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领域合同管理标准化手册(2024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斗米是多少斤
作为一县之长,陶渊明只有五斗米的俸禄吗?过去中国买米、称米是需要用升、用斗来称的,实际上就是十升为一斗,十斗为一石。
五斗就是五十升。
一升米大概一点五斤,五斗米就是七十五斤。
这样看来五斗米并不多,但是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中的五斗米可不仅仅是指米,指的是他的俸禄。
对于五斗米是陶潜的月薪还是日薪,这个在历史上的记载非常少。
根据资料参考网友的说法,晋朝时计量单位是一斛为十斗,据记载一品大员每月发粮五十斗。
陶渊明归隐前是彭泽令,彭泽县是个小县,估计陶渊明那时候也就是个九品芝麻官。
所以很多人认为陶渊明的五斗米不是日薪,而是月薪。
如果是一天75斤米那工资非常不错了,一个月75斤也够吃,但是会有朋友认为一个月的话我也不会折腰。
但是在晋朝,官员的俸禄不仅仅只有粮食。
陶渊明每年春、秋两次,共计应该能得到三十匹绢和二十斤棉。
如果说认为布匹价值不高,一年发这么多布匹也值不多少钱。
我们可以理解在这个岗位上不用担心没吃的没穿的。
除此之外当官还可以发田地,重头戏在这里,县令有一顷田可以收租金。
一顷田是一百亩,十顷就是一千亩地,晋朝时粮食亩产大概三百斤,就按照一年只收一季稻来计算,陶潜每年收租只要两成就有六万斤。
现在看来这就是地主土豪的待遇啊,但是五柳先生毅然的放弃了这样的高工资,所以才令人佩服流芳传世。
真相是他看透当时官场的险恶和无耻,自己身为两袖清风之人,不愿和他们同流合污。
真实的真相就是陶渊明为了读书人的脸面不受委屈不敷衍,而放弃为官,告老还乡在过田园生活,所以说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历史就是这么一个真相。
真相就是陶渊明为了读书人的脸面不受委屈不趋炎附会而放弃为官,回家写田园风反而成就了他的故事。
代指俸禄。
月薪
五斗米:是指晋代朝廷中信奉“五斗米道”的权贵。
通常的解释为,五斗米是陶潜在彭泽县令任上的一个月工资。
由于工资菲薄,还得迎来送往,看上级部门眼色行事,付出大于所得,因此愤而辞官。
其实不然。
陶渊明在彭泽八十天的县令任期内,应发放工资为:十五人力役,三个月月俸8 1斛(第三个月虽然还差十天,但是根据公务人员工资发放形式为月中发放,因此第三个月的工资应该予以发放),绢布9匹(每月三匹)。
晋朝是个轻货币的朝代,西晋沿用历代杂钱,兼行谷帛,政府未铸钱。
东晋沿用吴地历代旧钱,钱货混杂,大小参差。
晋朝正式官员“工资”,其实只有粮食、布帛和占田,如一品官每月俸禄为五斛。
每年春、秋两次共发放绢三百匹、绵二百斤,占田一品官五十顷,以下每降一品减少五顷,九品官只占田十顷。
因此东晋的官俸发放形式都以俸米和俸帛等实物为主,基本上不发俸钱。
“杂供给”为国家为了弥补地方财政的不足而给地方财政下放的一种随意性比较大的财政收支权限,为地方官吏专有的经济收入。
“多随土所出,无所定准”。
地方官吏可以直接从统领民户中予以征发,“随意开许,损公侵民”。
虽然中央政府对于这种流弊屡屡加以抑斥,后期还定立了最高征收标准,然而收效甚微。
这些各种名目的“杂供给”其
实成为地方官吏的主要收入来源,数额远远高于正式工资收入。
但他实际上只是领取了十五人的力役工资,三个月月俸81斛米也只领取了一半四十斛,剩下的一半要等职田收成下来再给。
可是他根本没有等到职田收成下来就辞职不干了,因此他八十天只领了四十天的工资也就是四百斗,平均一天五斗。
晋朝时的计量单位是一株石斛十斗,据记载一品大员每月发放五斗粮食。
在过去,中国买大米并称之为大米时,通常用升或桶来称呼。
事实上,十升等于一桶,十桶等于一石。
五是五十升。
一公升米约一斤半,五斗米七十五斤。
这样一来,五斗米就不多了,但陶渊明不为之弯腰的五斗米,不仅是指米,更是指他的薪水。
1.人物简介关于五斗米是陶倩的月薪还是日薪,几乎没有记录。
陶渊明退休前,是彭泽玲。
彭泽县是一个小县城。
据估计,陶渊明当时也是芝麻九级官员。
所以很多人认为陶渊明的五斗米不是日薪,而是月薪。
如果是75斤一天,工资很不错。
一个月75斤就够吃了,但有些朋友认为我一个月都不会弯腰。
2.薪水类别但是在晋朝,官员们的薪水不仅仅是食物。
陶渊明在春秋两季每年能得到3 0条丝绸和20斤棉花。
如果我们认为布的价值不高,那么一年送这么多布就不值很多钱了。
我们可以理解,在这篇文章中,我们不必担心什么不吃,什么不穿。
此外,官员在任时,也可以送地。
重要的是这里。
县长有地收房租。
3.成绩待遇一亩地100亩,十亩地1000亩。
晋代,粮食亩产约300斤。
按一年只收一次稻算,陶渊明每年收的房租只有两笔6万斤的成绩。
现在看来,吴柳先生毅然放弃了这么高的工资,所以刘芳转嫁下去,令人钦佩。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五斗米,是月薪,古代的五斗米还是挺多的。
陶渊明的不为五斗米折腰,这个”五斗“是一个泛指,并不是实数。
具体的五斗,各朝代不一样,大至为七十五斤。
过去的计量单位,十升为一斗,五斗就是五十升。
一升米大概1.5斤,五斗米75斤,朝廷发的俸禄应该是好一点的米,按照现在的价格计算,三块钱一斤,75斤是225元。
五斗米值多少钱?陶渊明所处的时代是西晋时代。
公元405年,陶渊明担任彭泽县令时,郡督邮莅临彭泽县巡查。
这个时候,县吏赶紧提醒县太爷陶公渊明大人,赶紧穿戴整齐去迎接督邮大人的检查。
谁知这陶渊明竟是个刺头,一脸不屑地说:“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随即像刘备一样:授印去职。
离开了官场,回到了家乡,过起了耕读生活!看到这一现象,我要说:“妈呀!陶公渊明大人,你真猛!牛!牛!牛!”但是,有个问题来了!陶渊明嘴里的五斗米,是月薪还是日薪?只要有点常识的人都知道,过去的计量单位里,一升约1. 5斤,十升是一斗,就是15斤,五斗就是75斤。
这75斤的米。
其实就是月薪谷物75斤。
按照现在一般米3元每斤计算,75斤也就225元钱,根本就没法生活。
但是,对于陶渊明而言,因为其是九品官员。
按照规定,国家还会给予其秋季、春季绢、棉的待遇,大概就是每年三十匹绢,二十斤棉花。
同时,陶渊明还可以占地10顷。
1顷是100亩,10顷就是1000亩。
按照每亩土地亩产30 0斤粮食,亩收租两成计算。
陶渊明一年可以收租子近60000万斤。
按照每斤3元的米价,陶渊明一年可以收租净赚18万。
放在现在,都是要特别有钱的人!正因为有这样的家底!再去想一想,那每月的五斗米……只要是个人,都会辞职!真滴是丢不起那份人!
那时候一升米大概1.5斤,五斗米75斤,朝廷发的俸禄应该是好一点的米,所以按照现在的价格计算,三块钱一斤,75斤是225元。
肯定不少,每天五斗,一年是一千八百斗。
查一下当时的斗多大,再查一下现在的米价,就知道了吧。
大概1000人民币
“不为五斗米折腰”这个成语来源于《晋书陶潜传》:“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
”“五斗米”指的是县令的俸禄。
陶渊明为了养家糊口,就去做了县令。
县令的俸禄只够买五斗米。
——常识文学篇。
“不为五斗米折腰”、“五斗”、“五斗禄”、“五斗米”等等,后来被当作成语使用,指为人清高,有骨气.整个成语的意思和用法,历来没有什么分歧.但是,其中“五斗米”究竟是什么意思,却有如下两种不同的说法:一、指县令的俸禄数量;二、指督邮所信仰的“五斗米道”.第一种说法最为常见,无需举例.第二种说法,我见到的,有两个人作此主张.一个是大陆学者逯钦立先生,另一个是台湾学者张宗祥.他们都是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提出这种观点的,不知是不约而同,还是由一说派生出另一说.逯钦立先生的说法见于其校注的《陶渊明集》后所附长文《关于陶渊明》,文中说,陶渊明第一次出来做官时所做的江州祭酒,是仅次于州刺史(王凝之)的高等职位,这个职位的设置,“可能与王氏的五斗米道有关系”.还说,“幸而还有史传记载透露出这次解职的真实原因,那就是因为他不屑于向门阀世族王凝之这个五斗米道徒卑躬屈膝”.他认为,陶渊明之所以这样说话,是“既非门阀世族出身,又是东晋元勋贵族后代”的他,“为了表示看不起寒门庶族出身的督邮,才摆出看不起门阀世族五斗米道王凝之的事实”.张宗祥先生的文章,题为《读陶渊明偶记》,见于台湾《中华艺林丛论》第七册.文章中说,属于黄老一派的五斗
米道,“实即汉末蜀中张氏之徒所奉教名,而非官俸之数.渊明出身寒门,习于劳苦,幼宗儒家之说,佛道二家,皆所深嫉.以远公名德,破戒置酒相邀,尚且不入莲社,则道教支流之五斗米教,渊明之不愿趋侍明矣.意者督邮实此教信徒,故渊明深恶而痛嫉之,且斥之为乡里小人乎?”张氏之所以提出这种说法,起因是,“五斗米”非晋代县令官俸的数量.按照晋代官制,县令六百石.而“五斗米”即使是一天的俸禄,一个月不过十五石,一年也只有一百八十石,跟六百石相去甚远.再者,陶渊明之所以出来做官,目的是救穷.如果县令的俸禄只有五斗米,塞牙缝而已,根本救不了穷.逯钦立先生与张宗祥先生的说法,论据大不一样,但是结论相同.他们所提出的说法,虽然经过了一番考证,但我认为,仍然是难以采信的.理由主要有三点:一、逯钦立先生的说法太迂回曲折,多臆测成分;二、张宗祥先生坐实“五斗”为县令官俸实数,有胶柱鼓瑟之嫌;三、不合语法,原文是“为五斗米折腰”,不是“向五斗米(道)折腰”.紧接着“为五斗米折腰”的是“…事乡里小儿”或“向乡里小儿”,陶渊明看不起的是寒门出身的督邮,跟督邮信仰什么并无关系.就像梁实秋先生所说的,“纵然他(督邮)是信五斗米道,这是他的愚蠢,与他的执行视察的职务无关.”(见《梁实秋读书札记·五斗米》)我认为,相比之下,还是理解为指官俸更加合理.不过,“五斗米”不是指实数,而是一种修辞手法——夸张,极言其少.有个旁证:唐朝诗人都是这么理解的.“五斗”在唐代诗人见已经被广泛作为成语使用,意思都是指“俸禄微薄”.例如:“欲徇五斗禄,其如七不堪”(孟浩然《京还赠王(一作张)维》);“看君五斗米,不谢万户侯”(岑参《送许拾遗恩归江宁拜亲》);“久别二室间,图他五斗米”(岑参《峨眉东脚临江听猿,怀二室旧庐》);“五斗米留人,东溪忆垂钓”(岑参《衙郡守还》);“只缘五斗米,辜负一渔竿”(岑参《初授官题高冠草堂》);“初辞五斗米,唯奉一囊钱”(韩翃《家兄自山南
罢归献诗叙事》);“谁将五斗米,拟换北窗风”(李商隐《自贶》);“既舍三山侣,来馀五斗粮”(曹邺《奉命齐州推事毕寄本府尚书》).梁实秋先生猜测,之所以用“五”字,是“五乃中数,五乃阳数,说起来便当”.这种猜测语涉玄虚,难以证明.还不如猜想:“五斗”不过是当时人们的一种习惯说法,并无深意,如同今人所说的“仨瓜俩枣”.类似情况,唐代诗人有以“五斗”量酒的.杜甫有“焦遂五斗方卓然,高谈雄辨惊四筵”(《饮中八仙歌》),元稹有“五斗解酲犹恨少,十分飞盏未嫌多”(《放言五首》之一).不同的是,酒的五斗是表示量多,而不是少.
指的就是他的工资,薪俸。
这个五斗米应该是个概数,就是陶渊明不愿当官应该是月薪。
这句振聋发聩之言出自《晋书陶潜传》,这个著名的典故也正是陶渊明决心归隐的导火索。
他并不是自己想归隐,而是没有办法在黑暗的官场继续生存,所以干脆逃离。
陶渊明出生在一个没落的官僚家庭中。
祖上陶侃,曾经担任过大将军,在东晋时期名噪一时。
但是祖父死后,这家家族也慢慢走下坡路了。
到陶渊明这一辈时,陶家已经败落,不复当年荣光。
尽管如此,家风尚在,他从小还是受到了良好的家庭教育,他寡言少语却十分爱看书看思考,而且厌恶虚荣、不贪富贵名利。
可惜这种个性在当时的社会并不受用,这也影响了他的仕途生涯。
为了生计,陶渊明也曾陆陆续续做过一些小官,都有点郁郁不得志的样子。
在他任职彭泽县令时,有个叫刘云的督邮前来检查公务,这个刘云贪婪成性,喜欢借巡视为名去各地索要贿赂,索要不成便栽赃陷害。
此人一来到彭泽县,就派属吏前去通知县令来拜见他,陶渊明接到通知,虽然对颐指气使的属吏很是瞧不起,但也只得马上动身,不料属吏缺拦住他,让他身着官服,束带迎之。
陶潜生性耿直,
为人特别的直爽大方,虽然他自己身在官场,但是他骨子里其实很痛恨官场里的种种黑暗现象,一直都很想离开,想到像刘云这样没有骨气的人都能做大领导,自己还得去做戏逢迎他,就觉得又无奈又气愤。
所以他不禁叹了口气,说出了那句话,不愿再勉强自己在这官场上做戏,说完就辞官回乡了。
陶渊明辞官回乡,虽然保持住了自己的人格和气节,最后却在贫病交加中离开了人世。
“不为五斗米折腰”这句诗背后表明了陶渊明甘愿放弃自己的官职,也不愿意趋炎附势,与贪官同流合污的态度。
金庸详解“不为五斗米折腰”:并非嫌官小话题转到了陶渊明的“归去来辞”,又转到了他的“不为五斗米折腰”。
一位朋友说:“陶渊明当一个月县令,薪水只有五斗米,一斗米大约十五斤,五斗米七十五斤,这未免太少了。
这官儿当真不做也罢。
”其实我国的度量衡,都是古代的较小,后来渐渐变大。
陶渊明那时的五斗米,一定还不到十五斤。
但到底有多少,可谁也不知道据学者考证,东晋时地方官的俸禄一年大约为四百斛,即四千斗(古代一斛是十斗,到南宋贾似道时才改为五斗。
广东一带很少用斛,但在江南,解放前“斛”的使用是很普遍的)。
陶渊明的“五斗米”,如说是年俸月俸当然绝不合理,就算是日俸,也还是太少。
那么其中原因在什么地方?缪钺先生发表在“历史研究”的一篇文章中,提出了一个很新的、也颇令人信服的见解。
历来大家都认为“五斗米”与陶渊明的俸禄有关,如孟浩然的“京还赠张维诗”中说:“欲徇五斗禄,其如七不堪!”可见唐人就已这样理解,但缪钺先生那篇文章中却说,五斗米是当时知识分子一个月的粮食。
他根据史书上的资料证明,南朝士大夫的食量,大概每月五斗米左右,约当今日的一市斗(这数字和今日做脑力劳动的知识分子大致也差不多,这里一
个普通家庭,成员都不做体力劳动,一家三口,一个月吃五十多斤米也够了)。
所以陶渊明说“不为五斗米折腰”,就是说“我一个人每月有五斗米也就可以饱了,再多的也不需要。
我回去过田园生活,虽然劳苦些,还是可以够吃,何必要做县令,逢迎这些没有品格的小人”。
“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潜按照古代当时的情况来看,五斗米是他的月薪,算是很少的了。
一斗大米大约合现在的12.5斤。
5斗米也就是62.5斤。
按照现在的市场价格,大约是180到200元左右。
按照过去的计量单位,十升为一斗,五斗就是五十升。
一升米大概1.5斤,五斗米75斤,朝廷发的俸禄应该是好一点的米,折合与现在的价钱三块钱一斤,75斤差不多两百块左右。
按照换算单位换算过来,大概是七十多斤米吧,但不为五斗米折腰,并不是确切的说米的问题,而是来凸显陶渊明的淡泊名利。
这个成语来源于《晋书陶潜传》:“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
”比喻为人清高,有骨气,不为利禄所动。
主要讲陶渊明任县令时有一天有个官要来,别人就劝他穿戴整齐,迎接那个官,他本来就是个向往自由随性的人,就说出了这么一句话,后来辞官,隐居山林,这个词主要是说有骨气,不趋炎附势的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