴赏辞典》,有删减)【注释】毋(wú):不要。
②经:上吊。
③乞(qi):给,④蔑:消失。
⑤矜:夸耀。
(1)用原文填空。
甲文省略号处,略去了朱买臣的境遇变化,这个变化可以用乙文中“________”一词来概括;甲文中朱买臣“置园中,给食之“的原因,乙文中有一种说法是“________”,而他的前妻认为是“________”
(2)乙文是对甲文中哪一内容的具体解释?( )
A.好读书
B.不治产业
C.求去
D.妻自经死
(3)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朱前妻的人生经历。
与买臣过苦日子→________→改嫁他人→________→上吊自杀
(4)甲、乙两文或显或隐地写了朱前妻之羞,请分别写出她因何而羞。
8.阅读《出师表》节选,完成下题。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愚以为宮中之事,事无大小。
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
(甲)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乙)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别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候。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丙)后值倾
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
若无兴徳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
臣不胜受恩感激。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1)下列选项各有两组词语,每组词语中划线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
A.有所广益/精益求精计日而待/不计其数
B.不求闻达/知书达理由是感激/实事求是
C.夙夜忧叹/优心如焚庶竭驽钝/尽心竭力
D.察纳雅言/温文尔雅临表涕零/涕泪交流
(2)翻译文中三处画线语句,并依据上下文对其作出进一步理解,全都正确的一项是________
(甲)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翻译:我认为军营中的事情,都要征询他的意见,就一定能使军队上下团结和睦,品行高低不同的人各有合适的安排。
理解:请葛亮之所以推荐向宠是因为向宠人品好,军事才干突出,深得刘备赞誉。
(乙)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翻译:先帝在世的时候,每次跟我谈论起这些事情,都会为桓帝、灵帝二位君主深深叹息,并对他们感到痛心和遗憾。
理解:刘备痛心和遗憾的原因是桓、灵二帝亲近小人,疏远贤臣,造成了东汉的衰败灭亡。
(丙)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翻译:后来遇到兵败,在战事失败的时候我接受了重任,在危难关头我受到委任,至今已有二十一年了
理解:诸葛亮于“倾覆”时接受任务,是为了报答刘备三顾茅庐和临终托付大事的恩情。
(3)为国尽忠是中华传统美德。
请你根据上文和下面的两则(链接材料),概括说明为国尽忠在诸葛亮、魏征、岳飞身上分别是如何体现的。
(链接材料一)
太宗①新即位,励精政道,数引征②入卧内,访以得失。
征雅③有经国之才,性又抗直,无所屈挠。
太宗与之言,未尝不欣然纳受。
征亦喜逢知己之主,思竭其用,知无不言。
太宗尝劳④之曰:“卿所陈谏,前后二百余事,非卿至诚奉国,何能若是?”其年,迁尚书左丞。
(节选自《旧唐书·魏征传》)
(链接材料二)
嗣⑤当激厉士卒,北逾沙漠,尽屠夷种。
迎二圣⑥归京阙,取故地上版图,朝廷无虞
⑦,主上奠枕⑧,余⑨之愿也。
(节选自岳飞《五岳祠盟记》 )
【注】①[太宗]李世民,唐代皇帝。
②[征]魏征,唐初政治家。
③[雅]平日,向来。
④[劳]慰劳。
⑤[嗣]随后,接下来。
⑥[二圣]指被金兵俘虏北去的宋徵宗和宋钦宗。
⑦[虞]优處,忧患。
⑧[奠枕]安枕。
⑨[余]指岳飞。
9.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秉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讳、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
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韩、允等之慢,以彰其咎。
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
臣不胜受恩感激。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1)解释下列画线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①躬耕于南阳
②夙夜忧叹
③则责攸之、神、允等之慢
④不知所言
(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②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出师表》是诸葛亮北伐前写的奏章,劝勉刘禅广开言路、赏罚分明、亲贤远佞,表现了他对蜀汉的忠诚。
B. 诸葛亮追述三顾茅庐的往事,既表达了对先帝知遇之恩的由衷感激,又希望后主能够效仿先帝,知人善任。
C. “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中的“大事”,指“五月渡泸”“北定中原”“庶竭驽钝”“兴复汉室”和“还于旧都”等。
D. 选文结尾,作者先表明伐魏兴汉的决心,然后交代出师后的朝政事宜,谆谆告诫后主要善纳雅言。
(4)选文第一段中“由是感激”的原因是什么?(请用原文回答)诸葛亮正是由于感恩,才倾尽毕生精力去完成先帝托付。
请结合现实.谈谈你对“感恩”的理解。
10.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飞事亲至孝,家无姬侍。
吴玠素服飞,愿与交欢,饰名姝遗之。
飞曰:“主上宵旰①,宁大将安乐时耶!”却不受。
玠大叹服。
或问:“天下何时太平?”飞曰:“文臣不爱钱,武
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师每休舍②,督将士注坡跳壕③,皆铠以习之。
卒有取民麻一缕以束刍者,立斩以徇。
卒夜宿民开门愿纳无敢入者。
军号“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
卒有疾,亲为调药。
诸将远戍,飞妻问劳其家;死事者,哭之而育其孤。
有颁犒,均给军吏,秋毫无犯。
善以少击众。
凡有所举,尽召诸统制,谋定而后战,故所向克捷。
猝遇敌有动。
故敌为之语曰:“撼山易,撼岳家军难。
”每调军食,必蹙额曰:“东南民力竭矣!”好贤礼士,恂恂如儒生。
每辞官,必曰:“将士效力,飞何功之有!”
(选自毕沅《岳飞》,有删改)【注】①宵旰:天未亮就起床穿衣,天黑了才吃饭。
②休舍:休息。
③注坡跳壕:军事训练人容。
注坡,从斜坡上急驰下去;跳壕,跃过壕沟。
(1)解释下面句子中划线的词。
①飞事亲至孝
②饰名姝遗之
③皆重铠以习之
④秋毫无犯
(2)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限断两处)
卒夜宿民开门愿纳无敢入者。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①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
②每辞官,必日:“将士效力,飞何功之有!”
(4)为什么敌人会发出“撼山易,撼岳家军难”的感慨?请概括其原因。
11.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上①与群臣论止盗。
或请重法以禁之。
上哂②之曰:“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敌不暇顾③廉耻耳。
朕当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馀,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自是数年之后,海内升平,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旅野宿④焉。
上又尝谓侍臣曰:“君依于国,国依于民。
刻民以奉君,犹割肉以充腹,腹饱而身毙,君富而国亡。
故人君之患,不自外来,常由身出。
夫欲盛则费广,费广则赋重,赋重则民愁,民愁则国危,国危则君丧矣。
朕常以此思之,故不敢纵欲也。
”
(节选自《资治通鉴》)【注】①上:皇上,此处指唐太宗。
②哂(shěn):微笑,此处含有微讽之意。
③不暇顾:顾不上。
④野宿:在野外
(1)下列语句中划线词语的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A. 上与群臣论止盗一狼得骨止
B. 朕当去奢省费去国怀乡
C. 自是数年之后自经丧乱少睡眠
D. 刻民以奉君虞山王毅叔远甫刻
(2)下列语句中划线词语的意思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 民之所以为盗者客之美我者
B. 犹割肉以充腹能以径寸之木
C. 君富而国亡学而不思则罔
D. 夫欲盛则费广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 本文阐述了唐太宗的民本思想。
B. 有的大臣希望唐太宗用严刑重法禁止百姓偷盗。
C. 老百姓偷盗是因为没有廉耻观。
D. 唐太宗认为,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百姓衣食无忧就不会偷盗了。
(4)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使民衣食有馀,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
②故人君之患,则不自外来,常由身出。
12.比较阅读,回答问题。
[甲]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候。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乙]时先主屯新野。
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
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日:“君与俱来。
”庶日:“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
将军宜枉驾顾之。
”
由是先主遂诣亮。
凡三往,乃见。
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
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獗,至于今日。
然志犹未已。
君谓计将安出?”
(1)下列句中划线的词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A. 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将军宜枉架顾之
B. 时先主屯新野发绿闾左谪戍鱼阳九百人,屯大泽乡。
C. 遂许先帝以趋驰高可二黍许
D. 咨臣以当世之事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2)下列句中的“以”与“先帝不以臣卑鄙”的“以”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咨臣以当世之事。
B. 遂许先帝以驱驰。
C. 扶苏以数谏故。
D. 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3)对下列句中划线的词指代的对象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臣本布衣(诸葛亮自称)
B. 遂许先帝以驱驰(刘备)
C. 孤不度德量力(刘备自称)
D. 君谓计将安出(徐庶)
(4)写出文中“卑鄙”一词的古今义。
古义:。
今义:。
(5)甲、乙两段叙述了同一件事,但内容侧重点不同,请各用一句话概括大意。
甲文:。
乙文:。
从中提炼出一个成语是。
(6)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13.阅读《五柳先生传》,回答文后问题。
五柳先生传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
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
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
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
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
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
无怀氏(传说中安居乐业民不相往来的古部落)之民欤?葛天氏(传说中劳作而歌的古部落)之民欤?
(1)下列画线字读音全正确的一组是()
A. 造饮辄尽(zhé)曾不吝情去留(zēng)
B. 晏如也(yàn)箪瓢屡空(dàn)
C. 性嗜酒(shì)衔觞赋诗(chǎng)
D. 好读书(hào)无怀氏之民欤?(yú)(2)对下列句子中“以”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衔觞赋诗,以乐其志。
②遂许先帝以驱驰。
③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④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
A. ①和③相同②和④不同
B. ①和③相同②和④也相同
C. ①和③不同②和④相同
D. ①和③不同②和④也不同
(3)下列句子中画线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 不戚戚(忧愁的样子)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B. 造(狂饮)饮辄尽,期在必醉
C. 好读书,不求甚解(十分透彻)
D. 先生不知何许(什么地方)人也
(4)下列对文章内容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A. “亲旧知其如此”一句中的“亲旧”指的是“亲戚朋友”。
B. “曾不吝情去留”一句中的“吝情”意思是,“把真情藏着,不表露出来”。
C. “好读书,不求甚解”是说不要求领会文章主旨。
D. “短褐穿结”的意思是,“粗布短衣用绳子捆扎着”。
1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先帝虑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①,故托臣以讨贼也。
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故知臣伐贼,才弱敌强也。
然不伐贼,王业亦亡。
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是故托臣而弗疑也。
臣受命之日,寝不安席,食不甘味;思惟北征,宜先入南②。
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并日而食。
臣非不自惜也,顾王业不可偏安于蜀都,故冒危难以奉先帝之遗意。
而议者谓为非计③。
今贼适疲于西④,又务于东⑤,兵法乘劳,此进趋⑥之时也。
谨陈其事如左:
高帝明并日月,谋臣渊深,然涉险被创,危然后安。
今陛下未及高帝,谋臣不如良、平,而欲以长计取胜,坐定天下,此臣之未解一也。
刘繇、王朗,各据州郡,论安言计,动引圣人,群疑满腹,众难塞胸,今岁不战,明年不征,使孙策坐大⑦,遂并江东,此臣之未解二也。
曹操智计,殊绝于人,其用兵也,仿佛孙、吴,然困于南阳,险于鸟巢,危于祁连,逼于黎阳,几败北山,殆死潼关,然后伪定一时耳,况臣才弱,而欲以不危而定之:此臣之未解三也。
曹操五攻昌霸不下,四越巢湖不成。
任用李服,而李服图之;委任夏侯,而夏侯败亡。
先帝每称操为能,犹有此失;况臣驽下,何能必胜?此臣之未解四也。
自臣到汉中,中间期年耳,然丧赵云、阳群、马玉、阎芝、丁立、白寿、刘邰、邓铜等,及曲长、屯将七十余人,突将无前。
丛、叟、青羌,散骑武骑一千余人,此皆数十年之内所纠合四方之精锐,非一州之所有;若复数年,则损三分之二也。
当何以图敌?此臣之未解五也。
今民穷兵疲,而事不可息;事不可息,则住与行劳费正等,而不及今图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