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浙赣革命根据地文化探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万来英余福英
闽浙赣革命根据地在建立和发展过程中,十分重视文化教育事业,把文化同军事、政治紧密结合起来,各级苏维埃政府有着健全的制度、完善的机构、完备的体系。
共产党人既是制度的制定者,也是坚定的执行者,他们带头深入群众宣讲,传播先进思想观念。
一、闽浙赣革命根据地的文化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每一个时期都有特定的生活方式来表现文化,而生活方式的改变也会反映在文化领域里。
闽浙赣革命根据地的文化就是根据地人民生活的真实记录,自始至终贯穿于人民生产生活当中。
1933年3月通过的《闽浙赣省第二次工农兵代表大会关于文化工作
的决议案》在“关于今后的文化教育工作”中提出,反对把文化“与工农群众实际生活割离,以及把
劳动与知识割离开来”[1]p392。
依据
这个总方针,根据地在开展文化
教育时都注重同群众的生产生活
相结合。
土地革命前,闽浙赣区域农
村文化长期以来就十分落后。
“为
提高群众的政治水平和阶级的政
治教育”[1]p392,扫除文盲成为当时
文化工作极重要的事情。
为了完
成这个任务,闽浙赣党和苏维埃
政府提出“在苏维埃政权下,不让
一个工农不识字”[2]p142的口号,并
制定了《成年补习夜校具体实施
办法》。
为了很快地消灭大多数
的文盲,苏区大力开展义务教育
和社会教育,广泛创办工农补习
夜校和识字班,原则上每村至少
办一所夜校,年满16岁以上的男
女群众识字不满1000个的都要自
愿入学;同时,规定苏区所有夜校
要择日统一开学,并举行开学典
礼,以引起全社会对夜校的重视
与关注。
劳动妇女要占全校人数
的三分之一,避免家庭对女子入
学的阻碍。
[3]p37除了工农补习夜
校,识字班也是扫除苏区文盲的
主要方式。
苏维埃政府要求每人
每天必须要认识3个到5个字,认
识1000个为一期,以三期认识
3000个字为目标。
可是,无论是
识字班还是工农补习夜校,主要
教育对象都是群众,他们白天要
出去劳作,怎么办呢?针对这一
现象,苏维埃政府要求教育方式
要活泼,制定的识字方针要适应
群众的生产生活。
“可以利用看图
识字的方字”,因为有图容易记起
来,要群众把方字带在袋里,走路
时、工作休息时都可以拿出来
认。
没有方字的,用白纸裁成方
块,写上字教他。
他如果要去耕
田,就在方纸上写“耕”“田”两个
字,给他装在口袋里,走路或休息
时都可以拿出来学习。
没有纸时,可写在他手背上或手臂上。
同时要告诉他,在熟识了以后,即用手指头或树枝,甚至筷子在地上写,一直把学的字写熟。
对于不识字的家庭,可以把每个工具的名字都写在上边,如灯上写“灯”,桌子上写“桌子”,门上写“门”,使全家人都可以依据工具上的名字识得许多字。
作为识字班的补充,苏区还广泛设立识字站,在村前桥边、田间地头普遍竖起识字牌。
来往行人要认识写在木牌上的字方能放行,识字牌由儿童团负责把守,生字一天一换,日积月累也能识字不少,该方式深受群众的欢迎。
[1]p464-465识字班工作还规定:“每一个从事识字运动的人,还必定是一个识字运动的宣传者。
”[3]p71在扫盲运动中,子教父、弟教兄、夫教妻、媳妇教婆婆的现象很普遍。
其次,就是充分利用群众耳熟能详的民歌小调来调动群众学文化的积极性。
土地革命前,只有民歌与山歌是属于劳苦大众的,他们有感而发,出口成歌。
方志敏、邵式平、黄道等领导人熟悉自己家乡的乡风民俗,更懂得歌谣不仅是民间文化,更富有鼓动性与战斗性。
于是,他们便对群众耳熟能详的民歌小调进行填词,从而将群众需要学习的政治理论知识教唱于群众。
红色歌谣朗朗上口,曲调熟悉也便于记忆,加上思想新感情真,百唱不厌,百听不倦,大大丰富了苏区群众的文化生活。
在闽浙赣苏区,几乎是无人不唱歌、无处不闻歌,目前征集到当时的苏区歌曲就有300
余首。
红色歌谣成为群众文化繁
荣的一个象征。
最后,普遍建立俱乐部。
至
1933年,仅弋阳县农村俱乐部就
有50余所。
俱乐部里一般设有
“三室”“四组”,即阅报室、游艺室、
展览室以及宣传组、歌咏组、戏剧
组、读报组。
[2]p143、144晚上,他们鼓
励广大群众参加俱乐部的活动。
方志敏等领导人十分关心俱乐部
的工作,经常到俱乐部和大家一
起参加活动。
每逢重大节日或红
军取得重大胜利,苏区都要举行
晚会;平时,也会经常举行各类比
赛。
俱乐部是最易于团结群众、
鼓动群众、教育群众的文化机
关。
在俱乐部广泛开展的读报活
动,成为群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
分。
前些年,我们曾访问过当年参
加过识字班或俱乐部活动的老同
志,他们一提起往事仍情真意切,
激动不已,他们记得很多苏区歌
谣,有时还能给我们唱上几句。
根据地的文化教育始终是
围绕反对把文化“与工农群众实
际生活割离,以及把劳动与知识
割离开来”的方针来开展,包括
检查识字工作都要求下到田畔
找休息的群众提问,真正地做到
以人民为中心,一切为民所想、
为民所需、为民服务。
1934年1
月27日,毛泽东在瑞金召开的中
华苏维埃第二次全国工农兵代
表大会上赞扬:“赣东北的同志
们,他们把群众生活和革命战争
联系起来了,他们把革命的工作
方法问题和革命的工作任务问
题同时解决了……他们是革命
战争的良好的组织者和领导者,
他们又是群众生活的良好的组
织者和领导者。
”[4]p140
二、闽浙赣革命根据地
的文化成为一种斗争武器
文化反映的是一个时代的某
区域的主旋律。
在土地革命时
期,为了争取革命战争胜利,激起
群众斗争意识,文化也就成了斗
争的武器。
关于闽浙赣省的文化
教育总方针,方志敏把它概括为
两句话:“文艺要为工农大众服
务,为革命战争服务”“文化教育
工作的发展是争取战争的胜利与
苏维埃工作发展的必要条件之
一”[3]p89。
苏区广大人民群众和文
艺工作者朝着这一正确方向努力
实践,取得了辉煌成绩。
红色戏剧是闽浙赣苏区文化
建设的一个亮点。
方志敏、邵式
平、黄道早年领导学生运动时就
成立剧社,自编自演反帝反封建
的文明新剧,发挥了鲜明的战斗
作用。
他们领导创建闽浙赣革命
根据地之后,更加重视用红色戏剧
来为工农大众和革命战争服务。
闽浙赣苏区红色戏剧的编演
始于1929年。
据《信江群众斗争
的经过与苏维埃的历史》记载:当
年10月1日,信江第一次工农兵
代表大会在弋阳县漆工镇召开,
大会“共开三日,日上开会,晚开
演新戏……特别扩大苏维埃的宣
传”[5]p332。
同年12月,新开辟的贵
(溪)余(江)万(年)苏区遭到国
民党军的“清乡”,形势危急。
方
志敏亲自领导这场反“清乡”斗
争。
其间,他把自己撰写的四幕
话剧《年关斗争》带到贵溪苏区
的中心周坊村,并与邵式平、黄
道等一起同台演出,坚定了苏区军民的革命意志。
1931年,赣东北特区苏维埃政府设立了一个专业剧团。
到1933年,剧团规模扩大,人员增多,又变成两个团。
所演戏剧都是剧团自己新编,演出内容注重政治性、思想性和鼓动性,更加紧密配合党和苏维埃各项方针政策与中心工作的宣传。
他们到群众和红军中去宣传,既教育群众又慰劳红军,使群众和红军官兵深受感染,鼓舞了斗志,推动了中心工作的开展。
有一次,为配合扩大红军运动,剧团到贵溪演出,演出结束后,全场沸腾,当场就有几十个青年男女报名参加红军。
除红色戏剧外,苏维埃文化教育的其他各项工作也是围绕“斗争”开展。
例如,美术方面,苏维埃创办了画室,从画室出来的每一幅作品都具有鲜明的思想性和强烈的战斗性,画室主任彭友仁就曾经制作上百幅竹布宣传画。
工农剧团到苏区各地巡回演出时,画室也一同在各地举办巡回画展,这是闽浙赣苏区文化建设一项可贵的创造。
广大群众先看画展再看演出,得到双重的文化享受,在寓教于乐中接受思想政治教育。
体育运动方面,苏维埃政府设立一些竞赛项目,如跳高、跳远、游泳、劈刺、竞走等,都是与斗争形势密切配合、为革命战争服务的。
新闻出版事业方面,苏维埃政府强调各种报刊应“成为苏维埃与工农群众政治的、斗争的、工作的尤其反帝国主义民族革命战争与国内阶级革命战争的鼓动者与指导者”[6]p248。
卫生事业方面,1933年1
月,方志敏在《闽浙赣省苏维埃执
行委员会对全省选民工作报告
书》中特别强调,“须知卫生与斗
争是不能分开的,我们身体不强
键,不能生产,也不能斗争”[6]p251。
闽浙赣省苏维埃政府文化部
统一编写的《工农读本》共4册,
合计120课,生动体现了阶级教
育和政治教育的需求,第一课就
是“革命,革命,向前进,向前
进”。
通过这些实例,我们看到
了根据地的文化教育是为革命战
争服务的,是要培养千百万为苏
维埃政权而斗争的积极战士,是
要造就既有文化又有政治觉悟的
劳动者,达到文化为工农大众和
革命战争服务的目的。
三、闽浙赣革命根据地
的文化形成一种完整体系
闽浙赣的党和苏维埃政府高
度重视文化教育事业。
闽浙赣苏
区文化不仅为斗争服务,更是形
成了一种较为完备的体系。
在信
江苏维埃政府成立之初,颁布的
《政府政纲》一共有24条,涉及教
育的就有3条:“20.发展社会教
育,提高群众文化程度。
21.设立
补习学校,救济失业的成年青年
群众。
22.发展普通教育。
”[5]p345闽
浙赣省苏维埃政府以“刻不容缓”
的姿态来建设苏维埃的文化教
育。
对文化教育的重视也体现在
苏区财政支出上。
1933年1月10
日,方志敏在《闽浙赣省苏维埃执
行委员会对全省选民工作报告
书》中说,在目前财政困难的时
候,“省苏用于文化教育经费,共
用大洋一万零百余元”[5]p379、380。
对
于战争时期有限的财政收入来
说,投入的文化教育经费已是一
笔不小的数目。
闽浙赣苏区制定了一系列行
之有效并较为完善的文化建设政
策和制度。
在短短几年中,省苏
维埃政府形成了不少有关文化教
育工作的报告、决议以及各种具
体章程。
这些文件明确指出文化
教育工作的任务、方针,具体规
定各项工作的实施细则,做到有
章可循。
例如,《闽浙赣省苏维
埃文化部关于识字班的工作》
中,除说明识字运动的重要性
外,对识字班的主要任务、竞赛
和检查、工作方式、工作要点均
做了具体规定。
《闽浙赣省苏维
埃执行委员会对全省选民工作报
告书》中,关于省苏维埃政府文
化部的工作具体到设立多少学校
和俱乐部以及农村壁报的数量、
读报会的人数等都有明确要求。
每项工作都有详尽的布置,都有
具体的说明。
例如,检查各识字
班工作,要求深入各乡、村甚至
田畔,甚至对如何检查、问什么
问题、检查结果等都有要求。
苏
区文化机构也比较健全,省委设
有宣传部,省苏设有文化部,各
县、乡、村苏维埃分别设有文化
部、文化委员、文化小组。
方志
敏、邵式平、黄道等领导人充分
施展各自才能紧抓文化教育工
作。
当时大部分教材就是黄道同
志编写的,很多歌曲是由方志
敏、邵式平、黄道亲自作词作曲
的。
苏区在教育事业上实现全面
发展,形成了义务教育、社会教
育、干部教育、职业教育等体系,
先后创办了300余所列宁小学,
还办有党校、共产主义学校、军校、团校、红色医务学校、女子职业学校、列宁师范学校、工农补习夜校等。
方志敏等领导人十分注重人才队伍建设,尤其注重人才引进。
奇袭景德镇后,方志敏亲自动员景德镇三大名医(邹思孟、周安灿、邓怀民)连人带器械来到闽浙赣苏区。
例如,邹思孟毕业于日本千叶医科大学,后担任红十军总医院院长。
任职期间,他不仅扩大红军医院,还创办一所医务学校,培养大批医务骨干。
同时,他写了一本医务手册《外科》,里面介绍了20多种中英文对照版的外科手术。
兵工界泰斗刘鼎,曾是留学欧洲的“大知识分子”,专攻军工,在上海特科工作期间积累了丰富的斗争经验。
途经闽浙赣苏区时,因去往中央苏区的线路被封锁,经方志敏挽留和中央苏维埃政府批准,刘鼎就留在了闽浙赣苏区工作,担任了红军学校第五分校政委,在闽浙赣苏区军事和通讯方面作出杰出贡献。
他培养了一批军事骨干,创办了旗语训练班,培训了电话队,研究出用电话机遥控引爆地雷的方法,改良了战争武器,制造出能摧毁敌人碉堡的小钢炮、火炮等等。
在党和苏维埃政府的领导下,闽浙赣苏区文化建设得到全面发展,给苏区广大群众带来了幸福生活。
苏区人民自发创作了一首民歌《苏区景》:“谈谈苏区景呀,同志们听一听,苏区的幸福说也说不尽呀,工人末,天天有工做,农民末,有田分,生活好得紧呀。
”[7]歌词热情颂扬了苏区人民
的幸福生活,证明了新生的红色
政权具有无比优越性和强大生命
力。
苏区人民坚信共产党是自己
的大救星,认定苏维埃可以救中
国和造福人民,从而更加坚定为
革命奋斗到底的决心。
闽浙赣革命根据地的文化发
展,是在闽浙赣革命根据地党和
政府高度重视下,在根据地人民
群众的积极参与下蓬勃发展起来
的。
它经受革命战争的洗礼,为
创建“方志敏式”的“苏维埃模范
省”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
闽浙
赣革命根据地文化教育事业的发
展达到了战争年代文化教育的目
的,有些做法在今天依然具有一
定的现实意义。
★
参考文献:
[1]闽浙赣革命根据地史料选编
(下)[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7.
[2]中国共产党弋阳县地方史(第1
卷)[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0.
[3]闽浙赣苏区革命文化史料汇编
[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7.
[4]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1.
[5]方志敏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
社,2012.
[6]闽浙皖赣苏区史(上)[M].北京:
中共党史出版社,2016.
[7]孙健,卢军,章宁.弘扬方志敏精
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传承
[J].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学报,2015(3).
[作者简介]万来英,女,方志敏干
部学院专职教师,研究方向:方志敏精
神;余福英,女,方志敏干部学院专职
教师,研究方向:闽浙赣苏区史和方志
敏精神。
责任编辑/彭月才
背景介绍
原载于1936年9月23日《红色中华》第302期第1版。
在日寇积极进窥绥宁内蒙危机之时,该版刊登了“扩大抗日根据地”“反对日本进攻内蒙武装保
卫西北”标语,并配有一幅
《日寇血手又伸到华中来
了!》的漫画。
漫画中,日
寇手持一把滴血的刀正把
“中华”作为盘中餐去切割,
寓意中华民族面临着内忧外
患、家仇国恨,使中国民众
在漫画中感受到“山河破
碎,国难当头”的道理。
★
责任编辑
/陈洪
日寇血手又伸到华中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