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侗族鼓楼建筑遗产的保护与发展r——以湖南省怀化市通道侗族自治县为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侗族鼓楼建筑遗产的保护与发展r——以湖南省怀化市通
道侗族自治县为例
宁洁
【摘要】侗族是百越后裔,自称为"甘",在长期的迁徙与发展中融合了汉文化形成了本民族独特灿烂的文化艺术与生活习俗.侗族的传统建筑见证了侗民族文化的发展,体现着侗民族"万物有灵""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文章以湖南通道地区侗寨的鼓楼为例,简要分析经济全球化趋势下,侗族建筑遗产的保护与发展中出现的问题与面临的挑战.
【期刊名称】《建筑与文化》
【年(卷),期】2017(000)009
【总页数】2页(P142-143)
【关键词】湖南通道;侗族;鼓楼;建筑遗产;民族建筑
【作者】宁洁
【作者单位】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图1 湖南省怀化市通道县坪坦乡高步村(图片来源:作者自摄)
1 通道侗族自治县概况
1.1 自然地理
通道侗族自治县位于湖南省西南边陲,云贵高原向南岭山地的过渡地段。

总人口
23万,包括侗、苗、汉、瑶等13个民族。

其中侗族人口17.6万,占总人口的78.3%。

属亚热带季风性温润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

侗寨多依山傍水,负阴抱阳,建于“九山半水半分田”的狭长山谷地带。

古木参天、翠林如海,有“宜林
山国”之称。

溪流绕寨而行或穿寨而过(图1),宅间青石板铺路,宅前布满稻田和
鱼塘。

一套成熟的侗族建筑体系由鼓楼、风雨桥、戏台、祭萨堂(祖母祠)、凉亭、寨门、以及粮仓等公共建筑与民居组成。

公共建筑都由全寨侗民集体出钱出力,无论是做工还是精细程度都远超出民居。

其他建筑围绕它们所形成的中心修建,体现出侗民族极强的内聚力。

1.2 社会人文
图2 湖南省怀化市通道县双江镇芋头村芦笙楼(图片来源:作者自摄)
侗族以自给自足的农业生产和家庭手工业为主,重农轻商。

有自己的语言“侗语”,但却没有自己的文字。

社会形式为以“侗款”为约束的家族组织,侗语中的“款”是“相互盟誓,真诚结交”①的意思,族中有专司侗款的“款师”,由德高望重的长者担任。

侗族的琵琶侗戏、侗族大歌、哆耶、芦笙舞也扬名世界。

至今仍保留着“行歌坐夜”自由恋爱的婚嫁传统。

“无桥不成人,无楼不成寨,无酸不成宴,无茶不成礼,无萨不成神,无耶不成节,无款不成族,无竹不成音,无木不成屋,无银不能妆”,这“十无十不”正是侗族文化的精髓。

2 侗族鼓楼建筑遗产
2.1 侗族鼓楼的起源与功能
图3 湖南省怀化市通道县坪坦乡高步村鼓楼内的火塘(图片来源:作者自摄)
相传古代侗族先民世代居住在大山深处,以氏族血缘关系为纽带聚居。

有在巨杉树下休息、对歌的习俗,逐渐由杉树的形状演变为“一姓一座”的鼓楼形制。

侗族有“未建村寨,先建鼓楼”②的习惯,侗人“以大木一株埋地,作独脚楼,高百尺,
烧五色瓦覆之,望之若锦麟矣。

”③鼓楼侗名为“瓦堂”,意为“众人公共场所”。

位于通道县西南的双江镇芋头村有4座鼓楼,分别为清乾隆年间修建的崖山鼓楼、龙脉鼓楼,清道光年间修建的太和鼓楼,清光绪年间修建的芦笙楼(图2)。

侗寨
中的鼓楼是“侗寨志”,是人们集会议事的政治中心,是大家休息进行文娱活动的场所。

鼓楼中设有火塘(图3),置一大鼓,“急时将鼓紧擂,微时轻徐,集会议诀。

凡闲暇业余之时,人们聚集鼓楼中,谈天说地道丰收,逢年过节迎嘉宾,琵琶笙歌满楼情”④。

2.2 侗族鼓楼的结构形式
鼓楼为纯木结构,平面均为偶数,立面均为奇数重檐。

就其外观形态与建筑结构大致可分为四种类型:厅堂式、干栏式、密檐式与组合式。

其中密檐式造型严谨、平面规整,是侗族鼓楼的主要类型。

其主要特征是底层高大,上部重檐相挨,逐渐收分(图4)。

封檐及角脊白地彩饰,屋面翼角起翘,侗族墨师称之为“勾”,气势
张扬,格外醒目,是侗族村寨的构图中心。

图4 湖南省怀化市通道县坪坦乡高步村秧田鼓楼梁架(图片来源:作者自摄)2.3 侗族鼓楼的文化价值
侗族鼓楼建筑遗产属于物质的、不可移动的文化遗产,积淀有十分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信息。

它见证了侗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直至今天仍然具有生命力。

持续的使用和经常的修缮都在鼓楼上留下了不同历史阶段的时间印痕,使其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价值。

侗寨鼓楼在选址和建造上追求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统一,顺应自然、相互依存,正是中国传统建筑“天人合一”思想的体现。

鼓楼以杉木为材,汲取和发展了汉民族的穿斗木构技术,创造出独具一格的建筑体系。

鼓楼寄托了侗族人民的情感、愿望、理想和审美情趣,体现了侗族勤劳质朴的民族精神和强大团结的民族凝聚力。

3 通道侗族自治县鼓楼建筑遗产保护发展的现状与问题
(1)侗族没有自己的文字,主要靠口传心授。

墨师营造鼓楼不绘制图纸,木料的选材尺寸全在心中。

整体造型仅在竹制“杖杆”上以墨斗简要划线记录数据,榫卯穿插具体部位的开洞尺寸则靠在成捆的“竹签”上对应记录(图5)。

建造完成后
的“杖杆”与“竹签”不做存留,甚至重复利用,数据记录极易发生变异和失传。

(2)侗族鼓楼的建造技艺的传承依靠经验相传的师徒体系。

然而现今村寨中的青年人多外出求学或务工,传统建筑技艺的传承后继乏人。

(3)由于鼓楼木构建筑本身的特点限制,防火能力极弱,耐久性有限,极易毁损而难以再生。

侗族村寨用地紧张,人们常将较为平整的土地用于种植粮食作物,住宅以鼓楼为中心,紧密围绕,不利于防火。

鼓楼中常设火塘,也成为了火灾隐患。

(4)许多侗寨地处偏远,分布宽广,交通不便,这些村寨的鼓楼便出现了管理不善,年久失修的现象。

(5)在许多受汉族文化深入影响的地区,传统文化与民族习俗被冲淡,钢筋混凝土等现代材料取代了传统材料(图6),欧式洋楼取代了传统吊脚楼,传统侗寨的风貌与
传统建筑已基本消失。

鼓楼也失去了过去聚众议事、惩恶扬善以及进行各种文娱活动的作用,失去了其存在和发展的文化基础。

(6)鼓楼建筑被随意改造,甚至因为市场需求而被移植到其他地域,这都改变了传统建筑的本质特征,使其失去了原本生活的土壤。

(7)建筑遗产作为旅游资源的价值逐渐被人们所重视,把民族文化融入旅游业本身是有利于改善经济状况、弘扬文化遗产的。

但有些地方为了实现经济利益的最大化,搞短期发展。

传统与现代要素混杂,破坏地区整体的传统风貌。

甚至曲解滥用文化遗产,对人们产生了极大误导,也使文化遗产的发展与利用走向庸俗化。

图5 墨师用墨斗记录柱头榫眼尺寸(图片来源:作者自摄)
4 侗族鼓楼建筑遗产保护与发展的几点建议
4.1 政府引导,加强立法
政府在侗族建筑遗产的保护和开发中不能只注重资源的经济效益,应实现人文生态
与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在贯彻和执行《国家文物保护法》等国家法律条例之外,积极制定适应地方具体条件和特点的地方条例。

4.2 制定合理的保护和发展规划
充分保护和展现侗族地区原有的地方特色,不让现代文化因素随意渗入到鼓楼的营造与使用中。

及时制定和执行侗族地区建筑遗产的保护规划,合理的修建博物馆等基础保护与宣传教育设施。

对鼓楼进行适度的使用,发挥其在村寨中的核心作用,不使其脱离本身的使用功能。

在使用、维护、修缮中实现“活态”的保护与利用。

4.3 提高公众参与度,增强宣传,实现协调可持续发展
鼓楼是侗族的文化遗产,但侗族的文化遗产不仅包括以鼓楼为核心的建筑体系,包括侗族村寨的山水格局与形态,以及承载侗民族精神文化内涵地节日与习俗等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对鼓楼等建筑遗产的保护中也应充分考虑当地居民的人文价值,尊重居民的感受和利益,让利益相关者能够积极参与到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发展当中。

4.4 采取有效防火措施,提高修缮保护技术手段
图6 钢筋混凝土等现代材料取代了传统材料(图片来源:作者自摄)
鼓楼木构建筑本身的特点导致本体易受火灾侵害。

政府引导、媒体宣传,提高居民的防火意识,增设防火设施。

鼓楼的主要建筑材料杉木虽有抗腐蚀抗虫害的特点,但也会存在一定的风蚀与水蚀。

加强对传统建筑的管理,增加维护与修缮经费,提高技术水平尤为关键。

4.5 形成活态传承体系,培养传统技艺传承人
通过多方面的努力,带动经济发展,改善当地人民的生活条件。

只有基本的生活需求得到满足,摆脱了落后的观点与文化,人们才能更加积极乐观的传承、发展与保护传统技艺。

同时也应采取科学记录的方式保存对于鼓楼的记忆,发动多方面、多层次的调查与研究,组织专业科学的勘察与测绘,让后人能够更加真切地了解侗族鼓楼的全貌。

5 结语
侗族的鼓楼建筑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融合了自然地理环境与本民族文化特征,有极高的历史价值与艺术文化成就,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人文信息。

它也记载着侗族先民征服自然与改造自然的历史,体现出了非凡的创造性和表现力。

然而侗族建筑遗产的保护与发展所面临的问题矛盾突出、亟待解决,也需要各方面共同努力。

注释:
①曹端波、稂丽萍,《侗款与侗族的家族组织》,《怀化学院学报》,2008年第6期
②石开忠,《侗族鼓楼》,华夏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
③邝露[明],《赤雅》
④张宁,《浅谈湖南通道侗族建筑艺术特色》,《城市建设》,2009年32期
参考文献:
【相关文献】
[1]何琼,《论侗族建筑的和谐理念》,《贵州社会科学》,2008年第5期
[2]蒋馨岚,《侗族建筑文化遗产研究》,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3]粟丹,《从款约的发展看侗族法文化的变迁》,浙江工业大学法学院,中国儒学与法律文化研究会2008年学术年会,200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