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PPT课件 课件28 人教课标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的作用
积极可取和需要扬弃的有:
①大一统是天地之常理,国家之需要的主张。虽然董仲舒的大一统主张 充满了唯心的色彩,但是大一统确实是中国发展的主流,尤其是今天祖 国统一的需要。所要扬弃的是其中唯心主义成分。至于“罢黜百家,独 尊儒术”的扼杀一切不同学术流派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应当鼓励各种学 术思想的争鸣。

孟子曰:“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 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曰:“人无有不善。”
荀子曰:“行一不义,杀一无罪,而得天下,
荀 子
仁者不为也。” 荀子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
舟,水亦覆舟。”
荀子曰:“今人之性,饥而欲饱,寒而欲暖,劳
而欲休,此人之情性也。…… 辞让
则悖于情性矣。用此观之,人之性恶明矣,其善
李贽的“离经叛道”
• 材料一:夫天生一人,自有一人之 用,不待取给于孔子而后足也,若必 待取足于孔子,则千古以前无孔子, 终不得为人乎?
――《焚书·答耿中丞》
• 材料二:人皆有私,“穿衣吃饭, 即是人伦物理”,追求物质享受乃是 “秉赋之自然”。“谓圣人不欲富贵, 未之有也”。
• 材料三:李贽宣称“有好女子便立 家,何必男儿”,赞扬汉代卓文君私 奔再嫁司马相如是“正获身,非失 身”,“当大喜,何耻为”。李贽也 招收女弟子。
–挑战孔子及其儒 家思想的正统地 位,批判道学家 的虚伪
–抨击封建社会的 一些传统观念, 强调个性发展
“异端”思想(反 封建思想的先驱)
明清之际的批判继承
顾黄炎 宗王武 羲夫:之(:16(1301-6116989-25)16江号92苏梨)昆洲, 山浙人 江,余字人姚而称 人农亭 。,林 其号先 父姜生 黄斋。尊,早素湖年反南参对衡加宦阳反官人对专。 宦权官 而专死自权于小的 诏留政 狱心治 。时活 赴务动 京,,讼志后冤在因途经屡中世次,。落以抗第铁清 而锤绝 伤意仇失科人败举 。后。 参,清 加隐军 过居南 抗于下清衡后活阳参动石加,船抗失山清败著活后书 动隐,居失著立败述说后。,游人历称各船地山,先著生书。立说。
2、陆王心学的主要思想 (1)“心学”的由来:
“理”不需要到身心以外的事物上寻找,提 出“心即是理也”,心是天地万物的渊源。故 把其思想称为“心学”
(2)本质: “心即是理”、“吾心即是宇宙”
(3)穷理: “发明本心”、进行内心反省
陆九渊
陆九渊 (1139~1192) ,号象山,字 子静。南宋著名哲学家、教育家。抚 州金溪(今属江西)人。与当时著名 的理学家朱熹齐名,史称“朱陆”。 陆九渊是中国“心学”的创始人。明 代王阳明发展其学说,成为中国哲学 史上著名的“陆王学派”,对近代中 国理学产生深远影响。
必修三思想文化史
关键词:思想 科技 文学 艺术 原理:思想文化现象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人 类社会经济政治活动的反映,又指导者人们 的经济政治活动。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 主题线索: • (1)中国古代儒学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 (2)儒学地位的演变。
构建体系:中国古代儒学思想的演变
历史阶段
王阳明 (1472-1529)汉族。名守仁, 字伯安,浙江余姚人,因被贬贵州时曾 居住于阳明洞,世称阳明先生。是我国 明代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政治家和 军事家,是朱熹后的另一位大儒,“心 学”流派集大成者。
(4)“阳明心学”的核心: “致良知”“知行合一”、 本心是良知,良知就是理
(5)穷理: 克服私欲,恢复良知
者伪也。”
战国时期儒家代表
1、孟子的思想 把孔子“仁”的思想发展为“仁政”思想
发挥孔子民本思想,提出“民贵君轻” 在伦理观上主张“性本善”
2、荀子的思想
施政用“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
提出“君舟民水”(民本) 主张“性恶论”
3、孟子和荀子的贡献
总结、改造 完整 发展
儒家思想是怎样形成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宋理
明学



要 流

派王








陆 九 渊
王 守 仁
1、程朱理学
(1)代表人物:
程颢
程颐
朱熹
“程朱理学”一词的由来: 程颢、程颐对理学的发 展作出了突出贡献。南宋朱熹继承二程思想,并 成为集大成者。所以将其通称为“程朱理学”。
二、宋明理学
“所谓天理,复是何物?仁、义、 礼、智岂不是天理?君臣、父子、 兄弟、夫妇、朋友岂不是天理?
子政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与 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 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 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论语》
仁,最初含义是指人与人的一种亲善关系。孔子把 “仁”作为人生最求的最高理想,“志士仁人,无 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克己复礼为仁, … …非礼勿视,非礼勿 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天下有道,则礼乐 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 出。
汉武帝、董仲舒
韩愈
二程、朱熹、陆 九渊、王阳明 李贽、黄宗羲、 顾炎武、王夫之
孔子 名丘,字仲尼,春秋时 期鲁国人,思想家、政治家和 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史记-孔子世家》: “孔子长九尺六寸, 俗谓长人而异之。”
周游列国
孔子的政治(伦理)思想
• “仁者爱人” • “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 问题1:孔子思想体系的核 心是什么?
父母要“孝”。夫妻关系要和睦。兄弟之间要友爱。 倡导人际和谐: “慎勿谈人之短;切勿矜己之长”。
“人有小过,含容而忍之;人有大过,以理而谕之”。 “事师长贵乎礼也,交朋友贵于信也”、“见老者,敬之, 见幼者,爱之”。
倡导重德修身:“有德者虽年下于我,我必尊之;不肖 者,虽年高于我,我必远之”。
朱熹《家训》指出每个人在家庭中应尽的道德责任和相 应的角色义务,构建了彼此关怀、相亲和睦的理想家庭图 景。
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 无信不立(不取得百姓信任是立 不住脚的)。”
• 问题6:如何实现“礼”制 的社会?
•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 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 以礼,有耻且格。”
孔子的教育思想
“有教无类” 与“因材施教”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当仁不让于师” “温故而知新” “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发展特征
重要事件(现象) 重要人物
春秋战国 秦——汉初
形成并发展为 “蔚然大宗”
遭受沉重打击
百家争鸣 焚书坑儒
孔子、孟子、 荀子
秦始皇
两汉(汉武帝后) 确立正统地位
魏晋隋唐 宋明 明清之际
面临严峻挑战
理学逐渐成 为官方哲学
重焕生机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三教并行 三教合一
程朱理学朱子 学派陆王心学
思想批判 进步思潮
王守仁
程朱理学﹢陆王心学
宋明理学
“理学”一词的概念: 道、佛
理学是一种既贯通宇宙自然和人生命运, 又继承孔孟正宗,并能治理国家的新儒学。
儒(根本)
(目的)
李贽的“离经叛道”
明末杰出思想家和进步史 学家。 李贽出生在一个回 教徒的市民家族。三世祖 因反对封建礼教,得罪林 姓御史,被扣上“谋反” 罪名,为避祸改姓李。李 贽幼年丧母,随父读书, 学业进步迅速。自幼倔强, 善于独立思考。12岁开始 作文,反对孔子把种田人 看成“小人”。26岁中举 人 。著有《焚书》、《藏 书》等著作。七十多岁被 明朝政府逮捕死于狱中。
——《论语》
礼,作为典章制度,是宗法贵族等级制度的体现, 是维护宗法与等级制度的人与人交往中的礼节仪式。 作为道德规范,它是宗法贵族及统治阶级一切行为 规范的准则。
齐景公问孔子如何为政,孔子说,“君君、臣 臣、父父、子子(国君要像国君,臣子要像臣 子,父亲要像父亲,儿子要像儿子)。”
孔子认为,三代(夏、商、西周)的制度 是相承的 、一贯的,周王朝的统治将百世不替 地延续下去,天子的权威必须恢复。实现这一 目的的有效手段是“正名”,使君臣父子各安 其位,遵守各自的名分,不越位,不僭位。
董仲舒的新儒学中有哪些积极成分? 哪些又是在现实生活中要扬弃的?
1.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大一统的国家,
积 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 极 2.对儒学为主流的传统文化起了积极作用
3.发扬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1.含有唯心主义的成分
消 极
2.扼杀不同流派的思想,有专制作风
3.带有神学迷信色彩,为了维护封建专制
• “克己复礼”
• 问题2:何为“仁”?具体
•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粮食
表现是什么?
充足),足兵(军事力量充足), 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 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 曰:“去兵。”子贡曰:“必
• 问题3:如何做到“仁”?
• 问题4: “仁”反映在政治 理念是什么?
不得已 而去,于斯二者何先?” • 问题5:何为“礼”?
理 材料一: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
的 本 质 和
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 材料二:其(理)张之为三纲,其 纪之为五常。
表 材料三:诚意、正心、修身、治国、
现 齐家、平天下。
程朱理学认为世界本原是什么?它反映于哪些领域?
“”
穷 材料一 今日格一件,明日格一件,积习朱既熹 多,
理 然后脱然自有贯通处。 ――《二程遗书》
1、生平 汉代儒学代表、大学问家
三次应对策问《天人三策》
受赏识、为官
晚年著《春秋繁露》 创制新儒学思想
2、董仲舒的新儒学体系内容
材料一:“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 材料二: “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 ”
——董仲舒《春秋繁露》 材料三: “ 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 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 不知所守。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 术者,皆绝其道,勿的本质:世界的本原,天下万物都要遵 循、永恒存在的普遍原则。
B、理的表现:(在社会上)儒家道德伦理 (在人身上)人性
C、穷理方法:“格物致知”
接触格万物事就万是物了解、万体事会万各物种的知道识理即、穷加理深!对 “理”致体知验就、是最心里终明贯白通了明! “理”。
个人修养要敬畏天理、“存天理、灭人欲”
——《汉书•董仲舒传》
上述材料中包含了董仲舒的哪些主张? 其特点 和实质是什么?
2、董仲舒的新儒学体系内容
◆主张:“天人合一”,“天人感应”;“春秋 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特点:①②儒外儒学内独法尊,,思兼想采专各制家思想 ③宣扬”天人感应“,带有神学倾向
◆实质:借以助思天想上上的 的神 大权 一来 统强 来化 巩地 固上政的治皇上权的,大 一统,是一种思想文化专制。
(1)儒家思想由春秋时期孔子创立;经过战国时 期孟子、荀子的总结和改造,其体系更加完整。
(2)儒家思想的核心是孔子提出的“仁”,这其 中包含了民本思想。孟子将孔子的“仁”发展为 “仁政”,进一步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荀 子也主张施政用“仁义”和“王道”,并提出 “君舟民水”的著名观点。
董仲舒
(前179——前104)
②“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纯属唯心主义,无稽之谈。但是 要求统治者爱护百姓,却是有利于封建统治长久的。
③三纲充满封建意识,应当扬弃。五常推崇仁义礼智信,抛弃其中封建 成分,就是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弘扬。尤其是其中的 “信”为今天社会的迫切需要。孝道应当注入社会主义的道德内涵,是 人们的社会义务。
和等级制度而宣扬纲常伦理
天人感应
董仲舒认为道源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 “天道”就是“三纲”
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五常:仁、义、礼、智、信
君臣、父子、夫妻之间,尊卑秩序永恒不变 政治的兴衰、王朝的更迭以及人类的一切均
决定于天.
“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古之造文 者,三画连其中,谓之王,三画者,天地人,而连 其中,通其道也,谓之王。”
的 方
材料二 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 则阙了一物道理。 ――《朱子语类》
法 格物致知:格物,接触事物;致知,获得知识
朱熹《家训》
朱熹以弘扬理学为己任,力主以“存天理、去人欲”为 内容的道德修养,注重伦理纲常、道德规范,重建价值理 想、精神家园。
倡导家庭亲睦:父母对子女要“慈”、“教”。子女对
朱熹
“饥食者,天理也;要求美味,人 欲也。”
朱熹(1130--1200),字元晦,号晦庵。生于福建尤 溪,长期居住在崇安、建阳讲学,19岁进士,任泉州 同安县主簿,师从程颐弟子杨时的再传弟子李侗,从
此走上理学的发展道路。主要著作有《四书集注》
《周易本义》《朱子语录》《朱文公文集》《太极解 义》《西铭解义》《朱文公文集》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