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性的笔触和理性的敏锐--解读竹西宽子的《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感性的笔触和理性的敏锐--解读竹西宽子的《兰》
谭冰
【摘要】:《兰》是日本女性作家竹西宽子标志性的代表作。
在《兰》中,竹西宽子撷取二战期间日本国内的一个生活画面,以其别具一格的女性笔触和敏锐的观察,为我们展示出一幅二战期间日本民众的众生图,揭示了战争给日本民众带来的困苦不安,表现了作者对和平的向往和追求。
%Orchid is the masterwork of Hiroko Takenishi, a Japanese female writer. InOrchid, Hiroko Takenishi draws a life picture of Japan in World War II with her peculiar female writing style and keen observation. The work reveals the pains and upsets brought about by the war to the Japanese people, and conveys the writer’s pursuit of and yearning for peace.
【期刊名称】《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
【年(卷),期】2013(000)001
【总页数】5页(P89-92,112)
【关键词】感性的笔触;理性的敏锐;隐忍;坚强
【作者】谭冰
【作者单位】电子科技大学·成都·61005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313.065
一、引言
竹西宽子,女,日本著名小说家、评论家。
1929年出生于日本广岛。
1952年从
早稻田大学国文专业毕业后,进入筑摩书房担任文学全集等编辑工作的同时即开始书评创作。
自1962年辞去文学编辑工作,专心从事文学创作活动以来,屡屡获奖(注),1994年荣获日本艺术院奖,成为为数不多的日本艺术院院士之一。
2003年更是以74岁的高龄凭借小说《赠答的歌》荣获野间文艺奖。
竹西宽子迄今已
83岁高龄,仍笔耕不辍,举办讲座,活跃在日本文坛。
如此成绩斐然的日本作家,在国内外却鲜有人研究,人们关注的目光似乎多流连于其有关古典文学的评著,虽然其代表性的作品,以其亲历的广岛原子弹爆炸为背景的短篇小说《大兵旅馆》曾多次入选日本高中的国文课本,可是相关研究可以说是几乎无人问津。
究其原因,也许是因为其短而不足以道,或是因为战争给人们带来的伤痛使得人们不愿去触碰、咀嚼。
可是,笔者则认为正是这些以二战为背景的、植根于其亲历的原子弹爆炸的痛苦回忆而产生的这些文字形成了其标志性的艺术表现力——柔软的感性的笔调
下流淌的理性的深沉的思考和批判。
下面,笔者试图通过对其短篇小说《兰》的剖析来解读其独特的艺术感染力。
二、原子弹爆炸事件与其文学创作
1945年,竹西宽子16岁,是广岛县立女子专科学校4年级的学生,不过已经开
始在工厂做见习。
8月6日美军向广岛投下原子弹的那一刻,她恰巧因脚被毒虫蜇了化脓发烧,在距离原子弹爆炸现场2.5公里的家中休息,没有直接见到闪光,幸运地躲过了这场劫难。
可是,这一瞬间所发生的一切却给她留下了刻骨铭心的记忆。
竹西宽子在自己的随笔《追忆的风景广岛》(2010年10月28日朝日新闻社)中这样写到“亲戚和朋友中很多人都消失了。
可是,因为没有看见遗体,没有死的
确证,所以就老抱着幻想:说不定还活着,哪天就出现在自己眼前呢。
”“16岁
的我很苦闷:到底什么是有什么是无?从小生长的城市瞬间变得面目全非,所有曾经存在过的都消失了;曾经活生生的人不见了。
虽然,所有的一切都记忆犹新,可是,现实中却什么都看不见摸不着。
那样的苦闷成为了我战后的开端。
”
也是在这篇随笔里,竹西宽子谈到了这样的事:曾经有个文学界的前辈断然地对竹西宽子说:“如果没有被原子弹爆炸的广岛,你也不会写出这样的文字吧。
” 竹
西宽子听了,心情很复杂,打心眼里反感道:“请不要那样说。
我当然一样能写,因为(我记忆里)是那个没有被原子弹爆炸前的广岛。
”可是,“漫步如今高楼林立的广岛,(我)一面感叹其变得如此美丽,一面又感到寂寞悲哀。
这条街上原本是一间挨一间的经营‘吴服’(和服面料)的老字号,一想到在高楼的某个地方曾经的店铺的模样,还有那个店铺老板的女儿——逝去的同班同学中的一个,(我)就觉得在广岛的街头上举步维艰。
”
竹西曾说“广岛的风和土地都是我创作的灵感。
”也许,没有那场痛苦的记忆,竹西一样能写出精彩的作品,16岁爆炸之前滋养其成长的美丽的广岛也滋育了其温
柔的性情,培养了其柔美的文学心理和表现意识,这一点,几乎形成了其小说的基调——宁静而平和。
但是,毋庸讳言,没有那场劫难,没有那场灾难带来的痛苦
回忆和追思,也就不能形成其独树一帜的符号般的艺术表现力——包裹在柔软的
笔触下的深沉的思考和批判。
竹西宽子根据自己的经历创作了一系列的作品,如《仪式》(1964年女流文学奖候补)、《管弦祭》(1978年女流文学奖)、《大兵旅馆》(1981川端康成文
学奖)等等,均以二战为背景,给我们讲述了一个个令人难忘的故事。
竹西宽子把自己的痛楚、无奈和思考都述诸于笔端,通过充满柔情的笔触为我们揭示了战争的冷酷无情。
《兰》曾收录于竹西宽子的短篇小说集《大兵旅馆》里,该小说集由9篇短篇构成,主人公都是一个叫做“hishashi”(尚)的少年,《兰》是其中的一篇。
可是,
竹西宽子在其自选短篇小说集(集英社文库2005年)出版时,选用《兰》作为了题名,足见《兰》在作者心目中非同一般的地位和深远的意义。
《兰》讲述了一个看似简单的故事:父子俩在去参加父亲好友的葬礼回来的列车上所发生的事——儿子牙疼得受不了,父亲把祖父传下来的、总是珍藏在身边的绘
有兰花图案的扇子撕开,把扇骨当成牙签给儿子止痛。
竹西宽子撷取二战期间发生在列车上的一个生活断面,通过简洁明快的语言、独特的观察视角、寓意深刻的象征手法、细腻的人物刻画,展示了在当时紧张的时局下,处于战争后方的日本民众的困苦不安、隐忍与坚强,揭示了战争的无奈与残酷,表现出作者对战争的批判和对和平的向往。
三、简洁明快的语言
《兰》的语言简洁明快,寥寥数笔中传递出众多的信息。
故事开头:“列车被穿着国民服或裙裤的男男女女挤得水泄不通。
有人靠着座椅站着,有人把行李放在过道上,就这么(当凳子)坐着。
”
国民服和裙裤是二战时期日本民众代表性的着装。
无论老少,男的清一色的国民服——像军服那样的卡其色服装;女的清一色的裙裤——像劳作的大妈穿的那种服装。
当时的日本政府曾提出“无欲,直到战争胜利!”这样的口号,当然,事实是“想也没有。
”据说这样的着装是为了弥补纤维的不足,实则政府试图通过统一的着装来统一思想、统一目标——战争。
这样的着装可谓颇具时代意义。
作者通过
列车上人们的着装,巧妙地交代了故事的时代背景:二战期间。
“有人靠着座椅站着,有人把行李放在过道上,就这么(当凳子)坐着。
”“挤得水泄不通”。
这样的描写给我们勾勒出一副当时民众的众生图,也交代了故事发生的地点:拥挤不堪的列车上。
“热。
已经是夕阳西下的时刻了。
”
简单的一个“热“字即营造出烦躁不安的环境意象。
“夕阳西下”则制造出淡淡的愁绪。
接着,“列车沿着内海向东行驶。
”作者在简明扼要地交代列车行进的路线的同时也让读者随着行进的列车眼前出现这样的画面:向东是靠近战争的前沿,这是一个特殊的区域,沿途都是军工厂。
所以车上的百叶窗被勒令放了下来,车厢内变得幽暗,愈加闷热难耐。
再看看小说主人公父子之间的对话。
“牙吗?”
“还疼吗?”
“有一点。
”
“兰、、、”
小说里的人物几乎没有话语,即使有,也是寥寥几句。
这寥寥的几句,让我们感受到小说人物沉默、隐忍的性格。
四、意味深长的象征手法
(一)列车
作者把故事发生的地点设定在列车这一拥挤狭小的空间,文中多次穿插出现了对列车中情形的描写。
“列车被穿着国民服或裙裤的男男女女挤得水泄不通。
有人靠着座椅站着,有人把行李放在过道上,就这么(当凳子)坐着。
”
“眼前这节车厢的行李架上一半都被大的背包占据着,过道上也塞满了,所以,连去趟厕所都很不容易。
”
“列车向前行驶着。
尚志周围阴沉着脸的大人们都歪着头,闭着眼,任随列车左右摇摆颠簸。
”
这些具体的描写,宛如电影画面的闪回,逼真地在我们眼前展示了这样的画面:被迫卷入战争的日本民众,置身于这辆时代的列车上,面对物质的匮乏和时局的紧张
是如何的不安、苦闷,他们哀而不怒,愁而不泣,从他们的隐忍中不难窥见其顽强生活下去的坚强。
(二)车站
“列车沿着内海向东行驶。
可是,由于铁路沿线都是军工厂,在通过这个区域的时候,即使再热,都必须按当局命令关上百叶窗。
”
在拥挤昏暗的列车上,人们看不到站牌,不清楚下一站是何方,
“不时瞅瞅自己放在行李架上的老婆婆好像有点耳聋,大声问旁边的一个男子:
‘下一站是哪里?’”
“父亲一边想着可能这是最后一次来这里了,一边迈着沉重的步伐一步一步,默默地向车站走去。
”
车站是起点,也是终点。
不管时局将如何发展,不管等待自己的将是什么。
人们不能不启程,唯有听凭时代的列车把自己带向前方不知停靠在哪儿的车站。
作者意味深长地用“列车”和“车站”暗示着时代潮流和前途未卜的命运。
(三)兰
小说的题目为“兰”,而文中迟迟没出现“兰”,直到小说快要结束时,“兰”才出现。
原来“兰”指的是父亲珍爱的祖父的遗物——一把折扇,折扇上用淡墨描
绘的“兰”。
那么作者以“兰”为题,有何寓意?
绘有“兰”的折扇是祖父的遗物,所以,其价值不言而喻,无疑是值得珍惜的。
其图案的美也是父亲珍爱的理由之一。
可是,为了止住儿子的牙疼,在既无牙签更无止痛药的、物质极其匮乏的特殊时期——二战期间的一个拥挤而昏暗的列车上,
父亲无奈地选择了撕毁折扇,用折扇的骨架制成牙签来缓解儿子无论如何也止不住的疼痛。
无疑,那是出于父亲的爱。
“兰”扇来之祖父,可以说是一种传承的象征,一种家族的血缘以及爱的传承的象征。
祖父——父亲——儿子、、、。
它是爱和
美好的象征。
本来是应该就这么一代一代地传下去的,如果没有战争,如果不是因为这一非常时期。
战争这一非常时期让物资匮乏,没有牙签更不可能有止痛药;是战争让列车拥挤不堪,闷热、昏暗,让尚的牙痛加剧,不能去厕所漱口,甚至不能通过观赏窗外的景物来分散精力得以缓解。
所以,别无选择,它被撕毁了。
作者以“兰”为题,可谓韵味绵长,包含着多么柔情的心愿——我们不要战争!我们要“爱”和一切美好的东西!
五、独特的视角
故事给我们展示的,是一个小学刚刚毕业的,刚刚开始懂事的少年尚的眼里所看到的世界。
这一视点可谓独具匠心。
小学刚刚毕业,应该是12岁左右,混沌初开,开始晓事思考的年龄。
当然,他也可以顽劣不羁,不谙人事,随心所欲。
可是作者给我们塑造的是这样一个少年:少年尚在小学的最后一个暑假,跟着父亲去出席了好友的葬礼。
而这个好友平素对尚宠爱有加。
(从这个侧面,我们也可以想见尚是个讨人喜欢的男孩。
)
可是,没曾想,刚登上归去的列车不久,牙就开始疼起来。
“他把不太健壮的身板使劲顶在和服的衬板上,一直默默地忍受着刚刚开始的牙疼的折磨。
”没有告诉就坐在对面的父亲。
又顾忌着周围的乘客,“从座位环顾四周,似乎每个人看起来都闷闷不乐。
于是就想——自己的牙越痛,人们会越不开心。
”
他一次又一次忍受着牙疼的折磨,懂事地想“努力忍着吧,即使告诉父亲,没有牙签也不可能有止痛药。
”直到终于忍不住了,才轻轻地戳一下闭着眼睛的父亲。
可是一旦看到父亲为难的样子,他又马上说“好像里面卡了东西,没关系,快出来了。
”他闭上眼使劲掐自己的手,强忍住疼痛。
可是,实在是疼得冒冷汗,连呼吸
一下都疼。
多么懂事、文静可爱的男孩!
还有,尚虽是与老板娘初次见面,可是“从她的言谈举止,就想——能为别人的
死这么悲伤,一定是个心地善良的人!同时,从老板娘那非同一般的悲伤中,小小年纪的尚竟隐隐约约地察觉到那个疼爱自己的叔叔不为人知的一面。
”并且对老板娘动了恻隐之心——“那个叔叔,他倒好,一个人先走了,可是扔下这女人一个人,今后怎么活下去啊?!当得知这个女人,在今天这样的日子,不能参加对自己那么重要的人的葬礼,只能装着没事儿人似地在同样的地方默默地工作的事实时,这让尚好生不解,感到人生好玄奥。
”
多么敏感,细腻的男孩!
正是他的懂事乖巧,使父亲怜爱无比,以致毅然决然做出了撕扇的举动。
也正是因为他的懂事乖巧,让他分外自责。
“超越了喜悦和感激,觉得自己特可气,没出息。
”
同时,也正因为他的敏感细腻,使他在自责的同时又隐隐约约地觉得“让父亲撕毁兰扇的责任不仅仅在于自己。
”究竟是什么?他也说不清楚。
尚的易感而似懂非懂,为故事营造出一种若隐若现的意境,勾起读者的好奇心,让我们跟着他一起去疑惑不解,去思考、、、
作者的这一独特的视角也为我们展示了一个少年眼里客观存在的世界,让我们愈发感到战争的冷酷,愈发感到生命存在之重。
六、细腻的人物刻画
小说通过细腻的描写,为我们刻画出“父亲”这一鲜明的人物形象。
(一)深爱家人的父亲
父亲是一个小企业主,经营着一家工厂。
战争以前,每年都会带着家人去避暑度假。
可是眼下,“工作能手一个接一个地被拉去服兵役,上前线,工厂的规模也眼看着
不得不日益缩小。
”“在父亲看来,以前的生活再也回不去了。
”
这次,父亲特地放下工作,不顾路途遥远,特意带上唯一的儿子去参加朋友的葬礼,原因之一是那个长期相濡以沫的朋友很疼爱尚。
可是,更主要的原因是,他看着厂里的工作能手一个接一个地被拉去当兵,上战场,不知哪一天就会轮到自己,预感到“在这样的时局下,可能再也没有机会带儿子一起去旅行了”。
参加葬礼无疑是再好不过的借口。
这样尚和尚的母亲也不会有所察觉。
可谓用心良苦。
葬礼结束后,父亲带着尚特意绕道去看望了朋友的情人。
这个女人开着一家餐馆,父亲以前常和朋友去。
明知这样的时局下提出这样的要求有些过分,还是让老板娘做了可口的鸡肉汤锅。
“父亲只是稍微动了一下筷子就一味地喝酒,心满意足地看着尚津津有味的吃相。
”多么慈爱的父亲形象!
这也为他的撕扇行为埋下了伏笔。
(二)重情义的父亲
得知朋友故去,父亲不顾当时紧张的时局,放下工作,不顾路途遥远赶赴朋友的葬礼。
葬礼结束后,又特地绕道去看望朋友心爱的女人。
也许父亲深知,对于这个女人,父亲恐怕是唯一可以倾述的对象。
父亲陪着她叙旧、流泪,并且鼓励她说“你也要坚强”。
(三)隐忍沉默的父亲
在拥挤闷热而昏暗的列车上,“在家几乎从不抱怨热啊冷的”的父亲,“一只手紧紧握着扇子(可见多么在乎),一只手时不时地从胸前的口袋里取出手绢按着额头上的汗。
”
这个“按”使父亲温文尔雅的形象跃然纸上。
也让我们从以上文字可以想见父亲是一个多么隐忍沉默的人。
父亲对当前的时局心知肚明,但是,他没有咆哮吼叫,没有絮絮抱怨,更没有嚎啕大哭。
他总是默默地接受着眼前发生的一切。
(四)坚强的父亲
父亲在离开那个店时,鼓励那个老板娘——朋友的情人说“你也一定要坚强”。
这句话,其实也是说给自己听,给自己打气的。
“沟渠里的水,沿着街道静静地流淌着,好像刚刚去了那个世界的人马上就要追上来似的。
父亲沿着沟渠,一边想到:可能再也不会经过这里吧,一边迈着沉重的步伐一步一步默默地向车站走去。
”
一声不响地跟在父亲身后的尚觉得“和平时穿着和服木屐的父亲相比,穿着靴子的父亲的走路姿态显得那么笨拙。
”
父亲已经预知到自己的命运——不久将会被拉去前线作战,十有八九会战死战场回不来了。
父亲是那么无助而无奈。
面对时局,不习惯穿靴子的父亲是那么笨拙,不知所措,可是,他默默地一步一步地走向车站,踏上了时代的列车,开始了前途未卜的归途。
这样的父亲,在儿子尚看来,“是那么的可怜而坚强——那些事,绝不是父亲所期望的,可是,在这样身不由己的情况下,还是不由分说地去做。
”
在这样的时局下,父亲是那么的迫不得已、别无选择。
虽然是那么不情愿——眼看着工作能手被一个个拉走,眼看着工厂规模不得不日益缩减,眼看着朋友心爱的女人伤心无助,眼看着自己将战死战场,眼看着儿子一忍再忍不能止住疼痛……所有的一切,父亲都无能为力,不知所措,可是,又不得不接受、去直面……这样的父亲让尚觉得是那么可怜,又是那么坚强!
“顺着静静流淌的沟渠,迈着笨拙的步伐向车站走去的背影,和坐在对面闭上眼睛的父亲重叠在了一起。
”
是啊,面对残酷的现实,作为一个平民百姓,除了闭上双眼接受,顺应,还能做什
么?!这样看来,他是那么可怜。
面对时局,他是那么笨拙,不知所措,可是他没有哀嚎、哭泣、崩溃,只是默默地,迈着坚实的步伐,任随时代的列车,把他带向前途未卜的未来。
“任随列车的颠簸,尚也闭上了眼睛。
”这样的隐忍和坚强的性格也传给了儿子尚,他也将像父亲那样可怜而坚强地活下去……
七、结束语
《兰》这部短篇小说,只是撷取了一个发生在二战时期的列车上的、一个看似稀疏平常的一个场景,却向我们展示了置身于那个特殊年代的日本民众的精神状态——艰辛与无奈,隐忍与坚强。
小说通篇弥漫着一种宁静平和的基调,充满柔和的
感性,丝毫不见前线弥漫的硝烟、严峻的对峙、残忍的杀戮……可是,我们却在这种表面的平静中感觉到其内部涌动的不安和骚动。
那把被撕毁的折扇上用淡墨描绘“兰”,虽然在文中只是昙花一现,却让我们记忆犹新,镌刻在脑海里,久久地,挥之不去人。
它的静逸和雅致,与战争的残酷和暴虐形成鲜明的对照,发人深思。
“兰”这一题名,表现了作者对战争的批判和否定,让我们窥见其锐利的理性。
竹西宽子就是这样,以其女性温柔的笔触和敏锐的观察,以其独有的艺术感受和对人生的思考,给我们种下了这株灵逸的“兰”。
让我们世世代代留住这株象征着“爱”和“美好”的“兰”,摒弃毁掉它的战争。
同时,小说也告诉了我们面对生命之重时的态度:隐忍而坚强。
注竹西宽子获奖经历:
1964年《往来记——日本古典随想》田村俊子奖
1964年《仪式》女流文学奖候补
1973年《式子内亲王·永福门院》平林たい子奖
1976年《鶴》艺术推荐新人奖
1978年《管铉祭》女流文学奖
1981年《大兵旅馆》川端康成文学奖
1986年《山川登美子》每日艺术奖
1994年日本艺术院奖
2003年《赠答的歌》野间文艺奖
参考文献:
[1]《兰》.竹西宽子自选短篇集.集英社文库,2005.
[2]《追忆的风景广岛》.朝日新闻社,2010年10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