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三螺旋_创新与可持续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2005-12-30
作者简介:周春彦(1964-),女,辽宁大连人,沈阳大学副教授,哲学博士;亨利・埃茨科威兹(1940-),男,美国纽约人,纽约州立大
学教授,社会学博士。
第8卷第3期2006年5月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Northeastern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Vol 18,No.3M a y 2006
文章编号:1008-3758(2006)03-0170-05
双三螺旋:创新与可持续发展
周春彦1,[美]亨利・埃茨科威兹2
(1.沈阳大学工商管理学院,辽宁沈阳 110044; 2.纽约州立大学科技政策中心,美国纽约 11974)
摘 要:是否存在着第四个螺旋的问题已成为大学—产业—政府三螺旋争论的焦点之一。
一
些学者提出可以将劳动力、风险资本、公众等看做第四螺旋。
劳动力和风险资本可以纳入创新三螺旋的支撑结构,但公众则需另当别论。
公众可能积极支持创新活动的开展,也可能因创新会带来负面影响而反对和限制创新。
无论如何第四螺旋的引入都可能导致原有的三方相互作用模式失去它的系统动力,需要一个更完善的模型兼并公众这个重要的维度,因而提出大学—公众—政府可持续发展三螺旋,作为创新三螺旋的补充,以在保持三螺旋动力的同时将公众因素纳入社会创新系统。
关 键 词:多价知识;创新三螺旋模式;公众;可持续发展三螺旋模式中图分类号:N 031 文献标识码:A
随着每两年一次的国际三螺旋会议的召开,三
螺旋理论与实践研究方兴未艾。
1996年,在荷兰阿姆斯特丹召开的第一次大学—产业—政府三螺旋国际会议上,只有60篇相关论文,而在2005年的意大利会议上则至少有320篇论文被提交。
来自30多个国家的500余人参加了这次主题为“知识资本化:认识、经济、社会与文化维度”的国际性大会。
与会者大多是社会学、经济学、工商学、STS 和科技政策等相关学科的大学研究人员,也有一些大学行政管理人员、研究机构和企业中的研究人员、政府科技政策与经济开发方面的官员、企业家、从事技术转移的人员以及风险资本家。
大学研究人员、创业实践者和政府政策制定者,分别代表大学、产业、政府三方,他们汇聚一堂共同探讨各种各样的三螺旋问题,包括与组织、技术创新及其结果密切相关的知识产权问题、人力资本问题、金融与社会资本问题等等。
会上又对原来存在的是否应引入第四个螺旋的问题进行了激烈辩论。
本文旨在提出与创新三螺旋相对应的可持续发展三螺旋,使三螺旋理论由单一的创新三螺旋发展为创新三螺旋与可持续发展三螺旋并存的双三螺旋理论体系,从而否定引入第四螺旋模型。
一、知识:一价的还是多价的?
第五次国际三螺旋大会的主题文章《第三次
大学革命:作为三螺旋的DNA 的多价知识》认为,在生物技术和纳米技术这些新出现的领域,知识同时是理论的、实践的、可商业化的和公开的[1]。
多价知识论题与司托克斯将研究区分为玻尔象限、巴斯德象限、爱迪生象限和皮特森象限的理论不同[2],进一步打破了从基础科学到技术创新的线性模式。
“单价知识”观点将知识划分为理论的、实践的、产业化的等等,因而知识生产和扩散遵循从基础研究到应用研究的顺序,这些研究通常在不同时期、不同地点由不同的人员进行。
多价知识观点的出现改变了由基础研究到技术开发及产业化的线性的研究转化思想。
这意味着在一些领域内应用研究与开发、产业化的过程更可能与基础研究同时进行。
多价知识也倾向于在大学—产业—政府合作形成的三螺旋机构范围内生成,而单价知识更可能在分离的机构范围内获得。
与将知识划分为不同的范围基础知识、应用知识、专业知识等不同的是,知识多价性论题把握知识的统一性,但又注意到知识的不同,对知识的划分法加以补充。
现在已有许多关于知识流的研究,包括知识的前向和逆向流动等[3]。
知识是可以被划分为模式1和模式2知识,还是一个不可分割的具有多价性的整体?范围相互重叠的维恩图可能会将这两种认识途径很好地结合起来。
模式1知识(学科知识)和模式2知识(在应用背景下产生的知识)之间的差异,表明从多个视角考察知识的重要进展[4]。
但这个基本分类法忽视在理论和基础研究情况下产生的实践知识的情况,这在分子生物学和纳米级材料科学等领域最为明显。
多价知识思想也支持了这种认识论体制下的组织形成。
大学成为创新和商业化的舞台的基本点在于:它同时具有理论研究、技术实践和发展具有商业化潜力的研究领域的能力。
对知识具有“多价性”特征的认识鼓励大学具有多重作用,不仅培养人才,进行科学发现,同时也进行技术的开发,并反过来支持那些追求学术事业的研究人员。
知识的多价性本质决定了大学在知识经济时代的多重作用,它是形成大学—产业—政府三螺旋创新模式的理论基础。
二、大学—产业—政府创新三螺旋
创新三螺旋研究来源于大学—产业双螺旋分析,来源于实现政府在创新中的重要作用的研究。
在1991到1995年期间召开的三次大学—产业关系系列国际会议奠定了国际三螺旋大会的基础。
与此同时,我们共同确认了一个以国家干预主义或自由放任主义为起点的大学—产业—政府三方既相对独立又彼此重叠的创新三螺旋理论。
知识经济以知识为基础,无疑赋予知识以特殊的地位。
在这个前提下,大学在经济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增长。
过去,大学具有教学和科研两大使命,并且已经存在着教学型和研究型大学。
现在,大学除担负前两大使命外,还担负着促进区域乃至国家发展的重要作用,即所谓的第三使命。
创业型大学崭露头角。
这样的大学已经或将要由社会次要机构转变为社会主要机构,成为与产业、政府一样不可缺失的社会创新活动者。
创新三螺旋主题在于:在知识经济与社会中,大学正在由社会的次要机构发展为社会主要机构,它日益成为知识社会中跨越式创新的关键中枢,并将同公司一样成为未来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源泉。
大学—产业—政府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孵化器运动、跨学科研究中心和(包括私人、公共与社会)风险资本的起源与发展。
对于创新流动而言,这些组织创新和技术进步同样重要[5]。
此外,大学、产业和政府每个机构范围在创新过程中除保持自身的特有作用外,可以“起其他机构范围的作用”。
这三个机构范围相互作用,形成彼此重叠的区域三螺旋区域。
对麻省理工学院与波士顿地区经济发展、斯坦福大学与硅谷产业发展的具体研究表明,在三螺旋区域或空间内,创新活动可以最好地开展[6]。
三、公共关注与可持续发展维度的纳入
工业化带来意外恶果的问题从西方扩展到东方、南方和北方,从农业和工业生产过程的负面影响分析(如化学杀虫剂等),到探索和抗议它们对自然与人类生存环境的破坏问题。
创新,包括自然与社会变革,不可避免地产生了许多资源、环境与人口发展等方面的问题。
人类不仅要满足自身一代的发展需要,同时也要顾及子孙后代们的生存与发展问题,满足未来人的需要,这是后现代精神的主题,也是可持续发展思想的主旨。
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提出可以追溯到《寂静的春天》(1962)一书的诞生。
作者蕾切尔・卡逊(Rachel Carson)作为研究人员为美国农业部工作了许多年。
自此开始,许多人从各种科学研究计划和研究结果出发,综合了生态与其他方面的资料,以通俗的方式将环境恶化问题呈现在公众面前。
它们已经具有更深刻和广泛的含义,代表了一个项目,今天我们称之为“科学的公共理解”。
蕾切尔・卡逊的划时代著作激发了一场社会、政治和学术运动,揭露了人类力量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冲突。
她主张经济与社会发展不应该造成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人与自然的发展应当是协调的。
在促进创新和产业效益的同时,注意反思对环境的影响,这种思想自上个世纪80年代后已经深入人心。
可持续发展这个概念最初用于自然资源枯竭问题,现在则被扩展到经济发展、环境、食物生产和社会组织问题[7]。
将创新和可持续发展两个维度同时纳入经济与社会发展框架当中,不仅保证发展而且能保证可持续的人类、自然与社会和谐的发展。
2002年,在丹麦哥本哈根召开的第四次世界三螺旋大会上产生了一个争论:三螺旋是否能被扩展为包括第四个螺旋[8],这个争论直到2005年意大利的都灵会议上仍在继续。
各种因素被提出作为第四螺旋,如劳动力、风险资本、公众、非正式部分等。
比如,费利克斯・玛丽・阿法教授提出在喀麦隆这样的极其缺少产业的国家,“非正式部分”应该包括创造适合这个西非国家的发展模式。
在创新三螺旋模式中,大学—产业—政府合作实现区域和国家层次上的创新,形成彼此互惠关系。
当然,每个人都可以将这个分析的和规范
171
第3期 周春彦等:双三螺旋:创新与可持续发展
的框架与本地区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使之更适合本地的情况。
但第四螺旋的想法的缺陷在于无法像三螺旋模式那样形成相对稳定的系统及动力。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提出大学—公众—政府三螺旋,或阴三螺旋,它与阳三螺旋(大学—产业—政府三螺旋)一起形成双三螺旋结构。
这种阴阳思想来自中国传统的阴阳双鱼图。
四、创新—可持续发展双三螺旋
大学—产业—政府间的关系建立在互惠性原则的基础上,集中反映了科学技术发展及创新对自然、社会的正面影响,但由于实现利益最大化的目的,使它不能反映科学技术发展的负面影响。
随着科学技术发展带来的社会问题日益增多,公众在社会创新过程中开始起监督和约束的作用,它的目的是提高生活质量,而不仅仅是物质生活水平。
因而,大学—公众—政府三螺旋应运而生,并在创新和可持续发展之间进行平衡
,见图1。
图1 阴阳双三螺旋
各种各样的社会运动和抗议,如反对核武器、性别歧视等,要求公众代表组织同大学里的专家学者及政府官员一起,形成大学—公众—政府可持续发展三螺旋。
在创新三螺旋中,大学、产业、政府三个机构范围相互作用,共同实现创新目标。
其中的任何一个都可以作为创新组织者起带头作用。
三个机构范围的主要目标是一致的:它们都希望实现创新,获取自己应得的利益。
总而言之,大学—产业—政府三螺旋是指向推进创新的,而大学—公众—政府三螺旋却是指向抑制创新的,两者间存在着一定的张力或价值冲突。
正是两者之间的冲突与协调构成了经济与社会和谐发展的主旋律。
两个三螺旋彼此互补,形成社会再生产和转化的机制。
阳三螺旋体现大学、产业、政府之间不同形式的合作创新,而阴三螺旋代表对科技创新有争议的一方。
例如,在20世纪70年代美国的一些激进分子作为大学科学家起了突出作用,他们代表公众提出在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的生物技术实验室里所进行的研究的安全标准问题,并将这个问题带到市政会。
后来,在这种研究的支持者和反对者之间发
生的争议导致政府发布了一系列的严格标准。
这些严格的限制性指导方针为相应产业研究提供了安全基础,因为这样能保证公司依照严格的标准运行他们的实验室。
这个争议的解决、分子生物学研究的集中以及过去的技术—经济范式的制度化所提供的创新基础,为早期生物技术产业在麻省的剑桥地区的发展铺平了道路[9]。
五、双三螺旋的动力分析
两个三螺旋一起运行。
大学—产业—政府三螺旋旨在促进创新和经济发展,而大学—公众—政府三螺旋则作为一个平衡轮,确保创新与发展能以不损害人类生存环境与健康的方式进行。
这两个三螺旋的相互作用将建构社会组织,形成富有创新动力的文明社会。
当这两个三螺旋处于非和谐的状态时,如洛杉矶市在上个世纪50年代那样,其迅速发展导致空气质量的恶化和危害人类生命的烟雾,便突出了大学—公众—政府三螺旋,包括确认引起烟雾的主要原因汽车尾气微粒的加州理工学院的研究者。
此时,公共群体强迫政府起作用,大学的学者帮助研究论证汽车尾气的不良影响,最终形成加利福尼亚州汽车尾气排放标准。
这个汽车尾气排放标准成为后来美国国家空气质量标准的基础。
来自公众的这些压力促使汽车产业在保证空气质量的前提下进行技术创新。
每个三螺旋都在社会发展中起不同的作用,对创新和可持续发展有不同的动力。
在创新三螺旋中,产业(公司)作为创新的主体和用户对这个螺旋提供拉动力,创业型大学则通过知识和技术转移提供推动力,政府则通过宏观调节和金融配置将推动力与拉动力结合起来,最终所见的是一幅产业发展的图画。
例如,20世纪30年代在美国新英格兰地区,改变产业结构的需要导致了一系列的改革。
麻省理工学院康普顿校长在“新英格兰委员会”中提出以科学为基础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
新英格兰委员会本身就是由政府、大学和产业三方的代表成员共同组成的。
在三者的互动中,产业直接创造商品价值,大学提供知识源泉、咨询或创业行动,政府则以各种方式支持创新活动的产生和进行。
另一方面,在可持续发展三螺旋中,公众作为主体推动螺旋的形成和进化,推动大学和政府治理或预防可能出现的科技负面影响,大学作为论据提供者支持公众,而政府则通过完善法规对产业行为进行约束,见图2。
2
71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第8卷
图2 双三螺旋的动力示意图
在每个三螺旋中,都有一个主要的价值取向。
创新三螺旋的价值取向为生产利益最大化,而可持续发展三螺旋的价值取向则在于抑制单纯地追求利益最大化。
然而,这两个三螺旋都涉及大学与政府两个机构范围,这两个机构范围会在两个螺旋之间起平衡作用,促使它们形成相对稳定的菱形,表面看来似乎存在着一个第四螺旋,但事实上是两个三螺旋的协同作用的结果,见图3。
图3 两个三螺旋之间的相互作用
大学与政府在协调两个三螺旋过程中起着非
常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大学。
它不仅支持产业,同时也支持公众,因而,未来大学的身份、地位和作用问题成为三螺旋理论与实践研究的关键问题。
六、“创业型大学和大学的未来”
第五次国际三螺旋大会争论的一个关键问题
是三个螺旋之间的关系,包括它们之间分离和结
合的程度、转移机制和边界问题等。
当然有很多关于各螺旋之间的适当关系的争论:它们之间应当保持一定距离,还是彼此重叠?大学应该是根据OECD 的看法作为社会系统中的支持结构,还是在三螺旋模式中起促进经济与社会持续发展的作用?[10]创业型大学以某种形式改变了大学生产“公共商品”的经典作用吗?大学在知识社会中作为组织及个人的教育者起更基本的作用吗?创业型大学是否应该开展新的商业活动特别是由它的研究成果形成衍生公司?大学有责任在社会发展中作为非政府组织、艺术群体和社团等各种组织的教育者起更广泛的作用吗?
第六次国际三螺旋大会将于2007年在新加坡召开,由新加坡国立大学创业中心举办。
它将为进一步解决这些争论提供平台。
经验的、理论
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一系列论文将被征集,涉及方法论的、理论的、学科的和跨学科的立场观点。
这将是自国际三螺旋大会召开以来首次在亚洲召开的一次会议,主题为:“创业型大学和大学的未来”,其他有关三螺旋问题的讨论也在其列(历届国际双螺旋和三螺旋大会情况见表1)。
表1 1992年以来的大学—产业双螺旋和三螺旋国际大会
时间(Time )
地点(Location )主办者(Sponsor )
主题(Topic )
1992
意大利小镇:爱夸佛瑞德(Acquafredda )科技政策支持群体(Science Policy Support Group )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NA TO )科技政策会议(Science Policy Meeting )1993 墨西哥首都:墨西哥城 UNAM 技术创新中心(Centro Parala Innovacion Technologica )
发展(Development )
1994 美国:纽约
纽约州立大学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 ork )联接机制(Linkage Mechanisms )
1996
荷兰首都:阿姆斯特丹 阿姆斯特丹大学(University of Amsterdam )/荷兰工程院(Dutch Academy of Engineering )概念框架(Conceptual Framework )
1998 美国:纽约
纽约州立大学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 ork )
未来的研究场所
(The Future Location of Research )2000巴西:里约热内卢U FRJ 的COPPE 工程学研究生院
无尽的转变(The Endless Transition )2002
丹麦首都:哥本哈根
哥本哈根商学院(Copenhagen Business School )/卢德大学(Lund University )
突破边界架金桥
(Breaking Boundaries Building Bridges )
2005 意大利:都灵 罗塞利基金会
(Fondazzione Rosselli )
知识资本化
(Knowledge Capitalization )
2007
新加坡
国立新加坡大学
(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 )
创业型大学和大学的未来
(The Entrepreneurial University and the Future of University )
注:前三次为大学—产业国际双螺旋大会;后六次为大学—产业—政府国际三螺旋大会。
3
71第3期 周春彦等:双三螺旋:创新与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Viale R,Etzkowitz H.Third academic revolution:polyvalent
knowledge as the“DNA”of the triple helix[J/OL].http:∥
,2005-12-29.
[2]Stokes D.Pasteur’s quadrant:basic science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M].Washington:The Brookings Institution,
1997.
[3]Ranga M.Structure and determinants of the innovative
capacity of academic research groups involved in university2
industry collaboration[D].Brighton:University of Sussex,
2005.
[4]G ibbons M.The new production of knowledge[M].
California:Beverly Hills,1994.[5]Etzkowitz H,Jose M,Mariza A.Towards“meta2
innovation”in Brazil:the evolution of the incubator and the
emergence of a triple helix[J].Research Policy,2005,34
(4):411-424.
[6]亨利・埃茨科威兹.三螺旋[M].周春彦,译.北京:东方
出版社,2005.6.
[7]J uma C,Lee Y C.Innovation:applying knowledge in
development[M].London:James and James,2005.
[8]Leydesdorff L,Etzkowitz H.Is there a fourth helix?[J].
Science and Public Policy,2003,30(1):55-61.
[9]Etzkowitz H,K lofsten M.The innovating region:towards a
theory of knowledge based regional development[J].
Research Management,2005,(3):244-255.
[10]Gunaskera.School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international
studies[D].Queensland:University of Queensland,2004.
Triple Helix Twins:Innovation and Sustainability
ZHOU Chun2yan1,Henry Etzkow itz2(USA)
(1.Business School,Shenyang University,Shenyang110044,China;2.Center of Science Policy,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 ork,New Y ork11974,America)
Abstract:Debate over the university2industry2government triple helix model has focused on the question of whether there is a fourth helix.Various candidates have been suggested,such as labor,venture capital,the informal sector and civil society.In fact,these factors,such as labor and venture capital,can be comprised into the support structure of triple helix model of innovation,but no public.Public can actively support an innovation,but sometimes it is possible that they argue against and restrict it for its potential negative influence.Anyway,the introduction of a fourth helix might cause a triadic model to lose its creative dynamic.Nevertheless,an expanded model is required to incorporate a critical dimension.To resolve this paradox,a university2public2government sustainability triple helix is proposed as a complement to the university2industry2government innovation triple helix,thus introducing a missing element into the model while retaining the dynamic properties of a tertius guidance.
K ey w ords:polyvalent knowledge;triple helix model of innovation;public;triple helix model of sustainability
(责任编辑:李新根) 471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第8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