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部分区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天津市部分区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一、选择题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历史由人民写就,而那些英雄模范则始终是过去、现在和
未来最闪耀的星。
致敬英雄,就是仰望我们这个时代的星
辰。
那些的耆宿,那些居功至伟的脊梁,祖国不会忘
记,我们将永远。
获颁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的42
人,其事迹基本都耳熟能详。
他们中的许多人,早就是人气
爆棚的全民偶像。
( ),作为“杂交水稻之父”,为我国粮食安
全、农业科学和世界粮食供给做出杰出贡献,让中国人的饭
碗牢牢端在我们自己手中;数十载、皓首永葆赤子心的
黄旭华,为我国核潜艇事业奉献了毕生精力,对核潜艇研制
和跨越式发展居功至伟……从专业领域到公共舆论,从国家
表彰到民间认同,他们的故事持续刷屏,堪称敬业奋斗的范
本。
受表扬的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在他们身上生
动体现了中华民族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牢记本分,锚定
航程。
他们不忘初心,将本职工作做到极致。
这是一群最纯
粹的人,也恰因其纯粹,而愈显伟大。
英雄模范们,将“敬业”
演绎到忘我境界,这是一种基于专业主义的,更是爱国
主义所支撑的使命驱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
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在这些获奖者身上有机组合,完美呈现。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德高望重牢记默默无闻专注
B.德高望重铭记隐姓埋名专注
C.众望所归铭记默默无闻诚笃
D.众望所归牢记隐姓埋名诚笃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A.年过九旬仍在田间追梦的袁隆平
B.仍在田间追梦的年过九旬的袁隆平
C.袁隆平年过九旬仍在田间追梦
D.仍在田间追梦的袁隆平年过九旬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受表扬的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他们身上生动体现了中华民族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B.受表扬的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在他们身上生动体现了中华民族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C.受表彰的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他们身上生动体现了中华民族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D.受表彰的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在他们身上生动体现了中华民族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答案】
1.B
2.A
3.C
【解析】
1.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
①德高望重:品德高尚,名望很大。
多称颂年纪大而且大多是有名望的人。
众望所归:众人的信任、希望归向某人,多指某人得到大家的信赖,希望他担任某项工作。
根据“耆宿”,故选“德高望重”。
②牢记,强调牢牢地记住,不忘记,是自己主动去记住的。
铭记,是各种深刻的经历与体会让人不得不深深的将之烙印在心中。
相对而言,牢记更强调暂时,而铭记强调的时间则更长并且比牢记更加深刻,故选“铭记”。
③默默无闻:做事无声无息,无人知晓,做了好事不声张,不图名利,没人知道。
隐姓埋名:意指隐瞒自己的真实姓名,不让别人知道。
根据后文职业“为我国核潜艇事业奉献了毕生精力”,应选“隐姓埋名”。
④专注:表示从神态上看,思想被某一件事所占据,侧重于神情和注意力。
诚笃:诚实真挚。
语境没有强调诚实真挚的意思,故选“专注”。
故选B。
2.
本题考查根据情景补写句子的能力。
从逻辑来说,先说年龄再说在田间劳作,更能突出其奉献精神,排除B项。
从句式来看,与下文“隐姓埋名数十载、皓首永葆赤子心的黄旭华”结构应当基本一致,即定语+中心与的模式,排除CD两项。
故选A。
3.
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原句中共有三处语病,一是“表扬”与“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搭配不当,应用更正式的“表彰”,排除AB;二是介词“在”成分赘余,要去掉,排除D。
三是“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搭配不当,体现出来的应该是“体现……社会主观核心价值观”。
只有C项修改最恰当。
故选C。
二、选择题
4.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以四言为主,在结构上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加强抒情效果。
B.《喜看稻菽千重浪》属于新闻通讯,因为新闻重在及时、真实地反映事实,所以不能运用描写的手法,更不能表达自己的观点。
应该让观点隐含在事实中。
C.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登高》是唐代宗大历二年(767)杜甫流寓夔州所作。
D.雪莱,英国诗人,代表作有诗歌《西风颂》、诗剧《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等。
【答案】B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B.“所以不能运用描写的手法,更不能表达自己的观点”错误。
可以运用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手法,可以表达自己的观点。
故选B。
5.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律吕:古代用竹管或金属管制成的校正乐律的器具,以管的长短来确定音的不同高度。
后来用“律吕”作为乐器的统称。
B.登高:古人重阳节有登高的习俗。
王维的诗句“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中所写的“登高”,正是古人的这种习俗。
C.左迁:贬官降职的委婉说法。
白居易因越职上书言事,触怒当朝权贵,被贬为江州司马。
D.教坊:古时管理宫廷音乐的官署,专管雅乐以外的音乐、舞蹈、百戏的教习、排练、演出等事务。
【答案】A
【详解】
本题考查文化常识识记能力。
A项,“作为乐器的统称”错误。
后来用“律吕”作为音律的统称。
故选A。
6.下列句子,不能体现乡土中国差序格局的一项是()A.一表三千里,一堂五百年,再远还是亲。
B.井水河水两相分,凡事讲理不讲亲。
C.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D.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答案】D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本内容和作者观点的句子。
A.说的是表兄弟姐妹之间的关系没有堂兄弟姐妹之间的关系会随着血缘关系的不断变化而不断地产生变化。
属于差序格局。
B. “凡事讲理不讲亲”论述情和理的关系。
其中“亲”就属于差序格局。
C.“吾老”与“人老”;“吾幼”与“人之幼”,讲述的是与自己有血缘关系和没有血缘关系的人,属于差序格局。
D.讲述的修齐治平,论述修身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前提和基础。
不属于差序格局。
故选D。
三、选择类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采采芣苢,薄言掇之掇:拾取,摘取
B.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存:问候,探望
C.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尘杂:指世俗的繁杂琐事D.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觉:睡觉,入眠
【答案】D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D.“觉:睡觉,入眠”错误。
“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的意思是“醒来时只有身边的枕席,刚才梦中所见的烟雾云霞全都消失了”,所以“觉”的意思是“醒”。
故选D。
四、小阅读-课内
8.下面对相关诗句的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诗句“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画龙点睛,明确主题:运用了比喻、典故,突出表现诗人求贤若渴的心情。
B.诗句“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以动写静,情景交融,构成了一幅淳朴宁静而又充满情趣的村居图,寄寓了诗人的美好情操和快慰心情。
C.诗句“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的环境描写,凝固了琵琶曲的强大感染力,起到了正面突出和侧面烘托的作用。
D.诗句“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以“穿”字,化静为动,写乱石陡峭;以“惊”“拍”“卷”字及“千堆雪”写浪涛,点出了江流湍急的气势。
【答案】C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句的能力。
C.“起到了正面突出和侧面烘托的作用”错误,本句通过描写邻船寂静,冷月无声来表现琵琶曲的强大感染力,从侧面表现琵琶女的高超技艺。
不是正面突出。
故选C。
9.近日嫦娥五号从月球带回来2公斤土壤。
诸多网友十分关注“月球土壤能不能种菜”这一话题。
对此在央视新闻中,专家解释称月球土壤中不含任何有机养分,不能种菜。
请结合《乡土中国》相关内容,解释网友为何关注“月球土壤能不能种菜”这一话题。
【答案】(1)种地是中国人最普通的谋生办法,靠泥土生存的人才最能明白泥土的可贵。
(2)种地的习惯一直刻在中国人的基因里,无论是到牧区、西伯利亚,还是飞上月球,中国人都关注着土壤能否种地。
(3)中国民族与泥土难以分开,从土里长出过光荣历史,也受到土地的束缚,即使飞上天,也依旧关注月壤的“种地”功能。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问题,提出见解的能力。
根据《乡土中国》“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和“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可知,对于中国人来说,种地是不可割舍的谋生办法,土地对于中国人来说是非常可贵的;
根据《乡土中国》“而且,据说凡是从这个农业老家里迁移到四围边地上去的子弟,也老是很忠实地守着这直接向土里去讨生活的传统……远在西伯利亚,中国人住下了,不管天气如何,还是要下些种子,试试看能不能种地”可知,习惯了种地的中国人,无论到哪都关注土地是否能播种,与关注月球土壤的现象不谋而合;
根据《乡土中国》“从土里长出过光荣的历史,自然也会受到土的束缚,现在很有些飞不上天的样子”可知,中国民族与泥土难以分开,有从土里长出过光荣历史,也受到土地的束缚,即使飞上天,也依旧关注月壤的“种地”功能。
五、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太祖武皇帝,沛国谯人也。
姓曹,讳操,字孟德,汉相国参之后。
桓帝世,曹腾为中常侍大长秋,封费亭侯。
养子蒿嗣官至太尉,莫能审其生出本末。
嵩生太祖,太祖少机警,有权数而任侠放荡,不治行业,故世人未之奇也,惟梁国桥玄、南阳何颐异焉。
玄谓太祖曰:“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年二十,举孝廉为郎,除洛阳北部尉,迁顿丘令,征拜议郎。
光和末,黄巾起。
拜骑都尉,讨颍川贼。
迁为济南相,国有十余县。
长史多阿附贵戚,赃污狼藉,于是奏免其八;禁断淫祀①,奸宄②逃窜,郡界肃然。
久之,征还为东郡太守。
不就,称疾归乡里。
金城边章、韩遂杀刺史郡守以叛,众十余万,天下骚动。
征太祖为典军校尉。
会灵帝崩,太子即位,太后临朝。
大将军何进与袁绍谋诛宦官,太后不听。
进乃召董卓,欲以胁太后。
卓未至而进见杀。
卓到,废帝为弘农王而立献帝,京都大乱。
卓表太祖为骁骑校尉,欲与计事。
太祖乃变易其姓名,间行东归。
出关,过中牟,为亭长所疑,执诣县,邑中③或窃识之,为请得解。
卓遂杀太后及弘农王。
太祖至陈留,散家财合义兵,将以诛卓。
冬十二月,始起兵于己吾④,是岁,中平六年也。
——(节选自陈寿《三国志》,有删改)
注释:①淫祀:不合礼治的祭祀;不当祭的祭祀;妄滥之祭。
②奸宄:犯法作乱的坏人。
③邑中,指县里或地方上。
④己吾:地名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故世人未之奇也奇:奇特
B.除洛阳北部尉,迁顿丘令除:授官
C.光和末,黄巾起起:起事、起义
D.会灵帝崩会:恰逢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汉相国曹参之后我欲因之梦吴越
B.征太祖为典军校尉为君翻作《琶琶行》
C.太祖乃变易其姓名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D.金城边章、韩遂杀刺史郡守以叛何以解忧,唯有杜康12.下列各句,都能表现曹操做事“有权数(有谋略)”的一组是()
①不治行业②奏免其八,禁断淫祀③奸究逃窜,郡界肃然
④太祖乃变易其姓名,间行东归⑤始起兵于已吾
⑥出关,过中牟,为亭长所疑,执诣县
A.①③⑥B.②③⑤C.②④⑤D.③④⑤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曹操的身世不为人所知,但他是汉朝相国曹参的后代。
B.东汉乱世,梁国的桥玄和南阳的何颐很看重曹操。
C.二十岁开始,曹操相继担任了郎官和济南相等职务。
D.曹操回到故乡陈留,就立即筹资招兵买马,准备讨伐董卓。
14.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不就,称疾归乡里。
②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
(《琵琶行》)
【答案】
10.A
11.C
12.C
13.A
14.①他没去赴任,声称有病,回乡静养。
②于是创作了七言诗,做歌来赠送给她,一共六百一十六字,命名(题名)为《琵琶行》。
【解析】
10.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的能力。
A.“故世人未之奇也”句意,所以当时几乎所有的人并不认为他有什么奇特的地方。
“奇”在文中的意思是“认为……奇特”,意动用法。
故选A。
11.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之”:结构助词,的;代词,越人说的话。
B.“为”:动词,担任;介词,替。
C.“其”:都作代词,他的。
D.“以”:目的连词,来;介词,拿,用,依靠。
故选C。
12.
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进行评价探究的能力。
本题对“有权数(有谋略)”词语的理解是关键。
“有权数(有谋略)”不仅指能对眼前形势看得准确并决定取舍,也指对未来的形势预测恰当。
①指曹操不注重修养德行和学业,不合题干要求。
②治理地方有胆识和办法,符合要求。
③指治理地方的结果,不合题干要求。
④指曹操不愿与与董卓同流合污,是有谋略的行动。
符合要求。
⑤指曹操“东归”的目的,这也是有谋略的表现。
符合要求。
⑥描述曹操“东归”时被抓,与题干不符。
综上,②④⑤都能表现曹操做事“有权数(有谋略)”。
故选C。
13.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文章相关内容的能力。
A.“曹操的身世不为人所知,但他是汉朝相国曹参的后
代”错,张冠李戴。
根据原文第一段所描述的“养子蒿嗣官至太尉,莫能审其生出本末。
嵩生太祖”可知,是曹操的父亲曹嵩的身世不被人所知,不是曹操的身世。
故选A。
14.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第(1)题得分点:“就”,赴任;“称疾”,声称有病;“归”,回到。
第(2)题得分点:“因为”,于是创作;“歌”,做歌;“凡”,一共;“言”,字;“命”,命名。
参考译文:
太祖武皇帝,是沛国谯县人,姓曹名操,字孟德。
他是汉朝相国曹参的后代。
汉代桓帝时,曹腾(太祖的爷爷)担任中常侍大长秋一职,并被加封为费亭侯,位高权重。
曹腾死后,其养子曹嵩继承爵位,官做到太尉,没人知道曹嵩的身世底细。
曹嵩生了太祖。
太祖年轻时机警而聪慧,又非常有谋略,但负气仗义,生性放纵,桀骜不驯,对操行修养和学业研习从不专注,所以当时几乎所有的人并不认为他有什么奇特的地方。
只有梁国的桥玄和南阳的何颐很看重他。
桥玄曾经语重心长地对太祖说:“天下要大乱,没有治国安邦能力的人是不能力挽狂澜的,看来天下黎民只能靠你了!”二十岁
时,太祖被推举为孝廉,并任郎官,后来被任命为洛阳县北部尉,又升任顿丘县令,后被征召入朝,做议郎。
汉灵帝光和末年,黄巾军大起义爆发。
太祖被任命担任骑都尉职务,负责讨伐颍川的贼寇。
(战事顺利),太祖升任济南相,济南下辖十几个县,那里的县官大多依附于皇亲权贵,尽做一些贪赃枉法的事,声名狼藉。
太祖看不惯,于是上奏朝廷,罢免了其中八个人的职位;并且(制定措施)禁止滥设的祭祀活动。
(那些)违法作乱的坏人都逃到别的地方了,济南界内安定下来。
过了一段日子,太祖又被朝廷征召,任命为东郡太守;他没去赴任,声称有病,回乡静养。
金城人边章、韩遂杀死了(当地的)刺史和太守,起兵叛乱,聚十多万人,天下动荡不安。
朝廷紧急征召太祖为典军校尉。
恰逢灵帝去世,太子继承王位,太后临朝听政。
大将军何进与袁绍谋划诛杀宦官,太后不同意。
何进召董卓进京,想以此逼迫太后,董卓还没到,何进就被宦官杀害了。
到京后,董卓废黜少帝,将其封为弘农王,另立汉献帝,京都洛阳大乱。
董卓上表举荐太祖担任骁骑校尉,想与他共议国家大事。
太祖改换他的姓名,沿小路往东走,想返回谯郡去。
不料,出了虎牢关,途经中牟县境内时,(太祖)引起了当地的亭长怀疑,被抓起来送到了县城里。
县里有人暗里认出了他,为其求情,(太祖)得到释放。
就在这时,董卓杀死了太后和弘农王。
太祖回到了故乡陈留,变卖家产,招兵买马,
为讨伐董卓做准备。
十二月,太祖在己吾起兵,这年是汉灵帝中平六年。
六、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甲)插秧歌
[宋]杨万里
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
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
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
“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
”
(乙)插田歌(节选)
[唐]刘禹锡
冈头花草齐,燕子东西飞。
田塍望如线,白水光参差。
农妇白纻裙,农父绿蓑衣。
齐唱郢中歌①,嘤咛如《竹枝》。
[注]①郢中歌:一作“田中歌”。
15.下面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甲诗首联写热火朝天的劳动场景:老少齐出动,各尽所能,配合默契。
“抛”“接”“拔”“插”四个动作,自然流畅,勾勒出插秧工作的繁忙情形。
B.“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此句以田夫口吻说秧苗还未栽稳,稻田还没有插完,让送饭人把饭放下,赶紧回去照看好家里的鸭和鹅。
C.乙诗以花鸟发端,勾勒出一幅意趣盎然的画面:山冈上面花草繁密茂盛,燕子飞东又飞西:远远望去,田埂笔直如线,秧田里一片白水波光参差。
D.乙诗用简练笔触,刻画了农民夫妇的形象:农妇穿着白麻布做的衣裙,农夫披着绿草编的蓑衣,一起唱起田中歌,轻声细语的唱和很像《竹枝词》。
16.如果说甲诗的劳动者是“繁忙”的,那么乙诗的劳动者则是“轻松愉快”的。
请你结合诗句对乙诗劳动者的“轻松愉快”进行简析。
【答案】
15.B
16.①美景让其轻松:环境优美,草长鸟飞,水田潋滟;②穿戴显其轻松:农民夫妇白裙绿衣,穿戴与景色相谐。
③唱和表露其轻松愉快:他们一边劳动,一边唱和,声音缠绵柔媚,就像《竹枝词》的音调。
【解析】
15.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B.“赶紧回去照看好那帮鸭鹅”理解有误,应该是“要看管好饲养的鹅与雏鸭,提防他们来捣乱”。
故选B。
16.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语言、形象,评价作者的情感态度的能力。
“冈头花草齐,燕子东西飞”“田塍望如线,白水光参差”这是描写景物的诗句,冈头花草崭齐、燕子穿梭飞舞、田埂笔直如线、清水粼粼闪光,用清淡的色彩和简洁的线条勾勒出插秧时节春光明媚,整个田野间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以优美的笔调抒写自然美景,体现劳动的轻松欢愉。
“农妇白纻裙,农父绿蓑衣”这是描写人物形象的诗句,穿着白麻布做的衣裙的农妇和披着绿草编的蓑衣的农夫,白裙绿衣与绿苗白水的鲜明色彩分外调和,传达出一种朴素的人文美,也展示了自然生机的美与明媚春光的和谐统一。
“齐唱郢中歌,嘤咛如《竹枝》”诗人抓住农人的歌声进行细致刻画,这些歌虽然是俚歌,也缠绵柔媚、如琢如磨,传达出农民们劳动时毫无机心的欢乐与热情。
七、混合默写
17.在横线上填写作品原句。
(1)携来百侣曾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登高》)
(3)人生如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4)我有嘉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曹操《短歌行》)
(5)《梦游天姥吟留别》的主旨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无边落木萧萧下一尊还酹江月鼓瑟吹笙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峥”“嵘”“稠”“萧”“酹”“瑟”“笙”“事”。
八、文学类阅读-单文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搬家
孙全鹏
(1)不得不说,亮子是一个非常优秀的士兵,当兵的第三年,部队的首长把亮子留下来,不过是在一个偏僻的地方。
(2)和战友分别时,大家都哭了,战友们哭是因为要离开军营了,亮子也哭了,哭的原因是他留在了军营,而且是在一个鸟不拉屎的地方。
(3)亮子哭着哭着,就开始在心里埋怨起父亲来:“当兵有什么好?还要到那么偏远的地方,看样子,这辈子到死也不能回家了。
”亮子一想起父亲,就想起那个有风的黄昏。
(4)那个有风的黄昏,亮子才十八岁,风吹着亮子黑黑的胡子,父亲听到征兵的消息下来了,就到河边找到正在捉鱼的亮子。
父亲对亮子说:“孩子,去当兵吧,当兵锻炼人!”
(5)那天晚上,父亲去了支书家,带去了一瓶珍藏多年的药酒——那是用蛇和中药泡出来的,平时父亲都舍不得喝。
亮子终于得到了一个名额,体检和政审后,亮子顺利进了部队。
虽然亮子文化程度不高,但他能吃苦,表现得很突出,很上进,到复员时,亮子竟然当上了士官,并留了下来。
(6)可是,亮子留下来不假,却到了很偏僻的地方,而且一去就是一辈子。
从此,亮子回家探亲的时间少了,见父亲的时间也少了,母亲去世得早,父亲年龄大了,家里没人照顾,亮子开始担心父亲,想父亲,亮子就想着把工作调回去,可是哪有那么容易啊。
(7)又过了五年,亮子结了婚,有了孩子,亮子终于发现自己离不开这个地方了,可能永远回不了老家——不是不愿意回,是没法回。
这时候,亮子就想着把父亲接过来,父亲
头发白了,七十多岁了,再不尽孝,何时尽孝呢?亮子给父亲打电话,让父亲搬过来住。
(8)父亲不愿意去,他说:“太远了,我都一把老骨头了,现在去外地住,不习惯。
”
(9)终于有一天,父亲竟然同意搬到这儿来,亮子高兴得要命。
他给领导请了假,开车去接父亲,乡里乡亲都来送别,父亲喝了很多酒。
父亲到了儿子工作的地方,他并不像电话里说的不习惯,相反,父亲天天闲不住,一个人经常到后山上走来走去,一回来就与儿子不停地说话,说他喜欢这里山山水水、喜欢这里的风土人情,真后悔没有早点来。
(10)儿子很不解,这里有什么好呢?山路弯,水质苦,风沙大……没一样比得上家乡的。
(11)有一天,父亲回来时说:“这地方东面有一片地,我看过了,这里的风水不错,死了埋在哪里不错。
”
(12)亮子努力说服父亲:“那里以前可是乱坟岗……”
(13)“我找人算过了,那里风水好,适合我木命的人。
”父亲坚持说。
(14)父亲得了脑梗,突然就走了,在他所谓“风水好”的地方长眠了。
亮子一下没有了依靠,他感觉更孤独了,一有时间就去乱坟岗对着父亲的墓碑说话,父亲的墓碑很小,在草丛中不起眼,很平凡,就像父亲的一生,到了黄昏,守墓人看见他还不走,就劝道:“回去吧,人死不能复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