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拉尔甘草组培快繁技术研究

合集下载

中国甘草资源的生态分布及其繁殖技术研究

中国甘草资源的生态分布及其繁殖技术研究
中图分类号 :Q 9 4 8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 6 7 4 . 5 9 0 6( 2 0 1 3) 0 4 . 0 7 1 8 . 0 5
引用格式 :李学斌,陈林, 李国旗 , 安慧. 中国甘草资源 的生态分布及其繁殖技术研究 [ J 】 . 生态环境学报, 2 0 1 3 , 2 2 ( 4 ) : 7 1 8 . 7 2 2 .
LI Xu e b i n , CHEN Li n , LI Gu o q i , AN Hu i . E c o l o g i c a l d i s t r i b u t i o n a n d p r o p a g a t i v e t e c h n i q u e r e s e a r c h o f Gl y c y r r h i z a r e s o u r c e s i n
提取 物也是 很好 的甜 味剂 、乳 化剂 和矫 味剂 ,广 泛 应用 于食 品 、饮料 、烟草 、 日用 化 工 、轻工 及畜 牧
奈在其 1 7 5 3年所著的 《 植物属志 》中正式命名 , 并描述了甘草属的 3 个种。甘草属的基本特征是 : 多年生草本植物,通常被腺毛或鳞片状腺体 ; 根茎 粗壮 ,常木质化 ;奇数羽状复叶 ,托叶棕褐色 ,干 膜质 ,宿存 ;总状花序腋生,花蓦钟状 ,5齿裂 ; 荚果革质 ,具刺或瘤状突起 ,不开裂或稍 2 瓣裂 ; 种子肾形或近球形 ,无种阜。 目 前 ,世界甘草属植物约有 2 9种 6变种 ,中 国现分布有 1 8 种3 变种 。但列入国家药典的仅有 3种 ,分别为 乌拉尔甘草 ( G l y c y r r h i z a u r a l e n s i s F i s c h . )、胀果 甘草 ( G l y c y r r h i z a i n la f t e B a t . )和光 果 甘草 ( G l y c y r r h i z a g l a b r a L . ) [ 5 - 9 ] 。分 布于 中 国的

瓜州县乌拉尔甘草一体化栽培技术

瓜州县乌拉尔甘草一体化栽培技术

瓜州县乌拉尔甘草一体化栽培技术甘草为豆科植物甘草[1]Glycyrrhiza uralensisFisch.具有抗溃疡、抗炎、抗过敏、镇咳祛痰等药理作用[2]。

瓜州县位于河西走廊最西端,地处北纬39°52′~41°53′,东经94°54′~97°00′之间,属典型的温性荒漠区,最高气温为42.80 ℃,最低气温为-29.30 ℃,≥10 ℃的有效积温3 582.90 ℃,土壤、水肥条件非常适宜甘草种植,是世界上最适宜种植区域之一。

经过多年的试验、示范和推广,甘草产业已发展成为我县的一项重要产业,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1 取得的成效2009-2011年,全县在13个乡镇73个行政村实施甘草高效节水示范栽培0.58万hm2。

瓜州县在示范栽培过程中,创造性的将节水推广与高产创建结合起来,实现了更多可能的节本降耗、增产增收。

依据地源优势,实行合理布局、板块推进,建设以河东乡、布隆吉乡为中心辐射三道沟、梁湖、锁阳城等乡镇,建成甘草规范化种植基地0.33万hm2。

在河东乡七道沟村、布隆吉乡双塔村建成了千亩甘草示范村2个,示范面积173.33 hm2。

在梁湖乡陈家庄村建立33.33 hm2连片甘草种植示范点一个,在西湖、瓜州、南岔、腰站子、七墩、沙河、广至等乡镇落实百亩示范点各一个。

今年以来,全县甘草产业实现产值1 120万元。

一年生甘草每667 m2产达到0.10~0.12 t。

每667 m2平均收入可达7 900元,三年生甘草每667 m2产达到1.90 t。

平均每667 m2收入可达8 100元。

覆膜种植甘草每667 m2平均收入可达8 400元/人。

人工甘草种植确实为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开辟了一条致富增收的好途径。

2 乌拉尔甘草种植技术要点2.1 土壤选择土壤多为砂质土。

土层深厚。

土壤酸碱度以中性或微碱性为宜,一般在酸性土壤生长不良。

甘草组培快繁技术优化的研究

甘草组培快繁技术优化的研究
维普资讯
作物杂志
Cos r p
r —r T — ’r T.
l 草 快 技 优 的 甘 组 繁 术 化 培
曹君迈 陈彦云
摘 要 以野生乌拉 尔甘草根 茎芽为外植 体,
任 贤 刘建利
6d 0 。直接移栽炼苗后 , 成活率 达 9 % 以上。与文 0 繁殖系数提高 3 2倍、 移栽成活率提 对乌拉 尔甘草根 茎芽的组培快繁程序的优化 问题进 献报道的相比, 0 7 从而为快繁和良种繁育提供了快捷有效 3 行 了 究, 研 试验 结果表明 : 乌拉 尔甘草无 需生根 培 高 4 %[ ,
草快繁程序进行了优化研究 , 与传统组培繁育程序
相 比, 省去 了生根 培养 阶段 , 菌苗 繁育周 期 为 无
曹君迈 , 副教授 , 西北第二民族 学院, 02 , 7 0 1宁夏银J 5 陈彦云 , 宁夏大学 , 02 , 7 0 1 宁夏银川 5
任贤。 刘建利 。 通讯地址同第 1 作者
12 2 芽的诱 导 、 殖 、 苗及 炼苗 . . 增 壮
荒漠地区, 中亚及地 中海沿岸为其分布 中心 , 2 共 1 种, 我国约有 l 一 6种 , 0 l 主要分布在西北等地 区 。
乌拉尔甘草 、 胀果甘草、 光果甘草 均被我 国《 药典》
收录, 而以乌拉尔甘 草质量最优 , 主产 于宁夏等地 区 ]其药用成分 主要 是甘草 酸、 , 甘草黄酮等 。宁 夏是我国甘草资源重点分布区和主产 区之一 , 近年 来, 由于滥采滥挖给该 区产地 的生态环境造成 了严 重破坏。为了保护生态环境 , 国家大力提倡人工种 植甘草 , 由于其种子种皮坚硬 , 但 发芽率低 , 并且多
将甘草的根用 自来水 冲洗干净 , 取其带芽点的 根茎作为接种材料 , 用洗洁精漂洗一遍 , 再用 自 来水

甘草组培快繁及栽培技术要点

甘草组培快繁及栽培技术要点

甘肃 农业 科技
21 0 1年 第 8 期
G n u A r c. n e h . N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2 1 a s g .S ia d T c n o8 0 1
5 7
织化 ,转入继代培养基 ( s . m / 6 B M +0 g - A+0 5 L . 5 mg A 中 , 温度 (5±2 C、光 照 强 度 30 0 / N A) 在 L 2 )o 0 L 、光照时间1 d ) 【 4 /条件下继代培养 ,每2 继代 h 8 d 培养1 。 次 1 增殖培养 . 3 在 无 菌 条 件 下 ,将 长度 超 过 1 m的丛 生 芽 剪 c 成 带 1r D 的茎段 ,接种 到增 殖 培养 基 ( Ms+1 / .mg 0 L 6B - A+01 g A . m / N A)中 ,每瓶 接种外植体4~ L 5 个 , 温 度 (5±2 o 光 照 强度 30 0L 、光 照 时 在 2 )C、 0 x 间 1 /条 件 下 进 行 增殖 培 养 。 1 后 试 管 苗 即有 4hd 0d 正 常的绿 色 ,健康且生 长旺盛 ,叶片全 部展开 , 有 新芽 形成 。 1 生根 培 养 . 4 在 无 菌条 件 下 ,选 生 长 粗 壮 的 试 管 苗 ,剪 成 带 l 的茎 段 ,接 种 到诱 导 生 根 培 养基 1 +20 叶 / MS . 2 mg 核 黄 素 ( B ) ,在 温 度 (5±2 C、光 照 强 / L V 中 2 )o 度 30 0L 、光 照 时 间 1 /条 件 下 进 行 诱 导 生 根 0 x 4hd
2 ℃、光照 强度 3 0 x ) 0L 、光 照时 间1 /。 0 4hd
1 愈 伤组 织培 养及 继代 培养 . 2

乌拉尔甘草组培再生体系的研究

乌拉尔甘草组培再生体系的研究

完全 来 自野 生 , 基 因型 的高 度不 一致 使 得栽 培质 量有 很大 差 别 , 其 国内外 目前 还没 有 开 展 系统 的育种 工 作 , 由于 甘草 在 自然 栽培 条件 下 4 5年才 有种 子 形成 , ~ ]利用 天然 地下 根茎 无性 繁 殖 , 繁殖 系数 较低 , 限制 了育种工 作 的
繁殖 系数 均不高 。本 研究 以甘 草无 菌 苗 的各个 部位 为外植 体 , 通过 调 整培 养基 成 分诱 导丛 生 芽的形 成 , 建立 适宜
的植 株再 生体 系 , 为甘 草种 质 资源 保存 和 生产 利用 奠定基 础 。 1 材料与 方法 1 1 供试材 料 。
乌拉尔 甘草种 子来 自内蒙 古杭 锦 旗西 北 沟甘草 基地 ,0 2 采 收 。 20 年
甘草 ( y y r iau ae ss 为 豆科 甘草 属多 年生 草本 植物 , 荒漠 半 荒 漠 地 区重 要 的 防风 固沙植 物 , 时 Glc rh z r lni) 是 同 又是 接近濒 危 的大宗 道地 药材 , 外 , 广 泛用 于 食 品 、 料 、 烟 业 和 化 妆 品 工业 , 备 生 态 和经 济 的 双重 价 此 还 饮 卷 具 值 。随着世 界范 围内对 甘草 需求 量 的迅 速增 加 ,O世 纪 6 代 末 一8 h 2 O年 O年 代初 , 国野 生 甘 草遭 到 了无 计划 我 的毁 灭性采 挖 , 造成野 生 资源 日趋 枯竭 , 草质 量 和数量 迅 速 下 降 , 至 面 临灭 绝 的危 险口 。人工 种 植 甘草 种子 甘 甚 ]
( . 北 省 作 物 种 质 资 源 重 点 实 验 室 河 北 农 业 大学 , 北 保 定 0 1 0 ,. 京 中 医药 大 学 , 京 10 0 ) 1河 河 7012北 北 0 1 2

我市首次在国内采用横生茎繁殖技术种植甘草

我市首次在国内采用横生茎繁殖技术种植甘草
¥科 技 动 态
吾: 欠 匡
7 月1 3 日,由内蒙 古塞 上乌拉 尔 中药 材种植 有限公司承担实施的呼和浩特市重大科技专项 “ 甘 草繁殖 新技术 的产业化及 示范基地 建设”通过专
家组验收 。
绷脯 =
目首次在国内采用甘草横生茎繁殖技术种植甘草 , 建 立了甘草 高产 优质的横 生茎栽 培技术 体系 ,共
业 合作社做好 产学研的有机 结合 ,为今后的 发展 提供 强大 动力。
( 张芳 )
调 研了武 川县阴 山药材专 业合作 社种植 的蒙 古黄
8 月6 日,市科技 局 召开高新技 术领域 新 一代 信 息技 术科技 专项规划座谈会 ,3 名高校科研院所 的 专家和 相关领域 的 1 0 家 企业 参加 了会议 。会议
这 次 会议 的 召 开 ,为科 学 制 定 全市 “ 十 三 五 ” 新 一 代 信 息 技 术 领 域 科 技 发 展 规 划 和
2 0 1 6 年 科 技 计 划 项 目征 集 指 南 提 供 了 新 思 路 和 科学 依 据 。
( 成博 )
方 面 存 在 的 问 题 提 出 了 建 议 。调 研 组 一 行 还 实 地
芪 、黄芩 、防 风等中蒙药材 基地情况 ,听取了有
关 中 蒙 药 材 标 准 化 种 植 和 标 准 化 生 产 隋况 的 工 作
汇报 。张振 民在 调研 中指 出 ,各地一定 要实事求
是 ,不搞花 架子 ,从真正服 务生 产 、减轻 劳动成 本 、增加 收益的角度出发做好科技工作 ; 希望各专
3 名驻 呼高 校科研 院所 的专 家对 “ 十 三五 ”期 间
全市新一 代信息技术重 点发展的 方向和需确 立的
重 大 课 题 提 出 了 建 设 与 产业化 科的负责 人参加会议 。

甘草栽培技术及效益分析

甘草栽培技术及效益分析

Z a i p e i j i s h u随着陕西省退耕还林还草措施的全面实施,乱采乱挖野生甘草资源的现象得到了有效抑制,同时为了满足国内外市场对甘草产品的消费需求,甘草人工栽培产业得到了显著发展。

确保甘草栽培技术的有效应用,有利于提高甘草人工栽培的生产技术水平,进而达到提高甘草产量的目的。

一、甘草人工高效立体栽培技术的要点分析1、甘草品种的选择为了更好的促进陕北甘草栽培产业的发展,提高当地甘草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在甘草栽培中必须要做好对甘草品种的合理选择。

在诸多甘草品种中,乌拉尔甘草是一种产量、品质较好的甘草品种,该品种的植株颜色鲜红,草叶质地细密,口味纯正,适合作为饮片的加工原料。

如果用于食用或饲用,可选择秆矮、茎粗、穗大、粒重的高产杂交品种。

2、整地施肥的要点为了更好的促进甘草生长,提高甘草的发芽率,在播种甘草前,要先做好土地的翻整工作,在农作物收获后,对耕地进行深耕翻整,晾晒一个冬季,在第二年春播甘草前,对耕地进行复耕,保证地面平整,晾晒7d左右后即可播种甘草。

另外,播种甘草的用地土壤肥力不足时,还要在播种前做好基肥的施用,基肥中的粪肥用量控制在90m3/hm2左右,磷酸二铵用量控制在370kg/ hm2左右。

基肥施用后,要在基肥上铺盖一层5cm厚的沙壤土,避免甘草根系与肥料直接接触,有助于保证甘草根系的健康,避免肥料灼烧甘草根系。

整地和基肥工作完成后,还要在种植区域内浇足底水,将地表土壤耙平压实后,即可起垄做畦。

3、播种时间的选择①春季播种间作鉴于甘草具有喜光的生长习性,所以在选择甘草播种用地时,要优先选择向阳背风的地带,气候条件、土壤条件也要满足甘草的生长条件需求。

春季的甘草栽培可以与高粱进行间作种植,间作种植模式不仅能够实现生态上的互补,也有利于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

甘草与高粱的间作要以甘草为主、高粱为辅的原则,进而达到长短结合、提高效益的增产目的。

进入春季后,要根据土壤温度的具体情况来最终确定甘草播种时间,通常情况下,要使用温度测量仪器测量土壤温度,测量深度控制在表土5cm左右的位置,当土壤温度稳定在15℃左右时,即可进行播种。

甘草种子繁殖技术,甘草扦插繁殖技术.doc

甘草种子繁殖技术,甘草扦插繁殖技术.doc

甘草种子繁殖技术,甘草扦插繁殖技术甘草的用量已越来越大,甘草价格不断攀升,目前各地的野生甘草基本采挖殆尽,不仅破坏了植被,也使甘草资源处于枯竭的境地。

为了解决这一矛盾,大力提倡人工开发种植势在必行,这是保护生态植被,增加甘草资源的最有效的途径。

下面小编为大家介绍一下甘草种子繁殖技术,甘草扦插繁殖技术。

甘草种子繁殖技术1.种子采集目前主要推广乌拉尔甘草,即红皮甘草。

晚秋采集充分成熟的甘草荚果,晒干后通过碾压或敲打取出种子,晒干、净种、装袋储藏。

2.种子处理甘草种子种皮角质化,不易吸水,未经处理的种子发芽率很低,处理方法如下:(1)硫酸破种法;用8O的工业硫酸拌种,种子与硫酸的比例为10:1,以种子表面浸满硫酸液为度,然后堆积升温烧种皮,每隔15min翻动一次,待种皮颜色变为深褐色时开始洗种,即用清水将种子表面的硫酸冲洗干净,然后晒干种子,储藏待用。

(2)机械破皮法:用碾米机碾破种皮即可。

这种方法操作简单,但种子破损率较高,发芽率下降。

3.播种甘草对土地要求不严,一般农作物能够生长的地块均可,以沙质壤土为宜,新开荒地可大量种植。

新垦荒地要渠、埂、路配套,土地要整平,犁耙疏松,结合整地每667㎡施入农家肥4?.播种方式:即可单种,也可当年与小麦等夏收作物套种。

从春到夏均可种植,春季同小麦一起播种,夏季可在小麦收获后复种。

下种量每667㎡2~3kg为宜。

单种以浅沟条播为主,即在平整好的土地上开3~4cm深的浅沟,行距30cm,先种一行掌握下种量,调整准确后再下种,种子表面覆土与种沟相平即可种后墒情不足的应及时灌水。

甘草扦插繁殖技术扦插繁殖1.准备扦插根条选用1~2年生的鲜干草根条,粗0.5cm以上,剪成15cm左右的插穗待用。

2.整地做畦土壤施足底肥,耕耙疏松耱平,然后做畦,旱畦宽80cm,水畦宽3Ocm。

3.铺地膜用幅宽70cm的地面铺在旱畦即可,两边用土压严。

扦插密度为l1株行距5cm×15cm,铺好后用铁件钻孔,然后插入甘草插穗,顶端与地面相平并复土。

瓜州县乌拉尔甘草丰产栽培技术

瓜州县乌拉尔甘草丰产栽培技术

2 0 1 4年 ・ 第0 6期( 总4 3 1 期)
旱半夏栽培 技术
杨 明海
( 甘 肃省 舟 曲县 良种 场 , 甘 肃舟 曲 7 4 6 3 0 0 )
摘 要: 本 文 结 合 旱 半 夏 的 生 长 习性 和 种植 所 需 的 必 备 奈件 , 对 种 植 旱 半 夏 的 作 业 技 术 进 行 了 简 明扼 要 的 介 绍 , 为 种 植 旱
的需 求 , 1 9 9 5 年瓜州县开始人工试种甘草 , 至今已有 2 0年的 历史 。市场 的需求 , 价格 的不 断攀 升 , 政府 的大力 支持 , 农 民 种植 积极性提 高 ,有效地 促进 了全县甘草 种植业 的快速 发 展, 截至 2 0 1 3年全 县人工甘草种植 面积达 到 0 . 7 6万 h m。 。为
半夏提供 了参考。
关键词: 旱半夏 栽培 技 术
中 图 分 类号 : 【 R2 8 2 . 2 1 文献标识码 : B 文章 编 号 : 1 ( ) { } 3 -6 9 9 7 ( 2 0 1 4 ) ( ) 6 —f ) ( ) 3 6 一( ) 1
5 中耕 除 草
了更进一步提高全县甘 草种 植的科技水平 , 促进全县甘 草种 植业 向专业化 、 标准化 、 规模化方 向发展 , 有效地增加农 民的
经济收入 。依据 当前 甘草种植业上存在 的栽培管 理粗放 、 病
虫危 害严重等 突出问题 , 借鉴 前人丰 富的种植 经验 , 提 草 栽培 技 术 瓜州 I 县
中图分类号 : ¥ 5 6 7 7 + 1 文献标识码 : B 文章编号 : 1 ( ) 0 3 —6 9 9 7 ( 2 0 1 4 ) 0 6 一㈤3 5 ~【 1 1

北京地区“乌拉尔”甘草规范化栽培技术

北京地区“乌拉尔”甘草规范化栽培技术

04
乌拉尔甘草规范化栽培技术的经济效益 分析
投入成本与效益测算
种子采购成本
需要采购优质的乌拉尔甘草种子,预计每公顷需 要投入5000元人民币。
采收和加工成本
采收时需要雇佣工人进行挖掘、晾晒和清洗等作 业,预计每公顷需要投入约10000元人民币。
种植成本
包括土地租赁、整地、播种、浇水、施肥、中耕 除草等一系列作业,每公顷成本约为15000元人 民币。
研究局限性与不足
由于研究时间和条件的限制,本研究的试验范围仅局限于北京地区,未能全面考 虑不同生态区域的差异性。
在栽培技术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不同生态条件下《乌拉尔》甘草的适应 性栽培技术和优化管理措施。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根据气候条件和土壤状况进行灌溉,在干旱 季节加强灌溉,多雨季节注意排水。
施肥
病虫害防治
在春季和夏季进行追肥,以氮肥为主,配合 施用磷肥和钾肥。可根据生长情况适当调整 施肥量。
加强病虫害监测,及时发现并防治病虫害。 采用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相结合的方法,选 用低毒、高效、低残留的农药。
03
乌拉尔甘草的采收与加工技术
• 乌拉尔甘草是一种重要的中药材,具有广泛的应用领域和市场前景。 通过规范化栽培技术,可以提高甘草的产量和质量,降低生产成本, 提高市场竞争力,同时也可以促进中药材产业的发展和地方经济的增 长。未来,随着中药材市场的不断扩大和人们对中药材质量要求的不 断提高,乌拉尔甘草规范化栽培技术的应用前景将更加广阔。
北京地区《乌拉尔》甘草 规范化栽培技术
xx年xx月xx日
目录
• 乌拉尔甘草基本情况介绍 • 乌拉尔甘草规范化栽培技术要点 • 乌拉尔甘草的采收与加工技术 • 乌拉尔甘草规范化栽培技术的经济效益分析 • 乌拉尔甘草规范化栽培技术推广应用中存在的问

北京地区乌拉尔甘草规范化种植技术

北京地区乌拉尔甘草规范化种植技术
加工方法
将甘草根部切成片或小段,进行晾晒或烘干处理 ,以提高其药用价值和使用效果。
04
北京地区乌拉尔甘草规范化种 植的实践与效果
实践方案与操作流程
选址与土壤管理
播种与种植
选择地势平坦、土层深厚、排水良好的土地 进行种植,同时进行土壤肥力改良,以满足 甘草生长的需求。
选择优质的种子,进行适时播种,合理密植 ,使甘草苗生长健壮,提高成活率。
北京地区乌拉尔甘 草规范化种植技术
2023-11-05
目录
• 乌拉尔甘草规范化种植技术概述 • 乌拉尔甘草的生物学特性与种植
环境要求 • 乌拉尔甘草规范化种植的技术要

目录
• 北京地区乌拉尔甘草规范化种植 的实践与效果
• 结论与展望
01
乌拉尔甘草规范化种植技术概 述
乌拉尔甘草简介
乌拉尔甘草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属于甘草属,具有耐寒、耐旱、耐盐碱的特 性,适合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生长。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国内外对乌拉尔甘草的种植技术进行了广泛的研究,涉及种 质资源、土壤改良、水肥管理、病虫害防治等方面。
随着中药市场的不断扩大和人们对中药材质量要求的提高, 乌拉尔甘草的规范化种植技术将迎来更大的发展空间。未来 ,将会有更多的科研机构和企业投入到乌拉尔甘草的种植技 术研究中,不断完善现有的技术体系和管理规范。
育苗
通过种子萌发、扦插、分株等方法进行育 苗,确保幼苗生长健壮、无病虫害。
种植地的选择与整理
选地
选择土层深厚、肥沃、排水良好的沙壤土地块进行种植。
整地
深翻土地,施入有机肥,整平土地,做好灌溉和排水设施。
播种与覆膜
播种
根据当地气候条件和土壤状况,确定适宜 的播种时间和播种量。

北京地区乌拉尔甘草规范化栽培技术

北京地区乌拉尔甘草规范化栽培技术

•乌拉尔甘草的植物学特性与生物学特性•乌拉尔甘草的栽培技术目录•乌拉尔甘草的收获与加工技术•乌拉尔甘草规范化栽培技术的实施与管理•乌拉尔甘草规范化栽培技术的效目录益评估与前景分析植物学特性生物学特性乌拉尔甘草的生态学特性在自然环境中,乌拉尔甘草主要分布在我国北方地区,以及俄罗斯、蒙古等国。

在这些地区,乌拉尔甘草常常成为优势种或伴生种,与其它植物一起构成群落的主要成分。

乌拉尔甘草是一种生态适应性强的植物,能够在不同的生态环境中生长。

选地整地选地与整地播种与繁殖种子选择一般选择在春季或秋季进行播种,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和土壤状况来确定具体时间。

播种时间播种方法苗期管理中后期管理田间管理病害防治乌拉尔甘草容易受到根腐病、白粉病等病害的侵袭,因此在生长期间要注意观察植株的生长状况,及时采取措施进行防治。

虫害防治乌拉尔甘草的虫害主要有蚜虫、甘草萤叶甲等,要定期进行虫情调查和防治工作,防止虫害对甘草生长造成影响。

病虫害防治收获时间与方式收获时间乌拉尔甘草一般在种植后的第三年或第四年的十月份进行收获。

此时,甘草的地下根已经充分成熟,且地上部分的枝叶已经停止生长。

收获方式人工或机械挖掘。

在挖掘前,应先除去地表的其他植物,并晾晒一段时间,使土壤变得干燥疏松。

挖掘时,应尽量保持根系的完整,避免损伤。

包装将晾晒好的甘草片进行包装,一般采用编织袋或纸箱进行包装,并注明产地、日期等信息。

加工方法与技术清洗将挖掘出的甘草根系进行清洗,去除泥沙、杂质等。

切片将清洗干净的甘草根系进行切片,厚度一般为2-3厘米。

晾晒将切片后的甘草晾晒在干净的场地上,一般需要晾晒1-2周,直到甘草片完全干燥。

晾晒期间应注意避免雨淋和夜间露水。

质量标准与检验方法质量标准检验方法通过组织培训班、技术交流会等形式,对从事乌拉尔甘草规范化栽培的技术人员进行培训,提高其专业技术水平。

宣传普及技术知识通过宣传资料、科普讲座等形式,向广大农民和相关人员宣传普及乌拉尔甘草规范化栽培技术的知识,提高其对技术的认识和应用能力。

北京地区“乌拉尔”甘草规范化栽培技术

北京地区“乌拉尔”甘草规范化栽培技术

北京地区“乌拉尔”甘草规范化栽培技术乌拉尔甘草栽培技术是一种以甘草品种为基础的一项技术,该技术在甘草栽培领域具有很高的重要性。

北京地区作为我国甘草种植的一个重要区域,其乌拉尔甘草规范化栽培技术的运用及其意义不可忽视。

乌拉尔甘草是我国一种优质的药材,其主要分布于我国的西北地区。

由于其生长环境的特殊性,很多地区都存在着较大的栽培难度。

采用乌拉尔甘草规范化栽培技术能够帮助种植者更好地解决这一问题,进而提高乌拉尔甘草的生产和质量水平。

乌拉尔甘草规范化栽培技术的实施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一、选址。

选取适宜的田地进行甘草种植,亩地面积需达到60-80斤。

二、施肥。

由于甘草的生育期长,需要给予充足的肥料。

在施肥过程中要注意控制施肥量,以免造成甘草成分的下降。

三、浇水。

甘草足水栽培,浇水时要注意科学合理的浇水方式,不要造成水分过度和不足的情况。

四、除草。

甘草对草害特别敏感,田间及田边都需要除草。

五、病虫害防治。

甘草容易受到病虫害的侵袭,所以在种植过程中需要及时进行病虫害的防治工作。

六、采收。

采收要求科学合理,要根据不同的气候环境及成熟程度进行采摘。

七、质量检测。

在生产出一定量的甘草后要进行质量检测,以保持甘草的优良品质。

以上七个方面是乌拉尔甘草规范化栽培技术的主要方面。

乌拉尔甘草规范化栽培技术在北京地区的实施,可以有效的提升乌拉尔甘草的产量和质量水平。

同时也能够更好地满足人们对药材的需求。

总之,乌拉尔甘草规范化栽培技术是一项十分重要的技术,其在北京地区的运用也是不可或缺的。

只有不断的加强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才能够更好地推动我国的甘草产业发展。

甘草组织培养快速繁殖技术研究

甘草组织培养快速繁殖技术研究

工批保护植物[ 3 ] ,其它省区情况也大致相同。

为保护甘草这一宝贵的种质资源并向社会提甘草组织培养快速繁殖技术研究于林清 何茂泰 王照兰(中国农业科学院草原研究所 ,呼和浩特 010010)许占友 斯日古楞(中国农业科学院品资所 ,北京 100081) (内蒙古锡盟草原站 , 026000)摘要 :比较了三种甘草组织培养快速繁殖途径 ,研制了不含激素的快速生根培养基 ,提出了用 塑料盒培养甘草带 2叶茎段直接生根成苗快速繁殖技术及育苗措施 ,使甘草组织培养快速繁殖技 术实用化、厂化。

关键词 :甘草 ;组织培养 ;快速繁殖 分类号 : S541 文献标识码 : A文章编号 : 1000 - 6311 (1999) 01 - 0012 - 14Study on Techniques for Rapid Propagation of Licorice ( Glycyr r hiza ur alensis Fisch) stit ute of C. A . A . S . Hohhot 010010) , XU Zhanyou ( Instit ute of Crop Germplasm Resources of C. A. A. S. Beijing 100081) , SI Riguleng ( Grassland S tation of Xi L in Guo L eague 026000) : Grassland of China , No. 1 , 1999 , pp . 12~14 ,18.niques for rapid propagation and growing seedling of licorice by cult ure of stem section wit h 2 leaves were discussed. Key words : Licorice ; Tissue cult ure ; Rapid propagation甘草 ( Glycyrrhiza uralensis Fisch)是豆栽培甘草。

乌拉尔甘草同源四倍体诱导技术研究

乌拉尔甘草同源四倍体诱导技术研究

乌拉尔甘草同源四倍体诱导技术研究乌拉尔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 Fisch.)为豆科(ieguminosae)甘草属(GlycyrrhizaLinn)多年生草本植物,根和根茎中含有甘草酸(Glycyrrhizinic acid、甘草甜素(Glycyrrhizin)等次生代谢物质,具有清热解毒、止咳祛痰、补脾和胃、调和诸药等功效,自古就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大宗药材。

核型研究表明乌拉尔甘草染色体数目为2n=16,倍性变化未见报道。

本试验以二倍体乌拉尔甘草种子及试管苗茎尖为实验材料,以秋水仙素为诱变剂进行染色体加倍处理,研究了变异株在形态学、细胞学等方面的变化,建立了适于乌拉尔甘草茎尖染色体加倍、纯化和鉴定的技术体系,首次获得了乌拉尔甘草的纯合同源四倍体植株,并对四倍体移栽后的田间性状进行了调查。

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优化了乌拉尔甘草组织培养条件下快速繁殖和生根体系。

单节段在MS+6BA1.0mg/L+NAA0.1mg/L培养基增殖倍数可达10.1,在培养基1/2MS+核黄素1.0 mg/L,生根率达100%且根系发育正常。

2.在组织培养条件下进行乌拉尔甘草同源四倍体诱导,茎段浸泡法优于种子浸泡法和混培法。

建立的最佳诱导体系为将茎尖预培养3d后,用添加1%DMSO的0.1%秋水仙素溶液浸泡处理24h,成活率可达到67%,变异率可达到33%。

3.对诱导后的材料进行了形态学鉴定,同工酶鉴定和细胞学鉴定,建立了同源四倍体鉴定技术体系,并有效地应用于四倍体株系的检测。

4.建立了乌拉尔甘草诱导嵌合体的纯化体系。

对诱导出的嵌合体材料进行单腋芽茎段培养可有效纯化嵌合体。

5.获得了乌拉尔甘草纯合四倍体植株,并选择了根茎粗大、枝叶繁茂、生长旺盛的四倍体植株进行了离体快繁。

6.和二倍体植株相比,四倍体植株的株高、叶长、叶宽、叶面积、总节数、分支数、茎粗、根粗、根重都显著提高,显示了一般多倍体植株所表现的典型性状—巨型性。

甘草组织培养快速繁殖技术研究

甘草组织培养快速繁殖技术研究

2011年全国环境保护工作会议精神2011年环保工作总的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紧紧围绕科学发展的主题、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线和提高生态文明水平的新要求,把加强环境保护与转方式调结构、惠民生促和谐有机结合起来,以解决影响可持续发展和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扎实推进污染减排,加大重点流域区域污染防治力度,严格环境执法监督,全面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和生态保护,抓好核与辐射安全监管,积极探索环保新道路,为“十二五”环境保护事业发展创造良好开局。

2011年全国环境保护工作会议今日在北京召开,环境保护部部长周生贤出席会议并发表讲话。

他强调,“十二五”是中国环保事业充满希望的五年,全国环保系统要紧紧围绕科学发展的主题、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线和提高生态文明水平的新要求,把加强环境保护与转方式调结构、惠民生促和谐有机结合起来,在新的起点上全面开创环境保护工作新局面。

周生贤首先回顾了“十一五”时期环境保护工作的进展情况。

他指出,“十一五”时期是我国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五年,也是环境保护事业大有作为的五年。

五年来,国家将主要污染物减排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约束性指标,着力解决影响可持续发展和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环境保护从认识到实践发生重要变化,环境保护事业不断发展,环境质量稳步改善,环保队伍经受了考验,环保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

一是环境保护的认识发生重大转变。

中央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推进环境保护历史性转变、让江河湖泊休养生息、环境保护是重大民生问题、探索中国环保新道路等一系列加强环境保护的新理念新举措。

各级党委、政府和广大领导干部切实把环境保护放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坚持并完善环保目标责任制,及时研究解决环境保护重大问题。

高度重视环保宣传教育工作,积极引导社会舆论,绿色环保的观念深入人心,全社会关心支持和参与环保的氛围更加浓郁,公众环保意识显著增强。

甘草快速繁殖技术及影响因素的研究

甘草快速繁殖技术及影响因素的研究

甘草快速繁殖技术及影响因素的研究甘草是我国西部荒漠、半荒漠地区重要的固沙植物。

在20世纪80年代前甘草成品主要依赖野生甘草,造成水土流失和严重土壤沙漠化。

至今甘草种子主要来自野生,其品种混杂,种子稀缺,而且野生甘草种子发芽率极低,野生甘草种子已不能满足生产需求,成为障碍甘草产业发展的最大瓶颈。

本文应用组织培养技术,以甘草无菌苗的腋芽、茎尖以及2年生甘草的根、茎、叶为外植体,研究了快速繁殖甘草最适宜的培养基和激素,建立甘草的三个快速繁殖体系,为解决甘草生产奠定了基础,其中主要的结论如下:1.诱导甘草无菌苗腋芽生长发育最适宜的培养基为MS培养基,最合适的茎段长度为0.7cm,培养甘草无菌苗腋芽最佳的6-BA浓度为1.0mg/L,诱导甘草无菌苗腋芽快速繁殖最适宜的培养条件为MS+6-BA1.0mg/L+NAA0.1mg/L,培养1代需要20天,其增殖倍数为7倍,经过半年的培养1粒甘草种子可繁殖117649株无菌苗。

2.甘草无菌苗茎尖培养中,不同培养基对甘草茎尖诱导苗的影响最大,6-BA 对甘草茎尖诱导苗的生长发育影响次之,蔗糖对甘草茎尖诱导苗生长发育影响最小,甘草茎尖诱导苗最佳激素配比为:MS+6-BA0.3mg/L+NAA1.0mg/L+KT0.3mg/L+蔗糖30g/L;以诱导出的丛生芽做增殖培养,最佳的激素组合为MS+6-BA1.0mg/L+NAA0.1mg/L+蔗糖30g/L,平均株高为5.4cm,且生长旺盛;生根培养基MS+KH2PO413.5mg/L+蔗糖30g/L,生根率达到100%。

3.甘草叶片难以诱导丛生芽,只能产生愈伤组织;根尖能诱导的丛生芽诱导率比较低;茎尖诱导的丛生芽诱导率最高;其最佳的培养基为:茎尖+KT0.01mg/L+NAA0.5mg/L+30g/L 蔗糖。

最佳增殖培养基组合为:1/2MS+KT0.5mg/L+NAA0.5mg/L+蔗糖30g/L,生根数目多,根系长,植株生长旺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f m s m t sel g rl s i be u ue e i a S K 2O 3 g +B 3 m t . h rl rt nce i e t a 6 ro n t w s r e d n . ' t l c l r d m w s + H P 4 . m / I A O e T epo f a o ofc n w s . t g a a o t o e i Ie u a t m u I M 15 L E i i e i 7 o i re
题 进行 了研 究 。 近 几 年 的研 究 多 是 对甘 草 愈 伤 组 织 及 悬 最 浮 细胞 中 活性 成 分 的 分 析[7 目前 的 研 究 结 果 差 异很 大 , 61 -。
统 计 分化 率 。
种 皮坚 硬 , 芽 率低 , 且多 种植 在 沙漠 化程 度 较 高 的土 壤 发 并
中, 造成 出苗 率 低 , 重 地 限制 了甘 草 生产 的发 展 , 此 开 严 因 展组 织培 养快 速繁 殖 甘草 种 苗就 具 有重 要 的理 论 意 义和 市 场 前景 。 目前 , 内外 对 甘草 的 组织 培 养 的研 究 日趋深 入 。9 2 国 19 年苟 克 俭 [ 与 1 9 3 】 等 9 9年 于 林 清 等[ 别 对甘 草 的快 繁 进 行 4 ] 分 了 研 究 。 繁殖 系数 均 不高 。0 6年 曹 君迈 等 嗍 但 20 以野 生 甘 草 根 茎 芽 为外 植 体 , 甘 草根 茎 芽 的 组 培快 繁 程 序 的 优 化 问 对
现 代 农业 科技
21 年第 l 01 5期 园艺 学 源自乌拉尔甘草组培快繁技术研究
刘晓 丹 王 琪 赵 东昱
( 林 农 业 科 技 学 院 生 物 工 程 学 院 , 林 吉 林 12 0 ) 吉 吉 3 1 1
摘 要 以野 生乌拉 尔甘 草种 子 为试 材 , 对甘 草 快繁 体 系的 建 立进 行研 究 , 结果表 明 适合 乌拉 尔甘 草快繁 的途 径 为 无 菌苗 茎段 直接 生 根 成 苗方 式 , 最适培 养基 : S K 2O 1.m /+B .mt , 殖 系数 可达 7 , M + HP 4 3 g IA05 e 增 5 L E 6 生根 率达 9% , 栽成 活 率可达 9 %。 0 移 5 关 键词 乌 拉 尔甘 草 ; 织培 养 ; 组 快繁
L UX a - a W AN Q Z O n - u I io d n G i HA Do g y
(c ol f i o c nie r g J i A c l r c n e n T c nlg C l g , l J i 12 0 ) S h o o B d  ̄ ME g e n , l ut a S i c d eh o y o ee J i in 3 1 1 n i in ul e a o l in l
9O . es r ia aewa 5% . % Th u vv lr t s9 Ke ywor G : ds iau ae ssf c ts u u tr r pd p o a ain z rln i s h; s ec lu e;a i rp g t i i o
中图分 类 号 ¥ 6 .1¥ 2 .7 5 77 ;7 23 文 献标 识 码 A 文章编 号 1 0 — 7 9(0 1 1— 19 0 0 7 5 3 2 1 )5 0 0 — 2

S u y o su l e a d Ra i o a a o f Glc r z r l n i me t d n Tis e Cu t n p d Pr p g t n o y y  ̄ a u a e ss f h ur i
又 是 接近 濒 危 的大 宗 道 地药 材 ; 外 , 广 泛 用于 食 品 。 此 还 饮 料 、 烟 业和 化 妆 品工 业田 具 备生 态 和经 济 的双 重 价值 。 卷 , 近 年来 。 由于滥 采 滥挖 造 成 了野 生甘 草 资源 严 重被 破 坏 。 了 为 保 护生 态环 境 , 国家 大 力提 倡 人工 种植 甘 草 , 由于其 种 子 但
于 诱 导 培 养 基 t + 。一 . m /+ A05 s s 2 4 D 1 g B .m / ] MS 0 L L上 。 度 温
( 5 2 c , 光 培 养 , 诱 导 形成 的 愈伤 组 织 转接 到 分化 培 2  ̄ )I 遮 = 将 养基 M M ( 1 , ~ 上 表 ) 同一 配 方 的培 养 基 转接 5 0瓶 。5℃, 2 光照 l 0 — 0 , 养 1 0 20 0l 培 5 x 5d后 , 察幼 苗 的分 化 情 况 , 观 并
Ab ta t T erp d p o a ain o yr i rln i f c a t de . er s l h w d ta e s i b er ue o pd p o a ainwa sr c h a i rp g t G o f rhz uae ssi h w ssu id e u t s o e t h ut l o t f a i r p g t s a s s h t a r o
甘 草 ( lcr i rlni f c ) 豆 科 甘 草 属 多 年 生 Gy yr z uae s sh 是 ha si
草 本植 物 , 荒 漠 半 荒 漠 地区 重 要 的 防 风 固沙 植 物 【 同时 是 ” ,
13 甘 草 诱 导 愈 伤 组 织 分 化 成 苗 I
取甘 草 无菌 苗 的下 胚 轴 (. m 左 右 ) 外 植 体 , 种 1 c 0 作 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