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传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荀子传
生平和著作
荀子,名况,赵国人。

时人相尊,称为荀卿。

汉宣帝讳询,汉人避嫌,称为孙卿①。

生卒年不详,重要活动大约在公元前298 年至前238 年②。

荀子是战国晚期的一位儒家大师。

他的一生,跟孔子、孟子都有些相象。

他在中国教育史上有重要的地位。

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曾到赵、齐、楚、秦等国进行政治活动。

他从事著述,也是在政治主张不得实现的晚年。

他游历各国的具体时间,难于确考,只能根据《荀子》、《史记》等书的记载,说明大体上的时间和情况。

荀子初到齐国①的时间,应在齐湣王末年,大约是公元前285 年间,据说当时是五十岁,荀子是到齐国稷下来游学。

齐国都城临淄设置的稷下学宫,齐威王时已具规模,有淳于髡、邹忌等名士。

齐宣王喜好、尊宠“文学游说之士”②,前来稷下学宫游学的人,如邹衍、淳于髡、田骈、接予、慎到、环渊等七十六人,被授予相当于大夫的爵位③。

①《史记·孟子荀卿列传·索隐》。

②据汪中《荀卿子年表》。

①《韩非子·难三》记:“燕子哙贤子之而非孙卿,故身死为僇。

”据此,荀子似在到齐国前曾到过燕国,但确否难定。

②《史记·田敬仲完世家》。

③《史记·孟子荀卿列传》。

④《荀子·强国》篇。

以下,凡引用《荀子》,只出篇名。

荀子初到齐国,正当齐湣王兵强势盛的时候。

他曾经打算说服齐相,治国不能只凭权力地位,而要施行“胜人之道”,争取统一天下。

荀子说:“处胜人之势,行胜人之道、天下莫忿,汤、武是也。

处胜人之势,不似胜人之道,厚于有天下之势,索为匹夫不可得也,桀纣是也。

”他接着说:“然则胡不敺(运用)此胜人之势,赴胜人之道,求仁厚明通之君子而托王焉,与之参国政、正是非?如是,则国孰敢不为义矣?君臣上下,贵贱长少,至于庶人,莫不为义,则天下孰不欲合义矣?贤士愿相国之朝,能士愿相国之官,好利之民莫不愿以齐为归,是一天下也。

”④他又向齐国君臣告诫说:“今巨楚县(悬)吾前,大燕 吾后,劲魏钩吾右”,齐国如果不奋发行“胜人之道”,将有被瓜分的危险。

他的意见没有被采纳,告诫也没有发生作用。

后来,齐国果然被燕将乐毅率领燕、赵、秦、魏、韩五国联军打得大败,几乎亡国,齐湣王也被楚国的淖齿杀死。

荀子总结这一历史教训时,指出齐湣王“不由礼义而由权谋”,是使齐国由强转弱而至失败的根本原因。

他说:“及以燕赵起而攻之,若振槁然,而身死国亡,为天下大戮,后世言恶,则必稽焉。

”①
《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记:齐襄王复国后,学士们返回稷下。

这时候,田骈一辈人都已死去,惟“荀卿最为老师。

齐尚脩列大夫之缺,而荀卿三为祭酒焉。

齐人或谗荀卿,荀卿乃适楚。

”据《史记·春申君列传》记:楚相春申君于公元前255 年,“以荀卿为兰陵(治所在今山东苍山县西南兰陵镇)令。

”②荀子大约在公元前255 年以前,即为楚兰陵令以前到过秦国③,会见了秦昭王和秦相应侯范睢,陈述自己的政见。

《强国》篇记述荀子曾经将统一的希望寄托秦国。

他称赞秦国“威强乎汤、武,广大乎舜、禹”。

范睢问他到了秦国看到什么?他回答说:秦国边塞险固,地理形势有利,山川秀美,资源丰富。

民俗朴素,百吏严肃认真,大官奉公守法,朝廷清明,处理政事的效率高。

他认为秦孝公、惠文王、武王、昭王四代之胜,不是侥幸,而有必然的道理。

但如用王者之功名来衡量,却又相差很远。

他所谓王者之功名,即同胜人者之道。

《儒效》篇记,秦昭王曾向荀子提出“儒无益于人之国”的疑问。

荀子回答说:“儒者法先王,隆礼义”,谨慎地做臣子,并使他的国君尊贵。

又说:儒者在朝廷上当官,就会使朝政完美,在下当百姓就形成美好风俗。

并说,儒家的政治能使
“近者歌讴而乐之,远者竭蹶而趋之。

四海之内若一家,通达之属(人迹所到),莫不从服,夫是之谓人师。

”“何谓其无益于人之国也!”荀子的答复,得到秦昭王的称赞,但却不采纳他的政治主张。

正如刘向《叙录》所说:荀子“见秦昭王,昭王方喜战伐,而孙卿以三王之法说之,及秦相应侯,皆不能用也。


荀子在楚国,也因遭受谗言,得不到重用。

刘向《叙录》说:“人或谓春申君曰:‘汤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孙卿贤者也,今与之百里地,楚其危乎!’春申君谢之,孙卿去之赵。

”荀子离开楚国到赵国,当在为兰陵令以后的三四年间①。

荀子至赵,赵孝成王待为上客②。

《议兵》篇记载,荀子曾和赵国的临武君在赵孝成王面前议论兵法。

临武君认为用兵“所贵,权谋势利也。

所行,攻夺变诈也”。

荀子认为临武君的见解不对。

用兵最根本的一条不是“诈”而是使民心一致,争取民心的归向。

“凡用兵攻战之本在乎壹民”,“士民不亲附,则汤、武不能以必胜也。

故善附民者,是乃善用兵者也。

故兵要在乎善附民而已”。

他又说:“仁人之兵”,是天下的民心所向,能使“百将一心,三军同力”,从而无敌于天下。

①《王霸》篇。

②春申君以荀子为兰陵令的记载又见《史记·孟子荀卿列传》、刘向《叙录》、应劭《风俗通义·穷通·孙况》。

③《睡虎地秦墓竹简》中的《编年记》载:秦昭王五十二年(公元前255 年),“王稽·张禄死。

”张禄,即范睢。

范睢为秦相封应侯,在秦昭王四十一年(公元前266 年)。

荀子入秦与范睢问答当在公前266 年至前255 年间。

较大可能是在前255 年以前的几年内。

①赵孝成王于公元前265 年至前245 年在位。

荀子游赵,可能性最大是在前253 年左右。

②《韩诗外传》卷四说:“孙子去而之赵,赵以为上卿。

”《战国策·楚策四》亦云“赵以为上卿。

”姚宏《战国策·楚策四》注云:“荀子未尝为上卿,《后语》作上客,当是。

”今从之。

荀子对赵国的君臣说,“招延募选,隆势诈,尚功利,是渐(诈欺)之也;礼义教化,是齐之(民齐心)也。

故以诈遇诈,犹有巧拙焉;以诈遇齐,辟(譬)之犹以锥刀堕太山”。

从而“齐之技击不可以遇魏氏之武卒,魏氏之武卒不可以遇秦之锐士,秦之锐士不可以当桓、文之节制,桓、文之节制不可以敌汤、武之仁义。

”临武君又向荀子提出“为将”、“军制”等问题。

荀子议兵的基本见解,可从他跟他弟子陈嚣的问答中看出来。

陈嚣问曰:“先生议兵,常以仁义为本。

仁者爱人,义者循理,然则又何以兵为?凡所为有兵者,为争夺也。

”他说:“非汝所知也。

彼仁者爱人,爱人故恶人之害也;义者循理,循理故恶人之乱之也。

彼兵者,所以禁暴除害也,非争夺也。

故仁人之兵,所存者神,所过者化,若时雨之降,莫不说(悦)喜。

”荀子强调军事手段与道德政治相结合,有它合理的因素。

但他过分夸大了政治影响的作用,对军事特点与作用估计不足。

这或许就是赵国君臣不能接受他的意见的一个重要原因。

荀子在赵国议兵的期间,春申君的门客中有人对春申君说:“伊尹去夏入殷,殷王而夏亡;管仲去鲁入齐,鲁弱而齐强。

故贤者所在,君尊国安。

今孙卿天下贤人,所去之国,其不安乎?”春申君使人聘孙卿。

孙卿遗春申君书,刺楚国,因为歌赋以遗春申君①。

春申君恨,复固谢孙卿,孙卿乃行,“复为兰陵令”②。

荀子的学生李斯,在去秦之前曾向荀子辞行,说秦要统一天下,他去秦国游说秦王③。

荀子不满意李斯只重法术和权谋的主张。

《议兵》篇记,他们师徒在讨论兵法时,对重仁义还是重权谋发生严重分歧。

李斯问荀子说:“秦四世有胜,兵强海内,威行诸侯,非以仁义为之也,以便从事而已。

”荀子生气地说:你懂什么?“女(汝)所谓便者,不便之便也。

吾所谓仁义者,大便之便也。

彼仁义者,所以修政者也;政修则民亲其上,乐其君,而轻为之死。

故曰:凡在于军(君),将率末事也;秦四世有胜,諰諰然常恐天下之一合而轧己也,此所谓末世之兵,未有本统也。

汤之放桀也,非其逐之鸣条之时也;武王之诛纣也,非以甲子之朝而后胜之也;皆前行素修也。

此所谓仁义之兵也。

今汝不求之于本而索之于末,此世
之所以乱也。

”李斯所说的“以便从事”,是说怎么有利就怎么去干,为达目的不择手段。

荀子认为就是不便利的便利;施行仁义,才是真正大便利的便利。

荀子对李斯重权谋而轻仁义的思想,认为是本末倒置,是致乱的根源。

荀子对于秦国军事力量的强盛,是肯定的。

但他认为政治的作用比军事力量更为根本。

《史记·楚世家》载,楚考烈王二十五年(公元前238 年),春申君被杀,荀子也被免官,但定居兰陵,死后葬在兰陵。

荀子有著作传世。

《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记:“荀卿嫉浊世之政,亡国乱君相属,不遂大道而营于巫祝,信祥,鄙儒小拘,如庄周等又猾稽乱俗,于是推儒墨、道德之行事兴坏,序列著数万言而卒。

”荀子这部著作,是批判地吸收当时一些学派的优点而特别发展了儒家思想体系。

荀子的著作在汉代皇家收藏中有三百多篇,其中大多是重复的。

经刘向校定,为三十二篇,大致相当于现今流传的《荀子》。

刘向《叙录》说:“所校仇中孙卿书凡三百二十二篇,以相交,除重复二百九十篇,定著三十二篇。

”刘向所说的“所校仇中孙卿书”,当即皇家图书馆所藏的荀子著作。

现存《荀子》三十二篇,除书末六篇系荀子弟子所附加外,大都可以认为出于荀子之手。

据杨倞考证:《大略》,是荀子的学生摘录和整理荀子的言论汇集而成,“皆略举其要,不可以一事名篇,故总谓之大略。

”《宥坐》、《子道》、《法行》、《哀公》、《尧问》五篇,都是荀子和他的学生“所引记传杂事”,所以放在全书的最后。

①书、赋见《战国策·楚策四》,又见《韩诗外传》卷四;“赋”又见《荀子·赋》;大意略同。

②刘向《叙录》。

又见《风俗通义·穷通》;《战国策·楚策四》、《韩诗外传》卷四,所记亦略同,但皆不言“复为兰陵令”。

③《史记·李斯列传》说:李斯“至秦,会庄襄王卒”,约在公元前247 年。

荀子的著作,从汉以后,一直不受重视。

唐代杨倞是第一个为《荀子》作注的人,清代才又有人继续为《荀子》注释。

清末王先谦所作《荀子集解》,对《荀子》的训诂考订和注释比较完备。

近代梁启雄所撰《荀子简释》,可作为初学读本。

论天人关系
荀子的思想,发展了春秋战国以来朴素唯物主义和无神论的观点,这在他论天人关系时,说得很显著。

《天论》是他在这方面的代表作①。

荀子认为只有最高明的人,才懂得把“天”和“人”区别开来。

他说:“明于天人之分,则可谓至人矣。

”荀子所说的“天”,不是有意志的人格神,而指的是自然界。

他在《礼论》篇说,自然界的生成、变化是“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

这种生成变化没有意志、目的,“不为而成,不求而得,夫是之谓天职”。

天职,是指自然界自身的职能。

荀子认为自然有自己的规律,“天有常道矣,地有常数矣”。

“常道”、“常数”正表明自然界的运动有其客观必然性。

他还说:“列星随旋,日月递炤,四时代御,阴阳大化,风雨博施,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

不见其事而见其功,夫是之谓神。

皆知其所以成,莫知其无形,夫是之谓天。


荀子所说的天、神既是自然,从而他反对“营于巫祝,信祥”,否认有鬼神的存在。

他在《解蔽》篇举例说,楚国夏首地方有个名叫涓蜀梁的人,既愚蠢,胆子又特别小。

他在月光明亮的夜晚走路,竟将自己的影子和头发疑为鬼魅,跑到家中便吓死了。

荀子接着分析,人见鬼完全是由于错觉引起的假象。

当人在神志不清或是精神恍惚的时候,把无当作有,作出了错误的判断。

荀子认为,祭祀也只是一种仪式,并不是因为真有鬼神。

有人问:“雩而雨,何也?曰:无何也,犹不雩而雨也。

日月食而救之,天旱而雩,卜筮然后决大事,非以为得求也,以文之也。

故君子以为文,而百姓以为神。

以为文则吉,以为神则凶也。


①以下凡论述天人关系不注明出处的引文,均见《天论》。

荀子认为,自然界及其规律的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社会的治乱与“天”没有关系,人事才是决定的力量。

他说:“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

”又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

”自然界的运行变化是有固定秩序的,不会因为尧或桀而改变。

政治措施好就得吉祥,政治措施坏就会有灾难。

荀子又用问答的方式来说明社会的治乱与自然界无关,决定治乱的是人事。

“治乱,天邪?曰:日月、星辰、瑞历,是禹桀之所同也,禹以治,桀以乱,治乱非天也。

时邪?曰:繁启蕃长于春夏,畜(蓄)积收藏于秋冬,是又禹桀之所同也,禹以治,桀以乱,治乱非时也。

地邪?曰:得地则生,失地则死,是又禹桀之所同也,禹以治,桀以乱,治乱非地也。


他更就自然界不常见的怪异现象来进一步说明这一问题。

他说:“星队(坠),木鸣,国人皆恐。

曰:是何也?曰:无何也,是天地之变,阴阳之化,物之罕至者也。

怪之,可也,而畏之,非也。

夫日月之有蚀,风雨之不时,怪星之党(傥)见,是无世而不常有之。

上明而政平,则是虽并世起,无伤也。

上暗而政险,则是虽无一至者,无益也。

”因此,荀子认为可怕的并不是自然的怪现象,可怕的倒是“人妖”,是人为的灾祸。

他说:“楛(粗劣)耕伤稼,楛耘失岁,政险失民,田薉(同“秽”,荒芜)稼恶,籴贵民饥,道路有死人,夫是之谓人妖。

政令不明,举措不时,本事不理,夫是之谓人妖。

礼义不修,内外无别,男女淫乱,父子相疑,上下乖离,寇难并至,夫是之谓人妖。

妖是生于乱。

三者错,无安国。

”农业生产的破坏,政治的昏暗,伦常次序的混乱,都是“人妖”。

这三妖如果发生,就会危及国家的安全。

在荀子的思想中,不只是社会的治乱与“天”没有关系,人的贫饥与富裕、疾病与健康、祸凶与吉祥,都是人事决定的。

他说:“强本(指农业生产)而节用,则天不能贫。

养(供养)备(充足)而动时(活动适时),则天不能病。

循道而不贰,则天不能祸。

故水旱不能使之饥,寒暑不能使之疾,妖怪(指自然灾害、变异等情况)不能使之凶。

本荒而用侈,则天不能使之富。

养略而动罕,则天不能使之全。

倍(背)道而妄行,则天不能使之吉。

故水旱未至而饥,寒暑未薄(迫近)而疾,妖怪未至而凶,受时与治世同,而殃祸与治世异,不可以怨天,其道然也。


荀子承认自然界的存在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同时指出“人”对自然不是无能为力,“人”可以主观努力去改变自然,给人类造福。

他提出了光辉的“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即掌握自然的变化规律而利用它,这是“人定胜天”的思想。

他说:“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这意思是说,推崇天而思慕它,那如把天当作物来畜养而控制它?顺从天而歌颂它,那如掌握自然规律而利用它?荀子又说,人能充分运用自然所赋予的“天君”、“天官”诸器官的职能,正确对待自然规律,“则知其所为,知其所不为矣,则天地官而万物役矣。

”这就能够使天地为人类服务,而万物供人类役使。

荀子否认有人格神的“天”,把决定社会变化的力量认为是人事而不是“天”,这种观点,在当时说,无疑是进步的。

但荀子也有他的时代局限性。

在天人关系中,他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这是合理的。

他却又主张“唯圣人为不求知天”,这就限制了对自然客观规律不断深入地认识,也给“制天命而用之”的范围和效果带来了局限。

荀子不迷信鬼神,却把祭祀、卜筮作为一种仪式或文饰,又为宗教迷信保留了地盘。

论性恶
荀子在人性问题上,主张性恶论,跟孟子的性善论相牴牾。

荀子在自然观方面强调“天人之分”,在人性论方面也强调“性伪之分”。

《礼论》篇说:“性者,本始材朴也。

伪者,文理隆盛也。

无性则伪之无所加,无伪则性不能自美。

”“本始材朴”指人性的素质,是天然生成的。

“文理隆盛”指礼义道德,是人为制作的。

荀子所谓伪,是人为的意思。

他认为只有人对天然东西加工,才能美好完善。

但天然的东西毕竟是人
为加工的基础,没有这一客观的基础作为对象,就无从加工。

荀子批评孟子的性善论不懂得性伪之分,混淆了人的本性与“圣人”制作的礼义的区分,《性恶》①篇说:“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学,不可事。

礼义者,圣人之所生也,人之所学而能,所事而成者也。

不可学,不可事而在天者谓之性。

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

是性伪之分也。

”人性天然,如同目明耳聪,是不学即能的。

而礼义道德等社会规范,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后天受了教育,学习以后才有的。

荀子的这种思想批判了孟子先天道德论的性善说,指明人的道德属性是社会环境教有的结果。

荀子反对孟子先验的道德观点。

他的性恶论,强调人性都是天然生成的。

不论是圣、愚、贤、不肖的人,本性都是一样的。

他说:“凡人之性者,尧、舜之与桀、跖,其性一也。

君子之与小人,其性一也。

”他提出“涂(塗)之人可以为禹”。

一个普通人只要肯学习,“积善而不息”,就可以成为象禹那样的圣人。

这是因为“凡禹之所以为禹者,以其为仁义(社会道德)法正(政治规范)也。

然则仁义法正有可知可能之理。

然而涂之人也,皆有可以知仁义法正之质,皆有可以能仁义法正之具”。

荀子的“涂之人可以为禹”,跟孟子所说的“人皆可以为尧舜”②,结论一致。

对“礼不下庶人”的贵族观点来说,也都具有进步意义。

但他们的出发点却不相同。

孟子认为人的道德观念是先天的,因此启发人的“良知”、“良能”,就可以使人为善,以至成为“圣人”。

荀子却根本否定天生圣人的说法。

他认为人的道德习性系形成于社会环境教育。

《劝学》篇说:“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

”又说:“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荀子这种社会环境决定人道德品质好坏的思想,包含有唯物主义的因素。

他也观察到人与动物的不同点在于“人能群(有社会组织)”。

但他的认识不能从此再提高一步,把人看作是社会的、有阶级性的人。

他不能清楚区分自然的人与社会的人,不能明确辨别人的生理要求与人的道德品质的关系。

他还是把人看作是个体的、生物性的人,他所主张的仍是超阶级的、抽象的人性论。

荀子批评孟子讲性善是“去圣王,息礼义”。

其实,这是他对孟子的曲解。

孟子的性善论并不如此,他跟荀子同样是“与圣王、贵礼义”,只是立论的基础不同。

孟子的性善论是先验的。

他认为人恶的品质是后天的变易。

人本来都具有善性,只是“庶民去之,君子存之”
①,在存有善性的“君子”中,虽则“尧舜性者也,汤武反之也”②而有所不同,但与丢失本性的“庶民”是根本不同的。

孟子很强调“圣人”用礼义教化人民,所谓“使先知觉后知,使先觉觉后觉”③。

他还把“大人”、“劳心”者与“小人”“劳力”者,把“治人”与“治于人”,“食于人”和“食人”④者,严格地区分开来。

荀子从人的生理机能、物质欲望来说明人本来是性恶的,善的品质是后天人为的。

“人之性恶,其善煮伪也。


①以下关于论性而不注明出处的引文,均见《性恶》篇。

②《孟子·告子下》。

①《孟子·离类下》。

②《孟子·尽心下》。

③《孟子·万章下》。

④《孟子·滕文公上》。

他认为圣人变化、改造人的“恶”的本性,兴起人为的善,从而确立礼义,制定法度。

他说:“圣人化性而起伪,伪起而生礼义,礼义生而制法度。

”又说:“今人之性恶,必将待圣王之治,礼义之化,然后皆出于治、合于善也。

”荀子认为礼义不是出自人们天生的善性,而是圣人所造成的人为规范。

他说:“凡礼义者,是生于圣人之伪,非故生于人之性也。

”又说:“圣人之所以同于众,其不异于众者,性也,所以异而过众者,伪也。

”在这里,荀子把“圣人”与“众人”分别开来。

“圣人”与“众人”,“君子”和“小人”,按其本性来说,既然都是共同的,又为什么不同了呢?荀子认为这是由于后天环境学习积累的不同而造成差
别。

《荣辱》篇说:“可以为尧、禹,可以为桀、跖,可以为工匠,可以为农贾,在注错习俗之所积耳。

”《儒效》篇有明确地阐述:“故积土而为山,积水而为海,旦暮积谓之岁,至高谓之天,至下谓之地,宇中六指(上下四方)谓之极,涂之人百姓,积善而全尽谓之圣人。

彼求之而后得,为之而后成,积之而后高,尽之而后圣。

故圣人也者,人之所积也。

人积耨耕而为农夫,积斫削而为工匠,积反(贩)货而为商贾,积礼义而为君子。

工匠之子莫不继事,而都国之民安习其服(事或职务)。

居楚而楚,居越而越,居夏而夏。

是非天性也,积靡(长期磨炼)使然也。

”荀子跟孟子所主张的“天生”的“圣人”不同,而是认为“圣人者,人之所积而致也。

”从这一观点出发,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小人”与“君子”、贱和贵、愚和智、贫和富的界限。

他认为“小人、君子者,未尝不可以相为(互相对换)也”;“涂之人可以为禹,则然”。

虽然“可以为(君子或禹),未必能也。

虽不能,无害可以为”。

《儒效》篇认为只要后天学习得好,就可以由“贱而贵,愚而智,贫而富”。

这一看法,表现出在荀子生活的时代,阶级、等级乃至智愚的升降变化,也反映了荀子的思想是代表新兴阶级的利益,要打破以前那种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身份等级制,而要以具有新的含义的“礼义”为标准来重新划分等级。

他在《王制》篇说:“虽王公士大夫之子孙也,不能属于礼义,则归之庶人。

虽庶人之子孙也,积文学,正身行,能属于礼义,则归之卿相士大夫。


荀子也跟孟子同样认为君子、小人,劳心者、劳力者,统治者与被统治者间有鸿沟。

《儒效》篇认为君子“知谨注错,慎习俗,大积靡”,“小人”则是“纵性情而不足问学”。

他说:“凡所贵尧、禹、君子者,能化性,能起伪。

伪起而生礼义。

所贱于桀、跖、小人者,从其性,顺其情,安姿睢,以出乎贫利争夺。

”《富国》篇又说:“君子以德,小人以力。

力者,德之役也。

”看来,荀子所说的“君子”和“小人”的相同点是本性都是恶的,所谓“其性一也”。

而君子跟小人的不同是,君子能化性起伪,讲礼义道德;小人却是顺其性情而“劳力”贪利,从而产生了役使与被役使的区别。

在对于“义”和“利”的问题上,荀子与孟子也有不同。

荀子不象孟子那样把两者截然对立起来,而是认为:“义与利者,人之所两有也。

”但在处理两者的关系上,由于有先后的不同,不仅产生荣、辱的区分,并有制服别人跟被人制服的差别。

《荣辱》篇说:“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

荣者常通,辱者常穷。

通者常制人,穷者常制于人。

”《不苟》篇认为,“小人”是“唯利所在”,唯利是图者,而君子则“小人之反也”。

荀子就这样把统治者的“圣人”、“君子”跟被统治者的劳动者、“小人”看成是截然不同的两种人。

百姓、小人只有等待“君子”、“圣人”才能“成之”,教养他们成长。

他说:“百姓之力,待(依靠)之而后功。

百姓之群,待之而后和(和睦)。

百姓之财,待之而后聚。

百姓之势(地位),待之而后安。

百姓之寿,待之而后长。

”①没有“圣人”、“君子”,“百姓简直是活不下去。

他认为:“少事长、贱事贵、不肖事贤,是天下之通义也。

”②在这个问题上,荀子和孟子的剥削阶级立场基本上是没有区别的。

总之,荀子一方面认为“君子”和“小人”有共同的本性,是可以相互对换的,他要借以打破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世袭等级制,而另一个方面又主张,君子与小人、贵与贱、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有严格界限,要建立一种新的有等级的社会,这就是封建社会。

因为荀子认为人的性恶,他反对人生的自然发展,他说:“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

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

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

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

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义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

”这是说,人的本性跟辞让、忠信、礼义文理等道德原则是矛盾的,如果顺从人性的自然发展,就会破坏社会道德、秩序,而导致暴乱。

荀子在《礼论》篇认为,“先王”为了解决人性追求物质欲望而引起的紊乱,才制定礼。

他说:“礼起于何也?”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