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剂的药理研究要紧密结合其原来的科学内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药学是我国医学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广泛地用于临床实践中,对现代医学也产生日益重要的影响。
同时,时代对中医药学也提出了现代化的要求,要搞清楚其科学实质,并且用现代科学的语言加以阐释,成为现代人易于理解、接受和应用的医学。
方剂的药理研究是中药现代化的一个关键问题。
几十年来,我国的科技工作者对方剂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方剂的真正面目还是没有被完全揭示。
通过对《伤寒杂病论》中的桂枝汤原义和现代药理研究进行比较,认识到对于方剂的研究,应该要从流溯源,回到方剂的原来面目上。
以下从三方面进行简要论述。
1要全面认识方剂
桂枝汤为《伤寒论》的重要方剂,是治疗太阳中
风证的主方,被称为“群方之首”。
在《伤寒论》的113方中,以桂枝汤加减的方剂(类方)达29个,临床应用广泛,疗效卓著,为历代医家所重视。
《伤寒论》中关于桂枝汤应用的条文很多,包括:主治太阳中风证(12、13、95)、用于杂病营卫不和自汗证(53、54)、用于伤寒发汗已解、半日许复烦、脉浮数者(57),用于太阳病虽经误下而表证不罢者(15、164)、用于太阳病外证未解、脉浮弱者(42),用于太阴病兼表而太阴虚寒不甚者(276)、用于脾肾阳气大虚兼表证、以四逆汤先温其里、里和而表未解者(91、372、387),用于阳明病、脉迟、汗出多、微恶寒、表未解者(208),用于霍乱吐利止、而身痛不休者等[1]。
此外,《金匮要略》用桂枝汤治腹满寒疝宿食病、呕吐哕下利病、产后中风等。
由此可见,桂枝汤在古代就并非仅仅对“太阳病,脉浮,头项强痛,恶寒、发热,汗出,恶风”等而设,而是一个应用很广泛的方剂,更不用说后世对桂枝汤的发挥了。
可是,《方剂学》教材把桂枝汤划归为解
表剂,主治外感风寒表虚证。
虽然也提到“本方不单可用于外感风寒的表虚证,对病后、产后、体弱而营卫不和,症见时发热自汗出,兼有微恶风寒等,都可酌情使用”,但是一般的读者是很难超出“外感风寒表虚证”这一限制的。
近年来对桂枝汤临床运用不断扩大,药理研究也广泛开展。
以“桂枝汤”为关键词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1979-2007)中检索桂枝汤的文献,大约有
2600多项,其中和现代药理研究有关的文献大约有
70多项。
这些研究包括抗炎作用、对体温的影响、对
胃肠功能的影响及抗溃疡作用、镇痛作用、对免疫系统功能的影响、对汗腺分泌功能的影响、抗菌抗病毒作用、对心肌血流量的影响、降压作用、对脑微血管内皮细胞的影响等,除了一般药效学筛选外,对其药理作用机制也进行了研究,而且结合了不同时期的医学前沿,尤其对其调节体温的作用机制研究尤为深入,甚至达到蛋白质组的研究水平。
但是,这些药理研究与桂枝汤原本的应用差距甚远,研究结果对桂枝汤的中医临床应用的帮助不大。
所以,必须全面认识方剂,正如《伤寒杂病论》对桂枝汤的认识那样,充分掌握历代医家对方剂在不同病证中的运用和认识,深刻领会其要旨,才能真正掌握它,揭示其科学实质。
现在的一些研究者容易忽视这一点。
此外,有些研究者甚至没有中医药学的教育背景,对中医药理论体系知之甚少,对于方剂科学内涵的理解更少,仅仅根据只言片语来指导研究,所做出的方剂研究成果,容易脱离方剂的原本科学内涵。
2要重视方剂对应的脉象和证候
脉象和证候是古代医家记录疾病信息,用于表
述疾病的重要方法,在《伤寒论》中尤为重要。
阅读时,结合现代医学的理论和知识对脉象和证候进行合理地揣测和分析是很有必要的,有助于指导方剂的科学研究。
“太阳病,脉浮,头项强痛,恶寒,发热,汗出,恶风”,对于太阳病三字可暂时略去,其后的脉象和证
方剂的药理研究要紧密结合其原来的科学内涵
王瑞国
(南京中医药大学,江苏南京210029)
摘要:从原文和临床应用出发,反思桂枝汤的现代药理研究,提出当前方剂的药理研究应该要从流到源,紧密结合方剂原义和临床应用,回到其原来的科学内涵上。
并从全面认识方剂、重视方剂对应的脉象和证候、根据方剂的原来内涵研究其物质基础和药理效应三方面进行论述。
关键词:桂枝汤;伤寒论;药理效应;方剂内涵中图分类号:R28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338X(2008)01-0052-02
收稿日期基金项目陈可冀中西医结合发展基金资助项目(K )作者简介王瑞国(—),男,讲师,博士研究生。
方与药
福建中医药2008年02月第39卷第1期
Fujian Journal of T CM February 2008,39(1)
52
:2007-11-04
:C J2007002:1972
候记载更为重要。
脉象和证候是不变的,张仲景称的“太阳病”一词却是会变的,“太阳病”是张仲景对于这些脉象和证候所代表的疾病的一种认识和表述。
应该更加关注脉象和证候,探讨和现代医学诊断的联系。
“脉浮,头项强痛,恶寒,发热,汗出,恶风”这些症状中,“脉浮和头项强痛”主要反映心脑血管系统的功能,而“恶寒,发热,汗出,恶风”则主要反映机体植物神经系统的功能。
因此,对桂枝汤的现代药理研究,应该紧紧围绕这两个方面。
所谓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并不是脱离实际的空话,而是涵义深远的。
当然,这些脉象和证候并非简单地等同于现代医学中的某一种疾病。
3要根据方剂的原来内涵研究其物质基础和药理效应
方剂的物质基础和药理效应的研究是当代方剂学研究的热点问题,是当前试图使中医“科学化”的主流认识。
对于方剂的物质基础,不同专业的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研究,并且提出了众多的假说。
但是,有一点似乎被许多人忽视了,这就是方剂的传统应用方式的问题:它主要是以水煎剂的形式应用。
基于这一点,研究方剂的物质基础时,就应该以水提取体系作为研究的基础和核心,而不是各种的有机溶剂提取法。
不能因为研究而研究,要紧密结合临床实践。
对方剂的药理效应的评价也是一个很关键的问题,现代主要用各种实验动物来进行研究。
但是,对药物的反应,动物和人存在很大的差异,尤其在整体水平更为明显。
人的精神状况以及社会活动情况对疾病有很大影响,中医面对的是“病人”整体,而不仅仅是病人的病。
中医的证是“人的”证,动物的“证”与人的不同。
所以,在评价药物效应时,证的改善就是一个最具说服力的疗效指标,不能只停留在动物的反应上或以动物反应为终点评价,更不能把动物的反应简单地推广到人。
在桂枝汤的现代研究中,这个问题仍然是存在的。
除此之外,《伤寒论》对桂枝汤的煎服法,药后护理以及禁忌证等都做了详细交代,这些内容是弥足珍贵的。
直接来源于临床实践的点滴积累,胜过许多动物试验研究和纯粹的理论探讨。
如果不注意这些具体的用药相关背景,不对其进行领会和注意,对于方剂的真正科学内涵就更不容易把握了。
所以,桂枝汤被医家公认为“群方之冠”,确实给后学树立了一个典范,它所代表的中医学内涵值得深入挖掘,并且将指导方剂的现代研究。
参考文献:
[1]李培生.伤寒论讲义[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86:298.
组别治疗组对照组
表22组疗效比较(n,%)
例数
50
50
治愈
39(78.0)
28(56.0)
好转
9(18.0)
16(32.0)
未愈
2(4.0)
6(12.0)
总有效
48(96.0)
44(88.0)表32组治疗前后疼痛指数比较(x±s)
组别
治疗组对照组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n
50
50
S
6.71±1.95
4.74±0.52
6.65±0.85
3.77±2.21
A
3.63±1.38
0.68±0.33
3.71±0.67
1.06±0.52
T
12.71±3.37
2.330±0.78
13.29±4.24
4.79±2.29
2组治愈率、总有效率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
4.32组疼痛评分比较:见表3。
表2表明:2组治疗后较治疗前S、A、T均有显着改善(P<0.05或0.01); S、A、T的改善治疗组较对照组明显(P<0.05)。
5讨论
腰椎间盘突出症多是由于风、寒、湿三气杂至而成,临床上以血瘀、寒湿凝滞及肝肾亏虚证型较为多见。
研究表明,腰椎间隙在牵引后较牵引前可增宽5~5,椎间隙增宽可使间隙内形成负压,有利于膨出或突出物的回纳;后纵韧带受外力牵拉变紧,使突出的椎间盘回纳;对腰部挛缩的韧带、关节囊和两侧狭窄的椎间孔牵引,可缓解或消除对神经根的压迫与刺激,持续的牵引能使腰椎得到充分的休息,减少运动时的压力刺激,有利于组织充血和水肿的吸收,还可松弛腰背部肌肉痉挛,减轻椎间盘的压力。
镇痛的原理经研究证实,针刺可以促进脑和脊髓释放出钾离子、钙离子、5-羟色胺、内源性阿片肽等化学物质,可使神经递质的成分发生改变,进而阻滞痛觉的神经传导,来发挥针刺镇痛的效果[2]。
而灸法主要是利用艾火温和的热力扩张治疗部位毛细血管,改善微循环并加速穴区组织内血液和淋巴循环,促进炎性渗出物特别是致痛物质的吸收、转移和排泄,从而达到或加强止痛的效果。
艾条温针灸夹脊穴及腰背部腧穴可通过艾灸的温热作用改善局部的血液循环,温通督脉,疏通足太阳膀胱经之气,具有温经通络、行气活血、祛湿散寒、消肿止痛、温通肾阳的作用;配合使用针刺环跳、委中、承山、阳陵泉、太溪、昆仑能疏通经络解除局部疼痛、麻木等症状。
参考文献:
[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
大学出版社,
[]陈汉平现代中医药应用与研究大系[M]上海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55
(上接第30页)!!!!!!!!!!!!!!!!!
第1期王瑞国:方剂的药理研究要紧密结合其原来的科学内涵53
1. 2.mm1994:201.
2..:
199:1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