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传读后感600字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东坡传读后感600字
苏东坡传读后感600字(精选13篇)
读完一本名著以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何不静下心来写写读后感呢?你想知道读后感怎么写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苏东坡传读后感600字(精选13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苏东坡传读后感600字1
一提到苏东坡,人们的脑海中就会浮现出一个可亲、可敬的小老头,仿佛他就是
自己身边的长辈一样。

苏东坡的诗词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豪放,有“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潇洒,有〃天涯何处无芳草〃的达观,有“十年生死两茫茫,不
思量,自难忘〃的痛楚,还有“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哲理,还有,那“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的千古绝唱。

他在文学方面的造诣,还有他的书法,他的画作,在当时也是无人能比。

就这么一个天才级的人物却是一生仕途坎坷,穷困潦倒,但依然自得其乐。

轼以他坦荡的胸怀,尽情的享受人生,不惧权贵;他敢于说:〃我做华堂上,不该麋鹿姿J他敢对天子说:"我岂犬马哉,从君求帷伞?〃,他敢于向帝王直言陈述:“苛政猛于虎。

水旱杀人,百倍于虎;人畏催欠,甚于干旱……是常有二十万余虎狼散在民间,百姓何由安生?〃
仕途的不顺,反而让他的才气显露出来,上天将他的一扇窗紧闭,也必将把他的才气之门流传千古,他即使被贬官,但是他依旧会用他的精神感动世间万物,王安石的变法原本是好的,但它没有将整个宋朝有一个转变,纵使苏东坡奋力反抗,遭到迫害,历史也会还给他一个光明的春天。

周国平评价苏东坡说:“读所东坡豪迈奔放的诗词文章,你简直想不到他有如此坎坷艰难的一生。

〃苏东坡人格中那豁达乐观的一面,他的诗文自然清新,奔放灵动,豪放不羁。

同时他也把这种豪放之风吹入了词中,大大扩宽了词的题材。

在“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英雄人物〃背后,是诗人广袤千里的豁达胸襟。

人生之中难免会有些风风雨雨,
当他遇到暗礁时,早已用阔达的胸襟将其粉碎,好一个旷古奇才。

苏东坡传读后感600字2
我读了《苏东坡传》这本书,这本书主要讲了苏东坡的童年到流放岁月的事。

我给你们说说我最喜欢的一章吧!我最喜欢《苏东坡传》第一卷第三章《童年与青年》。

《童年与青年》大体内容是以前的学生要把整本书背下来,背书时不仅要背书的内容、知识,连措辞也不可忽略。

读书刻苦的苏东坡把整本书都抄了一遍,而且书没加标点符号,要学生自己根据课文的意思加标点。

我觉的如果想学的知识有用,把它学透就可以了,没必要把整本书背下来,那个时代的教育方法有点不对,不过接下来几条我很赞同,学东西就要学透,不能半懂不懂,糊里糊涂的学过去。

而且最后一条我非常赞同:让学生自己加标点,这样能让学生更好地读懂书,读透书,更好的学以致用。

我还喜欢《王安石变法》这一章,这一章讲到王安石定了一条“青苗法〃,对穷人不利,而对朝廷很有利。

苏东坡为了不让老百姓受苦受难,他和司马光等人一起阻止王安石变法,更让皇帝禁用了这一法,苏东坡让老百姓受了益。

我觉得苏东坡很顾全大局,不仅顾着自己,还关照着老百姓,我很支持苏东坡这种顾全大局的品质。

同时我对王安石新定的法律很不赞同,为了让朝廷受益而不顾老百姓的安危。

苏东坡这个大江东去,浪涛不尽的千古风流人物会永远流传在人们中间。

苏东坡传读后感600字3
近日读了林语堂版的《苏东坡传》,不愧是语言大师,活现了一个更加真实、鲜活的苏东坡。

大师为大师写传,这点很吸引人。

中国自古以来评价一位文人,首先看的并非是成就的大小,而是人品道德的好坏,也就是他的人格。

一个品格低劣的文人,即使文字再富有才华,也终归无用。

所以,一个人的人格可以说是他的名气的骨干。

苏东坡所处的时代与现在已有千年之隔,而他的美名依然历代为人们所称颂,可谓家喻户晓。

他之所以如此,我想也与他的人格魅力不无关系。

苏东坡的人格虽然复杂多面,然而我认为也可以用“浩然之气〃四个字来概括。

所谓浩然正气,就是正大刚直之气,也就是人世间的正气。

苏东坡即具有此种“浩然之气〃,它致大致刚,激烈冲动,不可抑制,这种力量若辅以正义和真理,便在天地之间无所畏惧。

有一个家喻户晓的故事:一天饭后,苏东坡捧着肚子踱步,问道:“我肚子里藏些什么?〃侍儿们分别说,满腹都是文章,都是识见。

唯独他那个聪明美丽的侍妾朝云说:“学士一肚子不合时宜。

〃苏东坡捧腹大笑,连胜称是。

“不合时宜〃正是苏东坡那坚执性格的体现。

苏东坡坚执的性格集中表现在了他的宦海生涯之中,那是他性格中最坚硬的一部分,正如暴风雨中的海燕,暴风雨越是猛烈,他就越是要激越地怒吼,高傲地飞翔。

苏东坡传读后感600字4
最近读完《苏东坡传》后,颇有感慨,感觉已经没法再出现唐宋诗人词人那样的文人了。

写能够广为传颂具有历史传承意义的古体诗词需要经典积累,需要读经,需要从几岁开始二十岁之前就熟读《诗经》《楚辞》以降的古代经典著作,这在今天的中国人来说,基本不可能,没有人能做到这一点。

至少从清朝末期开始,中国就基本没出现过值得一提的诗词大家。

现在别看电视上喜马拉雅听上的那些明星学者侃侃而谈诗词,他们只能评而已,让他们写一首古体诗词,结果可能就是惨不忍睹了!现代中国人肯定也有尝试写古体诗词的,但基本上都最终只是〃打油诗〃的水平!
人们也许认为,我们中国中国人要与时俱进,不应拘泥于古体诗和文言文,现代诗不也不错吗?实际上,本人对汪曾祺这些现代诗人写的现代诗一点兴趣也没有,也许仓央嘉措的"现代〃诗有点意思,只不过有点疑惑,仓央嘉措的诗是不是从藏语翻译成汉语的呢?我倒希望他是用汉语写的。

苏东坡的确是中国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文学家诗词大家,没有人能够超越他。

这种人可遇不可求,再说唐宋的诗词文人把能写的都写掉了,能够引的经典都引掉了,现代人想写一首不错的古体诗词真的很难,但是我还是希望现代中国也能够出一些能够传承中
国文化精髓的诗词大家。

苏东坡传读后感600字5
《苏东坡传》这本书是一个朋友推荐我看的,我是很少看传纪的,刚开始我真的是看不下去,两次看着看着就睡着了,慢慢的看,直到看到王安石那里,我才慢慢走近了这本书。

这本书从多个角度描写了东坡先生的一生,有家庭,朋友,政治甚至人民。

林语堂先生用苏东坡的诙谐乐观的心态来描写苏东坡的一生,但东坡的一生的确坎坷曲折,我羡慕他的这种面对世界的心态,他直言不讳,他无论身处何地都结交很多朋友。

他活的很快乐。

其实在这之前我对宋朝是没多大感想的,现在我虽然觉得党派之争依然很可恶,他们的官员并没有明朝的那样可爱,可是那几个皇太后,和那些坚持己见,为国效力的官员真的很让我感动。

看了这么久,从刚开始对王安石的痛恨,到最后也觉得他也是在为国服务,只是他太刚愎自用了。

苏东坡的豪迈,苏东坡的乐观诙谐,苏东坡的嘲讽,苏东坡的坚持,苏东坡的真挚,都在林语堂先生下还原了。

我看到了一个诗人的苏东坡,一个画家,书法家的苏东坡,一个体贴民情的苏东坡,一个脾气暴躁,而又逻辑清晰,才思敏捷的苏东坡。

他是古今难见的奇才,也是个有喜怒哀乐的凡人。

感谢林语堂先生,让我看见了一个真实的苏东坡。

苏东坡传读后感600字6
关于苏东坡,也就是苏轼,我们都不陌生,他的文章诗词在课本上都学过,而且据说美食“东坡肉〃是他研制出来的。

总的来说,他的大名,是如雷贯耳的。

翻开林语堂写的《苏东坡传》,对于里面介绍的苏东坡的童年生活,我非常有感悟。

书中提到,苏东坡出生在一个小康家庭中。

父亲苏洵年轻时也不爱读书,后来看到哥哥考到功名,受到影响,就开始决定认真读书了。

刚好苏东坡的出生,让苏洵就萌生了一种和儿子一起陪伴式读书的想法。

他教导苏东坡朗读,自己在一旁听,也能受益,父子算是共同学习与成长。

而苏东坡
的母亲对他的品行教育也起到了十分关键的引导。

她给小苏东坡读故事,引导他像古人中的圣贤一样正直,勇敢。

后来在对待王安石事件中,他能客观地看待王安石的成就,没有把当初被贬的私人情绪带到公事上的判断中。

还有苏东坡的爷爷,他的豁达的性格,让从小与他生活的苏东坡长大后也是一种怡然积极乐观的性格,在事业上的起起落落,让他能够有既来之,则安之的心态。

通过了解苏东坡小时候的成长故事,也让我更加明白一个原生家庭对孩子教育的重要性。

苏东坡传读后感600字7
我很敬仰苏东坡,因为他乐观豁达的性格。

“成也其诗,败也其诗。

〃用在苏东坡身上在也合适本、不过了。

“乌台诗案〃让我不禁感叹:“天才往往是被人嫉妒的,要不是苏东坡太有才华,锋芒太露,原来与他为友的人也不会转而排挤他,他也不会落的N次被贬到外地去。

好在苏东坡是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他没有郁郁寡欢,而是随遇而安。

在密州,他写出了公认为最好的中秋词《水调歌头》,那动人的词句和奇美的意境至今长盛不衰而在他晚年生出之地一一岭南蛮荒之地。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常坐岭南人〃也正是苏东坡明朗豁达的心境的.写照。

我敬佩苏东坡的才华、乐观、豁达的性格和他的浩然之气,苏东坡虽然死了,但他的诗词、他的精神却永远活在了人们心中。

正如林语堂所说:“苏东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

但他留给我们的是他心灵的喜悦,是他思想的快乐,这才是万古不朽的。

苏东坡的浩然之气,也将入他的诗词一样永留千古。

苏东坡传读后感600字8
《苏东坡传》的作者林语堂,也是我一向十分喜爱的作家之一。

他在《京华烟云》里塑造的姚思安和姚木兰这对父女,也是中华文化中道家思想的践行者。

在传记中,林语堂对苏东坡给予了无上的赞誉。

作为一个喜欢苏东坡的读者,读到这样的书,自然如遇知己。

可是也正是由于他对
苏东坡的欣赏,所以对当时另一位政治名人王安石,书中散发出强烈的厌恶感。

甚至将一篇攻击王安石的伪作《辩奸论》算在苏东坡的父亲苏辙身上,连王安石的怪癖性格,也都成了他做作以博取名声的罪名。

我对王安石的认识是模糊不清的。

但对于改革者,无论其最终结果如何,我都认为,至少他是时代的勇者。

可是,我很佩服苏东坡。

第一是因为他为人十分乐观。

他经常被贬到这贬到那,但他从来没有一次愁眉苦脸过,总是以乐观的心态去应对每一个人。

第二是因为他作诗根本不用去苦心收集资料,只要遇到一点小事,他都能挥笔写出一首诗来。

并且他的诗永远是那么清新。

同时我也异常同情他。

一个人被贬到一个又一个地方,这一刻不明白下一刻的命运。

就连最终死也是死在被贬的路上。

可真够可怜的。

苏东坡传读后感600字9
从小就读苏东坡的诗,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忧愁,大江东去浪涛尽的气势无不流露出诗人的豪迈奔放。

可我对苏东坡的了解甚少,直至读了林语堂笔下的《苏东坡传》,才知道苏东坡原来是千古奇人。

苏东坡既是虔诚的哲人,又是仁厚的长者,他始终富有青春活力。

苏东坡的背后,几度升迁的辛酸只有他自己品尝。

他一生为官,一生清廉,与大政治家王安石斗智斗法。

他热爱生活,在美食方面留下了东坡肉东坡壶以传后世。

东坡情感丰富,对其亡妻寄以青丝,在《朝云墓志铭》和《悼朝云》一诗中表达了自己的伤痛。

苏东坡是刚直的,尽管有过数次因诗而被捕受审,但他仍不改犀利的词风。

他写诗讽刺群鸟未可辨雌雄,后又写犹诵卖青春对官场荣耀表示鄙夷。

他知己无数,兄弟情深,苏东坡又是幸福的。

苏东坡有一身浩然之气,王安石变法出现了种种弊端,苏东坡写出了上神宗皇帝万言书,包括他自己的政治哲学,也表现出他个人的气质与风格,机智学问与大无畏精神。

苏东坡反对变法失败被贬至杭州,他远离了尘世的喧嚣,回归与清纯与空灵。

他习惯了淡泊,他明白了如何应对困难。

苏东坡具备至大至刚的浩然之气,超凡脱俗,刚正不阿,坦坦荡荡,使他任何环境中处之泰然,宠辱不惊。

苏东坡的一生坎坷,但也是豁达的一生。

身处逆境也不觉痛苦,脚踏荆棘也不觉悲凉,始终保持乐观,像他的诗词一样千载有余情。

细读大江东去浪淘尽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原来这些都是苏东坡乐观的态度和别样的人生哲理。

苏东坡传读后感600字10
接连三天,阅读《苏东坡传》。

印象中,这是一本失而复得的书。

还是刚毕业时,爱书的当时还读中学的兄弟买了这本书,送给了我。

而当时,恰好有同学到家玩。

于是,在同样爱书的我这里借书阅读,似乎也成了她进步的表现。

于是,每想起那同学,《苏东坡传》也就条件反射般地在眼前。

好几次与她聚首,没有说起那本书。

但苏东坡情节,还是时时影响着我。

《苏东坡传》,能够了解宋朝那个朝代历史的书,能够找到那个朝代许多智者,知道他们许多事情的书,一位大家写的不朽的书。

苏东坡还有一段流放岁月,最远到过当今海南。

当时的海南可不是经济特区,而是一个鸟不生蛋的荒岛,极为落后。

可他丝毫没有怨言,俨然是个〃乐天派〃。

虽然苦,却也落得个清闲,“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文学家们这样评价苏东坡:
“善谈吐,游踪甚广。

天生聪慧,对佛理一触即通。

〃一一林语堂
“尤其不可及者,天生健笔一枝,爽如哀梨,快为并剪,有必达之隐,无难显之情。

〃一一赵翼
“三代以下诗人,无过屈子、渊明、子美、子瞻者。

此四子者,若无文学之天才,其人格亦自足千古。

故无高尚伟大之人格,而有高尚伟大之文章者,殆未有之也〃一一王国维
“以诗书礼乐之教转化其风俗,变化其人心,听书声之琅琅,弦歌四起,不独'千山动鳞甲,万谷酣笙钟',辟南荒之诗境也。

〃一一王国宪
“苏轼之诗,其境界皆开辟古今之所未有,天地万物,嬉笑怒骂,无不鼓舞于笔端。

〃一一燮星期
苏东坡传读后感600字11
在孩提时候就知道苏东坡,不过,真正认识苏东坡是读了《苏东坡传》之后。

做为诗人,“大江东去浪淘尽〃他文采飞扬,谈笑风生;作为官吏,“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他嫉恶如仇,爱民如子;作为苏轼,“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他乐观豁达,清逸旷远。

苏东坡的一生,命运坎坷,仕途崎岖。

但这不能阻碍他。

王安石得势,几乎所有忠良贤能之士都弃官而去。

苏东坡在连上三书之后不出预料的被贬,但他绝不因此退缩他将新政的不满与缺陷诉诸笔端去因此得罪了当权的群小,遭到逮捕,险些丧命。

但他说:“若遇饭中有蝇,仍需吐出。

〃于是群小继续对他进行迫害。

在接下来的时间里,他屡遭贬嫡。

可是那些群小自认可打倒苏东坡的措施却没使那些小人达到目的。

苏东坡管理之处政通人和,他颇受百姓爱戴。

他处处为百姓着想。

练习瑜伽,研究佛道,与高洁之士相交,访山水,与高僧相研佛道。

林语堂笔下这样评价这位文坛巨子:“苏东坡始终富有青春活力。

他虽然饱经忧患拂逆,他的人性更趋温厚和厚道,并没变成尖酸刻薄。


如林语堂先生所言,苏东坡"像一阵清风过了一生〃。

苏东坡一生清贫但一世为人坦荡。

回看那些群小即使能保自己一世荣华富贵却也不可能有苏东坡半分的安逸。

他们的生活充斥着算计与仇恨。

其实所谓权力,所谓地位不过过眼烟云,转眼不见,又何必太为权财所困,落得一世骂名。

在《苏东坡传》的序中,林语堂先生写到“我写《苏东坡传》并没有什么特别的理由,只是以此为乐而已〃,如果林语堂先生写苏东坡传是以此为乐,那么读《苏东坡传》也是一种快乐。

可以从字里行间读出人物的个性,品尝人物的喜怒哀乐,并从他的事迹中受到可收益一生的启示。

苏东坡传读后感600字12
记得林语堂对苏轼的作品有一句评价:“他的作品之中,流露出他的本性,亦庄亦谐,虽需视情况之所宜而异其趣,然而莫不真笃而诚恳,完全发乎内心。

〃大异其趣指的是同一个人在不同时期对同一事物的看法不同,他备受喜欢的很大一个原因是诚恳,对待自己很诚恳,所以作品写得也很真实,尽管受了“乌台诗案〃的影响,避讳一些,不过他还是很能直接面对自己,所以遒健朴茂。

读完这本书,对于苏东坡的人生并没有一个系统的时间轴,感觉只是一堆耳熟能详的事件串在一起,看起来热闹,所组成的。

虽然陈词泛滥,也有几句话能够牵住我的心,在“瑜伽与炼丹〃这一章的最后一句,说到:〃蚂蚁爬上了一个磨盘,以为这块巨大的石头是稳如泰山的,哪知道又开始转动了。

〃很巧妙的表述了命运对苏轼的嘲弄,好不容易归到红尘世俗,快要修炼成仙,又被卷进命运的漩涡。

还是不得不称赞林老的智慧与才气。

苏轼的政治理想和文章都是相匹配的,澄明,深湛。

苏轼这个人不复杂,单枪匹马走在自己的独木桥上,有着远大报复也能安于世俗,正因如此,所以他的文章才会更加有意味,作者赋予它们的意义在于背景,更在于作者的内心,文人写东西说是给自己看,那是日记,可文章就是给外人看,要证明自己,自己的报复也好,还是清白。

所以就会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美好祝愿,有"夜阑风静毅纹平,小舟从此过,江海寄余生”的洒脱超凡,有“腐鼠何劳吓,高鸿本自冥。

颠狂不用唤,酒尽渐须醒。

〃的自持己见,有“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的深情悲凉,有〃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拣尽寒枝不可栖,寂寞沙洲冷。

〃的清高卓绝……
苏东坡传读后感600字13
我是怀着与两位天才对话的欣喜之情,来阅读《苏东坡传》的。

苏的才华,自不必浅学评价了,至于〃脚踏东西文化,心平宇宙文章的林语堂其名也早已贯天下、垂青史,更不消多言。

给古人做的传记,我以前也读过几本,然而大都工于学术,读起来如同面对戴着瓶底厚眼镜的老学究,压抑之余,兴味寡然。

比如有梁启超先生著,叫做《王荆公传》的,叫浅学很是自愧于学而不精,乃至搔首弄姿,汗如雨下,大有与字典同归于尽的冲动。

和理解最遥远的距离是仰慕,想必林语堂先生是深晓此理的。

所以他才会用一种介绍朋友的语气,以有那么点英雄惜英雄的心情为子瞻作传吧。

托了老外的福,这书里是见不到〃之乎者也〃一类了。

我们也应此得见一个有血有肉的东坡居士形象。

这一点,怕是前无古人的吧。

在静寂的夜晚,我聆听着苏子的脚步声,和他一起走遍中国大半个中国,与他一道为这片土地上的农民疾呼。

在苏看来,贬谪实在只是换个地方,他的责任实在一分未减。

他见不得大宋农民在丰收的日子也必须举家逃荒,流离失所,所以只能大声疾呼。

后人谈苏轼,多敬佩他的旷达,却不知这份旷达只用以面对他自己的苦难,对他人的苦难,苏大多是流下同情的泪水。

苏的名声是伴着他的贬谪越传越远,越传越大了。

他在詹洲的文章,竟不需几月就能传到京师,成为得势者喉中颐住的鱼骨。

于是一贬再贬、越贬越远,便成了苏人生的常态。

“你啊,满肚子不合时宜。

〃侍妾朝云竟是这样聪慧,一语道破苏的宿命。

但我想,这句玩笑话必是含泪说的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