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 国古代赋税制度的演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演变
赋税,乃国家财政之根本,关乎国之兴衰、民之生计。

在中国漫长
的古代历史长河中,赋税制度几经变革,见证了社会的发展与变迁。

夏商周时期,赋税制度尚处于萌芽阶段。

当时,主要以贡赋的形式
存在,即诸侯、臣民向天子进献财物或特产。

这种形式较为简单,缺
乏规范和统一的标准。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封建经济的发展,赋税制度逐渐有了新的变化。

鲁国率先实行“初税亩”,按亩征税,标志着土地私有制的合法化,也
为后世的赋税制度奠定了基础。

秦国商鞅变法,推行“废井田、开阡陌”,承认土地私有,并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

秦汉时期,形成了较为完整的赋税体系。

秦朝的赋税繁重,百姓苦
不堪言。

汉初,统治者吸取秦亡的教训,实行轻徭薄赋的政策。

田赋
税率较低,但人头税较重。

汉武帝时期,由于频繁的对外战争和国家
开支的增加,加重了赋税,推行了盐铁官营、算缗、告缗等政策,增
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百姓的负担。

魏晋南北朝时期,赋税制度较为混乱。

由于战乱频繁,政权更迭,
赋税制度也不断变化。

这一时期,租调制逐渐成为主要的赋税形式,
即按户征收粮食和绢帛。

隋唐时期,迎来了赋税制度的重大变革。

隋朝沿用北魏以来的租调制,并有所改进。

唐朝前期,实行租庸调制,“租”是指田租,“庸”是指
以绢或布代役,“调”是指户调。

这种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农民的
生产时间,有利于农业的发展。

但随着土地兼并的加剧,均田制遭到
破坏,租庸调制无法继续推行。

唐德宗时期,宰相杨炎推行两税法,
以资产和田亩为主要征税标准,一年分夏秋两季征收。

两税法的实施,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征税标准,扩大了征税对象,增加了
政府的财政收入,也相对减轻了农民的负担。

宋元时期,赋税制度进一步发展。

宋朝的赋税制度复杂多样,主要
有田赋、身丁税、商税等。

王安石变法期间,实行方田均税法和募役法,试图调整赋税制度,但最终未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元朝在北方
实行丁税、地税,在南方基本沿袭南宋的两税法。

明清时期,赋税制度又有了新的变化。

明朝初期,实行鱼鳞图册和
黄册制度,清查户口和田产,在此基础上征收赋税。

明后期,张居正
推行一条鞭法,将田赋、徭役、杂税等合并,折成银两,按田亩和人
丁摊派,统一征收。

一条鞭法简化了赋税征收手续,减轻了农民的负担,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清朝前期,沿用明朝的赋税制度。

康熙
五十一年,宣布“滋生人丁,永不加赋”,固定了丁税的数额。

雍正时期,实行“摊丁入亩”,将丁税平均摊入田赋中,征收统一的地丁银。

至此,中国古代的人头税被废除,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进一步
松弛。

赋税制度的变革,往往与当时的政治、经济、社会状况密切相关。

当社会稳定、经济繁荣时,统治者往往会调整赋税制度,减轻百姓负担,以促进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社会的稳定;而当国家面临危机、财
政困难时,统治者则可能会加重赋税,导致社会矛盾激化。

同时,赋税制度的合理与否,也直接影响着国家的兴衰和百姓的生活。

总之,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演变,是一部丰富而多彩的历史画卷,它不仅反映了古代社会的经济发展和政治变迁,也为我们今天的税收制度改革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