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前言:
语文作为一门基础课程,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中华民族几千年传统文化,其中很大一部分要靠语文教育来传承发扬。
当前,许多学科都顺应时代的要求,并结合学生的实际需要,进行了一系列的课程教学改革,语文课程的教学改革更是十分必要的。
但是,语文课程的教学改革并不是那么简单的。
现在,一些教师被传统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束缚,如语文教学过于模式化,一味按照时代背景、作者介绍、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写作特点等方面展开教学。
这样的教学,使语文教学非但无法激发学生探索性学习潜能,反而削弱了他们的思想创作的能力,与教学目标严重不符。
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集中反映了他在教育目标、内容和方法等方面的主张。
它切实立足于中国教育的实际,对语文课程的教学改革有着极大的借鉴意义。
下面我就生活教育理论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提出一些我自己的看法。
正文:
一.生活教育理论的内涵
多年前,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了生活教育理论。
陶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继承了杜威先生的进步主义教育理论,主要提出了三大核心主张:“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
他用浅显易懂的语言向我们揭示了教育中最珍贵的事实。
(一) 生活即教育
什么是“生活即教育”?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须的教育。
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
既然生活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那么生活便是教育,所谓‘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过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过坏的生活,便是受坏的教育’。
”生活和教育是相互促进,相互发展的,两者相辅相成,最后导向了一种教育——终身教育。
对于语文教学而言,“生活即教育”这一理论启示我们语言文字的真正源头在生活中,好的语言文学作品也是来源于生活的。
所以,我们不仅要在课堂上向学生们讲述一些句法和范文,也要引领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美。
(二) 社会即学校
何谓“社会即学校”?陶行知认为:“整个社会活动,就是我们教育的范围。
”“到处是生活,即到处是教育;整个的社会是生活的场所,亦即教育之所。
因此,我们又可以说,‘社会即学校’。
”在传统的观念中,学生只有在学校中才能学到有用的知识,然而,陶行知先生却认为社会才是最大的学校。
社会这个巨大的学校可以让学生从“鸟笼”中解放出来,这样教学的资源便大大地增加了,学生们的眼界也有了质的飞跃。
陶行知先生认为: “在社会的伟大学校里,人人可以做我们的先生,人人可以做我们的同学,人人可以做我们的学生。
随手抓来都是活书,都是学问,都是本领。
”在陶先生的观念中,一个人只有认知水平提高了,他的语文素养才会得到有效的提高。
因此,社会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过去我们往往认为课堂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主要部分,现在我们知道,那只是语文教学中很小的一部分。
只有让学生的语文学习走进生活,才会达到更好的效果。
语文教学的落脚点应该在社会,而不是课堂。
(三)教、学、做合一
“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又一重要主张,是“生活即教育”理论在教学方法问题上的具体操作。
那么,什么是“教学做合一”呢?陶行知说:“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法,也就是教学法。
它的涵义是: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根据做的方法。
事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教。
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
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
”也就是,教学做是一件事情,而不是三件事情。
教学做有一个共同的中心点,那就是实际的生活。
而在这三者之间,更突出的是“做”,因为“做”是连接教学与生活的桥梁。
生活教育理论强调“做”的重要性,反对为读书而读书,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主动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就可以更加全面地掌握知识,这就是教学做合一所倡导的。
二.生活教育理论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价值体现
鉴于当前语文教学中,教师、教育资源等方面存在着一定问题,在初中语文教育中,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将为这些问题的解决提供很好的思路。
(一)语文教学要贴近生活,让生活为语文添加一点情趣
在平时的授课过程中,老师可以设置一些户外授课,将学生带进生活,让他们得到亲身的经历,同时鼓励他们说出自己内心的想法。
从而让生活距离语文教学不再那么遥远。
(二)教师要尊重学生之间的差异,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无论是在哪里,良好的氛围总是让人感觉舒服。
语文教育应该富含生活的气息,要让学生感受到一种轻松、民主的氛围,并且尊重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这样,学生才会大胆发言,并且学习积极性被充分调动,从而学得轻松、学得愉悦。
(三)设法加强学生运用语文知识的能力
老师可以通过一些措施让学生定期地进行语文能力的训练,比如可以要求学生写周记日记,让学生针对某一件事或者近期某一段时间谈谈自己的感想;除了写作之外,还可以组织一些语言类的活动,诸如辩论赛、演讲比赛甚至是说课大赛等等。
定期的语文能力训练,能让学生对语文知识掌握得更为牢固,运用起来也更为得心应手。
更重要的是,这样的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语文学习内容更加丰富、实用。
(四)因材施教,让每个学生的潜能得到最大发挥
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更何况是学生。
作为老师,应该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和特点,开展个性化教学。
挖掘学生潜能的好方法有很多,比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设置讨论学习的环节,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兴趣爱好差异,提供不同的课题。
这样,一来增加了教
学的研究性,培养了学生的能力;二来增加了教学的趣味性,活跃了课堂氛围,一举两得。
(五) 采用探究式教学模式
要使学生从思想上适应探究式教学模式,让他们认真分析学习实际,确立奋斗目标,制定学习计划,探索学习进程和方法;通过主动尝试和探索,及时进行自我评价,了解并且反思学习现状,总结经验教训,从而改进和调整自己的学习,始终保持学习的兴奋状态。
(六)多运用生活化的教学资源充实语文教学
语文与我们的生活是息息相关的,我们在课堂中学到的文章或者是道理,在生活中也能找寻到一些影子。
当我们在课堂上学习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我想每个学生在学习的同时都会联想起自己的父亲,老师何不在课堂上让一些同学讲述他们的父亲亦或是让学生写一篇作文来记述自己的父亲。
这些是学生所亲身经历的,是最生活化的资源,我们不妨把这些
资源运动到教学活动中去,而不应像现在一些教师一样模式化地去讲课。
不然,语文教学只会离生活渐行渐远,最后就纯粹的是关于语言与文字的学习了。
总结:
综上所述,陶行知先生竭尽毕生精力所创立和实践的生活教育理论,对当今初中语文教学有着极大的借鉴意义。
其内涵丰富、博大精深,我觉得每个教师都应该细细去领悟,把生活教育理论真正的融入到中学语文教育实践中。
只有这样,语文教育才会走向成熟与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曦.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中的生命教育思想简析[J]. 教育探索,2013,02.
[2]王建平,杨秀平. 教育的原点:生活——一种基于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解读[J]. 宁夏社会科学,2010,05.
[3]龙翔. 生活教育理论在现代语文教学中的价值研究[J]. 教育实践研究,2014,12.
[4]王文岭.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的几个问题[J]. 南京晓
庄学院学报,2014,03.
[5]白媛媛,牛海彬.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及其现代价值[J]. 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7,02.
[6]王欣艳.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与初中语文教学的生活化[D]. 河北师范大学. 2013.
[7]徐莹晖. 陶行知论生活教育[M]. 四川教育出版社,2010.04, 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