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我市农家旅游的思考与对策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发展我市农家旅游的思考与对策
随着旅游业的迅猛发展,“返璞归真,回归自然”已成为现代旅游业发展的主旋律,过惯了都市生活的城市居民越
来越渴望能够回归自然、享受清新的田园风光和淳朴的乡村风情。

而我市具有多民族特色和悠久的农业生产历史,乡村面积广,有着丰富的农业资源和独特的田园风光,以及淳朴的风土民情和乡风民俗。

因此,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发展我市乡村农家旅游业,实现“旅游兴市”发展目标,势在必行。

一、发展乡村农家旅游的必要性
1.城市居民回归自然的身心要求。

当前工业化的日益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类的生活环境在不断“钢筋混凝土化”,一些大城市,都面临着阳光、蓝天、青草、绿地正在被成堆的垃圾、肮脏的污水、高大的建筑所吞噬,人口高密度集聚,交通拥挤,住宅匮乏的“城市综合症”。

面对着城市越来越远离大自然,充满生机的自然环境正在蜕变成片片钢筋水泥
堆砌起来的“沙漠”,越来越多的城市人中感到烦躁和压抑,希望能到大自然中去放松一下,呼吸一下新鲜空气。

乡村旅游的淳朴、悠闲、恬静的特征正好吻合了城市人这种“回归自然”的心态,我市有大面积的乡村,到处是一片风景秀丽的青
山绿水,并蕴藏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为发展乡村农家旅游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和环境。

2.“双休日”闲暇时间的保证。

1995年5月以来,我国实行了五天工作日,“双休日”的实行,使城市休闲文化更有了时间上的制度性保证,加之随居民消费水平的逐渐提高,因此“乡村农家旅游”很容易成为双休日人们休闲旅游的一种时尚。

3.农民强烈的致富欲是推动其发展的内动力。

把发展思路拓展到人与土地和谐共存更广阔的背景之中,正好契合了长期以来农民渴望脱贫致富的愿望,农民要致富已成为时代最强音,也成为了“乡村农家旅游”发展的强大内动力。

因此,乡村农家旅游不仅是新农村的经济增长点,而且在解决“三农”问题中具有重要意义。

二、我市发展乡村旅游存在的问题
我市“乡村农家旅游”通过多年的发展,至今具备一定的基础。

但因多方面原因还存在不少问题,结合实际提出了以下相应的对策,以作探讨。

(一)存在的问题
1.缺乏统一规划管理
从旅游规划来看,大多数乡村农家旅游的开发缺乏专项
规划,呈现无序经营,遍地开花的状态。

从管理角度,虽然全市一些地方乡村农家旅游的发展已引起政府的重视,但大多数地区仍处在经营理念低下、片面追求利润而导致的低价格恶性竞争局面;且由于盲目的简单模仿,不少地区出现建筑风格相似、经营项目以及管理方式的相互抄袭的商业浅层状态,严重影响乡村农家旅游的发展前景。

2.旅游产品单一
虽然按照资源依托的不同,而开发出突出特色的经营类型,但大多乡村农家旅游提供的服务几乎相同,如吃农家饭、农园观光、赏花采果、棋牌麻将、钓鱼、坐筏漂流等。

旅游产品单一,未形成系列,缺乏对当地自然资源和民俗文化内涵的深入挖掘,策划包装不力,宣传促销乏术,使得一些旅游点虽能兴盛一时,但由于旅游开发的短视行为、诸种设计类型趋同、千篇一律的活动模式,而导致文化延续出现断层,使游客日久生厌,开发效益下降,不断衰落,影响乡村农家旅游发展的后劲。

3.乡土文化的城市化加剧
旅游业是一种顾客直接来到产品产地的产业,乡村农家旅游发展促进了城乡间的文化的交流,促进了农村的“观念城市化”,带动了乡村文化的进步。

市场导向的迎合性,随之而来的是乡土文化的城市化加剧,城市发达的经济孕育产生的强势文化对经济欠发达的乡村农家旅游区的弱势文化的冲
击,城市游客的大量进入使乡村的弱势文化向城市的强势文化靠拢,而致使古雅的地方文化资源弱化,渐失本真。

4.经营水平参差不齐
由于经营水平的差异,我市乡村农家旅游效益差别也很大。

乡村农家旅游竞争的加剧,城市人口租地经营的比重在逐年增大,所经营的乡村农家旅游大多上规模、上档次,经营收入也较高。

作为本地化的农户业主经营的乡村农家旅游中,规模较小、档次低,效益不高。

三、发展我市乡村旅游的对策
我市的乡村农家旅游发展要充分体现出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进行全方位,多层次、具有区域农业经济特点的开发,采取有效和有针对性的措施,使乡村农家旅游有序、规范、健康的发展起来,真正达到推动区域农业经济发展的目的。

1.科学管理,合理整合资源
我市有众多的乡村旅游地,必须根据区域类型和交通条件,科学规划,统一布局,有选择的重点开发和创新开发,避免相互模仿,重复开发。

在布局时要以保护资源,发展生产为前提,不能破坏田园风光、污染环境。

要合理规划整合资源,根据当地的自然、经济、社会条件,考虑到市场需求状况,选好目标市场,因地制宜,开展乡村农家旅游总体规划,在项目建设
上,避免盲目重复建设,要建设具有当地特色的旅游基地。

2.特色分工,分类管理
改变现有的大众化发展模式,转向特色化发展,根据不同地域的区位条件、农业与民俗文化资源而分出不同的主题乡村农家旅游进行开发,立足原汁原味的农家乡土文化,塑造个性品牌。

而在“乡、村、游”上,强调“游、乡、村”,即经营风格上要有农家特色,服务上要给游客“家”的感觉,经营项目上要提供可参与的特色娱乐活动;在硬件上,追求“外部民俗古朴、内部装修现代化”。

推行特色分类管理:形成餐饮、采摘、歌舞、杂艺、农业、节庆等特殊类型的乡村旅游,建设一批特色精品民俗村,培养一批土生土长的乡村旅游经营者。

3.提高经营水平
“本地化”是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本质。

“乡村农家旅游”的最大特点是经营者“农游合一”的“两栖性”,体现了本地居民参与的原则,经营者的本地化最大限度地保证了
乡村性,同时促进本地农户经济上的增收、致富。

在“乡村农家旅游”经营中政府要做好当地农户的技术支持与各项培训工作,转变经营理念和经营思路,不断树立品牌意识、规模意识和特色意识,提高经营水平,保证劳力的本地化以促进当地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4.品牌保护
品牌代表产品的一种视觉形象和文化形象,是旅游地参
与竞争的重要载体。

旅游经济是注意力经济,旅游产品的品牌和知名度对旅游地的发展至关重要。

因此,对品牌的保护尤其要加强。

在我市,由于乡村农家旅游主要由农民经营,经营者数量众多又是个松散的组织,缺乏商标保护意识,作为商标在涵盖了土特产等若干个类别上已经被一些企业抢注,因此,要注意提高农户经营者的品牌意识,积极注册商标保护“乡村农家旅游”的健康发展。

5.形象营销
我市在发展“乡村农家旅游”时应增强形象营销意识,注重形象塑造,个性设计以及形象传播。

“乡村农家旅游”的加快发展需要庞大的消费群体的支撑,而庞大的消费群体源于对目的地的感知与吸引。

对外地游客和外宾而言,民俗和文化是一个卖点。

据了解,国际游客对旅游地的文化有强烈的关注,外国的旅游者无一例外的把“与当地人交往、了解当地文化和生活方式”当作出境旅游的三大动机之一,而乡村农家旅游产品正符合境外旅游者这一需求。

将具有特色的农家文化融入乡村旅游,作为形象塑造核心,增加产品特色和内涵,设计一些参与式、体验式的探险等旅游活动,对海外旅游市场具有很强的吸引力。

责任编辑:唐飞鸿
作者简介:
刘伯浩〔1936~〕,男,广西资源县人,现任中共资源县委宣传部副部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