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民俗丧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烟台民俗丧葬
烟台的丧葬大体分为两大阶段:第一段是绵延几千年的土葬年代,这方面的礼仪很多,俗话说:喜事要请,丧事要到。
在农村本家族和亲戚知道了,谁家的人死了,第一时间到死者家里送纸钱,在长者的灵堂前行三拜九叩的大礼。
在死者家里帮忙干一些杂活,诸如,到外面亲戚家传丧、烧纸、打纸钱、记账、迎送客人、守灵等等,以示亲近,帮忙的多,丧主人的人缘好和家族大,主人家很有面子。
六十年代以前,烟台因为缺医少药,人的寿命很短。
常言道:人到七十古来稀。
那时人活到70岁已经很少了。
一般人在40岁以后,就准备好了寿合(即棺材),放在一个闲房子里,以备用急。
那时的寿合也是表示死者的身份的象征。
如果死者生前是做官的和大财主,寿合一般是楸木和柏木制做得,而且木头很厚,需要八个壮汉来抬。
那个年代,有身份的人死了,葬礼是十分隆重的。
常言道:看殡不怕殡大。
如果是冬天,有钱人可将遗体放个十天八日的,外面来送纸的都管吃管喝,请来和尚道士来念经作法事,出殡的时候,孝子贤孙披麻戴孝,本家本堂大队人马浩浩荡荡的,女儿、女婿们摆上多道路祭,旗锣伞扇,乐队齐奏,好不热闹。
那个年代,尤其是农村,文化生活贫乏,农闲时无所事事,碰上红白喜事,围观的人特别多,这也是近日的主要话题与新闻了。
六十年代,国家提倡火葬。
烟台是1966年7月份建成并投入试用的殡仪馆。
那个年代正是文化大革命破四旧,立四新的高潮。
旧的土葬礼仪被批判为牛鬼蛇神,即四旧。
在那个红色恐怖的年代里,死了人,必须从俭。
市里的人死了,拨个电话202是殡仪馆的讲明地址,
当时殡仪馆就一个上海产的汽油三轮汽车,车斗里装着一口铁棺材和一个押车的老头,就按地址去了。
当时的南郊还是沙土路,人们戏称地瓜垅路。
尤其是殡仪馆的车五华里以外,人们就知道拉尸的车又来了,那个时候最多烧两刀纸就完事了。
这个从俭的方式一过就是20年。
到87年以后,人们的生活渐好,复古的思潮开始在社会上升温了。
大操大办在社会上愈演愈烈。
现在的丧事,基本上还是继承着老的传统习惯,再加点新的创意,土洋结合,古为今用,怎么做,怎么有理吧。
有一句话是一语道破天机,这些事都是做给活人看的。
丧事办的千好万好,不如老家活着的时候,多多关照与孝顺老人好。
历史的名人与清官郑板桥曾任淮县县令,在任期间为淮县人民办了很多好事,曾被淮县人民所崇敬与称赞。
在离任时淮县人民曾十里相送,恳请县令临别赠言。
郑县令说道,诸位回家后对待二老,有对儿女的照顾一半,就足矣。
当时在场人们百思不解县令其意,有人甚至认为县令不够水平。
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人们认识到县令对人们的忠孝之心的要求之高,是常人难以达到,用现代社会的眼光看,孝敬父母之心有对儿女之心百分之一的人,就是现代的大孝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