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分12 2019高考语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保分小题天天练(十二)
——背练在平时,天天有收获
一、语言基础题
1.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尽管全民阅读还存在一些问题,但瑕不掩瑜
....,书香中国建设的未来
更可期。

②20世纪60年代末,斗牛士是西班牙最炙手可热
....的职业,成功制服斗牛会赚很多钱,并且成为全民偶像。

③某些大学生消费缺乏规划,随意性大,寅吃卯粮
....的情况并不少见,他们经常会采用“金融手段”来满足消费需求。

④他从关羽、岳飞的忠义神勇和辉煌功绩着眼,从两岸百姓盼望金瓯
..
无缺
..、祖国统一的愿景入手撰写的爱国对联很受欢迎。

⑤很多文工团老兵和参加过对越反击战的老兵,都去电影院包场观看
冯小刚的电影《芳华》,缅怀他们那段难忘的蹉跎岁月
....。

⑥回顾美国种族问题的历史,虽然每次大冲突之后都会引发全美上下的讨论反思,但由于缺乏实质性的改革措施和全民性共识,反思之后
的结果往往差强人意
....。

A.①③⑤B.①④⑥
C.②③④D.②⑤⑥
答案 D
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

①使用正确。

“瑕不掩瑜”比喻缺点掩盖不了优点,优点是主要的,缺点是次要的。

②张冠李戴。

“炙手可热”指手一挨近就感觉热,形容气焰很盛,权势
很大。

此处被误用来形容“热门的职业”。

③使用正确。

“寅吃卯粮”指寅年就吃了卯年的口粮,比喻入不敷出,预先支用未来的收入。

④使用正确。

“金瓯无缺”比喻国土完整。

⑤不合语境。

“蹉跎岁月”指虚度光阴。

此处被误用来形容“岁月艰难、艰苦”。

⑥望文生义。

“差强人意”指大体上还能使人满意。

句中被误当作令人不满意或不太满意的意思。

2.(2018·新余一中二模)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作为阿富汗最大邻国,中国通过贸易投资,积极与阿和平重建,真心实意支持阿政府施政,为达成阿国内和解的实现发挥了重要而独特的作用。

B.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经验的积累,再加上政策的扶持,使得我国自主品牌汽车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各种创新产品层出不穷。

C.虽经历世界历史格局的动荡与变迁,古老的丝路几近被遗忘,但丝路文化却深深地渗透在历史遗存、民族风情、文艺创作、美术作品之中。

D.生活在三峡中的穷苦人民大部分靠拉纤度日,而夔州却是阔绰的贾客胡商必经之地,这两种生活的对照,杜甫在诗歌中刻画得很清楚。

答案 D
解析A项,句式杂糅,“为达成阿国内和解的实现”改为“为达成阿国内和解”或“为阿国内和解的实现”。

B项,“随着……使得”连用造成了主语残缺。

C项,不合逻辑,“文艺创作”与“美术作品”不能并列,美术作品包含在“文艺创作”之中。

3.(2018·深圳中学一模)阅读下面这段论述性语段,选出能更好地完成其论证的一项()
人类学家坚定地断言:文化仅当它是独立的而非依赖的,才能有所发展。

也就是说,只有当来自它外部的压力被来自它内部的首创精神所取代的时候,它才能有所发展。

换句话说,只有民族文化才是推动文化发展的动力,非主体文化可以提供有价值的建议,但是,任何把外来文化的观点强加给民族文化的做法,都会威胁它的独立和发展。

同样,如果我们把每一所单独的学校视为一种独立的文化的话,那么,教育进步的关键是:________。

A.每个学校要依靠独立于外来压力的内部首创精神才能有所发展。

B.某些学校只要依靠他们全体员工和学生的创造力就能有所发展。

C.学校管理人员必须随着学校发展的进程而调整自己的首创精神。

D.外来的各种有利或有害的因素必须被阻止参与学校发展的努力。

答案 A
解析这是一则类比论证。

原文以“文化发展的动力”来类推“教育进步的关键”。

题干论述:文化只有独立并由内部首创精神取代外部压力才能发展。

题干把独立的学校类比为独立的文化,那么学校的发展应该跟文化的发展类似,即学校只有独立并由内部首创精神取代外部压力才能发展,A项表达的正是这个观点。

独立是发展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B项排除。

具体做法如何题干没有涉及,C项排除。

D项从反面来说,不如正面表述的A项到位。

二、名篇名句拉网训练
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甫在《春望》一诗中写国都沦陷,山河依旧,春天来临却杂草丛生且表现长安春日满目凄凉,传达出诗人忧国伤时之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杜甫在《春望》中借花鸟以抒发自己悲愤情感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杜甫《春望》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运用拟人手法,巧妙地表现出作者感时伤事的悲伤与惊骇。

(4)对于战乱之中身处异地的亲人而言,一封家书的珍贵程度不言而喻,正如《春望》一诗中所说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杜甫在《春望》一诗中悲哀国破家亡,伤感离乱之痛,表现他爱国、念家的美好情操,用细节表现他忧愁而日益衰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描写秋天凄凉氛围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描写到被子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来具体描写破屋漏雨的悲惨生活境况。

(9)《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表现诗人美好愿望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表现诗人宁愿冻死以换取天下劳苦
大众的温暖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3)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4)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5)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6)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7)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8)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9)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10)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三、素材好声音
我把故乡藏在身后,单枪匹马闯荡生活
央视新闻8月9日
不少高考生已收到录取通知书,开始准备迎接大学新生活。

有人说,收到录取通知书后,父母只剩背影,故乡只有夏冬。

此去经年,白云苍狗,故乡却是永远的眷恋。

不然怎会总有人感慨:无论何时何地,心中总有一个地方是留给故乡的。

故去乡情吟无止境
故乡,年少时想逃离的地方,
年老想回可能已回不去的地方。

在地域的故乡,我们安放身体。

在精神的故乡,盛放灵魂。

不要问我从哪里来,
我的故乡在远方。

走遍千山万水,
只为寻找生命的归宿。

(作者/三毛)
故乡是一个人的羞涩处,
也是一个人最大的隐秘。

我把故乡隐藏在身后,
单枪匹马去闯荡生活。

(作者/刘亮程)
“无论走到哪里,都把你想望。

”这当然是我几十年来在外面生活对于故乡的心情。

我有时不免奇怪,一个人怎么会把故乡忘记呢?凭什么把她忘了呢?不怀念那些河流?那些山岗上的森林?那些长满羊齿植物遮盖着的井水?那些透过嫩绿树叶的雾中的阳光?你小时的游伴?唱过的歌?嫁在乡下的妹妹?……未免太狠心了。

我走在五十年前上学的路上,石板铺就的路。

我沿途嗅闻着曾经怀念过的气息,听一些温暖的声音。

我走进二年级的课堂,坐在自己的座位上:
“黄永玉,六乘六等于几?”
我慢慢站了起来。

课堂里空无一人。

(作者/黄永玉)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
总在有月亮的晚上
响起
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望
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
离别后
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
永不老去(《乡愁》作者/席慕蓉)
故乡纵是一无所有,
然已有了我的爱。

有了我的爱,
便是有了一切!(作者/冰心)
曾经沧海难为水,
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

(作者/汪曾祺)
人的故乡,
并不止于一块特定的土地,
而是一种辽阔无比的心情,
不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
这心情一经唤起,
就是你已经回到了故乡。

(作者/史铁生)
多年后才发现对你的依恋
白岩松,万千游子中的一个,
他不轻弹的男儿泪于故乡前决堤。

在《朗读者》第二季最后一期节目,
他分享了自己求学成长与故乡的牵绊。

那一年他17岁
故乡之于他是束缚
1985年,他17岁,收到了来自北京广播学院的录取通知书。

那时的他,与所有同龄人一样,眼里只有抱负与前方,脑海里充满对未知的渴望,巴不得快些离开生活了太久的老地方,离开长辈的羽翼,闯荡自己的江湖。

甚至没有挥手作别的耐心,收好行囊,坐上火车,他就这样欢蹦乱跳、迫不及待地,离开生活了17年的故乡,旧日的一切,被血气方刚、踌躇满志的少年甩在了过去,望尘莫及。

“你是哪里人?”“内蒙古的。

”“那你怎么来的?”“骑马来的。

”没想到同学信以为真,忽闪着大眼睛,一本正经地问:“那得骑了几天啊?”他忽然意识到,自己心中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家
乡,对别人而言,何等遥远陌生。

在时间与空间的距离中,“乡愁”在生活的打磨里变得真实可感。

那一年他25岁
故乡之于他变他乡
1993年,他25岁,回老家补办婚礼。

那一天,路过厨房时,无意间看到母亲一边做菜,一边默默流泪。

转过头来,却又假装什么都没有发生,仍是平时神态。

仪式结束,他又要坐上火车离开。

在与故乡的告别里,有很大一部分记忆是与母亲的告别。

火车即将开走,母亲才急匆匆赶到。

望着母亲的身影逐渐变小、远去,他突然意识到,这一次,不一样了。

他离开家了,要去承担起另一个家的责任。

车轮辘辘向前,他在车厢里嚎啕大哭。

“每一次离别,都是一次小型的死亡。

”很多年后,他被这句话深深触动。

这一年他50岁
故乡之于他成铠甲
在故乡与他乡的交替中,少年不再,他50岁了。

有一天,在与朋友的聚会席间,曾以为遥远了的、已经淡漠了的记忆,被故乡悠扬的曲调与洒脱的舞姿激活。

在泪如雨下的瞬间,有关故乡的一切全部
被召回。

很多时候,正是离开,才让我们意识到家乡的珍贵;是遥远的距离,才更能放大熟悉的味道。

那天起,他觉得自己不再是一个惶惶不可终日、在繁杂的生活琐事中挣扎的人,他是有坐标和定位的。

他知道,无论自己出走多远,回头望去,故乡都在,心也因此踏实而丰盈。

回首向来处,何为故乡?某个瞬间,突然明白。

故乡就是你年少时天天想离开,但是岁数大了天天想回去的地方。

游子出走半生,归来仍似少年的所得是:回头的地方越清晰,向前走的路恐怕就会越坚定,这可能就是故乡的意义。

小时候,盼着长大。

离乡后,盼着回家。

谨以这首不谱曲的歌词,慰藉所有背着故乡奋斗的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