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服中药护理PPT课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解表药---- 辛温解表药 (治疗风寒表证) 用量 (g) 3~10
3~10 3~10 3~10 3~10 2~5
药名 麻黄 桂枝 荆芥 防风 紫苏 葱白
性味 辛微苦温 辛甘温 辛温 辛甘微温 辛苦温 辛温
功效 发散风寒 宣肺平喘, 利水 发汗解肌 温经通络 祛风解表 透疹 止血 祛风解表 除湿止痛, 止痉 散寒祛风 胜湿止痛 散寒通阳 发汗解表
血余 碳 藕节 三七 艾叶 槐花 白茅 根 灶心 土
苦微寒
甘寒 辛微温
凉血止血清热利尿
温中止血止呕止泻
(九)活血化瘀药与护理 1.易耗血动血,慎用 2.注意药物的毒副作用,定期检查肝功能 3.饭后服,多配健胃药同用
4.配合饮食,宜温通类膳食,忌滋腻和生冷
活血祛瘀类药 药名 丹参 桃仁 红花 川芎 穿山甲 五灵脂 水蛭 莪术 益母草 性味 苦微寒 辛苦平 辛微温 辛温 咸微寒 咸温 辛苦平 辛苦温 辛苦微寒 功效 活血祛瘀水肿安神 活血祛瘀润肠通便 活血祛瘀通经 活血行气祛风止痛 通经下乳散结排脓 散瘀止痛 破血逐瘀消积 破血祛瘀行气止痛 活血祛瘀利尿消肿 活血理气止痛凉血清 心 活血通经下乳 应用 瘀血引起月经不调;冠心 病;脉管炎;不寐;痈肿 瘀血;肠痈;肺痈;便秘 瘀血引起月经不调 痛经 症瘕 血瘀气滞;月经不调;头 痛;风湿痹证 经闭:乳汁不下;痈疽; 症瘕 血瘀疼痛 痛经 产后恶露 不下 症瘕痞块 瘀血经闭 跌打 损伤 经闭腹痛;气滞;食积; 肿瘤 月经不调 经闭 痛经 小便 不利 肝气郁滞 瘀血内阻 痛经 癫狂 痛经;经闭;乳汁不下 用量 (g) 3~15
用量g 6~10 10~20 3~10 3~10
辛甘苦微寒 辛凉 苦辛凉
柴胡
蝉蜕 牛蒡 根
苦微辛微寒 甘寒
寒热往来;肝气郁结;内 脏下垂
内脏下垂;疮疡;牙痛 咽喉肿痛;麻疹不畅
3~10
3~6 3~10
苦寒
(三)泻下类药的护理 1.注意用药时间 2.易伤脾胃,得泻即止 3.辨证配合饮食,泻后用稀粥调理 4.观察泻下大便的色
6~1
砂仁
辛温
湿浊困脾;脾胃气滞;脾 化湿行气 温中止呕 胃虚寒呕吐;胎动不安 止泻 安胎
5~1
(五)温里类药与护理 1.注意三因制宜
2.注意药物的特殊煎煮,如肉桂后下,附子先煎
3.热证\假寒真热者慎用或忌用 4.注意病情观察
5.配合饮食,宜用温补膳食,忌生冷
6.注意病室温度及病人的保暖
温理类药
平喘药:发作前1-2小时服
2、服药的量:200-250毫升 短时间内连续给予较大剂量的汤药,称为连服 一天的药量分少量多次服用,称为频服
3、服药的温度:温服
治寒证的药:热服 治寒证的药:喜冷饮的可凉服
4、服药的方法:
中药用温水或白酒、糖水等液体调成糊状称为调服 中成药用温开水称送服;祛寒药用姜汁称调服; 祛风湿药用黄酒称调服。
平肝熄风清肝明 目 平肝熄风通络止 痛 熄风止痉化痰止 痛 清热熄风平喘通 经 熄风止痉通络止 痛
肝阳上亢;温病神昏;惊痫 肝风头痛;惊痫抽搐;痹证 痰热惊痫抽搐;风热头痛目赤 高热抽搐;肺热痰喘;湿热痹
惊风;中风;破伤风;疮疡肿毒 阴虚阳亢;瘰疬痰核;虚汗;遗精
牡蛎
咸微寒
平肝潜阳软坚固 涩
15~ 30
药名 桑叶 菊花 薄荷 葛根
性味 甘苦寒
功效 疏散风热清肝明目 疏散风热平肝明目 疏散风热;清头目利 咽喉透疹 解肌退热透疹生津 和解泄热疏肝升阳 疏散风热明目透疹止 痒止痉 疏散风热;透疹;利 咽
应用 头痛咳咳嗽;目赤肿痛 肝热目赤;头晕头痛; 头痛咽喉肿痛疹出不透 头项痛;腹泻;消渴;疹 出不畅
(四)祛湿类药物与护理 1.多辛温香燥,易耗伤阴血 2.对胃肠有刺激,饭后服 3.长期服药者防止蓄积中毒 4.芳香化湿药不宜久煎,注意观察舌苔变化
5.淡渗利湿药利尿消肿,注意尿量 水肿的观察
6.配合饮食,宜利湿清淡,忌生冷油腻
祛风湿类药
药名
性味
功效
应用
用量 (g)
白花蛇
甘咸温。 有毒
祛风通络定惊止痛
(十二)开窍类要与护理
1.药性辛香走窜,能耗伤正气,为治标之品,只能 暂服,不能过量 2.温水送服,不宜加热 3.元气大脱者忌用
开窍类药
药名 性味 功效 应用 用量 (g) 0.03~ 0.15
麝香
辛温
开窍辟秽活血散结催生 下胎
邪入心包;痰厥;瘀血;气 厥;疮疡肿毒;胎死不下


汤剂 散剂 丸剂 膏剂 丹剂 胶囊剂 片剂 中药配方颗粒 口服液 糖浆剂





中药注射剂 滴丸剂 茶剂 冲剂 气雾剂 膜剂 锭剂 酒剂 线条剂
(二)中药给药规则
1、服药时间:无论饭前饭后均相隔1小时 饭前:驱虫药、攻下药、滋补药等 饭后:抗风湿药、消导药、平肝熄风、化痰 止咳药、活血驱瘀药等 睡前:安神药睡前30分-1小时、缓泻药、涩 精止遗药,驱虫药等
口服中药护理
教学内容
1 2 3 4 5 6
中药剂型
中药给药规则 不同药类的不同护理 服药温度
特殊送服方法
服药禁忌
2
一 、 中药剂型
1
概述 常用剂型
2
3
中药剂型——概述

中药剂型的概念:指方药经过加工配制成 的制剂形式。
传统剂型

剂型的种类
现代剂型
中药剂型——常用剂型

消导类药
药名
性味
功效
应用 食积不化;结石;遗尿;遗 精 米面食积;断乳用 米面食积;脾虚纳呆
用量 (g) 3~9 10~ 15 10~ 15
鸡内 金 麦芽 谷芽
甘平 甘平 苦平
消食积止遗尿化结石 消食回乳 消食健脾胃
神曲 山楂
莱菔 子
苦辛温 酸甘微温
辛甘平
消食健胃 消食健胃活血化瘀
消食除胀祛痰降气
总之,影响中药起效时间常见的因素包括病人的体质、 所患的疾病、用药的剂量等。
5.服药期间特别观察
汗出 大便 小便 腹痛 舌苔脉象等
二、不同药类的不同护理
(一)解表类药服法
1.辨清寒热 2.煎药时间不宜长 3.注意观察出汗情况 4.病室环境适宜,防止汗出当风 5.诱疹药观察出疹情况 6.高热者不宜冷敷
2~4
2~5 3~9
辛甘大热 辛热
(六)理气类药与护理 1.注意药物的特殊煎煮 2.血虚阴虚慎用 3.配合饮食,宜温通类食物.忌生冷 4.配合情志护理
理气类药 药名 枳实 陈皮 荔枝 核 佛手 玫瑰 花 薤白 柿蒂 性味 苦辛微酸微 温 辛苦温 辛微苦温 辛苦温 甘微苦温 辛苦温 苦涩平 功效 行气化痰散结消痞 理气化痰降逆止呕 行气散结,散寒止痛 应用 脾胃气滞;痰浊停滞;腹 痛便秘 脾胃气滞;痰湿咳嗽;呕 吐 疝气痛;痛经;产后腹痛
温化寒痰药
药名 性味 功效 应用 用量 (g) 5~10
半夏 天南 星 白附 子 旋覆 花 皂夹
辛温 有毒
燥湿化痰降逆止呕
咳嗽气逆;寒饮呕吐;梅核 气 顽痰咳嗽;风痰眩晕;肿瘤
苦辛温 有毒
辛甘大温
燥湿化痰祛风止痉
5~10
燥湿化痰祛风止痉
风痰壅盛;淋巴结核
3~5
苦辛咸微温
消痰行水降气止呕
寒痰咳喘;噫气;呕吐
利水消肿 利湿退黄
利水消肿 利水通淋,下乳润 肠 利水通淋 清心除烦 清热利湿,利胆退 黄 除湿退黄,利水通 淋,解毒消肿
30-60
15-30 10-15
甘淡微寒
苦 微寒 甘淡微寒
1.52.5
10-30 3060
芳香化湿类药
药名
性味
功效
应用
用量 (g)
藿香
辛微温
芳香化湿止呕解暑
湿浊内阻;脾胃气滞;呕 吐;中暑
泻热导滞通便利水 润肠通便滋养补虚 润肠通便利水消肿 润肠通便润肺止咳 泻水逐饮破积通便 泻水逐饮消中散结
甘苦寒
甘平 苦苦平 苦平 苦寒。有 毒 苦寒。有 毒
实热内结便秘;瘀血腹痛; 3~12 黄疸 实热便秘;咽痛;口疮; 10~15 目赤 3~6 实热便秘;水肿膨胀 肠燥便秘;血亏津枯便结 肠燥便秘;水肿 肠燥便秘;肺燥咳嗽 胸腹积水;热结便秘 胸腹积水;痰饮;疮肿; 瘰疬 9~30 3~12 15~30 0.5~1 1.5~3
3~10
辛温
祛痰开窍
顽痰咳喘;猝然昏厥
1.5~5
清热化痰类药 药名 性味 功效 应用 用量 (g)
桔梗
苦辛平
宣肺祛痰利咽排脓
咳嗽痰多;咽 喉肿痛;肺 痈 咳嗽痰多;久 咳阴虚;瘰 疬;痰核
6~10
贝母
苦甘微寒
化痰止咳清热散结
6~10
枇杷 叶
苦微寒
化痰止咳和胃降逆
风热咳嗽;胃热呕吐
9~12
海藻
苦咸寒
食积不化 乳肉食积;腹泻:产后腹痛
食积气积;咳逆上气
10~ 15 10~ 15
6~12
(八)止血类药物与护理 1.注意观察病情,中病即止
2.凉血止血和收敛止血久用会恋邪留瘀
3.饮食配合,忌辛辣刺激食物和饮料
止血类药 药名 性味 苦涩平 甘涩平 甘微苦温 苦辛温 功效 收敛止血 收敛止血 散瘀止血消肿定痛 温经止血散寒止痛 凉血止血降压 应用 衄血;咯血;便血;崩漏 各种出血 血瘀阳血;跌打损伤;疮 疡 寒湿带下;月经不调;崩 漏;胎漏 各种出血证;高血压 血热妄行;热淋;水肿; 黄疸 脾胃虚寒;呕吐;久泻; 脾虚失血 用量 (g) 5~15 10~ 30 1.5~3 3~9 10~15 15~ 30 15~ 30
痰壅气逆咳喘;胸膈胀闷; 5~10 便秘
(十一)平肝熄风药与护理 1注意药物的特殊用法和毒副作用 2.饭后服用,饮食忌生冷和硬固 3.注意病人的安全保护
平肝熄风药
药名
性味
功效
应用
用量 (g) 1~3 3~9 3~10 5~15 2~3
羚羊角 天麻 僵蚕 地龙 全蝎
咸寒 苦平 咸辛平 咸寒 辛平。有 毒
用量 (g)
3~9 3~9
10-15 3-10 3-6
疏肝解郁,理气和中, 肝气郁结;脾胃气滞;痰 燥湿化痰 多胸闷 行气解郁,活血止痛 通阳散结,行气导滞 降气止呃 肝胃气痛,月经不调
胸痹证;脘腹胀痛,泻痢。 5-10 呃逆证 6-10
(七)消导类与护理 1.宜饭后服
2.体虚者不用
3.注意情志护理 4.配合饮食,宜用平补膳食,忌生冷硬固食物
清化热痰软坚利水
瘿瘤;瘰疬;脚气;水肿
10~15
昆布
咸寒
清化热痰软坚利水
瘿瘤;瘰疬;疟母
10~15
止咳平喘药
药名
性味
功效
应用
用量 (g)
苦杏 仁
苦微温
止咳平喘润肠通便
咳喘;肠燥便秘
3~9
甜杏 仁

止咳润肺
虚劳咳喘
5~10
白果
甘苦涩平, 有毒 辛温
敛肺定喘 止带
缩尿
哮喘痰多
带下
5~10
苏子
止咳平喘润肠通便
风湿顽痹;头风;破伤风
1~3
桑枝
苦平
祛风通络
风湿肢节痛麻木拘挛
9~15
桑寄生
苦甘平
祛风通络养血安胎
风湿痹痛;肾虚腰痛;胎动 不安
9~15
丝瓜络
甘平
祛风通络 解毒化痰
风湿痹痛;乳痈
6-10
利水渗湿类药 药名 茯苓 薏苡 仁 冬瓜 皮 玉米 须 葫芦 冬葵 子 灯心 草 茵陈 金钱 草 性味 甘淡平 甘淡微寒 甘寒 甘平 甘平 甘寒 功效 健脾利水 宁心安神 健脾利水舒筋除痹 清热排脓 利水消肿 应用 脾虚水肿腹胀;心悸失眠 水肿;风湿痹痛;肺痈; 肠痈 水肿,小便不利 水肿,小便不利,湿热黄 疸 水肿 水肿 ,淋证 ,通乳消胀 淋证 ,失眠 黄疸 ,湿疮 黄疸 淋证 肿毒 用量 (g) 6~18 9~30 15-30
5.用逐水药注意体重和腹围
(三)泻下类药的护理 1.注意用药时间 2.易伤脾胃,得泻即止 3.辨证配合饮食,泻后用稀粥调理 4.观察泻下大便的色
5.用逐水药注意体重和腹围
泻下类药
药名
大黄
性味
苦寒 咸苦大寒
功效
攻积导滞泻火凉血逐 瘀通经
应用
用量 (g)
芒硝
番泻叶 火麻仁 郁李仁 蜂蜜 甘遂 大戟
软坚泻下清热泄火
应用 表实证,咳喘;风水; 表虚证;风湿;痛经;胸 痹 疹出不透;失血 风寒湿痹;破伤风 风寒湿痹 解鱼蟹毒 阴寒腹痛;寒凝之尿闭
白芷
生姜
辛温
辛微温
祛风解表 化湿止带, 排脓
散寒解表 温中止呕
带下;疮疡肿痛
胃寒呕吐 ;虚寒腹痛 解半夏 天南星 鱼蟹毒
3~10
3~10
解表药----辛凉解表药 (治疗风热表证 )
6~10
6~10 3~10 3~10
3~10
5~10 3~10 10~ 15 6~10 6~10
郁金
王不留 行
辛苦寒
苦平
(十)化痰止咳平喘药与护理1.注意药物的毒副作用,中病即止
2.饭后温服,注意观察病情 3.配合饮食,多饮水,宜清淡饮食,忌生冷、过甜、 过咸或辛辣刺激性食物
4.平喘药尽量在发作前2小时服用。
药名
性味
功效
应用
用量 (g) 3~6
小茴香 花椒
辛温 辛热
散寒止痛 理气和中 温中止痛 止呕 杀虫 呕 止
寒疝;睾丸坠痛;痛经 寒性吐泻;虫积腹痛 妇女阴痒
3~10
胡椒
肉桂 干姜
辛热
温中止痛 下气消痰
温中补阳散寒止痛 温中祛寒回阳通脉温肺化 饮
胃寒脘腹疼痛;吐泻; 癫痫;开胃
肾阳不足;寒痹;脾胃 虚寒 亡阳厥逆;肺寒咳嗽; 脾胃虚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