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管理背景下慢性病社会问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卫生产业
[作者简介]刘群英(1972-),女,本科,副主任护师,研究方向为健康管理。

慢性病即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其并非特指某一种疾病,而是对发病具有隐匿性、病情缠绵且病程较长,无明显传染性生物病因依据,或缺乏明确病因、病因复杂多变特点的疾病的总称。

临床中常见的慢性病包括糖尿病、肿瘤、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心脑血管疾病等[1]。

美国疾病防控中心定义的慢性病是发病有进行性特点,无法自行痊愈或基本无法完全治愈的疾病。

我国社会变迁的急剧性使得民众改变了传统的健康行为以及疾病模式,导致发病危险因素明显增加。

慢性病具有较高的发病率,且该类疾病病因比较复杂,进程慢,无明显发病症状或表现,需要进行长期甚至终身药物治疗,对民众的健康水
平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同时导致其过早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慢性病已成全球性公共卫生问题[2]。

该文将针对健康管理背景下的慢性病管理社会问题、文化意义做出如下综述。

1目前我国慢性病的危险因素流行情况
根据相关调查结果显示在全球范围内因慢性病所致的死亡占比约为67%,因肺部疾病、心血管疾病、代谢系统疾病以及肿瘤疾病所致的死亡患者数量不断增加,也引发了社会各阶层的关注。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在2020年发布的《2019年世界卫生统计报告》的调查结果显示,2016年全球因心脑血管疾病、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糖尿病以及癌症等非传染性疾病致死人数达到4100万人,在总死亡人数中占比71%。

由此可见慢性病现已成为对
DOI:10.16659/ki.1672-5654.2021.02.188
健康管理背景下慢性病社会问题
刘群英
淄博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中心医院体检科,山东淄博
255100
[摘要]我国社会进程的急速变迁使得居民的疾病模式以及健康行为均发生了较大的转变,各种疾病的危险因素不断增加导致慢性病发病率不断上升,同时也使得慢性病危险度有所增加,目前我国慢性病发病出现了逐渐年轻化趋势,疾病对患者的危害也在不断加剧,不仅影响患者的生理、心理健康,还会导致其生活质量下降,同时还可能加重患者的家庭负担和社会负担,因此开展慢性病相关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该文以健康管理为背景,对慢性病健康管理构建中的社会问题和文化意义进行了梳理,以明确健康管理在社会经济发展以及人生进程中的作用和意义,以加强民众对慢性病防治的了解,提升慢性病管理质量,改善慢性病患者的病情和生活质量,同时也为慢性病防治提供新种学术依据。

[关键词]健康管理;慢性病;社会问题;文化意义[中图分类号]R1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654(2021)01(b)-0188-04
Social Problems of Chronic Diseas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Health Man⁃agement
LIU Qunying Department of Physical Examination,Central Hospital of Zibo Mining Group Co.,Ltd.,Zibo,Shandong Province,255100China
[Abstract]The rapid changes in the social process of our country have caused major changes in the disease patterns and health behaviors of residents.The increasing risk factors of various diseases have led to the increasing incidence of chronic diseases,and at the same time,the risk of chronic diseases has increased.At present,the incidence of chronic diseases in
China is gradually becoming younger,and the harm of diseases to patients is also increasing.It not only affects the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of patients,but also leads to a decline in their quality of life.At the same time,it may also increase the burden on the family and society of patients.Therefore,carrying out research on chronic diseases has very important practi⁃cal and theoretical significance.Based on the background of health management,this article sorts out the social issues and
cultural significance in the construction of chronic disease health management,in order to clarify the role and significance of health management in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life process,in order to strengthen the public’s understand⁃ing of chronic disease prevention and control,and improve the quality of chronic disease management,improve the condi⁃tion and quality of life of chronic disease patients,and at the same time provide a new kind of academic basis for chronic
diseas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Key words]Health management;Chronic diseases;Social problems;Cultural significance
188
中国卫生产业
CHINA HEALTH
INDUSTRY
人类健康和生命安全造成威胁的主要影响因素[3-4]。

1.1高血压
高血压是临床中发病率较高的心血管慢性病之一,
主要特点是动脉血压持续性上升,可引发患者心脑组织或肾脏等器官病变。

该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包括年龄、家庭遗传因素、超重或肥胖、不良生活方式、盐摄入量过多、缺乏锻炼等。

全球范围内约有30%成年人有高血压疾病,每年因高糖高盐饮食致死患者达到1400万人,在慢性病致死总患者中占比达到40%。

但是人们对该疾病的知晓率只有30%,而疾病控制率不足10%[5-6]。

1.2慢阻肺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即慢阻肺,又被称为阻塞性肺气肿,根据相关数据调查结果显示全球约有2亿以上慢阻肺患者,每年因该疾病致死患者达到100万余人,致残者达到500万[7]。

近年来该疾病的发病率以持续性上升
为主,其发病的主要因素包括长期吸烟、生活环境污染等,具有病程长,病死率高等特点,对患者的肺功能及身心健康均造成了负面影响。

1.3糖尿病
糖尿病是一种以血糖水平持续性上升为特点的代谢系统功能障碍性疾病,会造成患者肾功能损伤、眼部神经功能受损以及诱发心血管疾病。

该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包含社会、行为和生物3方面因素。

根据国际糖尿病联合会的研究显示,2030年糖尿病患者人数预计会达到5.5亿人[8]。

1.4癌症
癌症即恶性肿瘤,是因为控制细胞生长和增殖的机制功能障碍所引发的疾病,其中肥胖、人口老龄化问题的不断加剧、长期吸烟以及饮食不当等均为该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

近40年来全球范围内癌症发病率按照每年增加3%~5%的速度不断上升,其中约有60%的癌症发生在亚太地区,我国新发患者达到20%,而病死率达到24%左右[9-10]。

每年约有160万死于该疾病,其中胃癌、肝癌和肺癌致死率占比较高。

2慢性病健康管理过程中的社会因素
慢性病的发生发展与患者的心理因素、生物因素以及社会因素有紧密的联系,3种因素之间具有相互影响的作用,导致慢性病病情缠绵,迁延难以治愈,不仅影响患者的健康和生活质量,还会对社会造成不良影响。

其中慢性病健康管理中常见的社会因素包括如下几方面。

2.1人口结构呈老龄化趋势
现阶段全球范围内已经有60余个国家和地区出现了人口老龄化问题。

我国自1999年也开始进入了老龄社会,相比其他发展中国家来说我国进入“老年型”社会的时间较早。

2010年我国总人口中约有13%的60岁以上老年人口,到2017年时我国60岁以上人口数量已经达到2.4亿,占比达到17%,由此可见我国的人口老龄化趋势在逐渐加快[11]。

而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剧使得老
年群体在社会服务、医疗服务以及养老服务方面的需求不断增加,也对国家社会经济、文化及政治等多方面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2.2烟草需求量过大
烟草是危害人类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根据2017年的调查报告显示,除我国外,全球范围内烟草销量中的卷烟和非卷烟分别达到6000万余箱和250万余箱,嘴含烟销量约为7万吨,手动或机械制作雪茄销量达到200亿支,此外电子烟等销量也在持续增长。

在世界范围内吸烟者数量约有11亿,每年因烟草相关疾病死亡的数量约为540万余人[12]。

我国吸烟者在3.5亿人左右,同时有超过7亿人深受二手烟伤害,每年因烟草相关疾病致死者百万余人。

吸烟是诱发冠心病、高血压、脑卒中等心脑血管疾病以及慢阻肺、气管炎等呼吸系统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

2.3生活方式与行为的转变
经济飞速发展的背景下,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提升,因此其饮食结构也有了明显转变,很多人习惯高脂高糖高热量饮食,膳食纤维摄入量减少,导致其血脂紊乱,胆固醇上升,进而诱发冠心病、动脉粥样硬化或脑卒中等疾病,同时也会导致乳腺癌、直肠癌、胃癌等恶性肿瘤发病风险上升[13]。

根据相关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家
庭人均食盐或油超标占比约80%,约有半数居民新鲜果蔬摄入量过少,饮食结构不合理是诱发慢性病的一项影响因素。

此外我国居民进行身体锻炼的比例过低,其中成年人进行锻炼的比例约为10%,而肥胖率和超重率则显著上升,人群中肥胖患者占比约为6%,而超重者比例则在25%左右,同时有近35%的人有明显胆固醇上升情况[14]。

根据调查表明,我国肥胖患者约有1.2亿,其中高胆固醇血脂患者数量已经超过3000万人,每年因锻炼不足所致死亡患者达到了300万人,在整体因慢性病致死患者中占比约为8%[15]。

2.4精神状态较差
直接致癌因素包括生活事件、情绪因素和社会心理因素等,该类精神因素可以直接致癌,也可间接诱发疾病,例如家庭纠纷、人际关系过度紧张,或长时间受到噪音、城市拥堵等不良环境因素影响等,会导致其情绪紧张,诱发抑郁症、心血管疾病或癌症,同时情绪过度起伏变化可能导致脑出血或急性心梗等疾病。

2.5水质污染
现阶段我国地表水的水质整体性来说比较稳定且良好,但是部分水体则存在比较突出的污染问题。

根据2016年的调查显示,我国地表水国家控断面中优于Ⅲ类水质的占比在67.8%左右,而劣Ⅴ类水质的占比在8.6%左右。

根据地级和以上城市集中式饮水水源地的监测结果显示,地表水型水源地水质达标在93.4%,其中地下水型水源地水质达标在84.6%左右。

同时我国开展的南水北调工程中的东、中线一期工程调水中的水质稳定性
189
监测结果均为达标。

劣Ⅴ类水体中的80%左右都集中在辽河、淮河、海河以及黄河流域,其中在支流劣Ⅴ类水质中海河流域占比44%,辽河流域则占比33%。

并且城市存在大量黑臭水体[16]。

十余个富营养化湖库均为有显著改善。

并且在近岸海域存在严重的局部污染问题。

3健康管理背景下的慢性病管理
健康管理指的是对个体、群体进行健康危险因素管理的过程,其技术路线包括发现健康问题、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不断循环干预。

具体管理措施包括以下几方面。

3.1监测危险因素
20世纪70年代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机构对肿瘤疾病进行了持续流行病学监测,获得了较为详细的肿瘤疾病发生发展和死亡相关治疗。

在20世纪80年代疾控中心建立了疾病行为危险因素检测系统,旨在收集和分析不同地区的行为危险因素以及相关卫生实践资料,用于进行疾病管理和干预,对公共卫生立法、社会政策制定提供依据。

继美国后,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也先后建立了疾病行为危险因素检测系统。

2001年开始世界卫生组织推出慢性病阶段监测方法,为经济发展水平有差异的各个国家慢性病监测提供指导[17]。

3.2我国慢性病健康管理措施
世界卫生组织对慢性病危险因素的防控措施核心在于合理膳食、积极运动、严格控烟和社区干预等。

我国慢性病健康管理措施包括:①基础策略。

我国慢性病防治工作规划中指出,应该对全国慢性病防控网络和综合防治机制进行完善和全面覆盖,建立疾病监测制度和信息管理制度,增强疾病防控能力,建设社会支持环境,不同部门各司其职以及减少慢性病危险因素,降低病死率以及减轻慢性病对国家经济造成的负担[18]。

故原卫生部开始对高血压自我管理小组模式进行全面推广,农业部分和教育部门分别进行食物营养发展规划和开展大课间、阳光体育等活动;国家体育总局也开始推动全面健身方案等。

多地政府均开始积极打造健康的社会环境和人群,这对于慢性病防控有积极意义。

②建设和完善管理体系。

建立慢性病防治体系需要政府多部门和全社会共同参与。

从1995年开始我国根据国情调整了慢性病防治策略。

卫生部防疫司更名,同时设立了慢性病管理处,国家防控中心慢性病中心以及多地疾控中心均系统建立了慢性病科,并成立了国家肿瘤、心血管疾病和癌症中心。

现阶段全国多个城乡地区的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在疾病干预措施执行、健康教育、疾病治疗康复、信息管理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也为慢性病防治工作的实施打下了良好的基础[19]。

③健康教育和促进。

将健康教育和促进设定为慢性病管理的主导措施,减少疾病发生发展的危险因素干扰,这是国内外公认的具有低投入和高效益的决策之一。

我国卫健委建立了慢性病信息知识权威发布平台,定期发布和推送慢性病健康相关信息,同时有广电部门和新闻部门的媒体配合进行慢性病防治健康知识的科普,各地工会、妇联、工商联、共青团等组织也在该项目中发挥了各自的作用和优势,以规范信息为依据组织社会动员以及疾病公益宣传活动。

④慢性病干预。

慢性病综合干预以生活方式干预为主,进行疾病行为危险因素监测,科普慢性病防治知识,控制烟草以打造无烟环境,推动全面健康运动,建立慢性病防控示范区等措施的实施,获得社会支持,不同部门各司其职,发挥自己的作用和优势,减低危险因素水平,减少慢性病患者残疾率和病死率,建立良好的慢性病防治氛围。

⑤创建慢性病综合防治示范区。

自2010年开始原国家卫生计生委以卫生和健康创建为基础平台,在卫生城镇考核标准、健康城市等行动中添加了慢性病防控相关内容,在国内创建了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在政策引导下推广合理饮食、运动、控烟限酒等措施培育健康人群,建立与当地实际情况相符的慢性病防控策略以及长效管理模式,以增强慢性病健康管理质量。

3.3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慢性病健康管理措施
世界卫生组织在2003年通过了《烟草控制框架公约》,这是第一个由直接卫生组织主持并达成的有法律效力的国际公共卫生条约。

但是禁烟立法难度较高,缺乏政府强有力的执行措施,公众对烟草带来的危害缺乏正确深度认知以及烟草行业营销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导致控烟措施落实不理想,需要未来共同努力,增强烟草控制效果[20]。

20世纪70年代开始芬兰北卡项目,以及美国斯坦福第三和第五社区等相关以社区为基础开展的综合教育方式以及合理饮食、合理运动等生活优化方式的开展结果显示,社区综合防治对慢性病危险因素的控制效果和成本效益较好,说明该种方式在慢性病健康管理中具有较高的可行性。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医院开展了糖尿病患者干预的相关临床试验,例如美国DDCT 试验以及英国UKPDS试验等,大量研究结果显示疾病管理以及强化治疗对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和维持均具有良好的效果,同时可有效降低患者并发症风险。

同时新西兰、澳大利亚以及欧洲多个国家都开始推广糖尿病临床及社区防治指南,以提升糖尿病管理效果。

1965—1975年间美国开展了减少饱和脂肪酸摄入相关行为试验,结果显示冠心病患者发病率和病死率均明显下降,同时脑血管疾病患者发病率也明显降低。

而英国政府也推动了“减盐”行动,与食品制造和饮料制造行业开展合作,联合开展减盐行动,使得25%的食品加工过程中含盐量得到下降,这有利于降低患者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日本政府倡导开展健康教育,做好高血压等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成功使得脑卒中患病率下降70%左右。

4展望
慢性病是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类型,具有较高
190
中国卫生产业
中国卫生产业
CHINA HEALTH
INDUSTRY
(上接第187页)
的发病率和致死率,这不仅对患者的健康、生活、工作造成了巨大的不良影响,同时也加重了社会的经济和精神负担,因此针对慢性病开展健康管理十分重要,了解慢性病发病过程中的社会因素影响对开展慢性病健康管理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我国已经根据其他国家地区的慢性病防控管理建立了我国慢性病防控管理措施,但是疾病是不断变化发展的,因此需要在未来更多地开展相关调查研究,以进一步完善我国慢性病健康管理环境和措施,提升群众的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1]刘晖.医养服务智慧健康管理系统的构建与思考[J].湖南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20,30(1):57-60.
[2]梁世霞.多层面健康管理对老年慢病共病患者安全合理用药知信行水平影响[J].医学食疗与健康,2020,18(6):191-192.[3]王俊,许凯薇,王志红.智慧医疗背景下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健康管理探讨[J].中国医疗管理科学,2020,10(2):52-56.[4]杨旭波.信息化健康管理云平台在慢性病管理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民康医学,2020,32(5):137-138,141.
[5]周越,单岩,杜理平,等.Cox 健康行为互动模式在慢性病患者护理中的应用现状[J].护理学杂志,2020,35(4):108-111.[6]关贺文,郑锴,钟越,等.我国慢性病健康管理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J].管理观察,2020(5):185-186.
[7]穆静娟,王婧,鹿瑞云,等.老年慢性病人群医体融合型健康管理服务模式研究[J].大众标准化,2020(2):184-185.[8]黄晓平,陈茜,石佼.社区慢性病患者健康管理路径选择的研究[J].黑龙江中医药,2019,48(6):183-184.
[9]蒋丽萍.“医养结合”服务模式下老年人健康管理体会[J].中
医药管理杂志,2019,27(23):208-210.[10]殷维,何小满.“互联网+”慢性病健康管理模式需求调查
及影响因素分析[J].全科医学临床与教育,2019,17(11):1014-1017,1025.
[11]张海霞.医护绑定式团队中社区护士对慢性病管理的作用[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9,27(21):207-208.
[12]洪月玲,常战军.基于健康管理的慢性病社会问题及文化意义分析[J].河南预防医学杂志,2019,30(3):247-250.[13]柳小平,李鼎然,肖敏,等.智慧医疗背景下慢性病健康管理服务设计研究[J].科技经济导刊,2020,28(11):15-16.[14]胡秀静,吴小亚,王家骥,等.慢性病防治视角下的我国医养结合与健康管理发展回顾[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
2019,27(8):561-564.
[15]秦月兰,李珍,龚蓓,等.应用SWOT 分析延续式慢性病信
息化健康管理模式的应用现状及展望[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8,34(6):471-476.
[16]丁安超,唐静.信息化健康管理云平台模式在社区慢性病管理中的应用效果评价[J].当代护士,2018,25(11上旬刊):
178-180.
[17]廖生武,朱宏,谭碧慧.社区老年慢性病人群“互联网+医养结合”健康管理服务的困境及对策[J].中国全科医学,
2019,22(7):770-776.[18]翁丹.老年慢性病健康管理的研究进展与思考[J].中医药
管理杂志,2019,27(5):202-203.
[19]赵玲.基层医疗机构慢性病健康管理现状分析及对策探讨
中的分类干预[J].中外医学研究,2019,17(2):170-171.[20]杨宇虹.信息化环境下永州市基于社区慢性病健康管理模
式探究[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8,39(5):41-42.
(收稿日期:2020-10-12)
low-up among community-dwelling older adults at risk of cognitive decline (MAPT Study)[J].Experimental Gerontology,2019(127):110716.
[26]Ramirezvelez R,Correabautista JE,Garciahermoso A,et al.
Reference values for handgrip strength and their association with intrinsic capacity domains among older adults[J].Journal of Cachexia,Sarcopenia and Muscle,2019,10(2):278-286.
[27]Lu P,Shelley MC.Cumulative Dis/Advantage and Health
Pattern in Late Life:A Comparison between Genders and Welfare State Regimes[J].Social Work in Public Health,2019,34(8):686-700.
[28]Valenzuela PL,Castillogarcia A,Morales JS,et al.Physical
Exercise in the Oldest Old [J].Comprehensive Physiology,2019,9(4):1281-1304.
[29]Partridge L,Deelen J,Slagboom PE.Facing up to the global
challenges of ageing[J].Nature,2018,561(7721):45-56.
[30]孟欣宇,苏苗苗,张金华,等.农村老年人运动功能与睡眠
质量现状及相关性研究[J].护理学杂志,2020,35(5):87-90.[31]Wang J,Boehm L,Mion LC,et al.Intrinsic capacity in older
hospitalized adults:Implications for nursing practice [J].
Geriatric Nursing,2017,38(4):359-361.
[32]Gutiérrez-Robledo LM,García-Chanes RE,Pérez-Zepeda,
MU.Allostatic Load as a Biological Substrate to Intrinsic Capacity:A Secondary Analysis of CRELES[J].Journal of Nutrition Health &Aging,2019,23(9):788-795.
[33]Gore PG,Kingston A,Johnson GR,et al.New horizons in the
compression of functional decline[J].Age and ageing,2018,47(6):764-768.
[34]Woo J.Designing Fit for Purpose Health and Social Services
for Ageing Population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viron⁃
mental research and public health,2017,14(5):457.
(收稿日期:2020-10-19)
19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