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江苏省宿迁市梅花中学高三语文联考试题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2年江苏省宿迁市梅花中学高三语文联考试题含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
1. 实用类文本阅读(1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6题。
汉装,中国华彩
我们的传统服装究竟是怎样的呢?即使没有见过出土的实物,在历代的画典以及文学作品中,这种特征也不难总结。
中华民族作为最源远流长的民族之一,1.8万年前山顶洞人就开始使用骨针,7000年前河姆渡出现纺轮,“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
而其他古文明如埃及、爱琴文明都是发源于公元前3000年前。
从商朝出土的玉人可以看出当时的服装已经形成了自己的外形特征,如上衣下裳,交领右衽。
西周东周是中国历史上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化的重要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土地所有制的变化,西周的等级制度逐步确立。
与这种等级制度相适应,产生了完整的冠服制度。
一般认为汉装自身显著的特点成熟于汉,至宋明仍保留有其鲜明的特征,即宽衣博带、大襟右衽、交领大袖,整体风格含蓄柔静、随和典雅。
风格最清晰的莫过于三个时期:魏晋、盛唐和宋明。
其中魏晋和宋明是鲁迅所认为的中华民族有自觉意识的朝代。
魏晋时地主阶级世袭门阀贵族崛起,反儒倡道,老庄玄学盛行。
此时作为“人”的意识觉醒,不拘小节,不做作,任其自然。
如在鲁迅的《故事新编》中记载,“鸟有羽,兽有毛,黄瓜茄子赤条条。
”认为衣服乃身外之物,可有可无。
穿着也不拘礼教,甚至袒胸露脯。
最极至的是放浪形骸,以天地为裈(裤子)的竹林七贤。
这个时期是中国服饰史上男子士儒最为风雅潇洒的一个时期。
士人流行飘逸的长衫,“得意而忘形”,如晋武帝间“冬天尽日不着复衣,但着单练衫五六层”。
男子还崇尚扎巾,羽扇纶巾,颇有一种厌弃冠冕公服的风气。
于是此时出现风度、风采、风姿、风韵、云中白鹤等自喻。
女子形象也可以从敦煌壁画的“飞天”中看出,袖子宽大,衣带飘飘。
盛唐开放繁荣,也是服饰史上的一个高峰时期。
华丽的服饰,体现出一个强盛民族的自信。
男子相对俭敛,不再穿裙。
而多是圆领袍衫加襥头(一种搭拉两个脚的软帽子),一直沿用至明,并有严明的官服制度,“唐百官服色,视阶官之品”。
武则天时还以不同的图案纹样来区别文武官衔。
而女子服装则表现出空前绝后的开放、华贵和宽大。
孟浩然《春情》中描写“坐时衣带萦纤草,行即裙裾扫落梅”,可见衣带和裙摆之长。
白居易在《霓裳羽衣歌和微之》中写道“虹裳霞帔步摇冠,钿璎累累佩珊珊”,都是当时华丽的时世装。
至宋明,随着汉文化的沉淀,服饰也表现的更沉稳严谨,形成了更严格的官服制度。
同时,民间服饰的细节装饰也趋繁复。
裙子式样修长,穿着时在腰间扎以绸带,带上垂绶环。
尤其宋朝程朱理学强调封建伦理思想,禁锢人们思想,服饰美学上更趋向纤弱、拘谨,与当时的建筑绘画等其他艺术风格一致。
并且此时缠足风盛行。
明代资本主义萌芽,但服制仍多沿用宋制,同时随着棉丝的大量生产,民间服饰也异彩纷呈,多了些市井之趣。
如将不同色彩拼接起来的“水田衣”。
从寓意上来说,有些服饰已经超越了简单的形象比喻,而发展到非常繁复的抽象寓意。
如谐音,画鱼以代“余”,磬代“庆”等。
中国服饰虽是平面的一块面料,但知情的人都知道,里面蕴涵了丰富的历史文化沉淀,是一本书,可以慢慢品,细细读,而远非一种单纯的视觉艺术,成为神秘东方文化的杰出代表。
14.根据文本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两项是()(4分)
A.中国的服饰其实有着自己的传统,早在7000年前就已形成自己的特色。
B.西周时期等级制度逐步确立,与之相适应产生了完整的冠服制度,说明生产力的发展是影响中国服饰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
C.汉装自身显著的特点成熟于汉,至宋明仍保留其鲜明的特征,整体风格含蓄柔静、随和典雅,都体现出民族自觉意识的觉醒及宽广博大的胸怀。
D.鲁迅《故事新编》中的记载,形象地写出了魏晋时期士大夫阶层对服饰的看法,体现出地主阶级世袭门阀们的贵族意识的崛起。
E.中国服饰远非一种单纯的视觉艺术,蕴涵了丰富的历史文化沉淀,是神秘东方文化的杰出代表。
15.请概括出魏晋时期汉服饰的特点及其反映出的精神实质。
(6分)
16.综观全文,作者为什么在文章结尾说中国服饰成为“神秘东方文化的杰出代表”?(4分)
参考答案:
14.BE(A,7000年前才开始出现纺纶,形成自己的特色开始于商朝C“其中魏晋和宋明是鲁迅所认为的中华民族有自觉意识的朝代。
”看出并不是都体现了民族自觉意识的觉醒;宋代明代等服饰美学上更趋向纤弱、拘谨,也不能体现宽广博大的胸怀。
D.魏晋时地主阶级世袭门阀贵族崛起,人的意识觉醒,偷换概念)
15.答:男装流行飘逸长衫,崇尚扎巾。
女装袖子宽大,衣带飘飘。
(4分)体现出反儒倡道的精神实质:不拘礼教,不拘小节,不做作,任其自然。
(2分)(共6分)
16.①中国的服饰在形制的细节处、颜色上都蕴涵丰富的象征意义。
②不同朝代的中国服饰,能反映出不同时期的中国特有的官场文化及民族心理和趣味。
(共4分,每点2分)
略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25分)
窗棂上挂串红辣椒
王长元
村长带着那拨儿人进屋的时候,老太太正在扫地。
灰尘沸沸扬扬,仿佛是鲜活的跳蚤在空气中上下跳动,弄得人眼睛迷迷茫茫。
“那啥,顶子哪?”
“下甸子打草去啦。
”
“啥时走的?”
“小半个月啦。
”
“回来过没?”
“没。
”
村长吸溜一下鼻子,“二婶,还不知道吧,顶子出事了。
”
二婶就一惊:“出了啥事?”
“杀人啦,顶子。
这不,官家正寻他哪!”
“啥?”老太太便呆在那里,眼睛就直直地看着炕沿边上的那几个人。
她这才发现其中一个戴大沿帽的已经带了绑绳和黑亮亮的枪。
立马她心一颤动,眼仁儿就朝上翻过去,人便跟着向门框斜过去。
几个人惊恐地奔了过去,将老太太放到炕上。
一忽儿,老太太的鼻翅儿便扇动一下,翻转的眸子虽归了原位,但依旧是愣愣向上看着。
“二婶,你看你啥个身板还不知道,上甚火?既是杀了人,顶子就不是原先的顸子了,那便是犯了王法。
犯了王法的顶子你还伤心个甚!麻溜缓缓,人家公安局还有事情跟你说。
”
老太太眸子这才转了一轮儿,一汪亮亮的湿润便映在里面。
看着老太太有了活气,警察就轻轻一笑,说:“老人家,您的心情我们是理解的,但是儿子杀了人,犯了罪,如今又跑掉了。
这,国法是不能容的。
我们希望您控制住感情,配合我们来抓凶犯。
否则,比如说包庇儿子、袒护儿子,那样您老人家也有罪了。
按我们的经验,您的儿子还会回家来的,那时您必须报告我们。
”
“顶子真若是回家,你可得说呀!”村长眼睛觑觑着,冲着她说,“要不,那叫什么?对,叫窝藏。
二婶,咱可不能糊涂啊!”
她痴痴地点着头,两行老泪缓缓漫过面颊的褶皱,整个面庞已经全是泪水了,闪着亮晶晶的光芒。
村长最费思索的是:她儿子若回来,她怎么告诉他们哪?他猝然发现了粮囤上那串红辣椒,眼睛立时闪出光亮,便指着红辣椒说:“对,就用它。
二婶,他若是回来,您就将这串红辣椒挂到窗户上。
”
她又痴痴点点头,看了一眼红辣椒。
顶子伏在高梁地垅沟里已经三天了。
事情来得太突兀了,突兀得他只有逃到高梁地之后才想起后悔,悔自己不该为那屁大的事而冲动,悔自己冲动时不该抡那镰刀。
战战兢兢挨了三天,吃喝现在全成了问题,最讨厌的是那垅上的风,哗啦哗啦吹得叶子直响,仿佛有无数个脚步向他走来,把他弄得一惊一乍的……
可是一想到出逃,他又茫然了,天下这么大,地面这么广,去哪里呢?可是,不管去哪里,在要走之前,他一定要回家看一眼老娘。
老太太送走了那些公家的人之后,就把家里仅有的二十几斤白面都烙成饼,然后就一张一张地折叠,用纸包好,一沓一沓塞进帆布口袋里。
又包了二斤盐巴,塞在缝隙处。
她早已谋算好,顸子若回来,就让他躲进小南山的石洞里,过个十天半月的,看看风声,她再想办法。
她相信,办法总是有的。
记得,她刚十岁那会儿,还扎着羊角辫呢,就给八路军伤病员往那山洞里送过饭,想想那会儿她都从没断过伤病员的一顿饭。
如今,为了儿子,她还会没有办法?
小风轻轻拍打着窗棂,蟋蟀在墙角嘟嘟地叫,老太太迷迷怔怔刚要闩门的当儿,突然间,门“吱呀”一声开了,顶子站在了她的面前。
老太太眼泪马上就下来了。
顶子狼吞虎咽地吃着饼,眼睛贼溜溜地寻觑着,待最后一口食物从喉咙处咕噜一声咽下之后,他才急急地说:“娘,我看你一目艮就得走了,有没有钱啥的,给我准备点。
”
老太太赶忙把裤腰子拽开,从里面掏出厚厚的一沓钱,递给顶子,说:“就这些了,都拿着吧!顶子,你要去哪里?”
“娘,这您就不要管了。
”
“顶子,你把饼带上,到小南山的石洞里躲躲。
”
“娘,您就别管我了,我这一走,是死是活,真的不好说,啥年月能见到您,也都不敢想。
娘,只求您自己保重啦!”
“顶子,”老太太整个抖动起来,亮亮的泪珠向脸颊处滚动。
“娘,还有一事,把咱家那把菜刀给我。
”
老太太抹了眼泪,愣了,说:“干啥?”
顶子咬了下嘴唇说:“娘,我手头怎么也得有个应手的家伙呀。
”
“啥?”老太太倒吸了一口冷气.、
“娘,我现在已经想好,谁真若是抓我逮我,我已没有别的路了,就得拼了,反正我已是有人命的人啦,杀一个够本,杀俩就赚一个。
”
“轰”地一声,老太太就觉得脑袋像被谁猛然击打了一样,眼前金光四射,她颤颤地向前走了一步。
“娘,快快给我取刀来。
”
老太太表面应允着他,脚步便悄然向窗前靠近,趁儿子回身的工夫,就把那串红辣椒牢牢地挂在
了窗户上。
(选自2006年第7期《小说月报》,有删改)
(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村长在老太太苏醒后,劝慰她说“犯了王法的顶子你还伤心个甚”,不能包庇杀人
犯,这句话为老太太在最后把红辣椒挂在了窗户上作了伏笔。
B.作品叙述了经历儿子杀人这一生活变故后老太太复杂的情感世界,展现了老太太平凡而伟大的形象,表达了作者对农民式的质朴而不愚昧的母爱的赞美。
C.“小风轻轻拍打着窗棂,蟋蟀在墙角嘟嘟地叫”的环境描写,不仅渲染了一种静谧
的氛围,更暗示了老太太苦痛难受的心情,也为顶子回家提供背景。
D.老太太希望顶子躲进小南山的石洞,可是顶子不要老太太管他,因为顶子觉得那个地方村里人都知道不安全,还不如逃到外面更容易活下来。
E.作品的段落大都很短小,甚至大量使用一句一段的结构形式,语言朴实简练,富于
生活化、口语化,这样写切合表现农民生活的题材内容。
(2)小说中的老太太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
(6分)
(3)作者是怎样叙述老太太的故事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6分)
(4)作品以老太太“把那串红辣椒牢牢地挂在了窗户上”为结尾有何作用?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8分)
参考答案:
(1)B、E (B给3分E给2分C给1分。
A 项“犯了王法的顶子你还伤心个甚”这句话是村长在开导老太太,让她正确面对这件事,而不是“为老太太在最后把红辣椒挂在了窗户上作了伏笔”。
C 项环境描写的作用,不能暗示老太太的苦痛难受的心情。
D 项“那个地方衬里人都知道”,于文无据(2)①淳朴善良。
得知儿子杀人的消息后,没有怨天尤人而是默默承受;小时候给八路军伤病员往山洞里送过饭。
②爱子情深。
老太太在警察和村长走后为顶子躲藏做了诸多准备。
③深明大义。
在儿子因杀人后变得心理扭曲、口出狂言,有可能走上极端时,毅然挂上了红辣椒,举报了自己的儿子。
(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3)①以第三人称全知全能的视角叙述故事,这样写更能全面细致地描述老太太的形象,展开故事情节。
②以“儿子杀人”事件为线索,展现了老太大思想、心理变化的过程,在前后对比中突出了人物性格。
③多用对话形式,以人物之间的对话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这样写能够使叙述的故事更加集中。
(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4)①在人物形象上,这样结尾标志着老太太由“包庇儿子”到“举报儿子”思想、心理发生的重大转变,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②在情节结构上,这样结尾使情节突转,产生了戏剧性的效果,故事到此戛然而止,令人深思,回味无穷。
③在主题表现上,这样结尾不仅表现了母爱的淳,淳朴与伟大,更表现了人性的淳朴和理智,深化了作品的主题。
④在思想情感上,这样结尾寄托了作者对平凡人物身上折射出的精神光辉的赞美,流露了作者对底层人物的关爱情怀。
(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账单
【美】伯纳德·马拉默德
在威利担任看门人的那座发了黑的公寓对面拐角处,耸立着另一座与之几乎一模一样的公寓楼,不同这处是它有一个小卖店,而且是这条街上惟一的小卖店,是潘内萨夫妇开的。
潘内萨太太告诉看门人的妻子埃塔说,这个店面是他们用最后一笔钱买下来的。
经过多少日日夜夜的讨论,他们感到这爿小店至少能给他们一碗饭吃。
埃塔说她希望他们能如愿。
埃塔把街对面新来的人将小店盘了下来的事告诉了丈夫威利,并说如果有机会可以去那里买东西:她这话的意思是他们仍然到自助商场买东西,但如果一时忘了买什么东西,就可以到潘内萨的店里去买。
威利的确按她所说的去做的,从来没有从这儿一次买过半美元的东西。
后来有一天,威利从这儿购买了价值三美元的东西,可是他身上只有五角钱。
当时,威利就像一只被主人痛打一顿的狗一样。
但是潘内萨先生清了清喉咙,啧啧地说,这算什么,剩下的他愿意什么时候还都行。
他说什么事都是个信用问题,说到底,信用就是我们都是人,如果你是真正的人,你就应该相信别人,而别人也要信任你。
这让威利吃惊不小,因为他以前还从没有听到一个开小店的讲这样的话。
过了一两天他就把那二块五角钱还上了。
但当潘内萨说只要他愿意,他赊什么都可以,威利吸了一口烟斗,然后就开始赊购各种各样的东西。
当他抱着满满两袋子东西回到家里时,埃塔直冲他吼叫,说他一定是疯了,并把他常说的一句话搬了出来:“我们是穷人,威利,我们付不起呀。
”
威利也明明知道她的话是有道理的,可不管她怎么说,他还是常去街对面赊购东西。
账单总数已达到了八十三美元还挂零。
一天,潘内萨微笑着问威利什么时候能还账。
从那天起,威利不再从潘内萨的让里买东西了,埃塔又拿起她那个用绳编织的购物袋去超级市场了。
埃塔每次买东西回来都紧贴着她这一侧的墙根走,尽量离潘内萨那店远一些。
一个月过去了。
一天,埃塔在街拐角处遇到了潘内萨太太,潘内萨太太脸上看上去不高兴,可对账单的事只字没提。
埃塔回答后就提醒威利,要他快点还账。
“别烦我,”他大声地说,“我拿什么来还?用从我骨头上剐下来的肉还?还是用我眼里的灰还?”说完,把门砰地一关。
那天夜里他出去喝酒,喝得酩酊大醉,在街道边上的水沟旁就睡着了。
第二天一早他回到家时,衣服又脏又臭,两眼布满血丝。
埃塔把他们四岁儿子的照片捧到他的面前—儿子已经死了,是死于白喉—这时他老泪纵横。
每天早晨他出去放垃圾箱时,总不把头抬起来看街的对面。
“信用,”他嘲讽地模仿着,“信用。
”
一天他把四个垃圾箱放在路边,等候垃圾车来运去。
他看到了潘内萨夫妇,他刚一看他们的时候,他的眼都有些花了—他们就像两只骨瘦如柴、被拔掉毛的鸟儿一样。
他去找这一个街区另一个公寓看门人借扳钳,回来时他们提醒他有两棵细细而没长叶子的灌木穿过木地板长了出来,他透过灌木可以看到空空的货架。
春天,当草从人行道的缝隙中长出来的时候,他对埃塔说:“我只是在等候能全部还清欠账的一天。
”
“我一定要还,以上帝的名义发誓。
”
他拼命地干活。
每天早晨早早地起床,用肥皂和硬毛刷子擦楼梯,从顶楼一直到地下室。
门厅里的信箱也都用金属上光剂和一块软后面擦得光亮亮的,亮得可以当镜子用。
一天早晨,威利在擦信箱,他发现信箱里有一封给他的信。
他摘下帽子,把信封打开,拿到亮处去读。
那是用战战抖抖的手写的,是潘内萨太太写来的,她说她丈夫病了,就在对面街的家里,可家里分文没有,问他能否先还十美元,其余的钱以后再说。
他把信撕成碎片,一整天躲在地下室里。
那天夜里,在街上寻找他一天的埃塔在锅炉房的管道中间找到了他。
第二天一早,他披上工作服,跑出公寓大楼,肩上搭着一件大衣,在街的一个拐角,他找到一家当铺,在那儿他把大衣当了,拿到十美元,他十分高兴。
但是当他回来时,待对面有一辆灵车,有两个穿黑衣服的人从楼里抬出一个又窄又小的松木棺柩。
在松木棺柩从门厅的门勉强抬出来之后,潘内萨太太哀痛欲绝地一个人走了出来。
威利赶紧转过脸去,尽管他认为他长了胡子,又戴了一顶毡帽,她不会认出他来。
“他是怎么死的?”他小声地问一个住户。
“我也说不好。
”
但是走在棺柩后面的潘内萨太太却听到了。
“老死的。
”她大声答道。
他想说几句宽慰人的话,但他的舌头就像树上的已枯的果子,干吊在嘴里,他的心就像一扇漆了黑漆的窗。
后来,潘内萨太太搬走了,而那份账却始终没有还上。
(有删改)
19.小说采用了双线索结构,请简要说明。
20.请结合上下文,简要赏析文中两个画线句子。
①“信用,”他嘲讽地模仿着,“信用。
”
②他想说几句宽慰人的话,但他的舌头就像树上的已枯的果子,干吊在嘴里,他的心就像一扇漆了黑漆的窗。
21.请简要概括潘内萨夫妇的形象特点。
22.小说以“而那份账却始终没有还上”作为故事的结局,有什么好处?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认识。
参考答案:
19.一条线索是威利夫妇欠账、赖账和还账的经过;另一条线索是潘内萨夫妇赊账、讨账、破产的过程。
20.①通过细节和心理描写,表现了威利对信用的不屑。
②运用比喻修辞,把舌头比作干枯的果子,把心比作漆黑的窗子,形象地写出了威利当时无比羞愧的心情。
21.生计艰难,晚景凄惨、坚守信用、宽容忍耐、善良本分、具有自我牺牲精神。
22.结构上:与题目相呼应,使文章结构更加严谨完整;
在情节安排上:使情节更为跌宕曲折,出人意料;
在塑造人物上:与潘内萨夫妇形成鲜明对比,使威利的形象更加丰满;
在主旨表达上:启示人们这也将成为一笔永远无法偿还的良心账,使诚信不可失的主题得到进一步深化。
19.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对小说的线索的把握类试题,考生要注意从整体上准确把握小说的情节,概括小说的明线和暗线。
一条线索是威利夫妇欠账、赖账和还账的经过;另一条线索是潘内萨夫妇赊账、讨账、破产的过程。
20.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赏析文中句子类试题,这类试题考生要注意把句子放在文章中准确把握其表达的效果,①通过细节和心理描写,表现了威利对信用的不屑。
②运用比喻修辞,把舌头比作干枯的果子,把心比作漆黑的窗子,形象地写出了威利当时无比羞愧的心情。
点睛:赏析语句实际就是分析语句的含义和艺术手法,在小说中的含义注意是反应人物的性格特
征,手法除一般的手法对比、衬托、抑扬等表现手法和基本的修辞之外还要注意小说塑造人物的手法,主要是正侧面描写的结合,正面主要是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层面注意是次要人物和环境的烘托渲染等,答题时注意结合具体的语境进行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
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2~15题。
(17分)
室语
清·唐甄
唐子夜饮酒,妻执壶以酌,相与笑语。
唐食鱼而甘,问曰:“是所市来者,必生鱼也?”妻对曰:“非也,是鱼死未久,即市以来,又天寒,是以味鲜若此。
”
于是饮酒乐甚。
忽焉拊几而叹。
妻曰:“子拊几而叹,其故何也?”唐子曰:“溺于俗者无远见,吾欲有言,未尝以语人,恐人之骇异吾言也。
今食是鱼而念及之,是以叹也。
”妻曰:“愿子试以语我。
”
曰:“自秦以来,凡为帝王者皆贼也。
”妻曰:“何以谓之贼也?”曰:“今也有负数匹布或担数斗粟而行于涂者,或杀之而有其布粟,是贼乎,非贼乎?”曰:“是贼矣。
”
唐子曰:“杀一人而取其匹布斗粟,犹谓之贼;杀天下之人而尽有其布粟之富,而反不谓之贼乎?三代以后,有天下之善者莫如汉,然高帝屠城阳,屠颍阳;光武帝屠城三百。
吾不忍为之臣也。
”
妻曰:“当大乱之时,岂能不杀一人而定天下?”唐子曰:“定乱岂能不杀乎?古之王者,有不得已而杀者二:有罪,不得不杀;临战,不得不杀。
有罪而杀,尧舜之所不能免也;临战,不得不杀,汤武之所不能免也;非是,奚以杀为?若过市而窜其市,入城而屠其城,此何为者?天下既定,非攻非战,暴骨未收,哭声未绝。
于是乃服衮冕,坐前殿,受朝贺,高官室,广苑囿,以贵其妻妾,以肥其子孙,彼诚何心而忍享之?若使我治杀人之狱,我则有以处之矣。
匹夫无故而杀人,以其一身抵一人之死;有天下者无故而杀人,虽百其身不足以抵其杀一人之罪。
”
妻曰:“尧舜之为君何如者?”曰:“尧舜岂远于人哉!”乃指盘中余鱼曰:“此味甘乎?”曰:“甘。
”曰:“今使子钓于池而得鱼,扬竿而脱,投地跳跃,乃按之椹(zhēn)上而割之,其尾犹摇。
于是煎烹以进,子能食之乎?”妻曰:“吾不忍食也。
”曰:“人之于鱼,不啻太山之于秋毫也;甘天下之味,亦类于一鱼之味耳。
于鱼则不忍,于人则忍之;杀一鱼而甘一鱼之味则不忍,杀天下之人而甘天下之味则忍之。
是岂人之本心哉!尧舜之道,不失其本心而已矣。
”
1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溺于俗者无远见溺:沉湎
B.过市而窜其市窜:驱逐
C.若使我治杀人之狱狱:监狱
D.于是煎烹以进,子能食之乎进:送上
13、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忽焉拊几而叹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B.然愿子试以语我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C.恐人之骇异吾言也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D.于是乃服衮冕,坐前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14、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用于表明“凡为帝王者皆贼也”的一组是()
①杀一人而取其匹布斗粟②杀天下之人而尽有其布粟之富
③有罪,不得不杀;临战,不得不杀④过市而窜其市,入城而屠其城
⑤坐前殿,受朝贺,高官室,广苑囿⑥杀天下之人而甘天下之味则忍之
A.①④⑥ B.①③⑤ C.②③⑤ D.②④⑥
1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
(1)匹夫无故而杀人,以其一身抵一人之死;有天下者无故而杀人,虽百其身不足以抵其杀一人之罪。
(4分)
译文:
(2)人之于鱼,不啻太山之于秋毫也;甘天下之味,亦类于一鱼之味耳。
(4分)
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