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1学年高二历史人教选修4学案:第2单元-第3课 古希腊文化的集大成者亚里士多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课古希腊文化的集大成者亚里士多德学习目标:
1.了解亚里士多德的主要生平事迹。
2.把握亚里士多德对柏拉图思想的继承和突破及其在哲学领域的贡献。
3.记住亚里士多德的思想观点与政治主见。
4.探究亚里士多德对世界思想文化的贡献。
1.重点:亚里士多德的思想及学术成就。
2.难点:亚里士多德对柏拉图思想的继承和突破的问题。
教材整理1亚里士多德的思想成就
1.学习
(1)少年时接触到广泛的文化学问,具有很好的古代生物学、生理学素养。
(2)求学于阿卡德米学园,师从柏拉图,显示出超凡的才华。
(3)敬重老师,但不盲从,被柏拉图评为代表学园的头脑。
2.思想
(1)内容
①人要追求尽善尽美的境界,但这并不意味着要放弃现实的幸福。
②理念属于人的思维抽象,客观上并无理念世界的存在。
③确定客观世界是真实的存在,但又认为物质受形式的支配。
④物质只有属于精神世界的形式,才赐予确定性和现实性。
(2)特点
①对柏拉图的思想既有继承又有突破。
②“接近了唯物主义”,但常动摇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间。
教材整理2亚里士多德的科学成就
1.成就
(1)哲学领域:确定哲学的争辩对象,在《形而上学》中提出哲学必需争辩和解决的十三个问题。
(2)生物学领域:对五百多种不同动植物进行分类,至少对五十多种动物进行了解剖争辩。
(3)物理学领域:在《物理学》一书中,指出具体事物是由形式和质料组成的。
(4)规律学领域:创立了工具科学——规律学,由大前提、小前提和结论三部分构成的简洁演绎规律,即三段论,始终贯穿于其争辩、统计和思考之中。
2.评价:争辩的爱好和范围格外广泛,因此被誉为“百科全书式的学者”。
[课中思考]阅读教材P33[学思之窗],思考:上述规律推断,你认为正确与否?
【提示】不正确。
这些三段论都犯了“四概念”错误。
如例一中,第一个人是集合概念,其次个人是非集合概念,即大前提和小前提间没有中间项。
教材整理3亚里士多德的训练成就
1.宫廷老师:马其顿国王腓力二世聘亚里士多德为亚历山大的私人老师。
2.创立学园:在雅典城东郊创立“吕克昂”学园。
3.逍遥学派:亚里士多德被人称为“闲逛的哲学家”或逍遥学派。
4.中庸之道
(1)任何事物都有过度、不及和中间三种状态。
(2)中庸之道是一种明智的态度和方法,是一种人生境界。
5.寂然离世:公元前322年,亚里士多德逝世。
[课中思考]阅读教材P34[学思之窗],思考:试着比较中西方思想中的“中庸之道”。
【提示】同:两者均强调“恰到好处”,反对两极。
异:①亚里士多德认为“中庸之道”是伦理观的一个方面,与其政治观、生疏论是一体的;孔子的“中庸之道”仅是出于礼法的需要,没有更多的哲学思考;②亚里士多德明确指出“中庸之道”是一种美德,是对激情的把握和支配,“中庸之道”是相对的,受时间、地点、条件的制约,因人、因环境的差异而有所不同;而孔子更多的是从圣人的角度强调如何做,没有指出为什么做,强调的是一个“度”——“过犹不及”,有初步的辩证法思想,没有否定两端。
学问网络史论要旨
1.亚里士多德是集古希腊科学文化学问之
大成的“百科全书式的学者”。
2.亚里士多德提出了“吾爱吾师,但更爱
真理”的名言,对柏拉图思想既有继承又
有突破。
3.亚里士多德在哲学、生物学、物理学、
规律学等诸多领域都取得了肯定成就,是
位博学家;同时在训练教学方面也作出了
杰出贡献。
探究点评价亚里士多德的思想
史料解读
史料一亚里士多德……认为具体事物是“第一实体”,这时候他是站在唯物主义立场上的;质料只是潜能,形式才是现实,现实先于潜能,形式打算事物的本质;他还认为有不动的第一推动者即纯形式存在,这就偏向唯心主义了。
留意分号的作用,史料以第一个分号为界分为两层,指出了亚里士多德理论的两个倾向。
史料二亚里士多德最大的哲学贡献在于创立了规律学。
他的争辩都是从收集大量材料开头,经过严密的分析、概括、推理,最终才得出结论。
亚里士多德把它看作哲学的一部分,提出归纳与演绎两种方法。
前者由个别到一般,后者由一般到个别,规律思维的重点在于后者。
这种思维方式自始至终贯穿于他的争辩之中。
史料二指出了亚里士多德在哲学的重大贡献。
“提出了归纳和演绎两种方法。
”
【史料应用】
(1)依据史料一判定亚里士多德理论的性质。
【提示】亚里士多德的理论使他接近了唯物主义。
但他的唯物论并不彻底,常动摇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间。
(2)依据史料二,亚里士多德在争辩方法上给我们供应了哪些借鉴?
【提示】留意对史料的收集,留意对事物的观看和争辩,对收集的史料进行分析、概括、推理。
(3)亚里士多德最大的哲学贡献是什么?自始至终贯穿于亚里士多德的争辩、统计和思考之中的一种具体思维方法是什么?举出一个例子来。
【提示】贡献:规律学。
方法:三段论推理。
例如:大前提——全部动物都会死;小前提——全部人都是动物;结论——全部人都会死。
【史论拓展】评价亚里士多德的思想
(1)进步性
①他创立了浩大的科学争辩体系。
他在规律学、政治学等多个学科领域中都留下了很多开创性的著作,留下了丰富的遗产。
②供应了科学的方法论。
以“三段论”为核心的规律学成为一切科学的工具;伦理学中的“中道”理论成为人类和谐社会的润滑剂;政治学中的“法治”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
③留下了贵重的精神遗产。
他的科学探究精神和对真理的追求精神永久激励着后人乐观进取、探求新知。
④他是一个职业老师,使古希腊训练理论进展到一个更高的水平。
(2)局限性
①基本哲学观徘徊于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之间。
②体现出奴隶主阶级的思想局限性。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德性就是中道,作为最高的善和极端的美。
……我们在体力和健康方面就可以看到,熬炼过多或过少都会损害体力。
过多的饮食和过少的饮食都会损害健康。
唯有适度才能造成健康,并增进和保持它们。
对于节制、英勇以及其他德性也是如此。
……节制和英勇是被过度和不及所破坏,而为中道所保全。
——亚里士多德《尼各马科伦理学》
材料二谁让法律来统治,谁就是让神和理智来统治,但谁要是让一个个人来统治,这就在政治中混入了兽性的因素。
……由于相互牵制,人人都不能按自己所认可的准则行事。
这是格外有利的,由于人假如能够随心所欲,就无法应付植根于每一个内心的鄙陋和丑恶。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
材料三在亚里士多德那里,政治学就是应用伦理学。
……真正的政治家都要特地地争辩德性。
——晁乐红《中庸与中道》
(1)据材料一,概括亚里士多德中道伦理学的观点。
结合所学学问,指出其关注的对象。
(2)据材料二,概括亚里士多德的政治主见。
结合所学学问指出产生这些主见的时代背景。
综合上述材料,分析亚里士多德伦理学与政治主见的内在联系。
【规范解答】
考查角度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观点、政治主见及二者之间关系
材料解读材料一: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观点
材料二:亚里士多德的政治主见
材料三:指出亚里士多德伦理学和政治主见之间的内在联系
解答思路第(1)问的第一小问概括亚里士多德中道伦理学的观点,梳理材料,厘清关键词,可知亚里士多德主见道德、中庸;其次小问,联系所学学问,可知亚里士多德长期居住在雅典,故较为关注雅典,且其很多论述是关于雅典公民即人类社会的。
第(2)问的第一小问概括亚里士多德的政治主见,梳理材料,提取关键词,可知亚里士多德强调法治、理性、民主(“由于相互牵制,人人……”),反对专制等(“让一个个人来统治”);其次小问分析上述主见产生的背景,即排列当时希腊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阶段特征,予以关联性分析即可;第三小问分析亚里士多德伦理学与政治主见的内在联系,依据材料可知亚里士多德认为政治应当基于伦理学,甚至政治学就是应用伦理学
【答案】(1)观点:德性(善和美);中庸,适度。
对象:人和人类社会或雅典公民。
(2)主见:法治,理性;民主,反对专制。
背景:民主政治的进展(衰落);商品经济的进展;古希腊人文主义。
联系:伦理学是政治学的基础;政治学就是伦理学的应用。
1.“没有一个人是永生的。
希腊人是人。
所以,没有一个希腊人是永生的。
”这三句话,反映了亚里士多德的哪一学说()
A. 政治学说
B. 训练学说
C. 伦理学说
D. 规律学
【解析】材料内容表明白亚里士多德依据肯定的原则进行推理而得出结论,前两句话是前提而后面的一句是结论,这是亚里士多德经典的三段论,这是他的规律学的经典贡献,故答案选择D项。
【答案】 D
2.亚里士多德在他的《政治学》中说:“农夫是最好的公民——由于没有太多的财产,所以他们总是忙于生产,极少参与公民大会……”。
亚里士多德的评价依据是() A.参与政治不能给农夫带来名誉
B.国家只需要少数贤人来管理
C.农夫由于忙于生产而不愿参与政治
D.不参与政治的公民才是好公民
【解析】依据所学学问可知,柏拉图主见所谓的“贤人政治”,作为其同学的亚里士多德同样强调的是“贤人”统治。
分析选项,B项符合题意。
【答案】 B
3.亚里士多德曾说:“人是城邦的动物。
”下列对这类“人”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他们是城邦政治的核心力气
B.他们敢于表现共性、不屈从权威
C.他们视城邦利益为至高无上
D.他们虽性别不同,但都能言善辩
【解析】亚里士多德此句中的“人”指公民,他们是城邦政治的核心力气,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公民敢于表现共性、不屈从权威,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城邦的动物”当
然会视城邦利益为至高无上,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公民仅限于男性,性别相同,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
【答案】 D
4.以下关于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述评,正确的是()
A.师从柏拉图,创办阿卡德米学园
B.著有《抱负国》阐述其社会抱负
C.提出“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
D.创建了规律论证系统“三段论”
【解析】亚里士多德是阿卡德米学园培育出的最杰出的同学,故A项错误;《抱负国》是柏拉图的代表作品,故B项错误;普罗泰格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故C项错误;亚里士多德提出了“三段论”,故D项正确。
【答案】 D
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亚里士多德的科学分类
一、理论的科学(数学、自然科学,后被称为形而上学的第一哲学);
二、实践的科学(伦理学、政治学、经济学、战略学、修辞学);
三、制造的科学,即诗学。
——摘编自罗素《西方哲学史》
材料二“政体”这个名词的意义相当于“公务团体”,而公务团体即是每一城邦“最高治权的执行者”,最高治权的执行者可以是一人,也可以是少数人,又可以是多数人……政体(政府)以一人为统治者,凡能照看全邦人民利益的,通常就称为“王制(君主政体)”。
凡是政体以少数人,虽不止一人而又不是多数人,为统治者,则称“贵族(贤能)政体”。
……以群众为统治者而能够照看到全邦人民公益的,人们称它为“共和政体”。
……僭主政体以一人为治,凡所设施也以他个人的利益为依托;寡头(少数)政体以富户的利益为依托;平民政体则以穷人的利益为依托。
三者都不考虑城邦全体公民的利益。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
材料三吾爱吾师,但更爱真理。
——亚里士多德
(1)据材料一,指出亚里士多德在科学领域取得的成就。
(2)据材料二,概括亚里士多德对“政体”的分类状况,说明他分类执行的标准;推断古希腊有名城邦国家雅典践行的是哪一种政体?
(3)谈谈你对材料三这句话的理解。
【解析】第(1)问依据材料一可以直接概括科学的分类。
第(2)问的第一小问直接对材料二概括归纳即可;其次小问依据分析分类标准跟执政者人数和代表的阶级利益有关;第三小问依据所学学问不难回答。
第(3)问围绕处理二者关系来作答。
【答案】(1)首次对科学进行学科分类。
(2)分类:君主政体、贵族政体、共和政体、僭主政体、寡头政体、平民政体。
标准:执政者的人数;维护的利益群体。
共和政体(或民主政体)。
(3)尊师而不盲从老师,敢于独立思考。
学业分层测评(六) 古希腊文化的集大成者亚里士多德
(建议用时:40分钟)
[学业达标]
1.(2022·天津市第一中学高二期末)亚里士多德认为,客观世界是真实存在的,但物质受形式的支配,只有属于精神世界的形式,才赐予物质以确定性和现实性。
这种观点() A.动摇于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之间
B.是典型的唯心主义哲学观点
C.具有鲜亮的唯物主义性质
D.正确地揭示了物质与形式之间的关系
【解析】依据题干材料关键信息“客观世界是真实存在的”“只有属于精神世界的形式,才赐予物质以确定性和现实性”等,结合所学学问,分析推断选项可知,A项表述精确,符合题干材料核心愿思;B、C、D三项的表述均具有片面性,排解。
【答案】 A
2.亚里士多德在哲学上主见人要追求尽善尽美的境界,但并不主见放弃现实的幸福;在生物学领域,至少对五十多种动物进行了解剖争辩;在《物理学》一书中,他指出具体事物是由形式和质料组成的……这表明亚里士多德科学争辩的主要特点是()
A.留意各个争辩领域的联系性
B.留意客观实际,争辩领域宽广
C.具有深厚的人文主义精神
D.家学深厚,遗传影响比较大
【解析】材料信息“在哲学上”“在生物学领域”、“在《物理学》一书”表明争辩领域宽广,“不主见放弃现实”“对五十多种动物进行了解剖”“指出具体事物……”表明留意客观实际,故B项正确;
【答案】 B
3.(2022·绍兴高二检测)亚里士多德被称为是“百科全书式的学者”,下列不能作为这一结论的依据是()
A.规律学:提出了“三段论”的简洁演绎规律
B.物理学:认为必需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才能运动
C.伦理学:提出“中庸之道”的观点
D.政治学:以身赴死批判了雅典民主中的“民粹”倾向
【解析】A项是亚里士多德的贡献;B项也是亚里士多德的生疏;C项符合亚里士多德的思想。
D项描述的是苏格拉底,故选D项。
【答案】 D
4.亚里士多德说:“作为一个哲学家,较好的选择应当是维护真理而牺牲个人的友情,二者都是我们所珍爱的,但人的责任却要我们更敬重真理。
”这句话表明亚里士多德() A.认为人要追求尽善尽美的境界
B.物质受精神世界形式的支配
C.真理高于一切的信念
D.认为友情和真理同等重要
【解析】亚里士多德认为“维护真理而牺牲个人的友情”“人的责任却要我们更敬重真理”表明其认为真理高于一切,C项符合题意。
【答案】 C
5.亚里士多德曾说过“吾爱吾师,但更爱真理”,这句话表明他和柏拉图之间存在分歧,他们在哲学方面的分歧主要在于()
A.人是否要追求现实的幸福
B.现实世界是否具有真实性
C.是否要确定哲学的争辩对象
D.人是否要追求尽善尽美的境界
【解析】亚里士多德虽然是柏拉图的同学,但却抛弃了他的老师所持的唯心主义观点。
柏拉图认为理念是实物的原型,它不依靠于实物而独立存在。
亚里士多德则认为现实世界乃是由各种形式与质料和谐全都的事物所组成的。
柏拉图断言感觉不行能是真实学问的源泉,亚里士多德却认为学问起源于感觉,这些思想已经包含了一些唯物主义的因素。
【答案】 B
6.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亚里士多德提倡“中庸之道”。
这反映出二者的共同社会追求是()
A.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
B.创建美丽的自然环境
C.建立良好的国际关系
D.追求高尚的人格修养
【解析】二者都能起到协调人际关系,促进道德自我塑造和培育的作用,B、C两项与材料无关,D项不属于社会追求,故本题选A项。
【答案】 A
[力量提升]
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对于国家的争辩,亚里士多德舍弃了他的老师柏拉图的方法,开拓了一条通过广泛调查,以现实中的150多个城邦的实例作为争辩对象,经过分析、比较和归纳的方法,提出了他的政治学说。
柏拉图所运用的是抽象、演绎的方法,构筑了他的抱负国,供应应人们的是想象中的抱负国家。
——应克复《西方民主史》
材料二共和政体不应凭借外力支持,而要依靠内在均势来求其稳定。
至于就内在力气而言,有大多数人维护这种制度还是不够的,由于一个不良的政体也可能得到多数人拥护的。
只有全邦没有任何一个部分存在着转变现制的意愿,这才算是稳定……不让任何人在政治方面获得脱离寻常比例的超越地位……人在达到完善境界时,是最优秀的动物,然而一旦离开了法律和正义,他就是最恶劣的动物……法律不应当看作奴役,法律毋宁是挽救。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
(1) 据材料一,说明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在争辩国家时所用的不同方法,简要指出各自的政治主见。
(2) 据材料二,说明亚里士多德的抱负国家应具有哪些主要特征。
其中蕴含的哪些思想被近代西方民主政治所借鉴。
(3) 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学问,指出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所期望的抱负国家的共同之处。
【解析】第(1)问的第一小问,从材料一中“开拓了一条通过广泛调查,以现实中的150多个城邦的实例作为争辩对象,经过分析、比较和归纳的方法”可得出亚里士多德的方法是实际调查;从“柏拉图所运用的是抽象、演绎的方法”可得出柏拉图的方法是想象。
其次小问结合课本学问作答即可,亚里士多德主见中产阶级执政;柏拉图主见“哲学王”。
第(2)问的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二中“共和政体不应凭借外力支持,而要依靠内在均势来求其稳定”的信息可归纳出实行共和政体;内在各种力气平衡。
从“只有全邦没有任何一个部分存在着转变现制的意愿,这才算是稳定”可归纳出全部社会力气拥护;从“然而一旦离开了法律和正义,他就是最恶劣的动物”可得出每个人都在法律的约束下生活;其次小问依据材料二中的信息,结合近代西方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特点来分析。
第(3)问主要考查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的思想主见及其时代背景,结合所学学问可知,不管是亚里士多德追求的中产阶级执政,还是柏拉图所期望的“哲学王”统治的抱负国,他们的目的都在于解决雅典城邦面临的问题,从而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
【答案】(1) 亚里士多德的方法是实际调查;柏拉图的方法是想象(抽象、演绎)。
中产阶级执政;“哲学王”统治(抱负国)。
(2)主要特征:实行共和政体;内在各种力气平衡;全部社会力气拥护;每个人都在法律的约束下生活。
乐观思想:分权制衡;实行法治。
(3)和谐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