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孔曝气与覆盖对城市重污染河道底泥磷形态分布及释放过程的影响

合集下载

河道底泥污染对清淤疏浚水质影响分析

河道底泥污染对清淤疏浚水质影响分析

河道底泥污染对清淤疏浚水质影响分析摘要:概述了底泥的监测技术指标体系,结合某河道底泥监测污染指标,分析底泥中氮磷、硫化物、铅、隔等污染物对水质的影响,根据底泥污染程度,针对性的提出清淤的建议措施。

关键词:监测;底泥;清淤前言:随着经济发展和居民集聚,在沿岸截污工程未实施前,大量未经处理或只经简单处理后的废水直接排入河流,污染物质不断沉降吸附于底泥中,构成内源性污染,其不仅通过生物氧化作用降低水体溶解氧,而且随着水流、水温、pH值的变化,大量有机污染物和重金属又重新释放,使上复水中重要理化指标如COD、总磷、总氮浓度升高,影响河道断面水体整治的成效。

要进一步改善河道水质,仅靠截污和调水是不够的,开展河道清淤工程是进一步提升河道水质的措施之一。

但清淤工程时间长,耗资巨大,为避免清淤工程的盲目性,有必要摸清河道不同河段底泥的实际污染状况,判断底泥污染对水质是否已构成影响、是否需要清淤疏浚、若需要则按照轻重缓急、突出重点的原则制定清淤河段起始点、清除的淤泥层深度、清淤方式建议等,并可以由此建立河道底泥本底调查数据,建立定期科学清淤的长效机制。

1东南沿海某河道概况该河地处江苏沿海,属淮河流域蔷薇河水系,是人工开挖的用于景观、排洪河流,上游接东盐河下游入海。

区域山坡陡竣,平原平缓,河道干流河底高程一般在-1.0~-2.0m之间,无明显河底比降,属于山区性平原型河道,该河全长22km,河宽40m~80m,自西向东流向,两岸有农田、工业企业和居民点,属于城乡结合部的布局特征。

2 底泥监测与分析2.1 监测范围确定按照全面性、代表性的原则确定监测断面,本次监测断面包含该河段段的上、中、下游,并考虑了沿河排污口、支岔河、排水沟以及城镇建成区分布情况,并在连云港市沭新渠上设置1处背景对照断面。

2.2监测断面布设按照上述思路,本次调查监测断面共设置9处,其中河道中间段布设5处、上下游各布设3处、水质较好的沭新渠包庄桥附近布设背景对照断面1处,取样点布设自上游而下分别为W1、W2、W3、W4、W5、W6、W7、W8、W9共9个点位。

河流底泥的重金属污染现状及治理进展

河流底泥的重金属污染现状及治理进展

重金属污染对水资源的影响常图09903008国际商学院国际经济法摘要:介绍了我国河流底泥重金属污染的现状。

结合土壤、污泥的重金属污染修复技术,综述了国内外河流底泥的重金属污染治理进展。

分析了物理修复、化学修复、生物修复技术的优缺点。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逐年增长,工业废水及生活污水带来的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城市河道污染也在逐步加剧。

将物理、化学和生物修复技术有机集成,实现经济、有效生态清淤与处置,将是河流底泥污染异位修复的发展方向。

通过列举王春凤对广州市河流的污染研究、刘伟对上海市小城镇河流污染的研究、杨卓对白洋淀湖区重金属污染的研究以及赵丽霞对汾河底泥污染的等研究,进一步说明了重金属对我国河流的污染之严重。

一、前言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逐年增长,工业废水及生活污水带来的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城市河道污染也在逐步加剧。

1999年流经城市的河段普遍受到污染, 141个国控城市河段中有63 . 8%为Ⅳ至劣V类水质[1]。

水体底泥的污染状况是全面衡量水环境质量状况的重要因素[2]。

纳入水体的重金属大部分在物理沉淀、化学吸附等作用下迅速由水相转入固相,沉积于河涌底泥中,在环境条件发生改变时就可能被重新释放出来,使水体的重金属浓度增高,出现明显的二次污染。

水体底泥中的重金属污染,已成为世界关注的环境问题。

前国内外对河流底泥重金属污染的治理主要包括物理、化学、生物及其三者的联合治理。

当前对河流底泥重金属污染的现状调查与评价较多,对河流底泥重金属污染治理技术进展的综述相对较少。

本文在介绍我国河流底泥重金属污染现状的基础上,综述了国内外河流底泥的治理技术进展,以期为河流底泥的重金属污染治理提供理论参考。

二、我国河流底泥的重金属污染现状在我国,许多河流或湖泊底泥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重金属污染。

王春凤等[3]研究表明,广州市河流已受到不同程度的重金属污染,工业活动是主要原因。

刘伟等[4]研究显示,上海市小城镇河流沉积物受到不同程度的重金属污染,沉积物n、Pb和Cu污染是上海市小城镇河流重金属污染的一大特征,小城镇生活污水的地面冲淋是河流沉积物Pb的一个重要来源。

生态底泥综合治理技术研究

生态底泥综合治理技术研究

生态底泥综合治理技术研究一、引言随着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水体污染问题日益突出。

其中,底泥作为水体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由于长期受到各种污染物的积累和堆积,已成为水体污染的重要来源之一。

因此,开展生态底泥综合治理技术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二、生态底泥治理的必要性底泥是水体中自然沉积或人类活动所造成的污染物和泥沙混合物的沉积物,通常包含大量悬浮物、污染物、重金属等有害物质。

底泥中的有害物质会对水体生态系统和人体健康产生严重影响。

例如,重金属可以进入水体生物体内,并在食物链中逐渐积累,最终对人体健康造成损害。

此外,底泥中的污染物还可能导致水体寿命缩短、水质劣化等问题。

三、生态底泥综合治理技术的研究现状为了解决底泥治理问题,目前主要采用物理、化学和生物方法进行治理。

其中,物理法主要是利用各种机械设备对底泥进行清理和挖掘,达到底泥治理的目的。

化学法则是通过添加化学药剂,改变底泥中的化学环境,来促进底泥的沉降和吸附。

生物法主要是利用生态系统自身的调节机制,通过生物修复和生态纳污系统等手段修复污染水体。

在实际应用中,单一的生态底泥治理技术难以达到彻底清除污染物的效果,因此需要综合运用各种治理技术,实现底泥治理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

同时,底泥治理技术的研究需要根据不同水环境的特点和底泥类型进行科学评估和选择。

四、未来发展方向随着目前生态底泥治理技术的不断完善和应用,未来的发展方向主要有以下几点:1. 研究和推广多技术组合应用,包括物理、化学和生物等多种治理手段,综合运用实现底泥治理的最佳效果。

2. 着力加强基础理论研究,推动底泥治理技术的创新发展。

在生物治理方面,可以开展盐碱地菌群修复、自然更新等方面的研究。

在物理处理方面,可以考虑开发新型设备、改进现有设备的清理效果等。

3. 重视底泥治理技术的规范化和标准化,确保治理效果符合国家底泥污染物排放标准,防止对治理水体产生二次污染。

4. 加强底泥污染监测和评估工作,及时掌握底泥污染物的种类、含量和分布规律,为底泥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自贡市城市河道底泥氮、磷、有机质分布与污染评价

自贡市城市河道底泥氮、磷、有机质分布与污染评价

采用 Excel2016与 SPSS16.0对数据进行处理 机质富集情况,该方法选用有机氮和有机碳的百分
·29·
2019年第 5期
环 保 科 技
Vol.25 No.5
比作为评价参数,通过计算得到一个总体性的评价
指数值来表征沉积物有机污染程度。
1.4.1 综合污染指数评价法
选取《中国湖泊志》[17]1960年太湖沉积物 TN、
图 2 自贡市城市河道表层底泥 TN分布图
图 3 自贡市城市河道表层底泥 TP分布图
2.1.2 沉积物 TN、TP垂直分布特征 图 4为不同采样点各层沉积物中 TN、TP含量
箱体图。从图中可以看出,旭水河、威远河、釜溪河 三条河流不同采样点总氮、总磷含量均表现为表层 >中层 >底层。由于采样点都有设置左岸、右岸、 河流中心三处平行样品,图中箱体上下极值线表明 总氮变化大于总磷。总氮、总磷含量随沉积深度增 加而降低,表明氮 磷 污 染 物 在 底 泥 中 沉 积 速 率 不 同。 2.2 沉积物 OM污染及空间分布特征
c.总氮含 量。 根 据 《土 壤 全 氮 测 定 法 (半 微 量 开式法)》,采用半微量开式法测定 。 [14]
过 TN、TP单项评价指数进一步计算得到,是对 TN、 TP污染程度 的 综 合 性 评 价,更 具 优 越 性 [15-16]。 有
1.3 数据处理
机污染指数评价法可以更好地表征沉积物中的有
表层沉积物 TP平均值为 982mg/kg,含量范围 为 494~1493mg/kg。各河流 TP含量平均值高低 顺序为:威远河 >釜溪河 >旭水河。根据 EPA制定 的沉积物分类评级标准,1#XSH、2#XSH、3#XSH的 TP含量在 420~650mg/kg之间,属于中度污染;其 他点位均大于 650mg/kg,属于重度污染。

河流底泥污染物释放研究

河流底泥污染物释放研究
3.底泥中污染物释放率与水深和流速有关,在相同水深的工况下,释放率 随着流速的增加而增大,在相同流速的工况下,底泥的释放率随着水深的增大而 减少。
4.底泥中重金属向上覆水体的释放对上覆水体的影响并不是很大,上覆水体 中只检测出微量的Ni、Zn、Mn三种重金属。
关键词:底泥河流污染物释放释放率

上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In the circulating water channel experiments,nine Cases of bottom sediment release with different hydrodynamic conditions.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1.In both static and dynamic circumstances,contaminant releaser water pollution.In the absence of sediment’S self-purification experimental results,COD“presented a degressive trend because ofthe existence of
第1章概述
1.1研究背景及意义
水是生命之源,是人类发展最重要的自然资源。人类所有的活动都离不开 水的支持。河流系统是陆地水环境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河流系统环境质量的好 坏直接影响到湖泊和海洋环境质量的好坏。然而由于缺乏环保意识,在20世纪 90年代以前,我国污染物的处置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重视,在很多地区, 环境基础设施的建设速度滞后于经济的发展速度,导致大量工业废水、生活污 水等直接排入江河湖海中。
4.The release of heavy metals in sediments to upper water’s impact is not very

地表水体底泥中氮磷及重金属的释放规律研究

地表水体底泥中氮磷及重金属的释放规律研究

地表水体底泥中氮磷及重金属的释放规律研究杨文澜,刘力(淮阴师范学院化学系,江苏淮安223300)摘要 通过对地表水体底泥污染特性的分析,论明水体沉积物与水体之间具有复杂的迁移规律。

分类介绍了影响水体底泥中氮磷及重金属释放的各种因素,主要分析了温度、pH 值、溶解氧、沉积物形态、水体扰动的影响,认为影响释放的主导因素因地而异,指出开展污染底泥综合整治技术研究的重要性。

关键词 底泥;氮磷;重金属;释放规律中图分类号 X5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09)17-08151-02S tud y on th e R e le a s e Law s o f N itro g en,Ph o sph o ru s an d H e av y M e ta ls fromS e d i m e n ts o f S urfa c e W a te r B o dy YANG W en -lan e t a l (D epar tm en t o f C h em is try ,H u a iy in T each e rs C o llege ,H u a ian,J ian gsu 223300)A b s tra c t T h e po llu tion ch a ra cte ristics o f sed i m en ts o f su rface w a te r body w e re an a ly zed.I t w a s po in ted ou t th a t th ere w e re com p lica ted m ig ra tionlaw s be tw e en sed i m en ts and w a te r body.T h e in flu en cin g fa cto rs o f th e re lease o f n itrogen,ph o sph oru s an d h eavy m e ta ls fromsed i m en ts inth e w a te r body w ere cla ssified and in trodu ced.T h e in flu en ces o f tem pera tu re ,pH,disso lv ed o xyg en ,formo f sed i m en ts an d h yd rodyn am ic d is tu rban ce w e re m a in ly an a ly zed.It w as th ou gh t th a t th e m a jo r in flu en cin g fa cto rs va ried in d iffe ren t su rrou nd in g s .A n d th e e ssen tia lity o f de ve lop in g th e stu dy onth e com preh en s ive con tro l tech n o log y o f sed i m en ts w as po in ted ou t .K e y w o rd s S ed i m en ts ;N itrogen an d ph osph o ru s ;H eav y m e ta ls ;R e le ase law s作者简介 杨文澜(1981-),男,江苏徐州人,讲师,从事水污染控制工程的研究,Em a il :yw lhp3004@hy tc 。

底泥磷释放实验报告

底泥磷释放实验报告

实验题目:湖塘底泥磷的释放姓名:学号:班级:组别:指导教师:1.实验概述1.1实验目的及要求⑴了解湖泊底泥磷释放的过程;⑵观察湖泊各采样点所采集的底泥的形态特征;⑶熟练掌握湖泊底泥的最大释磷量的计算;⑷熟悉总磷的测定原理及操作方法。

1.2实验原理城市浅水湖泊的富营养化是我国湖泊普遍存在的环境污染问题。

各种来源的营养盐进入湖泊,经过一系列物理、化学及生物化学作用,其中一部分或大部分逐渐沉积到湖底,当湖泊外部环境条件发生变化,沉积物中的营养盐又释放出来进入水中,成为湖泊营养盐的内负荷,并延续湖泊的富营养化,因此,控制内负荷对于湖泊治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天然水和废(污)水中,磷主要以各种磷酸盐和有机磷化合物(如磷脂等)的形式存在,也存在与腐殖质颗粒和水生生物中。

本实验主要用钼酸铵分光光度法测定10号湖塘水中底泥磷释放量与时间的关系,在酸性条件下,水样中溶解性正磷酸盐与钼酸铵酒石酸锑氧钾反应,生磷钼杂多酸,再被抗坏血酸还原生成蓝色络合物(磷钼蓝),于波长700nm处测量吸光度,用标准曲线法定量。

方法测定范围为0.01~0.6mg/L,适用水样类型包括地表水、废(污)水。

1.3实验仪器(1) 烘干机(2) DSX-90恒速数显电动搅拌机(3) 搅拌棒(4) PHS-3C pH计(5) JPB-607溶解氧仪(6) JJ300、AB104-N电子天平(7) 722光栅分光光度计(8) 10mm比色皿(9) 高速离心机(10) WXJ-Ⅲ微波消解仪(11) 消解罐2.实验内容2.1实验方案设计湖塘底泥的磷主要为正磷酸盐,但也含有其它价态的磷酸盐,底泥中还含有各种有机物和悬浮物,因此本次实验的设计思路是:对底泥进行搅拌使磷释放;进而进行离心,取得上清液;再进行微波消解,破坏有机物,溶解悬浮物,将各种价态的磷元素氧化成单一高价态的磷;接下来是定容显色;最后通过分光光度计测定各时间段的磷的吸光度,得出磷释放量。

湖泊底泥疏浚环境效应

湖泊底泥疏浚环境效应

湖泊底泥疏浚环境效应湖泊底泥疏浚是指通过人工干预来清理湖泊底部积聚的沉积物,以改善湖泊的环境质量和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

底泥疏浚对湖泊的环境效应是多方面的,本文将从水质改善、生物多样性维护和环境保护等方面展开论述。

首先,湖泊底泥疏浚可以明显改善水质。

底泥中富集了大量的有机质和营养物质,如果不及时清除,会导致湖泊富营养化的问题。

过多的有机质和营养物质会引发水体中藻类大量繁殖,形成蓝藻水华。

蓝藻水华不仅会消耗水体中的氧气,导致水体缺氧,还会产生有害的毒素,对水生生物和人类健康造成危害。

底泥疏浚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清除底泥中的有机物和营养物质,减少水体中养分的负荷,从而有效控制湖泊富营养化现象的发生,改善水质。

其次,底泥疏浚对湖泊生物多样性的维护具有重要意义。

底泥是湖泊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存有丰富的生物资源。

然而,过多的底泥沉积会导致湖底氧气供应不足,导致湖底缺氧,使底栖生物的生存状况变差。

清除底泥可以改善湖底的氧气供应状况,提供更好的生存环境,从而促进底栖生物的繁殖和生长。

底泥疏浚还可以改善湖泊的水动力条件,减少湖底沉积物对水动力的抑制作用,提高水的透明度和透光度,促进水生植被和浮游生物的生长。

这些都有助于保护湖泊的生物多样性,维持湖泊生态系统的平衡。

此外,底泥疏浚还有助于环境保护。

底泥中常含有重金属、有机污染物和农药等有害物质,如果不及时清除,这些有害物质可能会被再次释放到水体中,对水质造成污染。

湖泊水质污染不仅会危害水生生物的健康,还会影响人类对湖泊水资源的利用。

底泥疏浚通过清除底泥中的有害物质,可以减少这些物质对水质的污染风险,保障水环境的健康与稳定。

然而,湖泊底泥疏浚并非没有负面效应。

首先,底泥疏浚可能会造成悬浊物的再次悬浮,降低水质透明度,对水生植物和浮游生物造成一定影响。

此外,疏浚过程可能会引发氧气消耗,导致湖水缺氧。

疏浚作业所用的机械设备和人工操作也会产生一定程度的噪音和振动,对湖泊周边的生态环境和动植物造成一定干扰。

底泥中营养物质及其他污染物释放机理综述

底泥中营养物质及其他污染物释放机理综述

底泥中营养物质及其他污染物释放机理综述底泥中营养物质及其他污染物释放机理综述水体底泥(沉积物)污染,是世界范围内的一个重要环境问题。

其污染物主要通过大气沉降、废水排放、水土流失、雨水淋溶与冲刷进入水体,最后沉积到底泥中并逐渐富集,使底泥受到严重污染。

欧洲莱茵河流域、美国的大湖地区、荷兰的阿姆斯特丹港口、德国的汉堡港等底泥的污染均十分严重一旦河流湖库水体环境发生变化,沉积在底泥中的氮磷营养元素、重金属和难降解有机物会重新释放出来进入水体,影响上覆水体的水质,形成二次污染。

此外,底泥又是底栖生物的主要生活场所和食物来源,污染物质可直接或间接对底栖生物或上覆水生物产生致毒致害作用,并通过生物富集、食物链放大等过程,进一步影响陆地生物和人类健康1底泥中氨氮、磷释放机理沉积物中磷和氮化合物的循环主要由3部分组成:①营养盐溶解态和颗粒态之间的转化循环;②溶解态和水生植物之间的交换;③沉积物中营养盐与溶解态、颗粒态以及水生生物之间的吸收、吸附、溶出、上卷再悬浮、生物吸附以及死亡后的回归等。

1.1底泥中磷释放的研究情况磷的释放与水温、pH值、溶解氧有关。

水温升高,沉积物中的微生物活性增强,底栖生物活性加强,提高了生物扰动作用和沉积物有机物的矿化速率,促使有机磷向无机态磷转化,将不溶性磷化物转化为可溶性磷,从而促进沉积物中内源磷的释放;水体中pH值会影响磷的赋存形态。

水体呈中性时磷释放最小;偏酸性时,磷主要以H2PO4形态存在,镁盐、硅酸盐、铝硅酸盐以及氢氧化铁胶体都参与对磷的吸附,此时沉积物吸附作用较大,也不利于沉积物内源磷的释放;水体偏碱性时,则以H2PO4的形态存在,pH小于10.07,TP的最大释放量基本没有变化,pH大于10.07,TP的最大释放量急剧增加;一般认为在厌氧状态下,沉积物更容易向水体释放磷。

当水体溶解氧下降,出现厌氧状态时,此时水—土界面氧化还原电位低,Fe3+被还原成Fe2+,胶体状的氢氧化铁变成可溶性的氢氧化亚铁,使磷酸根脱离底泥进入间隙水,进而向上覆水扩散。

底泥疏浚与引流冲污对富营养水体生态系统恢复的影响

底泥疏浚与引流冲污对富营养水体生态系统恢复的影响

底泥疏浚与引流冲污对富营养水体生态系统恢复的影响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人口压力的增大,生活、农业和工业废水使得城市城区及周边的水体的环境状况越来越差。

底泥疏浚与引流冲污作为重要的水体修复技术,引起了研究者的广泛关注。

文章从底泥疏浚与引流冲污产生的污染物迁移转化效应、生物效应和污染控制的工程问题三个方面总结相关的研究成果,以期对城市水环境管理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底泥疏浚;引流冲污;生态系统恢复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人口压力的增大,生活、农业和工业废水使得城市城区及周边水体的环境状况越来越差。

城市环境管理部门实施了包括引流、截污、清淤等一系列整治措施,但是随着城市污水排放总量的不断增加,污水处理率未能同步增长,使城市内河湖泊接纳污染的负荷越来越大,大多数河段淤积严重,水流不畅,纳污容量越来越小,内河湖泊水质普遍越来越差。

水体恶臭及由水体富营养化引起的蓝藻水化泛滥日趋严重,破坏了生态系统环境,严重威胁居民身体健康,因此,对于富营养水体修复已经引起广泛的关注。

在水生生态系统中沉积物是营养物、重金属、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的源和汇。

在有效控制外源的情况下,生物或物理化学作用会促使沉积物的释放,使得水体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保持富营养化或者水质恶化等不良状态。

底泥疏浚和引流冲污都是水体修复的常见方法,被较多的应用于实践中。

引流冲污经常应用于海湾的浅滩、港口、航道等,底泥疏浚较多的用于被污染的浅水湖泊或者小型河流等水体。

国内外都有很多相关的实践经验,但是对于疏浚技术能否从根本上使得水环境得到改善,及内部相应的机制国内外却存在较大的争议。

底泥疏浚由于其高昂的施工成本和环境效果的不确定性,需要对施工可能产生的环境效应及其相应的机制有较为详尽的了解。

1 底泥疏浚和引流冲污的污染物迁移转化效应底泥疏浚和引流冲污对于水生生态系统是一种干扰,会改变原本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使得生态系统发生改变。

相应的在悬浮过程对污染物的迁移传化发生瞬时效应、短期效应和长期效应。

底泥营养盐释放及疏浚生态效应研究进展

底泥营养盐释放及疏浚生态效应研究进展

底泥营养盐释放及疏浚生态效应研究进展1沈乐操家顺(河海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江苏南京 210098)E-mail:shsh_628@摘要:本文通过对底泥与上覆水之间关系的分析,主要得出如下结论:(1)上覆水处于高溶解氧水平时,底泥会向上覆水中释放总氮、总磷会受到抑制;而底泥向上覆水体释放COD 不受水体中溶解氧水平的影响。

(2)当pH接近中性时,磷的释放会受到抑制,不管水质偏酸还是偏碱,均会有益于磷的释放。

(3)温度较高时,沉积物会释放较多的磷量。

较高的环境温度对应更高的间隙水相污染物浓度。

同时,本文还对污染底泥营养盐释放控制技术-疏浚研究成果进行分析,提出研究最佳疏浚程度的重要性。

关键词:底泥,上覆水,释放,SOD,疏浚1.引言底泥一般系指江河湖库的沉积物,是自然水域的重要组成部分。

氮、磷能通过颗粒物吸附、沉淀、水生生物死亡沉积等方式蓄存在底泥中;在适当条件下,氮和磷能从底泥中释放出来,为水生生物的生长提供必要的营养元素,进而加剧水体的富营养化。

内河底泥中的污染成分较复杂,主要污染物为重金属和有机污染物等。

底泥中的硫和氮含量较高,这也是内河黑臭的主要原因之一。

当内河污染较严重时,相对而言,底泥和河水之间存在着一种吸收和释放的动态平衡,污染物释放影响尚不明显,一旦河水污染物含量减少,则底泥中污染物的释放量有可能增加,造成二次污染。

因此深入了解内河底泥中各种污染物的转化降解和释放规律,对有效控制内河水体污染具有重要意义。

许多实验已经证明,水体底泥中的营养盐类、有毒化学物及毒性菌种的含量要比其在上层水体中的含量高出许多,受污染的底泥已在世界范围内对人类健康和环境构成了威胁。

美国EPA在1998年的调查报告中指出,美国已发生的2100起鱼类消费问题,经多次证实污染来自底泥;在我国,也已发现并证实了水体底泥具有生物毒性,如乐安江的沽口-香屯河段及深圳大沙河的沉积物。

此外,水体富营养化的解决关键也与底泥密切相关。

河湖库淤积治理中底泥清淤的内涵与发展方向

河湖库淤积治理中底泥清淤的内涵与发展方向

2024年4月水 利 学 报SHUILI XUEBAO第55卷 第4期文章编号:0559-9350(2024)04-0456-12收稿日期:2023-10-11;网络首发日期:2024-03-27网络首发地址:https:??kns.cnki.net?kcms?detail?11.1882.TV.20240325.1215.002.html基金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22YFC3202700)作者简介:朱伟(1962-),博士,教授,主要从事流域水环境及河湖库淤积治理研究。

E-mail:zhuweiteam@gmail.com通信作者:侯豪(1998-),博士生,主要从事河湖底泥形成机理及泥水关系研究。

E-mail:hhuhouhao@hhu.edu.cn河湖库淤积治理中底泥清淤的内涵与发展方向朱 伟1,侯 豪2,孙继鹏3,钟 军3,王 鑫3,牟 彪3(1.河海大学水科学研究院,江苏南京 210098;2.河海大学土木与交通学院,江苏南京 210098;3.河海大学环境学院,江苏南京 210098)摘要:淤积问题对我国的水利事业影响深远,而底泥清淤是近些年淤积治理中经常采用的措施。

针对底泥清淤的现状和存在问题,系统梳理了底泥清淤这一学科交叉领域的相关理论、技术和方法;阐述了对底泥清淤的概念、内涵、类型及基本问题的科学理解;提出了淤积治理中底泥清淤必须明确的四大问题:为什么治理、治理什么、用什么方法治理以及对后续产物如何处置。

依据淤积对河湖库产生的危害,可分为物理性淤积、化学性污染和生态性损害三种类型。

分别讨论了工程清淤、环保清淤和生态清淤间的共性和差异。

对底泥清淤工程在目的、目标、手段及后续处理处置方面的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了评述。

未来底泥清淤势必成为一个长期存在的工程和管理行为,因此更加高效、低投入、绿色、可持续的底泥清淤技术,是行业必然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淤积治理;底泥清淤;底泥;淤泥处理;淤泥资源化;尾水处理 中图分类号:TV697.3+1文献标识码:Adoi:10.13243?j.cnki.slxb.202306221 研究背景“淤积治理”是近些年水利工程中的常见词汇,其涉及的治理对象涵盖河流、湖泊和水库等多数地表水体。

底泥中磷释放的影响因素

底泥中磷释放的影响因素

底泥中磷释放的影响因素- 污泥处置简介:综述了水体底泥中磷的化学形态以及磷素释放的影响因素。

化学形态有水溶性磷、铝磷、铁磷、钙磷、还原态可溶性磷、闭蓄磷、有机磷等。

磷素释放的影响因素有:溶解氧、温度、pH值、磷存在的形态、微生物作用、沉积物-水界面磷的浓度梯度、盐度以及扰动。

这些因素具有关联性。

关键字:底泥化学形态磷释放影响因素1 引言P是造成湖泊水质富营养化的关键性的限制性因素之一[1]。

一般认为当水体中磷浓度在0.02 mg·L - 1以上时,对水体的富营养化就起明显的促进作用[2 ] 。

由于近年来大量未经处理的生活污水加上农业面源氮磷的大量流失,造成河流尤其是河口富营养化趋势的逐年加剧[3 -4 ]。

大量的磷在河流等水体中沉积下来,其在适宜的条件下会重新释放进入水体,从而延续水体的富营养化过程并加剧了水体的恶化[5 - 8 ] 。

沉积物-水界面是水体和沉积物之间物质交换和输送的重要途径,沉积物中的磷可能通过有机质的矿化分解作用、铁氧化物解吸作用和沉积物扰动等形式向水体释放。

本文根据国内外研究富营养化水体磷释放的有关资料,综述了水体底泥中磷的化学形态以及底泥中磷释放的影响因素,对于今后研究水体中磷行为、抑制水体富营养化、改善水质具有深远的意义及参考价值。

2 沉积物中磷的含量和存在形态沉积物中磷形态通常分为水溶性磷( Psol) 、铝磷(PAl) 、铁磷(PFe) 、钙磷(PCa) 、还原态可溶性磷、闭蓄磷(Po-p) 、有机磷(Porg) 等7 种化学形态[9 ] 。

闭蓄磷表面有一层不溶性的Fe (OH) 3 或Al (OH) 3 胶膜,包括一部分PAl和PFe ,溶解度极小,含量较小,这部分磷被认为是生物不能利用的。

水溶性磷和还原态可溶性磷可以通过物理溶解作用进入水体,在沉积物中的含量也不会太高,但它们是最先被释放出来的,可以很方便地被水生生物吸收利用[10 ]。

沉积物中P的结合态及形态之间的相互转化是控制沉积物P迁移和释放的主要因素。

河流底泥污染物释放研究

河流底泥污染物释放研究
4.The release of heavy metals in sediments to upper water’s impact is not very
significant.A dram ofnickel,zinc,manganese Can be detected in the upper water.
a large amount ofdissolved oxygen in water channel.
2.Under dynamic condition,the sediment contaminant releasing rate,pH and
DO were all larger than those under static condition.but reversely the turbidity in
sediment properties,hydrodynamic conditions,and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and SO
on.Previous review studies on sediment release mainly conccntrate.d 011 the laws of
在环境学中,河流水体是由水、溶解性物质、悬浮性物质、水生生物和底 泥组成的自然综合体。底泥一般是指江河湖海的沉积物,是自然水域的重要组 成部分。河湖底泥的基本物理结构包括与水体相接触的沉积物界面层和界面层 下的原沉积物层。沉积物界面层主要由底栖生物及其残体、代谢产物和颗粒很 细的粘性泥沙组成,由于颗粒很细,极易出现絮凝现象,在床底形成浮泥层, 它们对有机污染物有很强的吸附作用。界面层下的原沉积物层主要是由无机矿 物的泥沙组成,它们对界面层起到支撑的作用,在长期物质扩散的基础上,有 机污染物会从界面层向原沉积物层部分转移,使得在一般的情况下污染物向水 体中的释放较为困难。在天然水体中,悬浮沉积物一般是组成复杂的聚集体, 其基本骨架是粘土矿物或其他矿物微粒,由腐殖质及金属水合氧化物粘附架桥 聚集在一起,各种微污染物如有机有毒物、重金属以及细菌、病毒等吸附在表 面上,发生生态环境效应。污染物通过大气沉降、废水排放、雨水淋溶与冲刷 进入水体,最后沉积到底泥中并逐渐富集,使底泥受到严重污染。上世纪菜茵 河流域、美国的大湖地区、荷兰的阿姆斯特丹港口、德国的汉堡港,底泥污染 情况十分严重【l】。在外污染源控制达到一定程度后,城市河流的底泥由于历年 排放的污染物大量聚集,底泥对上覆水体水质的影响就突出表现出来,此时底 泥成为一个污染“源”,从而造成对水体的二次污染。如穿越上海市区的苏州河, 在一定流速条件下,底泥对上覆水体的作用可使水中CODer增加15~67mg/1【2】。 河流底泥中的污染成分复杂,主要污染物为有机污染物和重金属等,底泥中的

城市河道底泥污染物特性及修复技术分析

城市河道底泥污染物特性及修复技术分析

城市河道底泥污染物特性及修复技术分析城市河道底泥中的污染物主要包括重金属、有机物、营养物等。

其中,重金属是一种严重的污染物,主要包括铅、镉、铜、锌、铬等。

重金属具有毒性和稳定性,不易分解和迁移,对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威胁。

有机物通常包括石油类、挥发性有机物、氯化烃、多环芳烃等。

有机物对水体有毒性,会对水生生物造成伤害,并对人体健康产生潜在威胁。

营养物主要指氮和磷,主要来自城市排放的废水和农业排放的肥料。

营养物过量会导致水体富营养化,引发藻类大量繁殖,影响水体生态平衡。

城市河道底泥污染的来源:城市河道底泥污染主要来源于城市排水、工业废水排放、农业污染等。

城市排水中含有废水、雨水和污水,其中废水和污水中含有高浓度的有机物和营养物,以及重金属和其他毒性物质。

工业废水排放主要来自于工业生产过程中的废水,其中含有各种有害化学物质和重金属。

农业污染则是由于农业生产中大量使用农药和化肥,导致化学物质和营养物的过量流入河流并沉积于底泥中。

城市河道底泥污染治理与修复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任务,需要采用合适的技术。

常用的技术包括物理、化学和生物技术等。

物理技术主要采用物理清除和物理隔离的方法,常用的技术包括挖掘和吸取法、渗透板法和包覆法等。

物理清除和物理隔离的方法可以将底泥中的污染物彻底清除或隔离,但是这种方法通常需要大量人力和经济投入,所花费的成本比较高。

化学技术主要采用化学稳定化和化学还原的方法,常用的技术包括天然材料修复、氧化还原法和酸碱萃取法等。

化学技术可以有效地将底泥中的有害物质转化为稳定、无害的物质,并能降低底泥中的污染物浓度,但是这种方法会产生化学反应的产物,需要对其环境影响进行评估。

在城市河道底泥污染治理与修复中,应综合融合多种技术,根据污染种类和特性选择合适的技术组合。

此外,底泥治理过程中应注重污染防控,以避免底泥再度污染,从而实现底泥污染的根治。

土壤中重金属污染元素的形态分布及其生物有效性_刘恩玲

土壤中重金属污染元素的形态分布及其生物有效性_刘恩玲

土壤中重金属污染元素的形态分布及其生物有效性刘恩玲,王亮 (浙江省温州市农业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所,浙江温州325006)摘要 不同形态的重金属有不同的生物有效性,对环境的危害程度也不一样。

概述了土壤中重金属的形态划分、形态分布与转化及其生物有效性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 土壤重金属;形态划分;形态转化;生物有效性中图分类号 S151.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06)03-0547-02Distri bution of Different Hea vy Metal Form s in Soil and Their Bio-availa bilityLIU En-ling et al (Institute of Ecology and Environ ment,Wenz hou Acad emy of Agriculture Science,Wenz hou,Zhejian g325006)A bstract In addition to the different bio-availablities,the different forms of heavy metals d id the different d egrees of harm to environm en t.In the arti-cle,a s ystematic s um mary of the progress in the following aspect:t he forms of heavy metal,their d istribution,tran sform an d bio-availablities are m ad e. Key w ords Heavy m etal in soil;Di vision of form;Trans formation;Bio-availabilit y 随着工业生产特别是乡镇企业的发展,农村环境迅速恶化,污水灌溉、工厂排放的废气飘尘、汽车尾气中的铅镉及污泥和城市垃圾农用等原因造成农业生态领域的重金属污染日益严重[1]。

合金收得率预测及配料方案优化问题的建模与求解

合金收得率预测及配料方案优化问题的建模与求解

科学技术创新2019.21重污染河道水体氮素迁移与转化的影响[J].环境科学,2011,32(10):2971-2978.[6]谌伟,李小平,孙从军等.低强度曝气技术修复河道黑臭水体的可行性研究[J].中国给水排水,2009,25(1):57-59.[7]孙井梅,王志超,席兆胜等.扰动对水体富营养化的改善作用[J].生态环境学报,2012(8):1447-1451.[8]Degetto S,Cantaluppi C,Cianchi A,et al.Critical analysis of radiochemical methodologies for the assessment of sediment pollution and dynamics in the lagoon of Venice (Italy).[J].Environment International,2005,31(7):1023.[9]Markert B E,Tesmer M G,Parker P E.An in situ,sediment oxygen demand sampler [J].Water Research,1983,17(6):603-605.[10]杨兆华,何连生,姜登岭,等.黑臭水体曝气净化技术研究进展[J].水处理技术,2017(10):49-53.[11]Yong J C,Park J Y,Kim Y J,et al.Flow Characteristics of Microbubble Suspensions in Porous Media as an Oxygen Carrier[J].CLEAN -Soil,Air,Water,2010,36(1):59-65.[12]余光伟,雷恒毅,刘康胜,等.治理感潮河道黑臭的底泥原位修复技术研究[J].中国给水排水,2007,23(9):5-9.[13]马传军.跌水曝气-推流式生物接触氧化工艺的研究[D].大连:大连交通大学,2008.[14]刘晓波.人工强化跌水曝气接触氧化法改善城市内河水质的试验研究[D].保定:河北农业大学,2010.[15]姜丹.基于太阳能曝气技术的市内河重污染河道治理实验研究[J].中国水能及电气化,2017(3):67-70.[16]王文林,殷小海,卫臻等.太阳能曝气技术治理城市重污染河道试验研究[J].中国给水排水,2008,24(17):44-48.[17]王美丽,袁震,何连生等.微纳米曝气技术处理黑臭河道废水的研究[C]//2014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2014.[18]杨长明,荆亚超,沈烁,等.微孔曝气与覆盖对城市重污染河道底泥磷形态分布及释放过程的影响[J].环境化学,2015(6):1150-1157.[19]凌晖,王诚信.纯氧曝气在污水处理和河道复氧中的应用[J].中国给水排水,1999,15(8):49-51.[20]孙从军,张明旭.河道曝气技术在河流污染治理中的应用[J].环境保护,2001(4):12-14.[21]谢海文,沈乐.河流曝气技术简介[J].水文,2009,29(3):59-62.[22]张晓红,宋肖锋,蔡国强,等.生态修复综合技术在杭州虾龙圩河的应用[J].环境工程学报,2012,6(12):4535-4542.[23]吉琴.综合生态修复技术用于上海古猗园内景观水体治理[J].中国给水排水,2017(14):86-88.[24]王云中,杨成建.生态喷泉运用于景观水体水质稳定的可行性分析[J].生态经济(中文版),2009(11):180-182.[25]李丽敏.景观湖泊湖湾区水环境特征及喷泉复氧技术效能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15.[26]GRIFFITHS,I.M,LLOYD,et al.Mobile oxygenation in the Thames estuary [M]//A study of microbial antagonism :.Acta Universitis Gothoburburgensis,1985:779-781.[27]陈伟,叶舜涛,张明旭.苏州河河道曝气复氧探讨[J].给水排水,2001,27(4):7-9.[28]朱文博,王洪秀,柳翠,等.河道曝气提升河流水质的WASP 模型研究[J].环境科学,2015,36(4):1326-1331.[29]王瑟澜,孙从军,张明旭.水体曝气复氧工程充氧量计算与设备选型[J].中国给水排水,2004,20(3):63-66.[30]张自杰.排水工程(下册)[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6.合金收得率预测及配料方案优化问题的建模与求解刘丰瑞杨琳何雨哲刘雨瑶马昕(东北电力大学电气工程学院,吉林吉林132012)1问题的分析目前,研究自动配料系统的合金收得率预测及最优配料问题的常用方法包括参考炉次法[1]、多元线性回归法[2-4]、Petri 网[5]、模拟退火[6]、遗传算法(Genetic Algorithm,GA)、BP 神经网络[7-9]并结合计算机仿真技术。

河道底泥的环境研究简介

河道底泥的环境研究简介

河道底泥的环境研究简介1. 引言1.1 研究背景河道底泥是河流中淤积在河床上的泥沙、有机质等物质的总称,它是河流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和工业化污染的不断加剧,河道底泥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对水体质量和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影响,引起了人们的高度关注。

为了更好地探讨河道底泥的环境问题,有必要开展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河道底泥是河流中的重要污染源之一,其中含有大量的重金属、有机物等有害物质,对水生生物以及人类健康构成潜在风险。

由于底泥吸附能力强,有害物质容易积累在长期受到底泥污染的水体将无法恢复健康状态。

加强对河道底泥的环境研究,探索有效的处理和管理方法,对于净化水环境、保护水生生物和维护人类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梳理河道底泥的来源、成分、环境影响、处理方法、保护与管理等相关内容,为进一步探讨河道底泥的环境问题提供参考。

1.2 研究目的河道底泥是河流中积聚的泥沙颗粒和有机物质,对河流生态系统的健康和水质有着重要影响。

本文旨在通过深入研究河道底泥的来源、成分、环境影响、处理方法、保护与管理等方面,探讨河道底泥对环境的影响及如何有效保护和管理河道底泥资源。

具体研究目的包括:1.了解河道底泥的主要来源,探讨不同因素对底泥生成的影响;2.分析河道底泥的成分特点,揭示不同成分对水质和生态系统的影响;3.探讨河道底泥对水生植物、底栖动物、鱼类等生态系统的影响,评估底泥对水体水质的影响;4.总结各种处理方法对河道底泥的有效性及环境影响;5.探讨如何科学保护和管理河道底泥资源,实现水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1.3 研究意义河道底泥是河流生态系统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对环境的影响十分直接和显著。

对河道底泥进行环境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深入研究河道底泥的来源、成分和环境影响,可以更好地认识底泥在河流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和地位。

研究不同来源和成分的河道底泥对水质、生物多样性和人类健康等方面的影响,有助于科学地评估河道底泥对环境的潜在风险。

内秦淮河中段底泥淤积规律分析

内秦淮河中段底泥淤积规律分析

第20卷 第12期 中 国 水 运 Vol.20 No.12 2020年 12月 China Water Transport December 2020收稿日期:2020-11-13作者简介:徐 杨(1987-),男,金陵科技学院 建筑工程学院,博士,讲师,主要从事环境岩土工程的研究工作。

基金项目:江苏省高等学校自然科学研究面上项目(19KJB170013);金陵科技学院科研项目(jit-b-201621,2020KJRH23)。

内秦淮河中段底泥淤积规律分析徐 杨,段 焜,曹 磊(金陵科技学院 建筑工程学院,江苏 南京 211196)摘 要:采用自行研制的淤泥测深标尺,测量了内秦淮河中段底泥淤积厚度,结合研究河段现场调查,分析了该河段底泥淤积规律。

结果表明:内秦淮河中段底泥淤积具有明显的分段特征,沿水流方向淤积程度逐渐增加,底泥最大淤积厚度为20~150cm。

排污口携带大量沉积物源,排污口下游底泥淤积程度有所增加,影响范围约为50~100m。

研究结果对于底泥清淤工程和底泥无害化处置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关键词:河道;底泥;淤积规律中图分类号:TV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973(2020)12-0095-02城市河道兼具景观和行洪排污的功能,其沉积环境表现为较慢水流速度和丰富的沉积物源,致使河道常严重淤积,有时底泥厚度达1~2m [1]。

底泥淤积不仅会抬高河底高程,降低城市河道的行洪能力,而且底泥所富集的有机污染物和重金属污染物将持续向水体释放,恶化水质[2-3]。

因此,需定期开展疏浚清淤工程。

据统计,广州、南京等城市河道淤泥年均清出量超过100万m 3。

掌握底泥淤积特征,对于科学指导疏浚清淤工程及底泥无害化处置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以内秦淮河中段为研究对象,通过现场测量、野外调查等方法,获取了研究河段底泥的淤积数据,结合沿线水流速度、排污口分布特征,初步研究了城市景观河道底泥的淤积规律。

底泥疏浚控制湖泊内源污染效果的讨论

底泥疏浚控制湖泊内源污染效果的讨论

底泥疏浚控制湖泊内源污染效果的讨论摘要:在湖泊富营养化治理方面,底泥疏浚是重要的方法,本文结合国内外湖泊底泥疏浚的实例,针对底泥疏浚在内源污染控制效果进行分析,探讨了中国环保疏竣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

关键词:底泥疏浚富营养化内源污染目前我国东部长江中下游地区和云贵高原地区湖群及绝大多数城郊湖泊普遍面临着水体或沉积物污染问题,底泥疏浚因能从湖体中将污染底泥永久性去除而被广泛应用于富营养化湖泊内源污染控制,但在疏浚的效果问题上国内外尚存在很大的争议。

1.湖泊沉积物对富营养化的影响湖泊沉积物是湖泊水库中的内污染源,有大量的污染物质积累在底泥中,包括营养盐、难降解的有毒有害有机物、重金属离子等。

例如,在滇池,80%的氮和90%以上磷分布在底泥中。

沉积物中的养分主要来源于地表径流、地下水及大气沉降、人工投饵等方式输入湖泊水体的各种物质,它们在环境因素等的影响下,经过一系列物理、化学及生物作用,其中一部分沉积于湖泊底部,成为湖泊营养物的内负荷,外源污染减少或完全被截污后,沉积在湖底的营养物质会逐步释放出来补充湖水中的营养物质,仍可以导致藻类繁殖,水体水质恶化,湖水继续保持富营养状态,甚至出现“水华”现象。

由此可见,在一定条件下,沉积物中的营养盐可能成为湖泊富营养化的主导因子。

2.底泥疏浚技术底泥疏浚是修复湖泊水库的一项有效技术。

国外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70年代就已经开始清除水下污染物的环保疏浚。

在湖泊治理方面,西欧最大的环保疏浚工程,荷兰etelmeteer湖投资高达1.1亿美元,清理350ha的湖底污染土。

美国每年疏浚污染土约1500万m3,德国汉堡港每年要疏浚约90万m3污染土,洗净后放置深处。

在日本、比利时、加拿大、匈牙利等地均有污染土的疏浚与处置工程在实施。

底泥疏浚(又称环境疏浚)通过挖除表层的污染底泥,减少底泥污染物释放。

底泥疏浚可以减少湖内污染源,增加湖泊容量,并可以控制水生植物的生长,是修复湖泊水库的一项有效技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4卷第6期2015年6月环境化学ENVIRONMENTAL CHEMISTRY Vol.34,No.6June 20152014年10月30日收稿.*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2011ZX07303-001和2011ZX07303-002)资助.**通讯联系人,E-mail :cmyang@tongji.edu.cn DOI :10.7524/j.issn.0254-6108.2015.06.2014103001杨长明,荆亚超,沈烁,等.微孔曝气与覆盖对城市重污染河道底泥磷形态分布及释放过程的影响[J ].环境化学,2015,34(6):1150-1157YANG Changming ,JING Yachao ,SHEN Shuo ,et al.Effects of fine bubble aeration and capping on the distributions of phosphorus forms and release potential in the sediment from a heavily polluted urban river [J ].Environmental Chemistry ,2015,34(6):1150-1157微孔曝气与覆盖对城市重污染河道底泥磷形态分布及释放过程的影响*杨长明**荆亚超沈烁徐琛(同济大学,长江水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上海,200092)摘要采用自行研发的泥-水界面微孔曝气系统,开展了底泥表面曝气和覆盖对城市重污染河道底泥磷释放及形态分布规律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微孔曝气能够有效提高上覆水的溶解氧(DO )和沉积物的氧化还原电位(Eh ),能够将泥-水界面Eh 维持在-100mV 左右,DO 提高到6mg ·L -1以上.与对照比较,原位覆盖处理的上覆水DO 和Eh 有一定提高,但仍明显低于微孔曝气处理.与对照相比较,微孔曝气处理均有效降低上覆水中总磷(TP )和溶解性正磷酸盐(PO 3-4)的含量.试验结束时,微孔曝气(A )和微孔曝气+原位覆盖处理(A+C )上覆水中TP 含量由初始的0.201mg ·L -1分别降至0.062mg ·L -1和0.050mg ·L -1;上覆水中PO 3-4含量由0.086mg ·L -1和0.078mg ·L -1分别降至0.026mg ·L -1和0.023mg ·L -1.与对照相比,微孔曝气处理明显降低了底泥间隙水中TP 的浓度,在整个培养期间,其TP 含量平均下降38.8%(A )和47.9%(A +C ).底泥原位覆盖处理对抑制泥-水界面磷释放能力要弱于微孔曝气处理,而且在试验后期(50d ),上覆水中TP 和PO 3-4的含量均有所反弹.不管有无覆盖,泥-水界面微孔曝气处理均显著改变了表层底泥磷形态分布特征,显著降低了底泥中铁铝结合态磷(Fe /Al-P )组分比例,而钙结合态磷(Ca-P )含量比例却出现明显增加.单一的表面覆盖处理对底泥磷形态分布特征没有显著影响(P >0.05).研究表明,与单一的处理效果相比较,泥-水界面纳米微孔曝气处理,并结合底泥原位覆盖,更有利于抑制城市重污染河道泥-水界面中磷的释放风险.关键词城市重污染河道,泥-水界面,纳米微孔曝气,原位覆盖,磷形态,释放过程.Effects of fine bubble aeration and capping on the distributions ofphosphorus forms and release potential in the sediment froma heavily polluted urban riverYANG Changming **JING Yachao SHEN Shuo XU Chen(Key Laboratory of the Yangtze River Water Environment ,Tongji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92,China )Abstract :A simulation experiment with precision oxygen distribution system was conducted to study the effect of fine bubble aeration and capping on sediment-water interface on species distributions and release potential of phosphorus in the sediment sampled from a heavily polluted urban river in Hefei City ,Anhui Province.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concentration of dissolved oxygen (DO )in the overlying water and the redox potential (Eh )of the sediment-water interface had been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with the use of the bubble aeration device and were maintained at about 6mg ·L -1and -100mV respectively.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the capping treatment increase the Eh and DO of sediment-water interface ,but the effectiveness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relative to bubble aeration6期杨长明等:微孔曝气与覆盖对城市重污染河道底泥磷形态分布及释放过程的影响1151treatments.The treatments with bubble aeration had positive effects in reducing the concentration of)in overlying water.At the end of the total phosphorus(TP)and dissolved orthophosphate(PO3-4experiment,the concentrations of TP in overlying water dropped from0.201mg·L-1to0.062mg·L-1for single bubble aeration(A)and0.050mg·L-1for bubble aeration with capping treatment(A+C),and PO3-from0.086mg·L-1and0.078mg·L-1to0.026mg·L-1(A)and0.023mg·L-1(A+ 4C),respectively.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the aeration treatments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theconcentration of TP with an average reduction of38.8%for A treatment and47.9%for A+Ctreatment during the experiment,respectively.Although capping treatment(C)inhibited the releasepotential of phosphorus in sediment-water interface as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the inhibitoryefficiency was significantly weaker relative to the fine bubble aeration treatments.Even at the end ofin the overlying water for capping treatment the experiment,the concentrations of TP and PO3-4rebounded.Regardless of capping or not,the fine bubble aeration on sediment-water interfacesignificantly changed the distribution of phosphorus species in surface sediment,and decreasedFe/Al-bound phosphorus(Fe/Al-P)fraction,but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Ca-bound phosphorusfraction.The capping treatment showed little effect on the distributions of phosphorus species.Ourstudy implies that the fine bubble aeration combined with in situ capping on sediment-water interfacecan more effectively inhibit the release risk of phosphorus from sediment to overlying water from aheavily polluted urban river,as compared with the corresponding single treatment.Keywords:heavily polluted urban river,sediment-water interface,fine bubble aeration,in situcapping,distribution of phosphorus forms,P release potential.磷是控制水体富营养化的关键性和限制性营养盐之一[1].对于富营养化水体,尽管采取了各种措施,如降低外源磷的输入,但水体水质并未得到有效控制,这可归因于水体沉积物中磷等营养元素的释放[2].底泥被普遍认为是水体中磷素的“源”和“汇”,进入沉积物中的磷有可能解吸出来,并向水体释放,从而对水体水质与水生态系统健康构成严重威胁[3].影响磷在泥-水界面迁移转化过程的主要因素可分为两大类:环境因子如温度、溶解氧、扰动、pH值;底泥本身的特性,如磷的赋存形态、有机质种类及含量、含水率、粒径分布以及微生物活动等[4-6].研究表明,重污染水体长期缺氧条件对底泥吸附磷具有显著的负面影响,是促使底泥中磷向上覆水释放的主要原因之一[7].目前,原位控制底泥磷释放的工程措施主要包括表面覆盖和水体曝气复氧.原位覆盖技术通过在污染底泥表面铺放一层或多层清洁的覆盖物,使污染底泥与上层水体隔离,从而阻隔底泥中污染物向水体的迁移,是目前受到广泛重视的一种底泥污染原位控制技术[8-9].该方法具有控制效果好、易于操作,且二次污染较小等特点.但是,原位覆盖物可能会改变底泥结构,影响底栖生物生境,从而对水生生态系统健康造成不利影响[10].已有研究表明,水体曝气充氧可抑制底泥氮、磷的释放.这是因为曝气可以通过增加上覆水中溶解氧的含量来提高泥-水界面微域环境氧化还原电位,进而增强底泥对磷的吸附和固定作用,从而可以有效抑制底泥中铁磷的释放[11].与传统的疏浚和覆盖相比,曝气技术具有处理效率高、不加入新的污染物,基本不存在二次污染问题[12-13].但是传统的曝气主要针对上覆水进行复氧,通过改变上覆水中的溶解氧和沉积物表面的氧化还原电位来实现对磷释放的控制,这种曝气方法很容易由于曝气量控制不当而使得底泥发生再悬浮,从而增加沉积物中污染物释放风险[14].因此,如何在维持曝气复氧效率的同时,尽量降低对沉积物的扰动作用是目前污染水体底泥曝气修复方法应用与推广的一个重要瓶颈.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迅猛发展,目前城市河流水系污染非常严重[15].特别是城市内河承纳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和地表径流,人为污染较其他河流更为严重,对城市总体水环境与水生态系统健康构成严重威胁.目前关于泥-水界面微孔曝气和原位覆盖联合处理对城市河流重污染底泥磷释放行为和形态分布特征的影响研究还鲜有报道.本文以受污染严重的合肥市南淝河老城区段河道底泥为研究对象,采用本课题组自主研发的泥-水1152环境化学34卷界面精准布气系统,研究了微孔曝气对南淝河沉积物磷形态分布以及释放潜力的影响,以期为今后城市重污染河道底泥原位修复和内源污染控制提供技术支撑.1材料与方法1.1模拟试验装置构建模拟试验装置采用2个长、宽、高分别为1400、700、1000mm 的硬质有机玻璃水箱.其中一个水箱用作微孔曝气处理,微孔曝气系统采用特制的纳米孔径的曝气盘做成(管外径1.2cm ,气泡直径100—200μm ),盘内管间距为5cm 左右,曝气盘直径500mm ,并放置于底泥表层2cm 处.采用长橡胶管将曝气盘与可调节流量的鼓风机相连,安装定时开关装置对鼓风机进行自动开关控制.另一个水箱用作原位覆盖处理,选用洗净的石英砂作为底泥覆盖物,石英砂粒径约为0.2—0.5mm ,铺设厚度约为1.5cm.每个装置两侧分别安装2个水龙头,以方便采集上覆水;同时在靠近沉积物表层2cm 处安装2个间隙水采集装置(高流量旋入式多孔陶瓷头).具体试验装置如图1所示.图1泥-水界面纳米微孔曝气模拟试验装置Fig.1Experimental setup with fine bubble diffuser on the sediment-water interface1.2试验方法试验用沉积物采自受污染较为严重的南淝河城区河段底泥,泥质主要指标见表1,模拟装置上覆水为去离子水,底泥和上覆水分别充分混匀,向各箱体中分别装入30cm 厚的底泥,再将上覆水缓缓倒入箱体中,使水深达到60cm.填装完沉积物和去离子水后稳定10d ,再开展微孔曝气(A )、原位覆盖(C )以及微孔曝气+原位覆盖(A +C )处理试验.微孔曝气处理采用间歇式曝气的方式进行曝气.曝气时间为每3h 中有1h 进行曝气,1d 总曝气时间为8h ,曝气量为100L·h -1.同时设置无曝气和覆盖处理作为对照(CK ).整个模拟试验持续50d.表1供试沉积物泥质特征指标Table 1Selected 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urface sediment used in this study pH(土ʒ水=1ʒ2)Eh /mV CEC /(mmol ·kg -1)TOC /(g ·kg -1)碳酸盐含量/%重金属含量/(mg ·kg -1)Pb Cu Ni Cr 4.43-53.71.6718.230.03131.492.4287.5468.911.3采样与分析模拟试验开始进行后,每3d 取1次上覆水和间隙水;试验结束后采集不同处理装置表层沉积物样进行磷形态分级分析.上覆水中溶解氧(DO )含量、pH 和电导率(EC )采用多参数水质分析仪测定(HQ30d ,哈希公司);同时,采用FJA-5型氧化还原电位(ORP )去极化法全自动测定仪原位测定表层沉积物氧化还原电位(Eh ).上覆水和间隙水中总磷采用过碱性硫酸钾消解-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将水样经0.45μm 醋酸纤维滤膜过滤后,所得滤液再采用钼酸铵分光光度法测定可溶性正磷酸盐含量.6期杨长明等:微孔曝气与覆盖对城市重污染河道底泥磷形态分布及释放过程的影响1153沉积物中磷形态分离提取采用Ruban等[16]在欧洲标准测试委员会框架下发展的SMT分离方法.主要步骤如下:(1)称取200mg沉积物样品,加入1mol·L-1NaOH20mL,振荡16h后离心取10mL上清液加入3.5mol·L-1HCl4mL静置16h后离心,钼锑抗比色法测定上清液中的溶解态活性磷(SRP);得到铁/铝结合态磷(Fe/Al-P);提取后的残渣加入1mol·L-1HCl20mL,振荡16h后离心分离,测定上清液中SRP,得到钙结合态磷(Ca-P).(2)称取200mg沉积物样品,加入1mol·L-1HCl20mL,振荡16h后离心分离,测定上清液中SRP,得到无机磷(IP);残渣用12mL去离子水洗涤2次后,在450ħ下灰化3h,加入1mol·L-1HCl 20mL,振荡16h后离心分离,测定上清液中SRP,得到有机磷(OP).(3)称取200mg沉积物样品,在450ħ下灰化3h,加入3.5mol·L-1HCl20mL,振荡16h后离心分离,测定上清液中SRP,得到总磷(TP).铁铝结合态磷(Fe/Al-P)和有机磷(OP)能被微生物利用,在一定条件下具有再次释放到水体中的可能性,称为潜在释放磷[17].1.4数据统计与分析试验数据采用Excel2010和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所有试验数据通过ANOVA变异分析程序进行统计分析,采用邓肯新复检验法(Duncan’s new nultiple range test)对不同处理底泥磷形态分布特征和释放潜力差异进行统计估计,在P<0.05的概率水平视为显著.2结果与讨论2.1微孔曝气和原位覆盖对上覆水的pH值、电导率和溶解氧(DO)以及沉积物Eh的影响图2为试验过程中上覆水的pH值、电导率(EC)和溶解氧(DO)以及表层沉积物的氧化还原电位(Eh)的变化过程.微孔曝气装置能够有效提高上覆水的DO含量,在整个试验过程中,微孔曝气(A)和微孔曝气+原位覆盖(A+C)处理上覆水DO含量均保持在6—8mg·L-1左右,而无曝气上覆水的DO 含量均在3mg·L-1以下.与对照相比较,原位覆盖处理前期,上覆水DO含量有一定的增加,但很快与对照无显著差异(P>0.05).微孔曝气对CO2的吹脱作用,使得上覆水pH值升高.只曝气无覆盖的处理对上覆水电导率影响较大.通过底泥表层氧化还原电位的变化曲线可以看出,对泥-水界面进行微孔曝气能有效提高界面微域环境的氧化还原电位,2种曝气处理表层底泥Eh均可维持在-100mV左右,特别是微孔曝气并结合原位覆盖对泥-水界面Eh提高的效果更好.泥-水界面Eh是影响底泥磷释放的重要因素[18-19],微孔曝气处理显著提高了泥-水界面Eh,从而可以抑制底泥中磷的释放过程.2.2微孔曝气和原位覆盖对上覆水磷变化过程的影响图3为不同处理条件下上覆水总磷(TP)和溶解性正磷酸盐(PO3-4)含量的变化曲线.从图3中可以明显看出,在整个试验过程中,上覆水中TP总体呈下降趋势.与对照(CK)相比,有微孔曝气处理(A和A+C)的上覆水TP下降幅度更大,但在30d后趋于稳定.说明曝气利于降低上覆水中TP的含量.PO3-4含量的变化趋势与TP略有不同,总体波动较大,初期呈现下降趋势,但之后又出现明显的上升,特别是对照处理的上覆水PO3-4的含量回升尤为明显,说明在此阶段底泥中磷向上覆水释放速率增加.微孔曝气处理虽然在试验10—20d也出现了明显回升现象,但是回升幅度明显低于对照处理,说明本试验所构建的曝气装置能够有效抑制底泥中磷的释放.在试验25d后,不同处理上覆水PO3-4含量总体呈现显著下降趋势,并且微孔曝气和原位覆盖处理上覆水PO3-4含量始终低于对照处理.在试验中后期(35d 之后),2种微孔曝气处理(A和A+C)上覆水PO3-4含量变化规律趋于一致,且两者差异缩小.试验结束时,微孔曝气处理的上覆水中TP和PO3-4含量分别由初始浓度0.201mg·L-1和0.086mg·L-1降至0.062mg·L-1和0.026mg·L-1;而微孔曝气+原位覆盖处理上覆水中TP和PO3-含量则分别由初始浓4度0.201mg·L-1和0.078mg·L-1降至0.050mg·L-1和0.023mg·L-1.与对照相比较,单一原位覆盖处理也显著降低上覆水中TP和PO3-4含量,但是在试验后期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反弹,致使试验结束时,上覆水中TP和PO3-4含量与对照无显著差异(P>0.05).由此可见,从整个试验来说,微孔曝气并结合1154环境化学34卷原位覆盖对抑制底泥中磷的释放、降低上覆水磷含量的效果更佳.重污染水体由于长期缺氧,底泥中磷很容易向水体释放[20-21],而经过微孔曝气以后,明显提高了泥水界面的DO含量,从而可以有效抑制底泥中磷的释放[22].图2上覆水的pH值、电导率和溶解氧(DO)以及沉积物Eh的变化Fig.2Variations of pH,DO and EC of the overlying water and Eh of the surface sediment图3上覆水总磷和溶解性正磷酸盐含量变化过程Fig.3Variations of total phosphorus and dissolved inorganic phosphorus of the overlying water2.3微孔曝气和原位覆盖对间隙水中磷的影响图4为不同处理下底泥间隙水总磷、溶解性正磷酸盐含量的变化曲线.间隙水中总磷(TP)含量较6期杨长明等:微孔曝气与覆盖对城市重污染河道底泥磷形态分布及释放过程的影响1155高,但溶解性正磷酸盐(PO3-4)含量比较低,说明间隙水中磷主要以颗粒态存在.在整个试验过程中,与上覆水相比较,间隙水中TP含量波动较大,但是总体而言,微孔曝气处理装置(A和A+C)比没有微孔曝气的装置(C和CK)TP平均含量明显更低(P<0.05),与CK相比平均下降38.8%(A)和47.9%(A+C).但试验结束时,微孔曝气处理与对照间隙水中TP含量趋于一致;与对照(CK)相比,单一的原位表面覆盖处理(C)TP浓度在试验中、前期均有所下降,但在后期(40d)后却出现了大幅度回升,并明显超过了其它处理,可能的原因是石英砂覆盖导致底泥所释放的磷向上覆水迁移能力减弱,加上石英砂本身在试验开始阶段对磷也具有一定的吸附作用,但是随着时间延长,这种扩散阻隔作用和吸附作用会大大减弱[23].不同处理底泥间隙水中PO3-4含量变化与TP变化趋势存在较大区别,与上覆水中PO3-4含量变化也不一致(图4).在试验前期,不同处理间隙水中PO3-4含量均出现较大幅度的下降.但之后,CK、单一曝气(A)和单一原位覆盖处理(C)底泥间隙水中PO3-4含量均趋于稳定,并均低于0.012mg·L-1,由此可见,本试验中单一曝气和单一原位覆盖处理对底泥间隙水中溶解性磷酸盐含量影响不很明显.相对于其它处理,微孔曝气+原位覆盖处理(A+C)间隙水中PO3-4含量在整个试验期间波动较大,特别是在培养10—20d期间,底泥间隙水中PO3-4含量出现了一次较大幅度的起落,之后虽然与其它处理变化规律趋于一致,但是在试验结束时PO3-4浓度又出现了小幅回升.图4底泥间隙水总磷和溶解性正磷酸盐含量变化过程Fig.4Variations of total phosphorus and dissolved inorganic phosphorus of the interstitial water of the sediments2.4微孔曝气和原位覆盖对底泥磷形态分布的影响水体底泥中磷的总量不能完全反映磷的环境行为和生态效应,磷的迁移转化规律、生物毒性和生物有效性更大程度上取决于其赋存形态[24].磷的赋存形态与底泥中磷的释放潜力、生态效应和环境风险密切相关[25-26].本研究对各处理组试验结束后的底泥磷的形态分布进行测定分析,结果如图5所示.图5泥-水界面微孔曝气与原位覆盖作用对表层底泥磷形态分布的影响Fig.5Effects of fine bubble aeration and in situ capping on the sediment-water interface ondistributions of phosphorus forms in the surface sediment1156环境化学34卷由图5可明显看出,泥-水界面微孔曝气处理对表层底泥中磷形态分布特征产生了明显影响.与对照(CK)相比较,泥-水界面微孔曝气处理明(A和A+C)显降低了铁铝结合态磷(Fe/Al-P)含量;而钙结合态磷(Ca-P)的比例增加明显.以上结果说明,泥-水界面微孔曝气处理有助于表层底泥磷形态由易释放组分向难释放组分转化,从而有利于降低因表层底泥磷释放带来的水生态与水环境健康风险.与对照相比较,底泥原位覆盖处理对表层底泥磷的形态分布影响不明显(P>0.05)(图5).影响底泥中磷形态和释放潜力的因素很多,而且相互作用极其复杂[27-28],微孔曝气和原位覆盖对重污染河道底泥磷释放研究才刚刚起步,相关机理还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3结论本试验以合肥市南淝河城区重污染河段底泥为研究对象,采用微孔曝气装置对沉积物界面进行曝气,对比微孔曝气法和原位覆盖处理对泥-水界面微域理化环境改善和控制磷释放的效果,得出以下结论:(1)泥-水界面微孔曝气处理能够有效提高上覆水的pH值,同时对提高上覆水溶解氧含量和表层底泥的氧化还原电位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而既有微孔曝气又有原位覆盖对泥-水界面Eh和DO提高的效果最好,能够将表层底泥Eh维持在-100mV以上,溶解氧维持在6mg·L-1以上.(2)与对照相比,微孔曝气有利于减少上覆水中总磷和溶解性正磷酸盐的含量,并降低了间隙水中磷的含量.表明微孔曝气装置能够阻止上覆水中溶解性正磷酸盐的升高.虽然底泥原位覆盖也可降低上覆水中磷的含量,但其抑制磷释放的效果较微孔曝气处理明显要差,持续时间较短.(3)微孔曝气处理明显改变了表层底泥中磷的形态分布特征.与对照相比,微孔曝气处理显著降低了底泥中铁铝结合态磷(Fe/Al-P)组分比例,而钙结合态磷(Ca-P)含量比例却明显增加.说明泥-水界面微孔曝气处理,并结合原位覆盖有利于底泥中磷形态由易释放组分向难释放组分转化,降低底泥中磷的释放风险.参考文献[1]AlexanderRB,SmithRA.Trends in the nutrient enrichment of US rivers during the late20th century and their relation to changes in probable stream trophic conditions[J].Limnology and Oceanography,2006,51(1):639-654[2]金相灿,王圣,庞燕.太湖沉积物磷形态及pH值对磷释放的影响[J].中国环境科学,2004,24(6):707-711[3]Hickey C W,Gibbs M M.Lake sediment phosphorus release management-Decision support and risk assessment framework.New Zealand [J].Jounal of Marine and FreshwaterResearch,2009,43(3):819-854[4]Ogdahl M E,Steinman A D,Weinert M E.Laboratory-determined phosphorus flux from lake sediments as a measure of internal phosphorus loading[J].Journal of Visualized Experiments,2014,85:51617[5]Su J J,van Bochove E,Auclair J C,et al.Phosphorus fluxes at the sediment-water interface in a temperate region agricultural catchment [J].Water,Air and Soil Pollution,2014,225:1739-1749[6]黄廷林,周瑞媛,夏超,等.氧化还原电位及微生物对水库底泥释磷的影响[J].环境化学,2014,33(6):928-934[7]Hupfer M and Lewandowshi J.Oxygen controls the phosphorus release from lake sediments-A long-lasting paradigm in limnology[J].InternationalReview Hydrobiology,2008,93(4/5):415-432[8]孙士权,邱媛,蒋昌波,等.原位技术控制湖泊沉积物中磷释放的研究[J].中国环境科学,2011,31(5):845-851[9]周莹,潘纲,陈灏.土壤原位覆盖对底泥的修复作用研究[J].环境工程学报,2011(11):2459-2463[10]Cornelissen G,Krus M E,Breedveld G D,et al.Remediation of contaminated marine sediment using thin-layer capping with activated carbon-A field experiment in Trondheim harbor,Norway[J].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11,45(14):6110-61105[11]Ottolenghi F,Qin J G,Mittiga L.Enhancement of phosphorus release from lake sediments by aeration and crayfish activity[J].Journal of Freshwater Ecology,2002,17(4):635-640[12]Chen J J,Lu S Y,Zhao Y K.et al.Effects of overlying water aeration on phosphorus fractions and alkaline phosphatase activity in surface sediment[J].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2011,23(2):206-211[13]林建伟,朱志良,赵建夫.曝气复氧对富营养化水体底泥氮磷释放的影响[J].生态环境,2005,14(6):812-815[14]刘波,王国祥,王风贺,等.不同曝气方式对城市重污染河道水体氮素迁移与转化的影响[J].环境科学,2011,32(1):2971-2978[15]Taylor K G,Owens P N.Sediments in urban river basins:A review of sediment-contaminant dynamics in an environmental system6期杨长明等:微孔曝气与覆盖对城市重污染河道底泥磷形态分布及释放过程的影响1157conditioned by human activities[J].Journal of Soils Sediments,2009,9(4):281-303[16]Ruban V,Brigault S,Demare D,An investigation of the origin and mobility of phosphorus in freshwater sediments from Bort-Les-Orgues Reservoir,France[J].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1999,1(4):403-407[17]Li S P,Huang Y.Sedimentary phosphorus fractions and bioavailability as influenced by repeated sediment resuspension[J].Ecological Engieering,2010,36(7):958-962[18]Miao S Y,DeLauneRD,Jugsujinda A.Influence of sediment redox conditions on release/solubility of metals and nutrients in a Louisiana MississippiRiver deltaic plain freshwater lake[J].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2006,371:334-343[19]Effler S W,Matthews D A.Implications of redox processes for the rehabilitation of an urban lake,Onondaga Lake,New York[J].Lake andReservoir Management,2009,24:2,122-138[20]Lukkari K,Leivuori M,Kotilainen A.The chemical character and behaviour of phosphorus in poorly oxygenated sediments from open sea to organic-rich inner bay in the Baltic Sea[J].Biogeochemistry,2009,96(1/3):25-48[21]Kowalczewska-Madura K,GoldynR,DondajewskaR.Phosphorus release from the bottom sediments of LakeRusalka(Poznan,Poland)[J].Oceanological and Hydrobiological Studies,2010,39(4):135-144[22]李大鹏,黄勇.溶解氧对底泥扰动状态下水体中磷去除和固定的影响[J].环境工程学报,2003,7(10):3785-3790[23]Makiko L,Takayuki N.Suppression of phosphorus release from sediments using water clarifier sludge as capping material[J].Environmental Technology,34(15):2291-2299[24]Galina K.Pool of mobile and immobile phosphorus in sediments of the large,shallow Lake Peipsi over the last100years[J].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and Assessment,2012,184(11):6749-6763[25]Gao L,Zhang L H,Shao H B.Phosphorus bioavailability and release potential risk of the sediments in the coastal wetland:A case study ofRongcheng Swan Lake,Shandong,China[J].Clean-Soil,Air and Water,2014,42(7):963-972[26]Martins G,Peixoto L,Teodorescu S.Impact of an external electron acceptor on phosphorus mobility between water and sediments[J].Bioresource Technology,2014,151:419-423[27]Li H Y,Liu L,Li,M Y,et al.Effects of pH,temperature,dissolved oxygen,and flow rate on phosphorus release processes at the sediment and water interface in storm sewer[J].Journal of Analytical Methods in Chemistry,2013,doi:10.1155/2013/104316[28]Wu Y H,Wen Y J,Zhou J X,et al.Phosphorus release from lake sediments:Effects of pH,temperature and dissolved oxygen[J].KSCE Journal of Civil Engineering,2014,18(1):323-32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