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疗法题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运动疗法
第一章绪论
一、名词解释:
1.PT:应用力、电、光、声、水和温度等物理学因素来治疗患者疾患的方法。
2.运动疗法:运动疗法是根据疾病的特点和患者的功能状况,借助治疗器械和(或)治疗者的手法操作以及患者自身的参与,通过主动和(或)被动运动的方式来改善人体局部或整体的功能,提高身体素质,满足日常生活需求的一中疗法之一。
二、填空:
1.常规运动疗法技术一般包括维持关节活动度的运动疗法、增强肌力的运动疗法、增强肌肉耐力的运动疗法、增强肌肉协调能力的运动疗法、恢复平衡功能的运动疗法、恢复步行功能的运动疗法、
增强心肺功能的运动疗法。
2.运动时必须克服外界阻力才能完成的运动,称为抗阻运动;助力运动的完成,部分借助于器械帮助,部分由患者来完成;被动运动是由外力完成的运动。
3.运动疗法根据动力的来源分为主动运动和被动运动。
4.被动运动是由外力完成的运动;运动时必须克服外界阻力才能完成的运动,称为抗阻运动。
三、问答题:
1.简述运动疗法的治疗作用及临床应用范围。
答:治疗作用
(1)维持和改善运动器官的功能。
(2)增强心肺功能。
(3)促进代偿功能的形式和发展。
(4)提高神经系统的调节功能。
(5)增强内分泌系统的代谢功能。
临床应用范围:
(1)神经系统疾病如脑血管意外、颅脑外伤。
(2)运动器官疾病如四肢骨折或脱位。
(3)内脏器官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等。
(4)代谢障碍性疾病如糖尿病。
(5)其他:肿瘤经药物或手术治疗后,艾滋病、戒毒后等。
2.简述运动疗法的实施原则。
(1)运动治疗的方案目的要明确,重点要突出。
(2)制定治疗方案时,应根据患者情况个别对待、明确运动强度。
(3)运动训练既要重点突出,又要与全身运动相结合。
(4)治疗活动内容要有新鲜感,能调动患者主动训练积极性,提高训练效果。
(5)坚持长期训练,不可随意间断,提高训练效果。
(6)治疗中要密切观察病情,看是否有不良反应,是否已达到治疗要求,对不能达到要求的要查明原因。
(7)工作中要做好记录,定期总结。
(8)治疗前应把治疗内容向患者讲解清楚,争取患者注动配合。
(9)治疗中医务人员应态度很和蔼,语言亲切,语调坚信肯定,这样有利于患者增强治疗信心,提高治疗效果。
(10)在具体治疗中,要重点注意新患者和病情较重患者,但也不能轻视老患者,训练时可新老患者成组搭配,互相帮助。
(11)训练场所要光线充足、整洁,各种器械要安放有序,用后要归还原位,并随时检查维修。
3.常用运动方法有哪些?
答:(1)被动活动:由治疗师徒手或借助器械对患者进行的治疗活动,患者不做主动活动(2分)。
(2)主动辅助活动:在治疗师帮助或借助器械情况下,由患者通过自己主动的肌肉收缩来完成的运动训练(2分)。
(3)主动活动:既不施加外来辅助,也不给予任何阻力的情况下,有患者自己主动完成的动作(2分)。
(4)抗阻活动:在治疗师用手或者利用器械对人体施加阻力的情况下,由患者主动地进行抗阻力的活动(2分)。
(5)用被动或主动的方法,对身体局部进行强力牵张的活动(2分)。
四、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
1.进行被动运动时,哪一项动作是不正确的?( D )
A.在进行过程中可对关节稍加牵拉 B.在活动最后应对关节稍加挤压
C.进行被动运动时可允许有轻微的疼痛
D.瘫痪病人被动运动顺序应从肢体远端至近端
E.身体不参与活动的部分应给予适当支托
2.下面哪一项最能反映助力运动?( C )
A.患者完全借助外力的辅助才可完成运动
B.患者借助自身其他肌肉替代完成的运动
C.患者主动最大努力地用力后,外力辅助下完成的运动和动作
D.患者的肌力已能独自主动完成运动时,进一步借助外力帮助完成的运动
E.助力运动的力量完全来源于治疗师提供
3.下列有关被动运动的叙述,错误的是( B )
A.全靠外力来完成运动或动作 B.同时牵伸相应的肌肉、肌腱、韧带、关节囊等软组织
C.使肢体反复屈伸时,可改善肢体血液循环D.外力来自于人力或机械 E.患者无法自我完成4.以下哪项不属运动疗法的内容:(D )
A.ROM训练B.肌力训练C.平衡训练D.日常生活动作训练E.步行训练5.运动疗法主要包括:( A )
A.关节活动度、肌力增强、耐力、步态训练,促通技术 B.关节活动度、肌力增强、耐力、步态
训练C.关节活动度、肌力增强,耐力训练 D.关节活动度,耐力、步态、促通技术E.以上都不是
6.运动疗法的治疗原则是:( C )
A.运动量应一次性达到最大量 B.有针对性选择某一运动疗法
C.患者积极主动参与训练 D.不需要全身性耐力 E.以下都不是
(二)多项选择题:
7.根据能源的消耗,可将运动疗法分为:( CDE )
A.主动运动 B.被动运动 C.放松性运动
D.力量性运动 E.耐力性运动
8.根据动力来源,可将运动疗法分为:( AB )
A.主动运动 B.被动运动 C.放松性运动
D.力量性运动 E.耐力性运动
9.运动疗法的适应证有:( ABCDE )
A.神经系统疾病 B.运动器官疾病 C.内脏器官疾病
D.代谢障碍疾病 E.肿瘤术后
10.下列哪些情况不适宜做全身性运动治疗( ABCDE )
A.发热 B.脏器功能失代偿 C.大出血倾向
D.剧烈疼痛 E.疾病急性期
11.应用运动疗法的原则是:( ABCDE )
A.持之以恒 B.循序渐进 C.个别对待 D.及时调整 E.掌握好适应证12.根据运动疗法的目的,运动治疗项目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ABCD )
A.耐力性项目 B.力量性项目 C.放松性项目
D.矫正性项目 E.球类项目
13.运动疗法的相对禁忌证是:(ABCD)
A.感染性疾病 B.发热 C.器官功能失代偿
D.严重衰弱 E.关节功能障碍
第二章常规运动疗法技术
第一节维持与改善关节活动范围的训练
一、名词解释:
1.关节活动范围(ROM):正常关节的活动均有一定的角度范围称为关节活动范围。
2.RICE:为防止损伤后软组织粘连,常用RICE法进行处理(1分)。
即休息(rest)、冰敷法(ice)、压缩(compression)、抬高(elevation)(2分)。
二、填空:
1.防止神经肌肉性挛缩造成关节活动障碍的等长运动训练方法有绞木棒石膏法、石膏绷带更换法、衬垫补加法。
2.为防止损伤后软组织粘连,常用RICE法进行处理,RICE即休息、冰敷、压缩、抬高。
3. 限制关节活动范围的生理因素主要包括:拮抗肌的张力、软组织相接触、关节的韧带张力、关节周围组织的弹性情况、骨组织的限制.
三、问答题:
1.简述维持与改善关节活动范围的训练方法的适应证和禁忌证。
答:适应证:①用于能引起关节挛缩僵硬的疾病,例如:骨折固定后、关节脱位复位后、关节炎患者。
②肢体瘫痪:如脊髓损伤后的四肢瘫、截瘫等。
禁忌证:①肌肉、肌腱韧带有撕裂。
②骨折未愈合。
③肌肉、肌腱韧带、关节囊或皮肤手术后初期。
④心血管患者不稳定期。
⑤深静脉血栓。
⑥关节旁的异位骨化。
四、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
1.下述哪项不属关节活动度训练疗法:(B )
A.被动运动B.平衡训练C.主动运动
D.牵张运动E.主动辅助运动
2.下列哪项不是牵拉练习的禁忌证( D )
A.关节周围组织的炎症 B.神经损伤或神经吻合术后1个月 C.严重骨质疏松
D.软组织挛缩E.关节活动或肌肉被拉长时剧痛
3.在什么情况下采用主动辅助ROM训练:( B )
A.用于能完成主动运动的患者 B.用于患肢不能充分完成主动运动者
C.不能进行主动运动者 D.用于牵张缩短的软组织 E.用于纠正关节僵直患者
4.下列哪项不是牵拉的目的:( C )
A.改善或重新获得关节周围软组织的伸展性 B.降低肌张力
C.增加肌力 D.增加或恢复关节的活动范围
E.预防或降低躯体在活动或从事某项运动时出现的肌肉、肌腱损伤
5.恢复已强直膝关节的活动范围应采用( E )
A.被动运动 B.助力运动 C.抗阻运动 D.手法按摩 E.手术治疗
6.下列关于主动辅助关节活动度训练的描述,错误的是:( D )
A.以患处关节主动运动为前提
B.通过徒手帮助完成关节活动
C.以患者主动用力为主
D.只给予完成动作的最大助力
E.助力常加于运动的开始和终末
7.肌肉收缩时张力明显增加,但关节不产生肉眼可见的运动,称为:(B )
A.等张运动 B.等长运动 C.等速运动 D.放松运动 E.用力运动
8.肌内收缩时张力基本保持不变,但肌纤维长度缩短或延长称为:(A )
A.等张运动 B.等长运动 C.等速运动 D.放松运动 E.耐力运动
9.耐力性运动的主要目的是:(C)
A.增强肌力 B.增加关节活动度 C.增加心肺功能
D.增加抗力能力 E.增加柔韧性
(二)多项选择题:
7.软组织牵拉技术属于:(AB )
A.主动运动 B.被动运动 C.协同运动 D.主动助动运动 E.联合运动
8.牵拉技术适应证包括:(ABCD )
A.软组织痉挛 B.软组织粘连 C.疤痕
D.关节活动范围降低 E.急性软组织损伤
9.牵拉技术禁忌证包括:(BCDE )
A.轻度骨质增生 B.结核 C.未愈合的骨折
D.肌肉韧带损伤 E.组织内有血肿
1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CDE )
A.牵拉前先评估患者并了解牵拉的实际价值
B.牵拉时患者的姿势尽量保持在功能位
C.牵拉力量的方向应与肌肉紧张或挛缩的方向相反
D.适量牵拉肌力弱的肌肉 E.避免过度牵拉已长时间制动的肌肉
第二节关节松动技术
一、名词解释:
1.关节松动技术:治疗师利用较大的振幅、低速度的手法在关节的可动范围内完成的一种针对性很强的手法操作技术,属于被动运动范畴,治疗时常选择关节的生理运动和附属运动作为治疗手段,以达到维持和改善关节活动范围,缓解疼痛的目的。
2.生理运动:生理运动是指关节在其自身生理允许范围内发生的运动。
3.附属运动:附属运动指关节在生理范围之外,解剖范围之内发生的运动。
是关节发挥正常功能不可缺少的一种运动,通常是一种被动运动。
4.治疗平面:是一个垂直于一条由旋转轴至关节凹面中心的线的平面。
亦即平行于关节面,垂直于关节轴心的假象平面。
二、填空:
1.关节松动术是一种被动运动,这种被动运动大致分为两类即松动术和徒手操作术;前者运动方式为被动的快速振动或被动的持续牵张,后者包括两种操作即推进和徒手操作。
2.生理运动是指关节在其生理活动允许范围内发生的运动;关节在生理范围之外、解剖范围之内完成的一种被动运动称之为附属运动。
3.关节松动术主要用于维持和改善关节活动范围,以利患者完成功能性活动;关节松动技术将操作时手法分为 5 级。
三、简答题:
1.试述髋关节牵引的松动操作程序(患者体位、治疗师体位、松动手法)。
患者体位:髋关节休息位:即屈曲30°,外展30°,稍外旋,膝关节伸直。
治疗师体位:站立于治疗床尾端,用布带套在治疗师躯干及患者的足踝部。
松动手法:治疗师身体向后仰,牵拉患者的下肢,做长轴牵引。
假如患者膝关节屈曲位,不能伸直时,治
疗师可双手环抱股骨髁上部位,身体后仰,给予向尾端方向的牵拉。
2.试述关节松动术的作用。
①恢复关节内结构的正常位置或无痛性位置,从而恢复无痛,全范围的关节活动。
②提供并改善软骨的营养。
③维持关节及其周围组织的延展性和韧性。
④为中枢神经系统提供有关姿势动作的感觉信息。
3.简述关节松动技术的实施步骤。
答:(1)评定、全面细致的评估是关节松动的基础
(2)患者的体位:舒适的放松体位
(3)治疗侧关节的体位:休息体位
(4)固定关节的近端骨骼
(5)关节松动术的等级或剂量
(6)治疗时作用力的部位
(7)治疗的开始及进展
(8)治疗运动的方向
(9)治疗运动的速度、节奏和持续时间
(10)再次评定
4.简述关节松动术的四级手法及其临床应用。
答:Ⅰ级:治疗者在关节活动的起始端,小范围、节律性的来回推动关节。
Ⅱ级:治疗者在关节活动允许范围内,大范围、节律性的来回推动关节,但不接触关节活动的起始端和终末端。
Ⅲ级:治疗者在关节活动允许范围内,大范围、节律性的来回推动关节,每次均接触关节活动的终末端,并能感觉到关节周围软组织的紧张。
Ⅳ级:治疗者在关节活动的终末端,小范围、节律性的来回推动关节,每次均接触关节活动的终末端,并能感觉到关节周围软组织的紧张。
临床应用:Ⅰ、Ⅱ级:用于治疗因疼痛引起的关节活动受限。
Ⅲ级用于治疗关节疼痛伴有僵硬。
Ⅳ级
用于治疗关节周围组织粘连、挛缩而引起的活动受限。
四、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
1.关节松动术的禁忌证为:( D )
A.关节疼痛
B.肌肉紧张痉挛
C.进行性关节活动受限
D.关节肿胀
E.功能性关节制动
2.下面哪一项不是关节松动术中分离活动的作用:( D )
A.减少关节面的承重
B.缓解关节内结构的压力
C.牵张关节囊的粘连
D.确定关节活动范围末端阻力的性质
E.缓解疼痛
3.关于关节松动技术的描述,下列哪项不妥:( E )
A.本技术适用于关节术后僵者,关节束内及周围软组织粘连、短缩、关节液循环障碍等B.构成关节的角度有固定位置和松动位置
C.松动的牵拉力分三个水平,I级只达到减轻疼痛,而不引起关节面分离
D.牵拉过程中切忌暴力,防止软组织损伤
E.滑动凸侧面时,向骨运动的同方向施压,滑动凹侧面时,施压方向与骨运动相反4.关节松动术属于:(B )
A.主动运动 B.被动运动 C.主动助动运动 D.共同运动 E.联合运动(二)多项选择题:
5.关节松动术是利用关节的哪些运动:(AB )
A.生理运动
B.附属运动
C.放松运动
D.力量性运动
E.耐力性运动
6.关节松动技术:(ABCD )
A.与我国传统医学中推拿术类似
B. 与我国传统医学中按摩术类似
C.在理论体系、手法操作与我国传统医学中的手法治疗不同
D.在临床应用上与我国传统医学中的手法治疗有较大的区别
E.类似于关节的被动运动
7.关节松动技术的治疗作用有:(ACE )
A.缓解疼痛
B.增加肌力
C.改善关节活动范围
D.消肿
E.增加本体反馈
8.关节松动术的禁忌证包括:(ABCDE )
A.关节活动已经过度
B.外伤或疾病引起的关节肿胀(渗出增加)
C.关节的炎症
D.恶性疾病
E.未愈合的骨折
9.关节松动术的适应证:(ABCDE )
A.关节疼痛 B.肌肉紧张 C.进行性关节活动受限
D.肌肉痉挛 E.功能性关节制动
10.主要用于治疗因疼痛引起的关节活动受限的手法:(AB)A.Ⅰ级 B.Ⅱ级 C.Ⅲ级 D.Ⅳ级 E.Ⅴ级
11.Ⅲ级手法主要用于治疗:(BC )
A.关节疼痛伴痉挛 B.关节软组织粘连 C.关节疼痛伴僵硬D.功能性关节制动 E.骨折愈合
12.大范围、节律性来回松动关节的手法有:(BC )
A.Ⅰ级 B.Ⅱ级 C.Ⅲ级 D.Ⅳ级 E.Ⅴ级
13.属于关节松动术的基本手法的是:(ABCDE )
A.摆动 B.滑动 C.旋转 D.分离 E.牵引
14.关于分离与牵拉的区别说法正确的是:(AC )
A.分离时外力要与关节垂直,牵拉时外力与骨长轴平行
B.分离时外力要与骨长轴平行,牵拉时外力与关节垂直
C.分离时两骨关节面必须分开,牵拉时可以不分开
D.分离时两骨关节面可以不分开,牵拉时必须分开
E.无论分离或牵拉时两骨关节面均需要分开
15..关节松动术是利用关节的哪些运动:(AB )
A.生理运动 B.附属运动 C.放松运动
D.力量性运动 E.耐力性运动
16.关节松动术:(ABCD)
A.与我国传统医学中推拿术类似
B.与我国传统医学中按摩术类似
C.在理论体系、手法操作与我国传统医学中的手法治疗不同
D.在临床应用上与我国传统学中的手法治疗有较大的区别
E.类似于关节的被动运动
17.关于手法分级范围的描述正确的是:(BD )
A.关节可动范围的大小不影响分级
B.当关节活动范围减少时,分级范围相应减小
C.当治疗后关节活动范围改善分级范围保持不变
D.当治疗后关节活动范围改善时,分级范围相应增大
E.当关节活动范围减少时,分级范围相应固定
18.关节松动技术的治疗作用有:(ACE)
A.缓解疼痛 B.增加肌力 C.改善关节活动范围
D.消肿 E.增加本体反馈
19.关节松动可以:(ABC)
A.促进关节液的流动 B.增加关节软骨和软骨盘无血管区的营养
C.缓解疼痛 D.促进组织再生
F.增加淋巴循环
20.关节松动术的禁忌证包括:(ABCDE )
A.关节活动已经过度 B.外伤或疾病引起的关节肿胀(渗出增加)
C.关节的炎症 D.恶性疾病 E.末愈合的骨折
第三节增强肌力和肌肉耐力的训练
一、名词解释:
1.肌肉耐力:指有关肌肉持续进行某项特定任务(作业)的能力。
2.1RM:指受试者仅能完成一次全关节活动范围的最大抗阻力重量。
3.超常负荷原则:训练时运动必须超过一定的负荷量和保证超过一定的时间,也称为超负荷原理。
这一原则认为,在训练中,除非是肌肉德望负荷超过日常的活动,否则就不能改善肌力,也即超长负荷引发超长恢复机制。
4.等长收缩:等长收缩指肌肉收缩时只有张力的增加而没有长度的改变。
5.等张收缩:等张收缩指肌肉收缩时只有长度的变化而没有张力的改变。
6.等速收缩:等速收缩指利用专门仪器从外界想肢体提供一种可随收缩过程而变化的阻力,使收缩引起的角速度保持一个恒定的数值而产生的肌肉收缩,这是一种不能自然形成的收缩。
二、填空:
1.等长收缩是指肌肉收缩时长度没有改变,而张力增加;等张收缩是指肌肉收缩时长度长度而张力没有改变。
2.为达到增强肌力的目的,训练时应遵循以下原则阻力原则、超常负荷原则、肌肉收缩的疲劳原则。
3.根据肌肉现存肌力水平,增强肌力和肌肉耐力的方法有辅助主动运动、主动运动、抗阻运动、等长运动。
4.运动疗法根据能源消耗分为放松性运动运动、耐力性运动运动和力量性运动运动。
5.以增加肌肉力量为主要目的的运动称为力量性运动。
6.以增加心肺功能为主要目的的运动称为耐力性运动。
7. 高血压、冠心病或其他心血管疾病患者应禁忌在等长抗阻运动时过分用力或屏气。
三、问答题:
1.试述增强肌力和肌肉耐力训练的注意事项。
答:(1)选择适当的训练方法
(2)选择合适的地点
(3)注意调节阻力
(4)掌握正确的运动量
(5)固定
(6)姿势及体位
(7)对患者进行讲解和鼓励
(8)在肌力的强化中防止出现代偿动作
(9)做好正确的详细的训练记录
(10)注意心血管反应
四、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
1.有关等长练习的描述,下面哪项是正确的?( E )
A.收缩时肌肉起止点的距离发生变化 B.肌张力不增高 C.运动速度有很大改变D.是骨折后石膏固定患者的禁忌证 E.关节不发生运动
2.肌肉收缩时张力基本保持不变,但肌纤维长度缩短或延长称为:( A )
A.等张运动
B.等长运动
C.等速运动
D.放松运动
E.耐力运动
3.产生肌力最大的肌收缩形式是( B )
A.向心性收缩
B.离心性收缩
C.等长收缩
D.静力收缩
E.动力性收缩
4.增强肌力的运动训练强调:(A)
A.高强度,少重复
B.高强度,多重复
C.低强度,少重复
D.低强度,多重复
E.强调高低强度交替
5.对于几级以上的肌力患者即可进行抗阻练习:( E )
A.0级 B.1级 C.2级 D.3级 E.4级
6.训练目标为增强耐力时,一般采取的运动方法为( D )
A.不断重复的被动运动方法
B.所给负荷必须达到能使肌肉较快产生疲劳的水平,即负荷量应相当大
C.动作重复次数比较少的运动 D.重复次数较多而负荷量相对较小的练习方法 E.尽量地加快动作进行速度的方法
7.下列为增强和发展肌肉的力量的锻炼方式,除哪项外?( E )
A.等长运动 B.助力运动 C.主动运动 D.抗阻运动 E.被动运动
8.有关抗阻练习的描述中,下列哪一项是错误的( B )
A.训练时不要憋气,收缩时呼气 B.骨质疏松症患者是抗阻练习的禁忌证
C.若施与受训练肌肉的阻力过大,会出现替代运动
D.为避兔抗阻练习的疲劳,练习中应有一定的间歇
E.抗阻运动肌肉疼痛可在训练后即刻或训练后24~48小时出现
9.电刺激运动:( A )
A、适用于肢体瘫痪者
B、适用于肌力1-2级患者
C、适用于肌力3级患者
D、适用于肌力4级患者
E、适用于肌力5级患者
10.下列哪项是非抗阻运动:( C )
A、等长运动
B、等速运动
C、助力运动
D、等张向心性收缩
E、等张离心收缩
11.治疗师进行牵张训练时,下列哪项是正确的:( E )
A、骨性关节活动障碍者可进行牵张训练
B、局部组织有血肿不影响牵张训练
C、牵张训练之前不可应用热疗 D.牵张训练宜短时间、快速完成
E.牵张训练后可应用冷疗
(二)多项选择题:
第四节恢复平衡能力的训练
一、名词解释:
1.平衡:指人体所处的一种稳定状态,以及不论在何种位置、运动,或受到外力作用时,能自动地调整并维持姿势的能力,即当人体重心垂线偏离稳定的支持面时,能立即通过主动的或反射性的活动使重心垂线返回到稳定的支持面内。
2.平衡能力训练:是康复训练的重要内容,为提高患者维持身体平衡能力所采取的各种训练措施。
通过训练,能激发姿势反射,加强前庭器官的稳定性,从而改善平衡功能。
二、填空:
1.平衡分为一级(静态平衡)、二级(自动态平衡)和三级(他动态平衡)。
2.平衡训练的基本原则有支撑面积由大变小、从静态平衡到动态平衡、身体重心逐步由低到高、从自我保持平衡至破坏平衡时维持平衡、在注意下保持平衡和在不注意下保持平衡、从训练时睁眼过渡到闭眼和破坏前庭器官的平衡来保持身体的平衡。
三、问答题:
1.简述平衡训练的基本原则。
答:(1)支撑面积由大变小
(2)从静态平衡到动态平衡
(3)身体重心逐步由低到高
(4)从自我保持平衡至破坏平衡时维持平衡
(5)在注意下保持平衡和在不注意下保持平衡
(6)从训练时睁眼过渡到闭眼
(7)破坏前庭器官的平衡来保持身体的平衡
2.简述长坐位平衡训练的具体方法。
答:(1)静态平衡的保持:
①治疗师用手支持肩部,用下腹、大腿支持背部,使患者记住正常坐位时的感觉。
②治疗师用手支持肩部,不时把手放开,将倒时再次扶起。
(注意安全)
③从患者前方握住双手,不时松开,并要求患者独立维持坐位。
④患者自己抓住大腿保持平衡,不时松开,将倒时再次握住大腿。
⑤患者不要支持,上举上肢,或敲打大腿保持平衡。
(2)动态平衡的保持:
长坐位保持平衡后,双侧上肢上举能保持平衡后,可以练习动态平衡。
具体方法有,抛接救等训练。
3.简述影响平衡功能的因素。
答:①视觉;②前庭功能;③本体感觉效率;④触觉的输入和敏感度;⑤中枢神经系统功能;⑥视觉及空间感知能力;⑦主动肌和拮抗肌的协调动作;⑧肌力与耐力;⑨关节的灵活度和软组织的柔韧度。
四、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
1.关于独立离椅子站立,下列描述中正确的是( D )
A.椅子高些较容易站立 B.椅子坐垫软些较好 C.站立前尽量坐于椅子后方
D.站立前力量较强的足靠前 E.椅子矮些较容易站立
2.外力干扰过大使身体晃动增加,重心超出其稳定极限时,人体保持平衡采用的是:( D )
A.踝关节模式
B.膝关节模式
C.髋关节模式
D.跨步动作
E.下肢稳定
3.依靠肌肉协调等长收缩维持平衡,保持一定的姿势,这种训练疗法为(A )
A.静态平衡训练法B.动态平衡训练法C.静态平衡训练法和态平衡训练法
D.以上都是E.以上都不是
(二)多项选择题:
第五节协调性功能训练
一、名词解释:
1.协调性训练:是让患者在意识控制下,训练其在神经系统中形成预编程序,自动的、多块肌肉协调运动的记忆印迹,从而使患者能够随意再现多块肌肉协调、主动运动形式的能力,而且比单块肌肉随意控制所产生的动作更迅速、更精确、更有力。
二、填空:
1.协调性训练要点是一定要完成具体的练习任务、单个动作练习和相关动作练习。
2.弗伦克尔训练法(Frenkel法)主要采取_卧位、坐位、立位、步行4种姿势对本体感觉消失所致的步态失调患者进行训练。
三、问答题:
1.简述协调性训练的注意事项。
答:①训练前,要求患者学会放松,减少紧张或恐惧心理(1分)。
如有肌肉痉挛,要先设法缓解。
②密切监控以防意外(1分),但又不能把患者固定牢,否则患者不能做出反应。
③一定要让患者有安全感,避免因害怕、紧张而诱发患者全身痉挛。
④对下肢运动失调的患者应特别注意防止跌倒。
(
⑤操作时切忌过分用力,以免引起兴奋的扩散,因为兴奋扩散往往会加重不协调。
⑥严格掌握运动量,过度疲劳不但影响训练的继续,而且使运动不协调加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