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道路交通管理指标体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市道路交通管理评价指标体系(2011年版)(征求意见稿)
一、道路交通基础设施指数
1、道路交通规划体系
符号:P1
定义:是否针对城市的交通发展,制定相关的规划,形成完善的规划体系主要评价内容:
1、制定城市综合交通规划
2、制定公共交通专项规划
3、制定停车场专项规划
4、制定步行和自行车系统专项规划
5、制定交通安全管理规划
6、开展交通影响评价
7、制定城市交通年度报告
单位:无
表1 道路交通规划体系分级表
2、道路网密度
符号:P2
定义:建成区内道路长度与建成区面积的比值(道路指有铺装的宽度3.5米以上的路,不包括人行道)。
单位:km/ km2
表2 道路网密度分级表
3、人均道路面积
符号:P3
定义:市区拥有的道路面积(道路指有铺装的宽度3.5米以上的路,不包括人行道)与市区人口(包括农业人口)的比值。
单位:m2/人
表3 人均道路面积分级表
4、道路网级配比例
符号:P4
定义:建成区道路中干路网和支路网密度的比例。
其中,干路网包括快速路、主干道和次干道。
支路为除干道外的3.5米以上有铺装的城市公共道路。
单位:无
表4 道路网级配比例分级表
5、慢行交通系统
符号:P5
定义:根据城市特点,按照有关规范的要求建设了步行道(人行道)系统、非机动车道系统和无障碍通行系统,综合考虑连续性、舒适度和安全性,加强系统的规范化管理。
主要评价内容:
(1)城市建成区内道路两侧均设置了步行道、非机动车道,人行道上设置盲道;
(2)步行道、非机动车道及各种无障碍通行设施之间保持连续;
(3)步行道、非机动车道铺装要平整、舒适,有适当的提示标识或警告信息,标线施划准确、清晰;
(4)步行道、非机动车道上必要的设施设置符合规范要求,不影响行人、非机动车正常通行;
(5)步行道与机动车道或(增加)非机动车道之间采取必要的隔离措施。
(6)制定了步行道、非机动车道维护及管理办法;
(7)步行道、非机动车道没有被其他设施、车辆等非法占用;
(8)人行道与非机动车道衔接处进行了无障碍坡道处理,人行天桥和地下通道设置无障碍坡道引道;
单位:无
表5 慢行交通系统分级表
6、百辆汽车社会公共停车位数
符号:P6
定义:市区平均每百辆注册汽车(折算成当量小汽车)占有建成区内公共建筑配建停车场(对社会车辆开放)、路外社会公共停车场和路内停车场的机动车位数。
单位:个/百辆
表6 百辆汽车社会公共停车位数分级表
7、大型建筑配建停车位比例
符号:P7
定义:建成区内建筑面积2万平方米以上的办公建筑、商业建筑、旅游建筑、科教文卫建筑(不含体育场馆)、通信建筑、交通运输用房以及新建居住区等大型建筑单位面积平均配建的机动车停车位数。
单位:个/100m2
表7 大型建筑配建停车位比例分级表
8、路口渠化率
符号:P8
定义:建成区内合理渠化了的交叉路口数占应渠化交叉路口数(车行道宽度在6米以上道路的路口)的比例。
单位:%
表8 路口渠化率分级表
9、交通管理设施规范设置率
符号:P9
定义:建成区内规范设置的标志、标线、信号灯、行人过街设施、中央隔离设施等交通管理设施占交通管理设施设置总量的百分比。
单位:%
表9 交通管理设施规范设置率分级表
二、公共交通发展指数
1、公交车辆万人拥有量
符号:P10
定义:公交车辆标台数量与市区人口(万人)的比值,其中一辆标准车按80客位计。
单位:标台/万人
表10 公交车辆万人拥有量分级表
2、公共交通覆盖率
符号:P11
定义:建成区内公共交通站点服务面积(以公共交通站点为圆心、以300米或500米为半径的圆;相交部分不得重复计算)占建成区面积的百分比,按300米半径或500米半径计算。
单位:%
表11a 公共交通站点300米半径覆盖率分级表
表11b 公共交通站点500米半径覆盖率分级表
3、公共交通分担率
符号:P12
定义:近年城市居民出行方式中选择公共交通(包括常规公共交通、快速公共交通和轨道交通,不包括出租汽车、班车、校车)的出行量占总出行量的比率。
单位:%
表12 公共交通分担率分级表
4、公交线网密度
符号:P13
定义:各公交运营线路的实际总长度除与的城区用地面积的比值。
单位:km/km2
表13 公交线网密度分级表
5、公共交通专用车道设置率
符号:P14
定义:城市主干道上设置公交专用车道的道路长度占主干道总长度的比例。
单位:%
表14 公共交通专用车道设置率分级表
三、道路交通运行状况指数
1、高峰时段建成区主干道平均车速
符号:P15
定义:早高峰时段建成区主干道上机动车的平均行程速度。
单位:km/h
表15 高峰时段建成区主干道平均车速分级表
2、交叉路口阻塞率
符号:P16
定义:建成区主干道上周期性严重阻塞路口数量占主干道交叉口总数比例。
单位:%
表16 交叉路口阻塞率分级表
3、平均行程延误
符号:P17
定义:主、次干道行车延误与行驶里程的比值。
单位:秒/公里
表17 平均行程延误分级表
4、万车死亡率
符号:P18
定义:年交通事故死亡人数与全市平均机动车数量(不包括非机动车折算)的比值。
单位:人/万车
表18 万车死亡率分级表
四、交通管理科技水平指数
1、交通指挥中心建设
符号:P19
定义:实现对交通违法行为、事故和突发事件的及时处理,以及对值勤民警的直接指挥和管理(或在110指挥中心)。
不同类型城市根据实际需要,建立具有不同功能的指挥中心。
其中特大型城市和A类城市具有:(1)信号控制;(2)信息查询和发布;(3)监控;(4)交通诱导;(5)接处警;(6)指挥调度;(7)非现场执法(使用违法行为自动监测设备);
B类城市建成:(1)信号控制;(2)信息查询;(3)监控;(4)接处警;(5)指挥调度;(6)非现场执法;
C类城市根据实际需要建成:(1)信息查询;(2)通讯;(3)接处警;(4)指挥调度;(5)监控。
单位:无
表19 交通指挥中心分级表
2、交通信号控制优化率
符号:P20
定义:建成区内进行过优化控制(包括单点信号配时优化控制、单点自适应控制、线控及面控系统)的信号交叉口数量占所有信号交叉口的比例。
单位:%
表20 建成区交通信号控制优化率分级表
3、交通技术监控设备利用率
符号:P21
定义:全市利用交通技术监控设备记录资料查获机动车交通违法行为数量占机动车违法行为总处罚数量的比例。
单位:%
表21 交通技术监控设备利用率分级表
4、交通管理执法装备配备率
符号:P22
定义:利用交通管理执法装备规范执法,有效提高交通管理执法的科技水平和工作效率。
评价内容:
(1)每个大队配有1套350M无线通信系统;
(2)每台制式警车配有1部350M车台;
(3)每台制式警车配有1套车载定位仪;
(4)每台巡逻车配有1套测速仪;
(5)每台巡逻车配有1台酒精检测仪;
(6)每台巡逻车配有1台数码照相机。
(7)每台巡逻车配有1块移动式限速标志牌和1个停车示意牌;
单位:无
表22 交通管理执法装备配备分级表
5、接处警时间
符号:P23
定义:建成区内白天或夜间从接到报警到民警到达交通事故现场所需的平均时间。
单位:min
表23a 白天接处警时间分级表
表23b 夜间接处警时间分级表
6、交通诱导设施设置
符号:P24
定义:利用各种诱导设施对交通参与者出行、停车等行为进行诱导,有效均衡道路网上的交通需求。
评价内容:
(1)设置交通诱导设施的路口、路段比例是否达到85%以上;
(2)是否利用可变情报板等诱导设施进行诱导;
(3)是否利用广播、电视等传媒进行诱导;
(4)是否利用互联网发布信息进行诱导;
(5)停车诱导信息中是否包含停车场位置、停车状况信息;
(6)诱导信息是否及时、准确;
(7)诱导设施布局是否合理。
单位:无
表24 交通诱导分级表
五、交通文明素质指数
1、主干道机动车守法率
符号:P25
定义:建成区主干道上守法机动车与通过机动车总数之比。
单位:%
表25 主干道机动车守法率分级表
2、主干道行人守法率
符号:P26
定义:建成区主干道上守法行人与通过行人总数之比。
单位:%
表26 主干道行人守法率分级表
3、主干道非机动车守法率
符号:P27
定义:建成区主干道上守法非机动车与通过非机动车总数之比。
单位:%
表27 主干道非机动车守法率分级表
4、主干道违法停车率
符号:P28
定义:建成区主干道上(双向)违法停放的机动车数与对应的道路长度之比。
单位:辆/km
表28 主干道违法停车率分级表
5、交通法规和交通安全常识普及率
符号:P29
定义:市区人口(含暂住人口)中掌握了基本的交通法规和交通安全常识的人数占市区人口(含暂住人口)的比例。
单位:%
表29 交通法规和交通安全常识普及率分级表
6、交通事故快速处理机制
符号:P30
定义:市区范围内按照简易程序处理交通事故的起数(含自行协商解决事故)占事故总数(含自行协商解决事故)的比例。
单位:%
表30 交通事故快速处理普及率分级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