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临床及影像学特点与预后的相关性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临床及影像学特点与预后的相关性分析
发布时间:2021-08-26T03:38:00.856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21年8月8期作者:陈雪丽
[导读] 旨在探讨患者临床及影像学特点与预后效果影响因素分析,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金湖县中医院江苏省淮安市 211600
【摘要】目的探析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临床及影像学特点与预后的相关性。
方法选择2017年1月至2021年3月在本院诊治的30例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纳入研究。
记录患者症状与体征、影像学检测结果以及诊断治疗措施。
神经功能情况应用改良Rankin量表进行评估,探析神经功能预后影响因素。
结果 30例患者中有21例患者预后效果良好,9例患者预后效果较差;预后较差组年龄>40岁、意识不清以及头痛患者人数明显高于预后良好组,差异显著(P<0.05)。
结论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临床表现具有多样性,早期诊断较为困难,合理影像学检测可为临床提供诊断依据,预后效果影响因素较多,其中年龄、意识状态等均为预后效果不良独立影响因素。
【关键词】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预后
颅内静脉窦与脑静脉共同组成脑静脉系统血管,其发生静脉血栓称为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其为特殊类型卒中,具有发病率低与发病机制多样等特征,并且多发于女性患者,临床表现具有多样性,早期极易出现误诊、漏诊情况,从而较易发生延误救治情况,导致患者预后效果不理想[1]。
本次对我院30例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进行研究,旨在探讨患者临床及影像学特点与预后效果影响因素分析,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7年1月至2021年3月在本院诊治的30例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纳入研究。
男性11例,女性19例,年龄在29-74岁,平均(33.17±4.39)岁,病程1-90d,平均(17.82±4.85)d,其中急性起病的有18例,亚急性起病的有7例,慢性起病的有5例。
本次研究获得我院伦理委员会支持。
纳入标准:①入选患者均为颅内静脉窦血栓;②患者资料完备,并且熟悉此次研究,同时签订已知准许承诺函。
排除标准:①患有其他脑血管疾病者;②近90天内参与过其他临床试验者。
1.2方法
1.2.1实验室检测
所有患者实施血常规检查与腰穿CSF检查。
1.2.2影像学检测
所有患者实施头颅CT诊断,具体措施:采用64层螺旋CT扫描仪,由GE公司提供,型号为GEsigna64排128层螺旋CT。
设置参数为层厚5mm,窗位38HU,窗宽82HU,由2名影像学医师共同完成,观察患者横轴位CT影像,判断患者上矢状窦、左/右侧横窦与乙状窦、直窦部是否发生高密度征,判定标准为CT影像呈现出“三角征”“条索征”;同时由另外2位影像学医师进行MRI+DSA/MRV诊断,检测患者上矢状窦、左/右侧横窦与乙状窦、直窦部是否出现血栓。
最后由4位影像学医师共同进行阅片,进行分析以及结果对比,若意见不同时需商讨后得出统一结论。
1.2.3治疗方法
针对病情较为严重患者,需征得患者及家属同意后,实施直接导管溶栓或支架植入术治疗,针对病情较轻患者,首先采取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0.4ml,ih,q12h),治疗3天,复查凝血情况,若未见起效,可给予患者口服华法林抗凝治疗,治疗60天,同时需依据患者临床症状采取相应对症治疗。
1.3观察指标
患者出院30天后,由我院医护人员通过电话方式对患者进行回访,回访主要内容为出现出现头痛、癫痫、肢体运动障碍以及视力障碍等不良反应,运用改良Rankin(mRS)量表进行评估,若mRS<2表示预后效果良好,mRS≥2表示预后效果较差。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4.0统计软件对本次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表示,结果采用x2检验。
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结果采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实验室检测通过对30例患者实施血常规检测可发现,有5例患者发生白细胞增多,12例患者发生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2例患者发生血小板减少,7例患者发生血小板增多,4例患者发生血沉增快;通过对30例患者实施腰穿CSF检查可发现,有28例患者发生CSF压力增高,其中14例患者
为CSF压力轻微增高,6例患者为CSF细胞数轻度增高,8例患者为CSF蛋白含量轻度增高,2例患者发生CSF糖、氯化物含量降低。
见表1。
表1实验室检测结果情况(n;%)
2.2影像学检测通过对30例患者实施CT诊断可发现,有4例患者为出血性梗死,15例患者为delta征,11例患者为绳状征;通过对30例患者实施MRI+DSA/MRV诊断可发现,有3例患者为出血性梗死,6例患者为脑水肿,11例患者为delta征,10例患者为绳状征。
见表2。
表2影像学检测结果情况(n;%)
对30例患者进行出院随访,其中有21例患者预后效果良好,9例患者预后效果较差,其中有2例患者死亡;有3例患者存在长期头痛情况,2例患者存在视物不清情况,1例患者存在运动功能障碍情况,1例患者存在癫痫症状。
2.4预后影响因素
单因素分析可发现,预后较差组年龄>40岁、意识不清以及头痛患者人数明显高于预后良好组,差异较大(P<0.05),由此可以看出年龄大于40岁、存在意识不清与头痛情况可导致预后效果不理想。
见表3。
3讨论
3.1结果分析
根据本次随访结果显示,30例患者中有21例患者预后效果良好,9例患者预后效果较差;预后较差组年龄>40岁、意识不清以及头痛患者人数明显高于预后良好组,差异较大(P<0.05)。
3.2影响因素分析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预后危险因素包括年龄>40岁、意识不清以及头痛等,其病死率与不良预后率分别为6.66%及30.00%,此次研究,死亡患者中,1例为30岁女性,另1例为28岁男性,2例患者均无基础疾病,死亡原因主要是由于早期未接受合理治疗,后期并发其他病症而致死,此次研究结果基本可反映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临床与影像学特点以及预后影响因素[2]。
3.3小结
总之,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临床表现具有多样性,早期诊断较为困难,合理影像学检测可为临床提供诊断依据,预后效果影响因素较多,其中年龄、意识状态等均为预后效果不良独立影响因素。
参考文献:
[1]秦丽,才丽娜,孙智千,等.非神经科住院患者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临床和影像特征分析并文献复习[J].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2021,16(4):209-212.
[2]李晓晖,赵明亮,方建,等.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预后不良的临床与影像学分析[J].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2019,36(04):327-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