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林黛玉》》人物形象及性格特点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红楼梦《林黛玉》》人物形象及性格特点分析
(最新版)
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
序言
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
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
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
《红楼梦《林黛玉》》人物形象及性格特点分析
【导语】:
红楼梦诗词鉴赏《红楼梦鉴赏辞典人物形象鉴赏贾宝玉和金陵十二钗正册林黛玉》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
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释处。
红楼梦诗词鉴赏《红楼梦鉴赏辞典人物形象鉴赏贾宝玉和“金陵十二钗”正册林黛玉》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
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释处。
手把花锄出绣闺,忍踏落花来复去。
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
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
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飘泊难寻觅。
……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林黛玉是仅次于贾宝玉的一个主要人物,与薛宝钗同列金陵十二钗正册之首。
她小字颦儿,是贾母的外孙女,宝玉的表妹。
母亲贾敏是贾赦、贾政的妹妹,较早就死了,所以黛玉便进京跟随外祖母生活。
父亲林如海,是朝廷派到地方管理盐务的官员,不久也亡故。
黛玉家中再无兄弟姐妹,从此便长期寄居在贾府。
正像我们常把那种为许多女孩子所喜欢,而他也多情地喜欢许多女孩子的男青年叫做贾宝玉一样,生活中,人们也常把那种体弱多病、多愁善感、容易流泪的女孩子称作林黛玉。
确实,林黛玉可以说是我
国文学史上最富有悲剧色彩的少女的典型。
二百多年来,她那出众的才貌、不幸的命运,尤其是她的爱情悲剧,不知赢得了多少青年男女的心!在我国文学史上,还没有一个人物,像黛玉这样使那么多人为她流下那么多痛苦而激动的泪水……
1. 一个孤高而多愁的少女
读了《红楼梦》,相信你一定会对林黛玉性格的这样两个侧面留下深刻的印象:一是她的孤高自尊和多疑,一是她的多愁善感和忧郁。
不管你是喜欢还是不喜欢,谁都不能否认,这是黛玉性格的两个最显著的特征。
黛玉的这种性格是同她天生的气质和独特的生活经历分不开的。
还在她进府之初,她就记着母亲的遗言——“外祖母家与别家不同”,“因此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惟恐被人耻笑了她去”。
“恐被人耻笑了去”,这正反映了她孤高自尊的一面;“步步留心,时时在意”,则反映了她多疑的一面。
难怪不久她就给荣国府的人们留下了“孤高自许,目无下尘”的印象,这种印象在薛宝钗来到以后,反差得更加厉害。
“便是那些小丫头子们,亦多喜与宝钗去顽”。
虽然她一样也是千金小姐的身分,而且有“贾母万般怜爱,寝食起居,一如宝玉,迎春、探春、惜春三个亲孙女倒且靠后”,但终究有一种寄人篱下的感觉,与暂时寄居在贾府但经济独立的薛宝钗不同。
这正如她自己所说的:“你(指薛宝钗)如何比我?你又有母亲,又有哥哥,这里又有买卖地土,家里又仍旧有房有地。
你不过是亲戚的情分,白住了这里,一应大小事情,又不沾他们一文
半个,要走就走了。
我是一无所有,吃穿用度,一草一纸,皆是和他们家的姑娘一样,那起小人岂有不多嫌的。
”正是这种“一无所有”的处境和怕人“多嫌”的心情,一方面更挑起了她的孤傲和自尊,使她以一种敏感、多疑的眼光审视着周围的一切,唯恐有人对她怀着歧视和轻蔑;同时也更加重了她的伤感和忧郁,每每触景生情,对自己的命运发出深深的叹息。
小说第七回写周瑞家的为薛姨妈送纱堆的宫花,别人都忙欠身道谢,唯独黛玉关心的是“单送我一人的,还是别的姑娘们都有呢”?当得知其他人都有了时,她却冷笑道:“我就知道,别人不挑剩下的也不给我。
”其孤高和多疑一至于此。
还有元春归省时,大家赋诗行乐,其他姐妹都是勉强塞责而已,又是她“安心今夜大展奇才,将众人压倒,不想贾妃只命一匾一咏,倒不好违谕多作,只胡乱作一首五言律应景罢了”。
贾母为宝钗做生日,特意定了一班新出小戏,宝玉约黛玉一起去看戏,还问她“爱看那一出”他好点,这又招来了黛玉的冷笑:“你既这样说,你特叫一班戏来,拣我爱的唱给我看。
这会子犯不上跐着人借光儿问我。
”特别是当史湘云不防头说了她像戏台上的小旦之后,她更敏感地觉得这是一种带歧视和轻蔑意味的“取笑”——拿她比戏子取笑,因而忿然不悦,怒形于色。
这一切正如宝玉和姐妹们所共同感觉到的,她确有些“小性儿”,“行动爱恼人”;但这种“小性儿”和“行动爱恼人”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气量狭小,而是因为在她身上有着太多的敏感和自尊,因此它虽然是黛玉性格的弱点,但并不使人感到讨厌,相反却显示了黛玉性格的非凡魅力,所谓
叫人爱也不是,恨也不是。
谁能不喜欢这样的黛玉呢?!
寄人篱下的生活,又铸成了黛玉性格的另一个显著特点:多愁善感和忧郁。
虽然伤感和忧郁是那个时代的贵族青年特别是贵族女子的通病,但它在黛玉身上表现得尤其突出。
大观园里的繁华热闹,别人家中的笑语温情,出自婆子的闲言碎语,来自家乡的土物玩意,乃至自然界的落花飞絮、秋风夜雨,无不在她的心里引起无家可归、寄人篱下的哀痛和愁绪,整个世界在她眼里都是灰色的。
春天来了,这本是个充满生机的季节,可旖旎的春色似乎并不属于黛玉,她感受到的只是无端的愁绪。
大观园内十二个女孩子演习《牡丹亭》戏文的唱词,使得她眼中落泪,心痛神痴;而那天夜里晴雯使性子拒绝开门的一次误会,立刻在她心里唤起了这样的感觉:“虽说是舅母家如同自己家一样,到底是客边。
如今父母双亡,无依无靠,现在他家依栖。
如今认真呕气,也觉没趣。
”当时她就在墙角花阴之下悲悲戚戚呜咽起来。
这一夜,她“倚着床栏杆,两手抱着膝,眼睛含着泪,好似木雕泥塑的一般,直坐到二更多天方才睡了”。
第二天,满地的落花更勾起了她的伤春之情,因而吟出了那篇有名的葬花词: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
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释处。
手把花锄出绣闺,忍踏落花来复去。
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
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
……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
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飘泊难寻觅。
……
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
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这伤心的低吟,出自一个正值豆蒄年华的少女,怎不叫人肠断心碎,血泪盈面!
秋天到了,它虽然不像春天那样姹紫嫣红,也不像夏日那样绿肥红瘦,但它带给大观园女儿的,却也有着别样的景致和情韵。
持螯赏菊,吟诗作赋,确可称得上是既美口腹、又冶性情的雅人韵事。
但对于黛玉这样的女子来说,秋天带来的欢乐实在是太少了,少到了几乎是吝啬的地步;而它带来的悲愁则是太多了,多到了她难以承受的程度。
人们永远不会忘记,在那一个秋天的风雨之夜,她所写下的那首同样著名的《秋窗风雨夕词》。
当时黛玉正和宝钗谈心,为宝钗的有母有兄和自己的孤苦伶仃而叹息,宝钗走后,她喝了两口稀粥,歪在床上,“不想日未落时天就变了,淅淅沥沥下起雨来。
秋霖脉脉,阴晴不定,那天渐渐的黄昏,且阴的沉黑,兼着那雨滴竹梢,更觉凄凉”。
黛玉在灯下翻阅古诗,不觉心有所感,于是吟成一律:
秋花惨淡秋草黄,耿耿秋灯秋夜长。
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
助秋风雨来何速,惊破秋窗秋梦绿。
抱得秋情不忍眠,自向秋屏移泪烛。
……
寒烟小院转萧条,疏竹虚窗时滴沥。
不知风雨几时休,已教泪洒窗纱湿。
惨淡的秋花,枯黄的秋草,耿耿的秋灯,漫长的秋夜,寂寞的秋窗,凄凉的秋雨,这一切,构成了一幅多么暗淡和令人惆怅的秋之图!本来,春天和秋天,这是一年中最美好的两个季节,更何况黛玉又正是充满了憧憬和遐想的年龄!可是对她来说,却怎么也摆脱不了伤春和悲秋的愁绪,以至于这个我国文学史上最有光彩的少女,她的名字总是和眼泪联系在一起。
孤高而多愁,敏感而忧郁,这是构成黛玉性格的两个最重要的方面。
削弱或取消了这两个特征,那么林黛玉也就不成其为林黛玉。
两百多年来,黛玉的这两个性格特征也是最引起人们争议的问题。
喜欢黛玉的人,认为黛玉性格的魅力正在于此;而不那么喜欢黛玉的人,他们所不喜欢的也正是黛玉的这两个“坏脾气”。
其实,喜欢还是不喜欢,这因各人的经历、性格、气质不同而不同,每个人都有选择的权利。
对于我们今天的读者来说,重要的是理解,理解黛玉为什么会有这两个性格脾气,这些性格脾气在当时和今天又有着什么样的意义和局限。
喜欢的,不至于简单模仿;不喜欢的,也不要一味苛求。
2. 封建礼教的叛逆者和抗争者
在封建时代,最不幸的大概莫过于妇女了,因为她们不仅要忍受男性的粗暴统治和对待,而且要比男性受到更多更严厉的精神束缚和压制。
我们常说的封建礼教压迫,主要就是针对妇女的。
对于女性——无论是已婚的还是未婚的,封建制度都有一整套礼教的规范和要求。
合乎这个规范的,就是贤惠的;否则便被看作是没有教养,有失体统,甚至是大逆不道。
在我国历史上,曾有过无数的贤女子,她们也曾进入过文学的殿堂,但作为文学形象,最有光彩的无疑是那些具有叛逆性格的女性。
曾经给《红楼梦》以深刻影响,具体讲,给黛玉以深刻影响的我国古典戏剧名著《西厢记》和《牡丹亭》的女主人公崔莺莺和杜丽娘,就是这样两位叛逆的女性。
林黛玉正是继承了她们的传统,并使之达到了一个崭新的历史高度。
在封建社会,礼教对女性的压迫是沉重的,令人窒息的,但同时又是无形的,潜移默化的。
它渗透到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并管束着妇女的思想行为、言语举止和一切方面。
古人有一句家训格言,叫做“女子无才便是德”。
意思是说:女子通文识字而能晓明大义,这固然是贤德,但这种人不可多得;多的是通文识字便去看戏曲小说,挑动邪念,甚至舞文弄墨,做出无耻丑事,所以反不如不识字、安分守拙的好。
按照这个标准,《红楼梦》里的薛宝钗首先最符合,她既有才,又晓明大义,是不可多得的贤德女子;其次是宝玉的寡嫂李纨,她未出嫁时父亲便不十分令其读书,只不过使她认得几个字,记得前朝的几个贤女,而只以纺绩、打水、舂米等家务为要,她算得上是比较典型的“无才便是德”的女子。
如
果用这个标准来衡量黛玉,她的所言所行恰恰表现了与上述礼教规范的尖锐对立。
黛玉是大观园里最有才华的才女,小说第五回写她的判词,其中的一句叫做“堪怜咏絮才”。
咏絮才,便是指女子敏捷的才思。
据《世说新语·言语》篇记载:晋代女诗人谢道韫,聪明有才辩。
一天大雪,她的叔叔谢安问:“白雪纷纷何所似?”她的堂兄谢朗先答道:“撒盐空中差可拟。
”谢道韫说:“未若柳絮因风起。
”谢安赞赏不已。
用“柳絮因风起”比喻白雪纷飞,当然要比她堂兄的“撒盐空中”形象贴切多了,所以后世遂以“咏絮才”形容有才华的女子。
我们综观小说的艺术描写,无论是她的口才还是文才,确都是诸姐妹中第一流的。
特别是她的写诗的才能,小说作了充分的描写。
虽然在这方面薛宝钗和她不相上下,但相比她更具有一种诗人的灵感和气质。
黛玉有才,但她却不像古训所教导的那样晓明大义。
在封建社会,作为一个女子,她的晓明大义首先表现在她应劝说和帮助自己所倾心的男子(丈夫)立身扬名,走学而优则仕的人生道路。
薛宝钗就正是这样做的,所以她称得上是一个贤德的女子。
而黛玉则不然,她“自幼不曾”劝宝玉“去立身扬名”,从不和宝玉说那些“仕途经济”的“混账话”,对他和官场上的“臭男人”接触交往也颇不满,只希望他在自己的身边,每天沉湎于情意绵绵的个人情感天地,厮守自己一辈子。
正是在黛玉这样的“知己”和其他姐妹丫环的影响熏陶下,宝玉变得越来越没“出息”,完全置功名事业于不顾。
在今天的读者看来,黛玉也许算不上是一个好恋人和好妻子,因为她对未来丈夫的事业不仅
毫无帮助,相反是一个劲拖后腿。
但我们要知道,黛玉生活的是十八世纪的中国封建社会,当时的封建阶级已经腐朽没落,走到了即将灭亡和崩溃的前夜。
在那个时代热衷于功名利禄、仕途经济,那是进步的青年和知识分子所不齿的“禄蠹”的行为。
黛玉的从不劝导宝玉去“立身扬名”,在当时正具有叛逆封建礼教的进步意义。
黛玉有才非但未能晓明大义,相反她正像古训所告诫的,喜看戏曲小说,因而挑起“邪念”,坠入礼教所不容许的情网,做了卫道者心目中的所谓“无耻丑事”。
小说第二十三回“西厢记妙词通戏语,牡丹亭艳曲警芳心”,就集中描写了黛玉喜看戏文、喜听艳曲,并因此挑起“邪念”的种种表现。
当黛玉盘问出宝玉私藏的《会真记》(即《西厢记》)一书时,她马上把花具放下,接书来瞧,“从头看去,越看越爱看,不到一顿饭工夫,将十六出俱已看完,自觉词藻警人,余香满口。
虽看完了书,却只管出神,心内还默默记诵。
”并笑说:“果然有趣。
”在同宝玉打趣斗嘴时,还顺口引了其中的曲文:“呸,原来是苗而不秀,是个银样镴枪头。
”紧接着,十二个女孩子演习《牡丹亭》的婉转歌声,特别是那优美的唱词,使她十分感慨缠绵,不觉点头自叹,心下自思:“原来戏上也有好文章。
”以后“亦发如醉如痴,站立不住”,以致“心痛神痴,眼中落泪”。
《西厢记》、《牡丹亭》给她的影响是如此之深,以致一次在行酒令时,黛玉竟脱口而出念了两句《西厢记》、《牡丹亭》里的词句,被宝钗事后训导说:“好个千金小姐,好个不出闺门的女孩儿,满嘴里说的是什么?”黛玉的感伤情绪和她对爱情的执著追求,在一定程度上便是和这些进步
戏文的萌发催动分不开的,所谓“见了些杂书,移了性情”,便是指此而言。
诸如此类的思想行为,无疑正和古训所要求的“女子无才便是德”相违背,它是黛玉叛逆性格的又一个重要表现。
封建礼教要求女子的“无才便是德”,还包含了这样一层含义,这就是薛宝钗所训诫黛玉的:“咱们女孩儿家不认字的倒好”,“就连作诗写字等事,原不是你我分内之事”,“你我只该做些针黹纺织的事才是”。
就是说,女子连作诗写字也不应该,该做的只是些针线纺绩的事。
这在大观园内大概只有李纨能够做到,其他姐妹则在努力去做,而唯有黛玉,把作诗吟赋当作了分内之事,而把针线纺绩放在一边全然不顾。
一次黛玉铰了湘云为宝玉做的扇套子,湘云为此当然不太高兴,她和袭人谈起此事:
史湘云道:“越发奇了。
林姑娘她也犯不上生气,她既会剪,就叫她做。
”袭人道:“她可不作呢。
饶这么着,老太太还怕她劳碌着了。
大夫又说好生静养才好,谁还烦她做?旧年好一年的工夫,做了个香袋儿;今年半年,还没见拿针线呢。
”
从袭人和湘云的言谈中,我们不难看出黛玉对于针线这些妇女本分的漠视,袭人和湘云的不满也是显而易见的,她们的不满正代表了当时社会上多数人的看法。
黛玉对针线活毫无兴趣,而对写诗填词这些分外之事却异常起劲。
她不仅自己是大观园内首屈一指的女诗人,妙绪泉涌,多次夺魁,而且还热心教香菱学诗,引的香菱茶饭无心,坐卧不定,使本来呆头呆脑的香菱“越发弄成个呆子了”,以致宝钗要找黛玉“算帐”去。
该做的本分事不做,不该做的分外事大做,这怎能不引起其他人特别是女夫子们的反感呢?
所谓“女子无才便是德”,还包含了女子待人处世应安分守拙的意义。
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要会做人,或者说做人要聪明些。
在这方面,薛宝钗堪称是一个典范。
可对黛玉来说,这种聪明的做人之道她连考虑也没有考虑过,我们看到她想说就说、想恼就恼、想哭就哭,一切都根据她个性的好恶、凭着她感情的流转,毫无顾忌地率性而为,既不经过任何的修饰,也没有半点掩藏。
薛宝钗被她不止一次讥讽过,史湘云被她恼怒过,绘画才能平常的惜春被她打趣过,忙于夜赌的老婆子被她揭穿过,粗俗有趣的刘姥姥被她挖苦过,有头面的管家太太被她得罪过,没时运的赵姨娘被她冷落过,絮聒得令人讨厌的李嬷嬷被她斥骂过……其结果,她在大观园里得到了“好使小性”、“尖酸刻薄”的恶名,上上下下得罪了许多人,却还不知道是怎么得罪的。
其实她不过是心里怎么想的,也就口上这么说的,而口上说的,又往往是别人所不肯说的生活中的真相。
本来,在一个正常的社会,这是一个人做人应有的道德;但在黛玉所处的环境中,这样做反而会招来非议和指责,这是一个不正常的社会的不正常环境。
而黛玉作为一个弱女子,竟敢于反其道而行之,这不能不使我们佩服她那像水晶一样清澈透明的心。
林黛玉,这是一个只知道信从自己的感情,而不知道顺从世上人情的人;同时,她又是一个只遵从人格的真诚与尊严,而不屈从礼教的虚伪与威严的人。
3. 为爱情而生,为爱情而死
在黛玉如流星般短暂而光辉的一生中,对她最重要的莫过于和宝玉的爱情了。
爱情,连结着这个少女的生与死;它既给她带来了莫大的安慰和幸福,同时也给她招致了巨大的不幸和痛苦。
她仿佛本来就是为了爱情而来到这个世上,小说第一回,作者就编造了一个绛珠仙草和神瑛侍者“木石前盟”的神话:西方灵河岸上有绛珠仙草一株,因得神瑛侍者日以甘露灌溉,遂得脱却草胎木质,得换人形,修成个女体。
后得知神瑛侍者要下世为人,她便说:“我也去下世为人,但把我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
”这神瑛侍者和绛珠仙草便是宝玉和黛玉的前身。
可见黛玉生来就是为偿还爱情的眼泪而来。
果然,自从她踏进贾府的门槛,她便被卷入了那无休止的感情风波和煎熬之中。
老祖宗贾母出于对孙子和外孙女的疼爱,把他俩一同安排在自己的屋子,使他俩“日则同行同坐,夜则同止同息”,“耳鬓厮磨,心情相对”,从而为他俩准备下了爱情的摇篮。
事情就是这样奇怪:在实行着严格的封建统治的荣国府中,他们竟然找到了培育爱情种子的缝隙,开始了他们之间互相试探心灵、互相捕捉对方情感的恋爱过程。
而当他们的“心事”日渐外露时,贾母这个谙于世情的老祖宗竟然又不懂得那些信号的意义,把他俩之间的气恼、拌嘴,当成了是小孩子的相处不和,抱怨他们是“两个不省事的小冤家”。
于是,在这种“孩子”看法的掩护下,她和宝玉的爱情种子暂时避开了封建阶级的眼目,迅即得到了快速的生长。
黛玉对宝玉的爱情一直以一种微妙而奇特的方式进行着,他们之间较少卿卿我我,而较多风风雨雨。
特别是黛玉,她在宝玉面前从不表示信任,一有机会,她就要用各种方法来测试宝玉对她的爱情,永无休止地拷问着宝玉的心。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除了因为在封建时代,在他们这种贵族家庭,爱情不允许正面直接地表达外,更重要的,还因为在他们之间,横插着两个可能破坏他们爱情的少女:一个是有金锁的薛宝钗,一个是有金麒麟的史湘云;不仅她们所拥有的金器正巧和“金玉良缘”相符,而且她们自身的魅力亦足以使得宝玉动情。
其中特别是薛宝钗,她对宝玉有一种难以抵御的诱惑力。
宝玉心里虽确有(林)妹妹,但往往“见了(宝)姐姐就把妹妹忘了”。
这怎能不叫黛玉心中充满了警觉,不断地对宝玉投不信任票呢?!
还在小说第八回,当黛玉来到宝钗家里,看见宝玉已在那里时,她便明显流露了不满:“早知他来,我就不来了。
”以后宝玉听从了宝钗的劝告,不喝冷酒,这更使她感到不快:“我平日和你说的,全当耳旁风;怎么她说了你就依,比圣旨还快些!”
第十九回,宝玉在黛玉房里说笑,宝玉因说黛玉身上有香味,黛玉便触着心病,问宝玉:“我有奇香,你有‘暖香’没有?”宝玉一时未解,因问:“什么‘暖香’?”黛玉点头叹笑道:“蠢才,蠢才!你有玉,人家就有金来配你;人家有‘冷香’(按,指宝钗吃冷香丸),你就没有‘暖香’去配?”
第二十回,宝玉正在宝钗处顽笑,因听说“史大姑娘来了”,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