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寿光七中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卷及答案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1年寿光七中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卷及答案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现代文阅读I(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沈从文的创作与艺术追求
庄锡华
将人性的表现与启蒙的追求相结合是沈从文文学思想非常突出的特点。
他认为“一部伟大的作品,总是表现人性最真切的欲望”。
而他有意将人性最真切的欲望归结为“对于当前黑暗社会的否认”和“对于未来光明的向往”。
这就改变了梁实秋讨论人性问题时的思辨取向,将问题引向真实、具体、现实和可以操作的方面。
沈从文认为,“对现实不满,对空虚必有所倾心”,梁实秋关注抽象的人性确实同他对中国现实的不满有关。
不满现实但还必须立足现实,沈从文特别表现了他对社会进步的信心。
他说:“每个文学作者不一定是社会改革者,不一定是思想家,但他的理想,却常常与他们殊途同归。
他必具有宗教的热忱,勇于进取,超乎习惯与俗见而向前。
”这样谈论文学的价值与功用,似乎不容易受到左翼方面的攻讦。
强调文学的自由本性也是沈从文文论特别应当引起我们重视的方面。
他认为:“文学是用生活作为根据,凭想象生着翅膀飞到另一个世界里去的一件事情,它不缺少最宽泛的自由,能容许感情到一切现象上去散步。
什么人他愿意飞到过去的世界里休息,什么人他愿意飞到未来的世界里休息,还有什么人又愿意安顿到目前的世界里:他不必为一个时代的趣味拘束到他的行动。
”尽管时局动荡,民生艰难,但文学还是应当成为允许灵魂安息的一个家园。
从整个现代文学的基本格局看,沈从文似乎显得特立独行,他虽然被人列为新月派、列入京派文学考量,但我觉得,他同这些文学社团、文学流派的关系始终处在和而不同的状态。
新月派注重审美、注重形式的文学倾向,对此沈从文是认同的、接受的。
他的作品结构精巧、感情细腻,显示出作家锤炼的功夫。
但沈从文来自底层,目睹了社会黑暗,始终保持了对底层社会中人民群众的关怀,自然地背负了对人生的一份责任。
因此,沈从文的文学态度是认真的、严肃的,他反对以游戏的态度从事文学活动。
面对这位有着卓越文学成就而际遇坎坷的作家,总是难以抑制心中的感情涟漪。
超思维的强制,终于不能“晾干”一个令人叹为观止的“景致”,笔者也因此获得了评论的自由,可以将由观照沈从文而生的怅惘转化为对一个杰出艺术家命运的历史沉思。
我相信,既然他那平易的、抒情的、散文化的叙述,能够刻画出一颗坦诚的、执着的艺术灵魂,那么对他的新的解读,便用不着非借助艰深的思辨、袭用辩解开脱的俗套不可,甚至可以不必理会岁月曾经泼洒在艺术家身上的污浊。
(摘自《文艺评论》)
1.下列阐述不属于沈从文文学思想范畴的一项是()
A.一部伟大作品,要表现人性最真切的欲望,这种欲望就是对当前黑暗社会的否认和对未来光明的向往。
B.文学作者必须具有宗教的热忱,勇于进取,超乎习惯与俗见而向前,他的理想与社会改革者和思想家不尽相同。
C.文学以生活为根据,但又离不开想象,它可以自由驰骋,任意飞翔,其感情以一切自然与生活现象为依托。
D.文学是极富自由性的,利用文学来表达思想情感的人,其行动不必为一个时代的趣味所拘束,而可以在想象的世界里驰骋。
2.下列对沈从文文学作品特点的阐释,正确的一项是()
A.结构精巧、感情细腻,显示出作家锤炼的功夫,且始终保持着对底层社会中人民群众的关怀。
B.关注抽象的人性,同时又对中国现实不满,因此将问题引向真实、具体、现实和可以操作的方面。
C.在整个现代文学的基本格局中,显得特立独行,与新月派、京派文学处于一种和而不同的状态。
D.一颗坦诚的、执着的艺术灵魂,是由平易的、抒情的、散文化的叙述刻画出来的,并没有借助艰深的思辨。
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沈从文的文学思想能够将人性的表现与启蒙追求结合在一起,这与梁实秋讨论人性问题时的思辨不同。
B.沈从文认为,尽管文学作者与社会改革者及思想家不同,但他与他们往往有着相同的理想、热忱和勇于进取的精神。
C.沈从文的文学态度是认真的、严肃的,他反对以游戏的态度从事文学活动,这跟他来自社会底层、目睹了黑暗的社会现实有关。
D.文学是允许灵魂安息的精神家园,特别是在时局动荡、民生艰难的情况下,它成了文学家的避难所。
(二)现代文阅读II(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盛唐之音本是一个相当含糊的概念,拿诗来说,李白与杜甫都称盛唐,但两种美完全不同。
拿书来说,张旭和颜真卿俱称盛唐,但也是两种不同的美。
这两种“盛唐”在美学上具有大不相同的意义和价值。
如果说,以李白、张旭等人为代表的“盛唐”,是对旧的传统规范和美学标准的冲决和突破,其艺术特征是内容溢出形式,不受形式的束缚拘限,是一种还没有确定形式、无可仿效的天才抒发。
那么,以杜甫、颜真卿等人为代表的“盛唐”,则恰恰是对新的社会规范、美学标准的确定和建立,其艺术特征是讲求形式,要求形式与内容的严格结合和统一,以树立可供学习和仿效的格式和范本。
如果说,前者更突出反映新兴世俗地主知识分子的“破旧”“冲决形式”,那么,后者突出的则是他们的“立新”“建立形式”。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五百年。
”杜诗、颜字,加上韩愈的文章,却不止领了数百年的风骚,它们几乎为千年的后期封建社会奠定了标准,树立了楷模,形成为正统。
这如同魏晋时期曹植的诗、二王的字以及由汉赋变来的骈文,成为前期
封建社会的楷模典范,作为正统,一直影响到晚唐北宋一样。
曹、王、骈体、人物画与杜诗、颜字、古文、山水画是中国封建社会在文艺领域内的两种显然有异的审美风尚、艺术趣味和正统规范。
这些实际产生在盛中唐之交的艺术典范的一个共同特征是,把盛唐那种雄豪壮伟的气势情绪纳入规范,即严格地收纳凝炼在一定形式、规格、律令中。
从而,不再是可能而不可习、可至而不可学的天才美,而成为人人可学而至、可习而能的人工美了。
但又保留了前者那种磅礴的气概和情势,只是加上了一种形式上的严密约束和严格规范。
……但是要注意的是,这种规范斟酌并不是齐梁时代那种四声八韵的外在形式的追求,纯形式的苛求是六朝门阀士族的文艺末流。
这里则是与内容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规范。
这种形式的规范要求恰好是思想、政治要求的艺术表现,它基本是在继六朝隋唐佛道相对优势之后,儒家又将重占上风再定一尊的预告。
杜、颜、韩都是儒家思想的崇奉者或提倡者。
杜甫的“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忠君爱国的伦理政治观点,韩愈的“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由是而之焉之谓道”的半哲理式的儒家信念,颜真卿的“忠义之节明若日月而坚若金石”(《六一题跋》)的卓越人格,都表明这些艺术巨匠们所创建树立的美学规范是兼内容和形式两方面在内的。
跟魏晋六朝以来与神仙佛学观念关系密切,并常以之作为哲理基础的前期封建艺术不同,以杜、颜、韩为开路先锋的后期封建艺术是以儒家学说为其哲理基础的。
尽管这种学说不断逐渐失去其实际支配力量;但终封建后世,它总是与上述美学规范纠缠在一起,并作为这种规范的道义伦理要求而出现。
这也是为什么后代文人总强调要用儒家的忠君爱国之类的伦常道德来品赏、评论、解释杜、颜、韩的缘故。
(摘编自李泽厚《美的历程》)
4.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以李白、张旭等人为代表的“盛唐”的艺术特征是内容溢出形式,是天才抒发。
B.杜诗、颜字和韩文作为正统,要求形式和内容的结合和统一,影响到晚唐北宋。
C.曹植的诗、二王的字及骈文与神仙佛学观念关系密切,是封建社会的楷模典范。
D.后期封建艺术因为注重形式,所以强调用儒家的伦常道德来品赏、评论杜、颜、韩。
5.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运用对比论证,阐明了盛唐之音的美学意义和前后期封建社会不同的正统规范。
B.文章着重论证了以杜诗、颜字和古文等为代表的艺术典范的特征,及其深远的影响。
C.文章阐明了杜甫颜真卿等与六朝门阀士族在形式规范上不同的要求,论证条理清晰。
D.文章第二段中以杜甫和韩愈的诗文为例,目的是论证其美学规范必须要有哲理基础。
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没有李白、张旭等人“破旧”,就不会有杜甫、颜真卿等人的“立新”。
B.李白与杜甫在才华上并无高下之分,但李白无可仿效,杜甫却有法可学。
C.以杜诗、颜字和古文为代表的艺术典范既有磅礴的气势,又有严整的规范。
D.尽管儒家学说的力量不断弱化,但它始终与后期封建艺术的美学规范相伴。
(三)现代文阅读III(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马的历史,非常悠久。
甲骨文中就有马的形象。
据史书记载,商周时贵族出行多乘马车或骑马。
贵族死后,作为陪葬的马匹也占据着一席之地。
霍去病墓的石雕群,唐太宗的昭陵六骏,无不显示出统治者对马的重视。
也正是马在古时的特殊地位和作用,以及帝王对良马的喜爱,在客观上促进了“马艺术”发展。
汉武帝不惜重金和发动战争来换取汗血宝马。
马成为汉代绘画和雕塑中经常出现的题材和内容。
唐太宗属马,也特别爱马。
在我国石雕艺术史上,汉代霍去病墓石雕群、唐太宗的昭陵六骏树起了意象造型与写实造型的艺术风格几乎不可逾越的高峰。
同一表现对象的马在各朝艺术家的艺术创作中呈现出各式面貌,虽然霍去病墓石雕群与昭陵六骏这两组马的石雕艺术品是在不同时代的特殊风格下成就了它们各自独特的艺术面貌,但它们之间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和相通之处。
一是意象造型与写实造型的统一。
虽然历史上大多把霍去病墓石雕群归为写意的类别,而唐昭陵六骏则被看作写实的代表,但在具体的形象塑造方面,这两种艺术手法相互渗透。
昭陵六骏继承了霍去病墓的创作手法,采用象征手法,表现重大的历史事件。
这两组石雕虽然都刻画的是战马,实质是反映人的勇敢和战争的惨烈。
因此不管是霍去病墓石雕还是昭陵六骏,不仅是对帝王将相的颂歌,也是无数英勇将士的历史丰碑。
霍去病墓纪念性石雕的重要特点,是将独特的艺术构思和石料的选取相结合,因石而得形,因形而造意,因意而施工。
《马踏匈奴》是霍去病墓石雕群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件作品。
作品中战马威武雄健,傲然挺立,敌人蜷缩于马下,垂死挣扎,与整个马的轮廓浑然一体。
而在整个雕塑的关键部分,如马下胡人的特征运用线刻和浮雕的手法刻出相对写实的形象。
这样,将大写意与细微写实的造型手法相结合来表现精妙传神的形象。
就马的造型而论,汉马偏于写意,蹄细体肥,外形流畅简洁;唐马偏于写实,注重马体解剖结构的表现。
像昭陵六骏,因为皆属初唐时代,故马体的肥臀细腿等特征颇有汉风孑遗,但较之于汉马,显然更写实精确,更注重形体的结构变化,像面部的筋脉、胸肌、蹄筋等皆细致入微,在生动传神上,与汉马有异曲同工之妙。
二是静态与动态的统一。
《马踏匈奴》是我国最早的纪念碑式的大型圆雕,作者以丰富的想象力和浪漫主义手法,表现了霍去病征服入侵者、取得胜利的那一刹那,被踏于马下的匈奴首领手持弓箭仰卧在马腹之下作垂死挣扎状的场景。
静静站立的战马与挣扎的胡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大权在握的静态与垂死挣扎的动态形成了完美统一。
昭陵六骏表现上颇多写实性,刻画出骏马的飞驰、屹立、徐行三种姿势,表现出六骏共同的雄健俊美的外形和勇往直前的气势,显示出它们的情谊,是古代以形传神的成功范例。
这两组
石雕形象选取了动态和静态中的马的形象,并将其协调统一地安排在同一个整体中。
(摘编自肖顺、李雪松《汉唐石雕中“马”的艺术形象与成就》)
7.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马的历史非常悠久。
商周时代,马与贵族生活联系密切,贵族出行多乘马车或者骑马,贵族死后,马匹是比较重要的陪葬品。
B.统治者对马的重视于唐太宗的昭陵六骏可见一斑;帝王对良马的喜爱,马在古代社会的特殊地位等,对“马艺术”发展起了促进作用。
C.虽然汉武帝、唐太宗都爱马,但他们各自的审美趣味不同,导致同一表现对象的马在汉、唐两代艺术家的创作中呈现出不同的面貌。
D.霍去病墓石雕群、唐太宗的昭陵六骏是中国石雕艺术史上几乎不可超越的作品,艺术风格不尽相同,前者重意象造型,后者重写实造型。
8.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不同时代的艺术风格对艺术创作的影响是深广的,汉代霍去病墓石雕群、唐代昭陵六骏这两组马的石雕艺术品代表了两个时代独特的艺术面貌。
B.在艺术形象塑造方面,意象造型与写实造型两种艺术手法可以相互渗透,表现为二者的统一性,霍去病墓石雕群、唐昭陵六骏就是典型例子。
C.虽然唐昭陵六骏被看作写实的代表,但在塑造形象时,它也继承了霍去病墓石雕群的创作手法,采用象征手法,表现重大的历史事件。
D.霍去病墓石雕群是对帝王将相的颂歌,也是英勇将士的历史丰碑,它突出的创作特色是将艺术构思与石料选取相结合,据意取材。
9.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马踏匈奴》是霍去病墓石雕群中一件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它将大写意与细微写实的造型手法相结合,以表现精妙传神的战马和人物形象。
B.昭陵六骏有汉马之遗风,但它显然更写实精确,更注重形体的结构变化,面部的筋脉、胸肌、蹄筋等细致人微,因此,形象比汉马更加生动传神。
C.《马踏匈奴》表现霍去病战胜入侵者的情景,静立的战马与挣扎的胡人形成鲜明对比,静态与动态达到了完美统一,表现出非凡的想象力。
D.昭陵六骏在表现上颇多写实性,它刻画骏马的飞驰、屹立、徐行三种姿势,将动态、静态的马的形象安排在六骏的整体之中。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尉元,字苟仁。
年十九,以善射称。
神中,为虎贲中郎将,小心恭肃,以匪懈见知。
世祖嘉其宽雅有风貌,稍迁驾部给事中。
从幸海隅,赐爵富城男,加宁远将军。
天安元年,薛安都以徐州内附,请师救援。
显祖以元为使持节与城阳公孔伯恭赴之。
申纂诈降,元知非诚款,外示容纳,而密备焉。
元遂长驱而进,贼将周凯望声遁走。
彧[注]遣将张永、沈攸之等率众讨安都,屯于下磕。
永乃分遣羽林监王穆之领卒五千,守辎重于武原。
元以张永仍据险要,攻守势倍,惧伤士卒。
乃命薛安都与李璨等固守,身率精锐,扬兵于外,分兵击吕梁,绝其粮运。
永势挫力屈,元乘胜围之,攻其南门,永遂捐城夜遁。
伯恭、安都秉势追击,时大雨雪.泗水冰合,永弃船而走。
元豫测永必将奔亡,邀其走路,南北奋击,大破于吕粱之东。
是时徐州妖人假姓司马,自称晋王,扇惑百姓。
元遣将追斩之。
延兴元年。
假元淮阳王。
元表:“淮阳郡上党令韩念祖始临之初旧民南叛全无一人令抚绥招集爱民如子南来民费系先等前后归附户至二百有余南济阴郡睢陵县人赵怜等辞称念祖善于绥抚,清身洁己,请乞念祖为睢陵令。
若得其人,必能招集离叛,成立一县。
”显祖诏曰:“民情如此,可听如请。
”元好申下人之善,皆此类也。
太和初,出为镇西大将军,甚得夷民之心。
三年进爵淮阳王,以旧老见礼,听乘步挽,杖于朝。
其年,频表以老乞身。
元诣阙谢老,引见于庭,命升殿劳宴,赐玄冠素服。
又诏曰:“公以八十之年,宜处三老之重。
”高祖再拜三老,亲袒割牲,执爵而馈。
十七年七月,元疾笃,高祖亲幸省疾。
八月,元薨。
(选自《魏书·列传第三十八》) [注]彧:即刘彧,南朝宋第七位皇帝。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淮阳郡上党令韩念祖始临之/初旧民南叛/全无一人/令抚绥招集/爱民如子/南来民费系先等前后归/附户至二百有余/
B. 淮阳郡上党令韩念祖始临之初/旧民南叛/全无一人/令抚绥招集/爱民如子/南来民费系先等前后归附/户至二百有余/
C淮阳郡上党令韩念祖始临之初/旧民南叛/全无一人令/抚绥招集/爱民如子/南来民费系先等前后归/附户至二百有余/
D. 淮阳郡上党令韩念祖始临之/初旧民南叛/全无一人令/抚绥招集/爱民如子/南来民费系先等前后归附/户至二百有余/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世祖,庙号。
一般用于王朝最初建立者,也可用于该王朝承上启下的有为君主。
B. 爵,古代君主对贵戚功臣的封赐,我国古代春秋时期设有公、侯、伯、男四等爵位。
C. 乞身,古代以做官为委身事君,故称请求辞职为乞身。
它与“乞骸骨”意思相同。
D. 三老,古代一种荣誉职位。
相传统治者设三老、五更各一人,以父兄之礼尊养。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尉元作战身先士卒。
讨伐张永时,他命薛安都与李璨等人坚守,自己亲率精兵,攻打吕、梁,后又乘胜追击张永,使其弃船逃跑。
B. 尉元富有军事谋略。
开赴徐州期间,他知道申纂并不是诚心投降,就表面上表示接纳,暗中则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C. 尉元从政很有手腕。
他发现假托姓司马的妖人自称晋王来蛊惑百姓,就果断派人杀死他;他任镇西大将军时,治理很合夷人心意。
D. 尉元深受皇帝敬重。
他因功绩大受到皇帝礼遇,不仅赐予他乘车入朝,拄拐杖在朝堂行走的权力,还赐给他帽子和衣服,尊称其为三老。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元以张永仍据险要,攻守势倍,惧伤士卒。
(2)元豫测永必将奔亡,邀其走路,南北奋击,大破于吕梁之东。
14. 尉元认可韩念祖可以做睢陵县令的理由是什么?请简要说明。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弈棋二首呈任公渐①(其二)
黄庭坚
偶无公事客休时,席上谈兵校两棋。
心似蛛丝游碧落,身如蜩甲②化粘枝。
湘东一目③诚甘死,天下中分尚可持。
谁谓吾徒犹爱日,参横月落不曾知。
注释:①任公渐:任渐,黄庭坚的好友。
②朝甲:蝉蜕。
③湘东一目:南朝梁湘东王萧绎,自幼盲一目。
围棋中,棋子在棋盘上围成的空白交点称为目。
围棋需有两目才能成活,一目就是死棋。
15.下列对此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开篇写到作者因没有公务缠身,难得闲暇,于是生发了弈棋的雅兴。
B.这首诗的颔联用心似蛛丝游碧落,形象地写出了下棋者思绪的纵横、灵动。
C.这首诗颈联的“诚”“尚”二字写弈者虽不服输,但最终也未能扭转颓势。
D.这首诗的尾联写作者陶醉于对弈,不觉时间流逝,表现出其对下棋的痴迷程度。
16.请结合具体实例谈谈这首诗阐述了怎样的“棋理”?对我们有何启示?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7.名篇名句默写
(1)屈原在《离骚》中吟唱出“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的内心独白,几千年来一直感动并激励中国知识分子为国为民殚精竭智。
(2)苏轼在《赤壁赋》里既用“__________________”的反问,表达了“浪淘尽千古英雄”的慨叹,又从宇宙万物“不变”中领悟到“ _____________________”,体现出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3)辛弃疾长于用典抒情,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中,化用前人旧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老当益壮之志。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9分)
18.下面是某校为学生编写的职业生涯规划流程图,请把这个图转写成一段文字介绍,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90个字。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11分)
19.如果你要参加一次辩论会,围绕“落实垃圾分类,主要靠法律强制,还是教育引导”展开辩论。
请确定你的立场,阐明你的观点。
要求:观点明确,条理清晰。
150左右。
四、写作(60分)
20.作文:
日月如梭,流年似水。
毛泽东追忆往昔峥嵘岁月,豪情满怀;巴金反思对包弟的残忍,潸然泪下……生命是一场奇妙的旅行,也像一场没有彩排的演出,一天又一天,我们感知世界的美好,享受成长的快乐,也体验深深浅浅的忧伤。
几个月前还在中考考场上奋笔疾书的你,此刻已经带着对未来的无限憧憬,走进同州中学的校园,步入自己的高中生活。
面对着高中生活,你可能充满了很多复杂的情绪:欢喜、惊讶、兴奋、不安、迷惘甚至苦闷……蓦然回首,是否有某个时刻某些人让你念念不忘?是否有某些情景某些事情萦绕你的心间?
请用你的笔记录下自己在高中的点滴生活,表达对青春、对学业、对未来等的感悟或理解。
要求:选取典型事件,描写要有细节,抒发真情实感,自拟标题,写一篇文章,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列阐述不属于沈从文文学思想范畴的一项”,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
括。
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
B项,“文学作者……他的理想与社会改革者和思想家不尽相同”不属于沈从文的文学思想。
从文中来看,文学作者的“理想与社会改革者和思想家不尽相同”,这种说法与原文不符,文章第一段的原句是“每个文学作者不一定是社会改革者,不一定是思想家,但他的理想,却常常与他们殊途同归”,这就是说文学作者与社会改革者和思想家的理想常常“殊途同归”。
【2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列对沈从文文学作品特点的阐释,正确的一项”,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
B项,“关注抽象的人性”是指梁实秋,而不是沈从文,文章第一段原句是“梁实秋关注抽象的人性确实同他对中国现实的不满有关”。
C项,与题干要求不符,题干问的是“沈从文文学作品特点”,而选项所阐释的内容不是沈从文文学作品的特点,而是他在现代文学中所处的位置。
D项,原文是说对沈从文的“新的解读,便用不着非借助艰深的思辨”不可,并不是指沈从文文学作品的特点。
【3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
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
A项,“沈从文的文学思想能够将人性的表现与启蒙追求结合在一起,这与梁实秋讨论人性问题时的思辨不同”错误,原文是说沈从文“有意将人性最真切的欲望归结为‘对于当前黑暗社会的否认’和‘对于未来光明的向往’。
这就改变了梁实秋讨论人性问题时的思辨取向”,并非指“将人性的表现与启蒙追求结合在一起”这一点与“梁实秋讨论人性问题时的思辨不同”。
B项,“沈从文认为,尽管文学作者与社会改革者及思想家不同,但他与他们往往有着相同的理想、热忱和勇于进取的精神”错误,这一说法不符合原文,原文第一段是指每个文学作者“必具有宗教的热忱,勇于进取”,并没有包括“社会改革者”和“思想家”。
D项,说文学“成了文学家”“在时局动荡、民生艰难的情况下”的“避难所”,这贬低了文学家的觉悟与勇气。
【点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
但还要用好“比对法”。
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
那么,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
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
一般而言,选项中的下面这些词语最值得我们优先比对:指代词(如“它”“其”等),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范围词(如“都”“所有”“人人”等),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