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化垛田农业文化遗产旅游资源开发问题及对策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兴化垛田农业文化遗产旅游资源开发问题及对策研究
朱飞
【摘要】兴化垛田农业文化遗产是世界的宝贵财富.在评价兴化垛田农业文化遗产资源的基础之上,分析了兴化垛田的科研价值、生态价值、文化价值以及旅游价值,从而体现了保护与传承垛田农业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基于兴化垛田开发过程中所面临的一系列问题,诸如生态系统遭到的破坏、传统农耕方式的失传、垛田保护与现代社会的矛盾、垛田农业种植等,提出传承与保护兴化垛田农业文化遗产的措施,建议开发与保护并行,以期促进兴化垛田文化遗产旅游资源的发展.
【期刊名称】《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6(000)003
【总页数】4页(P26-29)
【关键词】农业文化遗产;旅游资源;潜力;兴化垛田
【作者】朱飞
【作者单位】盐城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经贸管理学院,江苏盐城22400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592.7
江苏兴化地区拥有独特的农业文化遗产——垛田。
垛田是先人遗留下来的伟大财富,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
其产生原因是为了防治洪涝灾害,以及适应人口较快增长的速度。
人们在沼泽地挖河泥堆积成垛田,这种垛田位于沼泽之中,犹如小岛,土壤肥沃,景色宜人。
但是,随着现代化城市的影响,垛田这种伟大的遗产正在遭到巨大
的威胁,无论是传统文化、传统技术,还是地形地貌都面临着消亡的危险。
因此,在这严峻的形势下,我们有必要保护垛田,传承垛田文化。
应当明确兴化垛田的价值,并深入调查了解兴化垛田在现代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一些解决措施,
从而实施开发与保护并行的策略,将垛田文化流传后世。
垛田主要分布在江苏里下河地区,位于泰州市以北的兴化市东部沼泽水网地带,总面
积在8万~10万亩之间。
1999年,农业科技示范园建于兴化垛田,生产蔬菜,年产值1.1亿元,被列为江苏省优质蔬菜生产基地;兴化垛田脱水蔬菜已经销往世界各地,诸
如英国、日本、韩国和我国香港等地;2009年,兴化垛田地貌成为第三次全国文物
普查的重大发现;2010年,千岛垛田菜花被评为“中国最美油菜花海”;2011年,垛
田地貌被公布为江苏省第七批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兴化垛田入选全国首批重要
农业文化遗产。
可见,兴化垛田文化已经受到了国家政府乃至世界的关注。
(一)兴化垛田的科研价值
兴化垛田作为里下河地区的活化石,对于研究兴化地区土地利用方式的变迁以及生
态环境的变化有着无可替代的重要意义。
垛田文化形成后的600年间,兴化垛田基
本保持了其原有的地形地貌,家家户户进行田间劳作的时候,均需要乘舟,从而形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
这种地形地貌特征限制了现代化耕作方式的普及,从而保留了兴
化垛田地区原始古老的耕作方式,使用的肥料原始自然无污染,诸如搅水草、莆泥等。
值得一提的是,原本作为消防器材的抽水机充分发挥了作用,可以说是现代化工具在
保护垛田上的伟大应用,凝聚了劳动人民的伟大智慧。
(二)兴化垛田的生态价值
由于垛田位于沼泽湿地水网中的一个个独立的小岛,各块耕地通风、光照、水分都
十分充足,是最佳的瓜菜种植基地。
另外,由于垛田是通过沼泽地的淤泥堆积而成的,其土壤肥沃程度令人震撼,富含有机质以及钙、铁等微量元素,种植的蔬菜具有丰富
的营养价值。
兴化地区气候温和,环境优美,周围没有任何的物理、化学等方面的污
染,堪称完美的世外桃源。
除了绿色健康的瓜果蔬菜,垛田地区的水网中生产各种具有较高营养价值的淡水鱼类、虾类,享有江北淡水产品博物馆的美誉。
(三)兴化垛田的文化价值
兴化地区最早受到楚文化的熏陶,后来被划入吴国的势力范围之内,又受到吴文化的滋润,可以说具有丰厚的文化底蕴。
这里出现过无数文人骚客,产生的民间艺术更是数不胜数。
比如,著名的文学家施耐庵曾在这里留下他的足迹,郑板桥在这里诞生,这些名人都对兴化垛田地区的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流传到现在的,主要有垛田农民画、高家荡的高跷龙、垛田歌会等,这些都是具有垛田地区独特风情的民间艺术。
2002年,苏北地区唯一的“江苏省民间艺术之乡”荣誉称号被垛田镇摘取。
(四)兴化垛田的旅游价值
垛田地区可以说是万岛耸立、千河纵横,这一伟大、独特、壮观的景象在世界范围内都是罕见的。
随着现代化信息的发展,垛田菜花逐步被世人所了解,垛田旅游更是日益火爆。
垛田的一年四季都有独特的风景:春天的油菜花堪称世界一绝,无数的游客都选择春天来垛田;夏秋季节满垛碧绿,瓜果大丰收的景象美不胜收;冬天的垛田满目圣洁,让人神往。
著名作家贾平凹曾对垛田作出评价:如此有灵性的垛田,是施耐庵写出《水浒传》的大功臣。
原新华社社长曾对垛田评价称,21世纪的旅游胜地非垛田莫属。
(一)农业生态系统面临威胁
随着现代化技术、城市化的发展,垛田的地形地貌及生态系统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第一,由于现代的水涝灾害的减少,垛田原有的抗洪防涝的作用已经逐步失去,这就使得广大的农民为了扩大生产,将各个独立的垛田连接起来,失去了原有的高低错落、大小不等、绿水环绕的壮丽景观;第二,农民为了进一步提高蔬菜的产量,开始大量使用现代化肥,导致原有的搅水草等自然肥料逐步减少,从而影响了蔬菜的质量;第三,由于垛田之间的河道缺少疏浚,因而河水出现富营养化的现象,河水的质量逐步恶
化;第四,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很多农业耕地被改造成工厂、房屋等,对垛田的地形地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总之,随着现代化的发展,垛田的面积已经大幅减少,并且在持续减少。
据统计,目前兴化镇的垛田耕地只剩下1.5万亩,其中有多达3000亩的耕地遭到破坏,2000亩的耕地面临被破坏的危险,河道大多已出现富营养化现象,水草丛生,水质恶臭,自然环境受到了严重的破坏。
(二)传统耕作方式面临危险
独特的地形地貌,决定了垛田独特的耕作方式。
但是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垛田独特的
耕作方式面临着消亡的危险,特别是莆泥扒节和库塘技术。
传统的垛田肥料是有机肥,农民将通过在河道中疏浚挖出的淤泥覆盖在垛田上,从而使垛田逐年升高,而且土壤肥沃,高高的垛田的顶面和斜坡都是可以利用的耕地。
由于垛田比较高,在浇灌系
统上,形成了库塘浇灌。
所谓的库塘就是在斜坡不同高度上挖出多个水坑,每层水坑
上都有一个人负责舀水,最下面的人负责将河道里的水舀到最下面的库塘里,人们一
层层将水舀到上面,这种灌溉场面十分壮观。
随着现代化工业的发展,水涝灾害已经基本得到控制,垛田地区的农民不再依靠垛田
来抵御洪涝;随着人口的膨胀,更多的人需要粮食供给,这使得广大的农民开始挖低垛田,并将各个垛田连接起来,从而增加了耕地面积;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使得农民对自己的土地有了自由支配的权利,很多农民为了经济利益开始将土壤出售给砖瓦厂
和建筑工地,从而使得垛田的高度降低。
这三种现象使得垛田的高度急剧降低,从5
米左右降低到现在的1米左右。
莆泥扒节和库塘技术由于垛田高度的降低已经绝迹。
因此,为了保护垛田这一伟大的农业文化遗产,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对垛田进行
保护与修缮。
(三)垛田保护与现代生活方式的矛盾
保护与修缮垛田这种农业文化遗产不仅要保护、传承其独特的地形地貌,还要保护、
传承那些传统的耕作方式。
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化的进程已经使得广大农民向往城市,他们不希望保持原始的生活方式。
他们当然有追求新生活的权利,如果强烈要求他们保持原始的生活方式,以满足保护垛田农业文化遗产的需求,那么这种做法是自私的。
不得不说的是,当地企业和农民为了保护垛田农业文化遗产,已经停止工厂生产或者停止房屋建设,但是,长达一年多的时间,农民的住房问题依然无法得到解决。
这时候如果再要求农民牺牲自己的现代化生活去保持原始的耕作方式,无疑是十分自私的,也很容易产生矛盾。
这一问题有待政府相关部门妥善解决。
(四)兴化垛田种植问题严重
第一,农村的青壮劳动力大部分外出务工,人口老龄化现象日益严重,这就导致了很多老人没有能力去种地。
据统计,我国农民的平均年龄为56.3岁,平均种植面积为0.43平方米。
对于老人来说,完成这些田间劳作是非常困难的。
另外,种植的经济收益并不高,使得越来越多的人不再选择种地。
第二,各家各户的垛田比较分散,种植的农作物也比较杂乱,导致垛田的整体布局比较杂乱。
第三,垛田高度降低,很多河道没有莆泥,导致河道水质变差、土壤变差,化肥的大量使用也使土壤、水质受到污染,从而导致农作物质量下降。
第四,由于某些农作物的经济效益比较高,大家连年种植同一种农作物,导致连作障碍严重、产量急剧降低。
(一)因地制宜,充分发挥当地优势
自古以来,江苏兴化地势较低,水网发达,为了抵御洪涝灾害的侵袭,垛田得以产生。
由于垛田大小不一,形状不同,宛如多个小岛一般,因此,兴化垛田号称“千岛之乡”。
近年来,兴化农民利用垛田独特的地貌进行大规模整齐划一的油菜种植,开发休闲旅游,从而形成了著名的千岛油菜花景点,该景点被评选为“中国最美十大油菜花海”,从而逐步形成了旅游品牌效应。
这种旅游项目的开发,既充分利用了垛田的自然资源,
也是对垛田农业文化遗产的一种传承与保护。
(二)农业与旅游结合,相互促进
兴化政府部门制订了详细的垛田保护方案,以鼓励农民自愿保留传统的农耕方式,这样做有两点好处:一方面可以生产大量优质的蔬菜、瓜果,另一方面可以实现垛田农业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
另外,充分利用垛田这一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地形地貌与耕作方式,大力开发旅游项目,不仅能实现农民的创收,而且能传承与保护垛田农业文化遗产。
(三)保护农业资源,传承农业文化
2014年,《垛田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规划》的颁发是对垛田农业文化遗产的一种法律上的保护。
这一规划中明确指出在垛田保护区内禁止建设工厂,提出修缮垛田被破坏的生态系统的方案,致力于恢复原有的状态。
针对开展垛田农业文化旅游项目的开发,政府也出台了一系列的规定,旅游景观的开发必须以保护垛田农业文化遗产为前提。
这些法规出台与实施后,传统的垛田农业逐步得以恢复,兴化垛田地区的古建筑也逐步得到修缮,垛田景观的开发与垛田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实现了完美的协调发展。
这一举措不但使当地农民的生活得到改善,而且使得农民自愿进行垛田农业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这足以说明以农业资源与传统文化为内生驱动力的农业旅游发展模式的科学性。
(四)健全兴化垛田旅游管理制度
为了充分开发垛田农业文化遗产旅游项目,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管理:第一,加强兴化垛田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诸如兴化垛田道路交通的改善以及乡村景观的美化;第二,积极探索垛田旅游开发的市场机制,加大兴化垛田旅游地区自筹资金的力度,另外地方政府也应配合开发旅游项目;第三,对于旅游项目的开发要强化管理,提高旅游服务质量,提高旅游服务人员的素质,建设优质的旅游景点;第四,充分利用当地的民间技艺,诸如垛田农民画、高家荡的高跷龙、垛田歌会等,弘扬民间艺术与文化;第五,强
化对兴化垛田农民的教育力度,使农民了解旅游项目的优势,提高农民的思想觉悟;第六,加大兴化垛田旅游市场推广力度,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扩展营销渠道,从而提高当地居民的营销意识,使当地居民充分利用营销策略开发旅游资源。
本文首先通过对兴化垛田农业文化遗产资源科研价值、生态价值、文化价值以及旅游价值的分析,强调了保护兴化垛田的重要意义。
随后提出开发兴化垛田旅游资源过程中所出现的一些问题,包括农业生态系统面临被蚕食与破坏的威胁、传统耕作方式面临消亡的危险、垛田保护与现代生活方式的矛盾、兴化垛田种植方面的不利因素等问题。
最后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一系列解决方案,认为应当实施开发与保护并行的策略,将垛田文化流传后世。
崔峰,李明,王思明.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关系研究——以江苏兴化垛田为例[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4,23(12):156-164.
【相关文献】
[2]卢勇, 王思明.兴化垛田的历史渊源与保护传承[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版),2013,30(4):141-148.
[3]韦吉.兴化垛田菜花的由来[J].江苏地方志,2012(2):24-25.
[4]白艳莹,孙雪萍,田密,等.低洼地地区典型水土地利用为特征的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以兴化垛田传统农业系统为例[J].资源与生态学报(英文版),2015(4):320-327.
[5]卢勇,施大尉.兴化垛田: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J].唯实,2015(8).
[6]施大尉,郭琪,胡冉,等.遗产地旅游开发中主体间利益协调机制研究——以江苏兴化垛田为例[J].旅游纵览月刊, 2015(2).
[7]朱会林,张小荣.借力文化遗产支撑助推农村经济发展——兴化垛田传统农业系统保护与开发情况[J].江苏农村经济,2015(1):60-62.
[8]朱玉霞.现代农业旅游的内生性成长模式研究——以江苏兴化垛田为例[J].湖北农业科
学,2014,53(20):5053-5056.
[9]白艳莹,孙雪萍,田密,等.低洼地地区典型水土地利用为特征的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以兴化垛田传统农业系统为例(英文)[J]. Journal of resources and ecology,2014(4).
[10]郭琪,陈柳,冯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主体、客体及相互关系研究——以兴化垛田为例[J].中国农业信息月刊,2014(9).
[11]卢勇.江苏兴化地区垛田的起源及其价值初探[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132-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