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脱硅钢结构施工方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西同德铝业有限公司保德氧化铝项目
预脱硅系统
钢结构施工方案
五矿二十三冶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1 2014年4月8日
目录第一章工程概况及特点
第二章编制依据
第三章施工机具和人员计划
第四章主要施工工艺
第五章安全文明施工措施
第一章、工程概况及特点
1、概况
钢结构工程主要为预脱硅槽钢楼梯、钢平台,槽顶电动葫芦钢支架、槽顶钢平台。
2、工程特点
钢构件的重量不大,高空作业内容较多。
钢构件在制作场地进行除锈,下料、钻孔制作后进行油漆涂刷,再运至现场安装;平台板除锈后运往现场铺装后再进行油漆涂刷。
第二章、编制依据
东北大学设计研究院的设计图纸
《有色金属工业建筑工程质量评定标准》
《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50300-2001
《钢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50205-2001
《建筑钢结构焊接技术规程》JGJ 81-2002
公司施工的同类工程成熟的施工经验。
第三章、施工机具和人员计划
1、劳动力计划(见表1.0)
表1.0
2、主要施工设备及工量器具一览表(见表2.0)表2.0
第四章主要施工工艺
1、施工工序
放样→下料→切割→钻孔→组对→焊接→校正→除锈→油漆涂刷→现场组装→吊装→就位校对→焊接(螺栓安装)→油漆补刷。
2、施工准备
1、钢构件在制作场地进行除锈,下料、钻孔制作后进行油漆涂刷,平台板除锈后运往现场铺装后再进行油漆涂刷。
运送到施工现场进行安装焊接。
2、现场临时供电按《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安全技术规范》实施。
经计算,临时施工用电主电缆选用95mm2铜芯电缆。
施工用电由建设单位指定电源引入,在现场配备总电盘,电路实行三相五线制,供电线路采用悬挂电缆,现场水管埋地敷设,保证埋设深度。
现场管线均严格按文明工地标
准布置,严禁私自乱拉乱扯。
3、技术准备
1、接到施工图纸后项目部有关管理人员认真熟悉和审查施工图,了解设计意图,掌握设计内容及各项要求,核对土建与安装图纸之间的相互关系,收集有关技术资料。
2、核对现场定位轴线、标高。
3、作好技术交底,向所有参与施工人员层层进行全面细致的技术交底,使之熟悉了解施工内容。
4、钢结构施工
1、轻钢结构制作
1.1下料方法及技术要求:
下料时除采用以上的办法外,还必须利用样板进行下料,以消除因号料而产生的下料错误,其允许偏差应符合表3.0要求。
机械剪切和手工切割允许偏差符合表4.0、表5.0要求
放样和样板允许偏差表3.0
剪切允许偏差表4.0
气割允许偏差表5.0
注:t为切割面厚度
1.2制孔
制孔可采用摇臂钻床或磁力钻施工,孔径满足设计要求。
孔距的允许偏差;
孔超偏差的解决办法:
螺栓孔的偏差超过上表所规定的允许值时,允许采用与母材材质相匹配的焊条补焊后
重新制孔,严禁采用钢板块填塞。
1.3焊接方法的选择及其技术要求
1.3.1焊接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本工程的质量,因此,焊接质量除应控制外观质量外,同时,严格检测内部质量。
所有焊缝的外观质量均应符合表4中的二级技术要求。
1.3.2板材拼接焊缝要求
板材拼接焊缝的内在质量均应符合《钢结构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5-2001中要求的Ⅱ级焊缝,并采用无损探伤的办法进行检测。
1.3.3焊接操作及检查
焊接为钢结构施工的关键控制项目,其焊接质量的好坏与否,与整个结构的安全使用密切相关,因此焊接工作必须引起高度的重视。
(1)为确保焊接质量,上岗焊工必须持有相应位置的焊工合格证,无证不许上岗并经考试合格后方可上岗操作。
(2)所有焊条、焊剂、焊丝应与母材相匹配,并应符合设计要求及国家现行行业标准《建筑钢结构焊接技术规程》JGJ 81-2002的规定。
(3)焊条焊剂在使用前必须按工艺要求进行烘干,存放在保温箱内随用随取。
(4)焊接前必须清除焊件表面及焊口附近两侧50mm上的浮锈和油污。
(5)焊缝检查:按图纸和设计规范的要求对焊缝进行外观及内部检验。
焊缝的形状尺寸应符合图纸及工艺文件的要求。
所有焊缝均匀光滑,焊缝表面不得有气孔、加渣、裂纹等缺陷。
凡要求全焊透的一、二级焊缝用超声波探伤进行内部缺陷的检验。
1.3.4原材料的矫正,焊接变形的控制及处理
(1)根据设计要求,本工程全部采用低碳素结构钢,因此,当环境温度低于-16℃时,不得进行冷矫正;采用热矫正时,温度不超过900℃。
1.3.5连接板加工:
柱、梁连接的连接板螺栓孔加工要求配钻,每对结合面要打钢印编号,并作好标识记录,以便于现场安装。
1.3.6构件标识方法:
连接板结合面要求打钢印标识。
柱梁标识以构件所在轴线和跨间编号进行组合编号标识;产品检验状态标识按程序文件《施工生产过程控制程序》Q/ 6Y.G02.04-2002规定标识。
1.3.7钢构件的运输和存放
(1)钢结构件应根据钢结构安装顺序分单元运输。
(2)钢结构运输时,将钢柱从吊车梁处分开并根据钢构件的长度、重量选用车辆;钢构件在运输车辆上的支点、两端伸出的长度及绑扎方法均应保证钢构件不产生变形、不损伤涂层。
(3)钢构件现场的堆放场地应平整坚实、无积水。
钢构件应按种类、型号、安装顺序分区存放;钢构件底层应垫枕木,并防止支点下沉。
相同型号的构件叠放时,各层钢构件的支点应在同一垂线上,并防止钢构件被压坏和变形。
2、钢结构安装
2.1安装前的准备工作。
钢结构安装前应对高压泵房的定位轴线、基础轴线和标高、位置等进行检查,并应进行基础检测和办理交接验收。
当基础工程分批进行交接时,每次交接验收不应少于一个安装单元,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基础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要求;
基础周围回填夯实完毕;
基础的轴线用红铅油标志和标高基准点准确、齐全。
基础支承面允许偏差符合表6.0的要求。
支承面允许偏差表6.0
钢结构吊装前应清除基础及构件表面油污、泥砂和灰尘杂物。
检查安装所需的设备、工具和测量仪器,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制作安装所需的钢垫板。
对所加工的构件按种类、型号、轴线位置进行标识,以免吊装时弄错。
2.2注意事项:
钢梁在吊装空中与钢梁对接时应注意安全问题。
每安装二榀刚架应及时用系杆、支撑连接,增强其整体稳定性。
安装技术要求:钢柱安装前,应对钢柱的质量进行检查,钢柱的变形、缺陷超出允许偏差时,应及时进行处理。
吊装钢柱时必须用两台经纬仪从纵横两个方向校正柱的垂直度,用1台水平仪校正标高,标高只能有负误差,不能出现正误差,用垫板垫好柱底后,紧固螺栓。
由于钢结构构件单件重量较轻,可采用塔吊或25T汽车吊安装。
2.3柱校正
柱子竖向偏差的校正有风缆绳法和无风缆绳法校正法两种,我们采用无风缆绳法校正:
无风缆绳校正法:
无风缆绳校正法,即在杯口上面给倾斜的柱身施加一水平力,使之绕柱脚转动而成垂直。
由于本工程所涉及的钢柱均比较重,故我们应根据柱子的实际重量选用不同规格丝杆千斤顶校正或者借助与钢梁(方钢或工字钢)用立式油压千斤顶校正。
平面位置校正:
当柱脚安装中心线和杯部中心线的偏差超过了施工规范规定的5毫米,就应对该柱进行平面位置的校正。
垂直度校正:
预留预埋施工方案
垂直度的校正需用螺旋千斤顶校正法,将普通螺旋千斤顶放在杯口的一个支座上,千斤顶的头部顶在柱身的一个夹箍上,其轴线与水平面成350~400夹角。
校正时,转动千斤顶手柄,千斤顶颈部伸长便可将柱子顶正。
柱找正固定后,安装柱间支撑。
安装柱间支撑时应保证不影响柱的安装精度。
2.4除锈、防腐
第五章、质量保证措施
贯彻执行ISO9001-2000系列标准,强化质量管理。
加强技术管理,根据项目技术管理制度:测量控制制度、施工技术责任制度、施工组织设计编审制度、施工图纸会审制度、施工技术交底制度、技术检验制度、设计变更管理制度、档案管理制度、计量及质量检验制度、质量验收制度、质量文件管理制度、质量考核奖惩制度等,并在施工过程中严格按技术管理制度实施,具体落实到责任人。
建立物资管理制度、材料报验设备制度,对于所有用于本工程的材料,均要有齐全的材质合格证、检验报告,见证取样复检合格后,方可使用;隐蔽工程验收时,必须出具材料合格证、试验报告及复检报告;做好产品标识工作,并对于进场钢材建立追踪管理台帐,注明每批材料的使用日期、部位、使用数量。
对关键工序,坚持首件认可制度,在样板检查合格后,严格按样板标准组织生产。
抓好施工过程中工序质量控制,严格执行"三检"及工序交接制度,确保每道工序受控。
本工程质量控制点详见下表:
页脚内容11
钢结构工程质量控制点:
试验报告
实际检验按GB50205-2001规定执行
扭矩检查数:按节点数抽查10%,且不应少于10
个。
每个被抽查点按螺栓数抽查10%且不少于两
个。
抗滑移试验:按分部工程2000T为一批,每批页脚内容12
页脚内容13
注:等级A: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建设单位等单位一同检测、验收等级B:施工单位、监理单位检测、验收
等级C:施工单位检测、验收
页脚内容14
预留预埋施工方案第六章、施工安全措施
1.施工人员必须牢记“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坚决杜绝一切麻痹思想和侥幸心理。
2.进入现场的施工人员必须戴安全帽,高空作业(2m以上)系挂安全带,并按规定办理“登高作业许可证”,班前班中严禁饮酒。
3.电焊工、电工作业应穿绝缘鞋,其它工种穿防滑鞋。
4.现场边角余料应及时清理,成品或半成品均应放一安全地带。
5.电器设备应由专职电工接、拆线路,其他人员严禁私自拆线路。
6.起重工作业应按有关规定执行,吊装作业时由一至两名起重工指挥吊装机械,其他人员严禁指挥吊装机械。
页脚内容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