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数的产生教案与反思(优选3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数的产生教案与反思(优选3篇)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数的产生教案与反思第【1】篇〗
《数的产生》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16-18页。
学情与教材分析
教材中出示3幅图来介绍原始的计数方法,随后简单说明了数字
的产生。
教材中按时间顺序列举了三种古代数字,体现了数字也是逐
步发展和完善的,还使学生初步知道早期的数字是与具体的数目相联
系的,只是到后来才逐渐发展成抽象的符号,如现在通用的阿拉伯数字。
在此基础上教材介绍了自然数概念的含义和特点。
教学目标
1、通过介绍数的产生,给学生建立自然数的概念,并了解自然
数的一些性质和特点。
2、理解掌握十进制计数法的含义,认识含有三级数位的数位顺
序表及相应的计数单位。
3、通过探索、思考、总结等活动,让学生体验到数的产生过程。
4、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数学的伟大成就,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数的产生、发展的历史。
2、难点:理解十进制计数法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已经学过了哪些数?数字本身就是一门学问。
那数究竟是怎样产生的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数的产生。
(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教学数的产生
师导入:很久以前,人们在生产劳动中就有了计数的需要,例如:人们出去打猎的时候,要数一数一共去了多少人,拿了多少件武器;回来的时候,要数一数捕获了多少只野兽等等,这样就产生了数。
(1)出示课本主题图,介绍几种在远古时候的计数方法。
师:在远古时代,人们就有计数的需要,已经知道“同样多”“多”或“少”。
但还不会用一、二、三……这些数词来数物体的个数。
那时是借助一些其他物品,如摆小石子、用绳打结、在木头上刻道等方法来计数。
比如,出去放牧时,每放出一只羊,就摆一个小石子,一共出去了多少只羊,就摆多少个小石子;放牧回来时,再把这些小石子和羊一一对应起来,如果回来的羊的只数和小石子同样多,就说明放牧时羊没有丢。
请学生仔细观察,说一说“结绳计数”和“刻道记数”。
老师小结:后来随着语言、文字的发展,逐渐发明了一些计数的符号,但各个国家和地区记数的符号是不同的。
(2)了解古代巴比伦、古代中国、古代罗马各国不同的数字。
请学生们自由发言,谈一谈计数符号的代表意义。
在公元8世纪前后,印度发明的数字传入了阿拉伯,在公元12世纪又从阿拉伯传入了欧洲,人们就误认为这些数字是阿拉伯人发明的,后来称为“阿拉伯数字”。
即我们现在所用的1、2、3、4、……
(3)认识自然数
教师明确说明:在我们数物体个数的过程中,我们数的1、2、3、4、5、6、……都是自然数。
“0”的出现比较晚,人类开始知识数看得见的东西,对于看不见的东西是不数的,因此没有“0”这个数。
随着生产和数字计算的发展,出现了“0”,表示一个物体也没有,“0”也是自然数。
提问:这些自然数是怎样排列的?没相邻两个自然数的差是几?最小的自然数是几?有没有最大的自然数?
师小结:最小的自然数是0,自然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2、教学十进制计数法
师:随着人们对数的认识逐渐增加,数认得越来越大,就产生了进位制。
(1)了解其他进制。
一般地说,进率是几,就叫做几进位制。
例如有二进位制、八进位制、十进位制、十二进位制、六十进位制等。
我们通常是用“十进
位制计数法”,它的特点是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十”(即满十进一),用数字1,2,3,4,5,6,7,8,9,0和位值原则结合起来记数。
如一百三十五记作135。
此外,还有“六十进位制”,如计量时间的单位时、分、秒。
进率是“六十”,即1时=60分,1分=60秒。
(2)认识十进制计数法。
①板书课题:十进制计数法
师:看到这个标题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
质疑:什么是“十进制计数法”,十进制怎么计数的?
让生先试着说一说。
师讲解:要想了解什么是“十进制计数法”,先要从计数单位开始,我们在上个学期已经学习了什么是计数单位,那你都认识了哪些计数单位呢?(个、十、百、千、万……亿。
)
②出示已学的计数单位。
不错,像个、十、百、千、万……亿这些都是用来计数的,所以叫他们计数单位,计数单位有大小之分,要根据实际情况而定,比如:要计量这一行的人数,需要用什么计数单位?(个)要计算我们班的人数,要用什么计数单位?(十)
师:至今为止,我们学习的最大的计数单位是什么?(亿)多少个一亿是十亿?多少个十亿是一百亿?多少个百亿是一千亿?数一数,有没有比千亿更大的计数单位?(师肯定有,由于不常用,暂时不学。
)
③出示新的计数单位。
提问:每相邻的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是什么?(进率都是十)“进率都是十”是什么意思?(相邻的两个计数单位之间有十倍的关系)
师小结:像这种每相邻的两个计数单位之间进率都是十的计数方法叫做“十进制计数法”。
三、全课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四、看书质疑
1、让学生阅读书本有关学习内容,提出疑难之处,师生共同解决。
2、根据课本出世的我国人口数,请学生自己尝试一下怎么读这个大数。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数的产生教案与反思第【2】篇〗
◆教材分析
数的产生和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限于教学时间和学生的接受能力,教材中只举了少数简单的事例进行说明,使学生对数的产生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教材展示了古代人们如何计数、如何逐步发明各种记数符号等,直观形象地介绍了数的产生、发展的历史。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使学生了解数的产生,掌握十进制计数法,初步认识亿以上的数;
2、培养学生抽象、概括和类推迁移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使学生经历认识数的产生、十进制计数法的全过程,掌握十进制计数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使学生感受到数的产生来源于生活,并为生活服务。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使学生了解数的产生,掌握十进制计数法,初步认识亿以上的数【教学难点】
掌握十进制计数法
课前准备
多**课件
◆教学过程
一、数的产生
很久以前,人们在生产劳动中就有了计数的需要。
例如,人们出去打猎的时候,要数一数一共出去了多少人,拿了多少件武器;回来的时候,要数一数捕获了多少只野兽等等,这样就产生了数。
二、计数符号、计数方法的产生[来源:学&科&网]
(打开课件)
在远古时代人们虽然有计数的需要,但是开始还不会用一、二、三这些数词来数物体的个数。
只知道“一样多”、“多”或“少”。
1、计数方法
那时人们只能借助一些物品来计数。
如:在地上摆小石子、在木条上刻道、在绳上打结等方法来计数。
[来源:Z。
xx。
]
例:出去放牧时,每放出一只羊,就摆一个石子,一共出去了多少只羊,就摆多少个小石子;放牧回来时,再把这些小石子和羊一一对应起来,如果回来的羊的只数和小石子同样多,就说明放牧时羊没有丢。
例:出去打猎时,每拿一件武器,就在木棒上刻一道,一共拿了多少件就在木棒上刻多少道;打猎回来时,再把拿回来的武器和木棒上刻的道一一对应起来,看武器和刻道是不是同样多,如果是,就说明武器没有丢失。
结绳计数的道理也是这样。
这些计数的基本思想就是把要数的实物和用来计数的实物一个对一个地对应起来,也就是现在所说的一一对应。
2、符号
以后,随着语言的发展逐渐出现了数词,随着文字的发展又发明了一些记数符号,也就是最初的数字。
各个国家和地区的记数符号是不同的。
师:看来数的'产生来源于生产、生活的需要,下面介绍一些记
数符号。
出示课件:巴比伦数字:(略)*数字:(略)罗马数字:(略)
3、自然数
问:你们知道*数字是怎么产生的吗?
现在表示物体个数的1、2、3、4、5、6、7、8、9、10、11等是自然数。
一个物体也没有,用0表示。
0也是自然数。
师问:你们观察一下,这些自然数是怎样排列的?每相邻两个自然数的差是几?最小的自然数是谁?最大的呢?
学生小组讨论完派**发言,最后请同学进行总结。
m]
最小的自然数是零,自然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无限的就是一个一个地数,总也数不完,数出一个很大的数以后还可以数出一个比它多1的大数。
最小的自然数是0,没有最大的自然数,自然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三、总结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还有什么问题吗?
◆教学反思
略。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数的产生教案与反思第【3】篇〗
《数的产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数的产生,认识自然数。
2.在经历数的产生过程中,感受“一一对应”的思想和“实践第一”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3.使学生了解古老的数学文化,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并渗透“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思想。
教学重点:
数的产生过程。
教学难点:
认识自然数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数的产生
(一)导入
观看情景动画
(二)了解古代计数方法
1.师:你知道远古时代的人是以什么为生吗?(打猎)对,他们以打猎为生,每次捕到猎物或捞到鱼需要知道捕获的数量,他们也需要数数,记录数的多少,但和那时的方法和现在不同,你知道他们用的是什么方法吗?(摆石子、刻痕、结绳计数)
2.课件出示:师:比如,出去放牧时,每放出一只羊,就摆一个小石子,一共出去了多少只羊,就摆多少个小石子;放牧回来时,再把这些小石子和羊一一对应起来,如果回来的羊的只数和小石子同样多,就说明放牧时羊没有丢。
在木头上刻道来计捕鱼的条数的道理也
是一样。
刻道计数和结绳计数也是如此。
3.师:大家想,随着人们捕猎技术的进步,捕猎工具的发展,打到的猎物就会越来越多,相应的计数时,摆的石子就会越来越多,还是很不方便。
怎么办?
4.课件出示:
师:这是我国挖掘出来的“甲骨文”上的“数”字,这个字就源于结绳记事。
【设计意图:通过介绍数的产生,感受“一一对应”的思想,体会古代计数方法的不便,产生对数字的需求。
】
(三)符记数
1.师:随着语言的发展,逐渐出现了数词。
以后又随着文字的发展,逐渐发明了一些记数的符,也就是最初的数字。
2.通过介绍古埃及人记数符,揭示计数法就是表示计数单位的个数,体会没有位值带来的不便。
(1)课件出示:
师:这是古埃及人设计的计数单位。
(2)课件出示:
师:看看这个数用到了哪些计数单位,是多少?(4217)你是怎么想的。
(3)师:要想知道这个数表示多少,就必须看清有什么计数单位和有几个这样的计数单位。
(4)师:你能用古埃及的计数方法表示出太阳的直径1389000千
米吗?试一试。
(5)课件出示:
(6)师:通过自己的尝试,你有什么感觉?(麻烦)
(7)师:请你想一想,这种计数方法为什么会这么麻烦?(每个计数单位都要用不同的符,表示数时,有几个这样的计数单位就要画几次)
3.介绍阿拉伯数字
(1)课件出示:
(2)师:由于每个国家的文化背景不同,所以各国的数字也不一样。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交流的增多,数字不同很不方便,就需要有统一的数字。
这就是“阿拉伯数字”。
阿拉伯数字是谁发明的?
公元八世纪前后,印度发明的数字传入了阿拉伯,在公元十二世纪又从阿拉伯传入欧洲,人们就误认为这些数字是阿拉伯人发明的,后来就叫“阿拉伯数字”。
【设计意图:在用古埃及记数符表示太阳直径的过程中,体会没有位置制时记数的麻烦。
通过介绍其他各国的记数符,体会同意数字的必要性。
】
二、认识自然数及新的计数单位等,整理数位顺序表,掌握十进制计数法。
(一)认识自然数
1.师:用这10个数字能表示多少数?
2.师:表示物体个数的1、2、3、4、5、6、7、8、9、10、11…
都是自然数,一个物体也没有,用0表示,0也是自然数。
所有的自然数都是整数。
3.看教材第17页
4.师:通过看书,你还了解到了自然数的哪些知识。
三、知识运用
作业:读书第16页、第1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