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励志故事:牛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青春励志故事:牛顿
牛顿:大智者的“痴”与“呆”
艾萨克·牛顿,生于1643年1月4日(按当时旧历为1642年12月25日),卒于1727年3月20日。
英国著名的物理学家、数学家、天文学家、哲学家。
牛顿创立了经典力学体系,发现了运动三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
他用三棱镜分析日光,奠定了光谱分析的基础。
在数学领域中,他建立了二项式定理,并创立了微积分理论。
在天文学方面,他创新了反射望远镜,并考察了行星运动规律,解释了潮汐现象。
他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是科学史上的巨著,提出了作为经典力学基础的三个运动定律,实现了人类对自然认识的巨大飞跃,为世界科学做出了卓越贡献。
牛顿出生前,他的父亲便去世了。
牛顿3岁时,母亲改嫁,从此牛顿便与外祖母相依为命。
大约从5岁开始,牛顿就被送到公立学校读书,12岁时进入中学。
少年时的牛顿性格内向,很少主动交朋友,资质也很平常,对上学也没有表现出特别的兴趣,但他特别喜欢读书,喜欢看关于各种简单机械模型制作方法的读物,并尝试自己亲手制作这些“奇奇怪怪”的小玩意,如风筝、风车模型、甚至水钟等等。
渐渐地,这个爱好让牛顿找到了上学的乐趣,他开始在学校暂露锋芒,并且很快就成为班上的优秀生。
但是,牛顿的故事并没有这么顺畅地接续。
迫于生活的压力,母亲让牛顿停学在家务农。
但他对务农丝毫不感兴趣,一有机会便埋首在书卷中。
牛顿的好学精神感动了舅父,舅父劝服母亲,牛顿得以重新回到学校,开始如饥似渴地汲取着书本上的营养。
1661年,19岁的牛顿由中学校长推荐,以“减费生”的身份考入剑桥大学三一学院。
在剑桥,牛顿开始了一生当中最辉煌、最具有价值的科学活动。
在剑桥的日子
由于在剑桥就读的大部分是有钱人家的贵族子女,这些人对牛顿这个不起眼的乡下人丝毫不感兴趣,牛顿由此显得不那么合群,诺大的校园总是看见牛顿独自学习、独自散步、独自思考的身影。
一个偶然的机会,牛顿接触到笛卡尔的《哲学原理》,也因此认识了对笛卡尔学说有着共同兴趣的伊萨克·巴罗教授。
这位学者在与牛顿的交流中,被他敏锐的观察力和深刻的理解力折服,认为牛顿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人才。
在巴罗教授的悉心指导下,牛顿开始学习伽利略的《运动和重力学说》、开普勒的《星球运动定律》、还有笛卡尔在代数和几何方面的创作,牛顿对每一方面都很有兴趣。
除此之外,牛顿还自学了欧几里德、沃利斯、巴罗及韦达等许多数学家的著作。
其中,对牛顿具有决定性影响的要数笛卡尔的《几何学》和沃利斯的《无穷算术》。
他们使牛顿对数学产生无比的兴趣,也将他迅速引导到当时数学最前沿——解析几何与微积分的研究方向上来。
1664年,牛顿被选为巴罗教授的助手。
第二年,剑桥大学评议会通过了授予牛顿大学学士学位的决定。
创造奇迹的十八个月
正当牛顿准备留校继续深造时,严重的鼠疫席卷了英国,剑桥大学因此关闭,牛顿返回家乡直至1667年才重返剑桥。
这场鼠疫是人类的灾难,但在科学史上却留下了难忘的一页。
家乡安静的环境使牛顿的思想自由翱翔,以整个宇宙做为其藩篱。
他的三大成就:微积分、万有引力、光学分析的思想就是在这时孕育成形的。
可以说,此时的牛顿已经开始描绘他一生科学创造的蓝图。
这时的他年仅23岁。
在自然界所有的秘密当中,光跟颜色的现象最令当时的科学家着迷,牛顿也进行了光的研究。
那时候,人们普遍认为有颜色的光是由白光变化而来的,牛顿却认为白光是各种有颜色光的混合。
为了证实自己的判断,牛顿自己磨制了三棱镜片,对光进行分色实验。
他还用一把锥子压在自己的眼睛和下眼眶之间,使眼睛变形来观察压出的各种色圈。
在实验的基础上,牛顿利用数学的方法成功证实了白光实际上是由彩色光混合而成的。
同时他还提出光是由微粒物质组成的,这也为今天光的波粒二象性提供了最早的理论依据。
1666年夏天,那只历史上最著名的苹果从牛顿家的果园里掉了下来。
“是地球的吸引力吗?为什么苹果落下来,而月亮却一直绕着地球转呢?……”这些问题让牛顿陷入了沉思。
几天后,牛顿终于找到了这个问题的答案,得到引力作用下物体运动的图像,并把它画到自己的笔记本上。
1668年冬天,牛顿制成了世界上第一架反射望远镜样机,当他举起这架直径只有1英寸、长约6英寸的小望远镜望向夜空时,竟清晰地看到了木星和它的4颗小卫星,他的心中不禁一阵狂喜。
这再次证实了万有引力是宇宙间普遍存在的现象。
牛顿的微积分思想最早出现在他1665年5月21日写的一页文件中。
他的微积分理论主要体现在《运用无穷多项方程的分析学》、《流数术和无穷级数》和《求曲边形的面积》三部论著里。
这是微积分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也为近代数学甚至近代科学的产生与发展开辟了新纪元。
在这短暂的18个月里,牛顿进行了大量的基础性研究。
这些研究成果则为他的代表作《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作下了铺垫。
这是一部力学的经典著作。
牛顿在这部书中,从力学的基本概念(质量、动量、惯性、力)和基本定律(运动三定律)出发,运用他所发明的微积分这一锐利的数学工具,建立了经典力学完整而严密的体系,把天体力学和地面上的物体力学统一起来,实现了物理学史上第一次大的综合。
有“痴”也有“呆”
1667年复活节后不久,牛顿满载着他的研究成果返回剑桥大学。
1669年,巴罗
教授为了提携牛顿而辞去了教授之职,26岁的牛顿晋升为数学教授。
可是,牛顿的教学能力并没有得到学生的认可。
他跳跃性的思维、不连贯的语言和新奇的授课内容都让学生们大呼受不了。
在学生眼里,牛顿有些“呆”。
他常常不修边幅,领带不结、袜带不系,马裤纽扣也不扣,就走进了大学餐厅。
他经常因为思考问题而忘记了周围的事物。
一次,他边读书,边煮鸡蛋,等他揭开锅想吃鸡蛋时,却发现锅里是一只怀表。
还有一次,他请朋友吃饭,当饭菜准备好时,牛顿突然想到一个问题,便独自进了内室,朋友等了他好久还是不见他出来,于是朋友就自己动手把那份鸡全吃了,鸡骨头留在盘子,不辞而别了。
等牛顿想起来时,发现了盘子里只剩下骨头,以为自己已经吃过了,便转身又进了内室,继续研究他的问题。
就连他向一位姑娘求婚的时候,思想也开了小差。
他的脑海里只剩下了无穷量的二项式定理。
他抓住姑娘的手指,错误地把它当成通烟斗的通条,硬往烟斗里塞,痛得姑娘大叫,离他而去。
牛顿痴迷于他的科学研究。
牛顿把解决疑难问题当做是乐趣。
当他还是学生时,就发现了一种计算无限量的方法。
他用这个秘密的方法,算出了双曲面积到二百五十位数。
他并不愿意发表他的观察所得,他的发现只是一种个人的消遣,在寂静书斋中的解闷之举。
他独自遨游在自己所创造的超级世界里,却不知这些发现和研究成果对于人类的意义。
后来,在好友哈雷的竭力劝说下,牛顿才勉强同意出版自己的手稿。
这才有了划时代巨著《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的问世。
告别科学
随着牛顿在科学界声誉的提高,他的政治地位也得到了提升。
1689年,他当选为国会代表。
遗憾的是,牛顿从此逐渐疏远给他带来巨大成就的科学领域。
他不时表示出对科学领域的厌恶,转而研究神学。
同时,他的大量时间花费在了和同时代的科学家进行科学优先权的争论上。
1727年3月20日,为人类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科学家艾萨克·牛顿逝世。
他临终前说:“我不知道在别人看来,我是什么样的人。
但在我自己看来,我不过就像是一个在海滨玩耍的小孩,为不时发现比寻常更为光滑的一块卵石或比寻常更为美丽的一片贝壳而沾沾自喜,而对于展现在我面前的浩瀚的真理的海洋,却全然没有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