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了,上坚果!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重磅Special 过年了,上坚果!
瓜子,
中国年货里的“钉子户”
有人说过,区分中国人和其他亚洲人最好的办法是看他嗑不嗑瓜子。

这虽是一句戏言,但足以说明我们有多么热爱瓜子。

其实,中国人吃瓜子有着上千年的历史。

考古人员从长沙马王堆女尸辛追夫人的胃部和海昏侯刘贺的体内,都发现了未消化的瓜子。

只是当时的瓜子并不是作为零食食用,而是药用。

古人食用的是什么瓜子呢?向日葵瓜子?南瓜子?西瓜子?它们又有怎样的前世今生呢?
“由来已久”的西瓜子
对瓜子有些了解的人都知道,葵瓜子和南瓜子都是舶来品,唯有西瓜子“由来已久”。

当然关于西瓜的起源,颇有争议,有人说它原产于非洲,也有人认为它是土生土长的地道风物。

关于起源暂且不说,就说西瓜子“老大哥”的地位是有据可查的。

北宋初年成书的《太平寰宇记》,在其卷六十九《河北道十八
•幽州》土产部分,对“瓜子”作了历史
上第一次记载。

这里的瓜子,就来自于当时水果界的大哥——西瓜。

虽说,瓜子首次亮相在宋代,可真正盛行成风却在元末明初,最早记载西瓜子可食的是元代的《王祯农书》:(西瓜)其子爆干取仁,用荐茶易得。

《饮食须知》又载:食瓜(西瓜)后,食其子,不噫瓜气。

宫廷中食用西瓜子的情况可以参见晚明宦官刘若愚的《酌中志》,书中记载了先帝(明神宗朱翊钧)“好用鲜西瓜种微加盐焙用之”。

宫廷御膳的制作方法影响了上层社会对瓜子的喜好。

上有所好,下必兴焉。

瓜子在民间也格外受欢迎,万历年间兴起于民间的时调小曲《挂枝儿》有《赠瓜子》一曲:瓜仁儿本不是个稀奇货,汗巾儿包裹了送与我亲哥。

一个个都在我舌尖上过。

礼轻人意重,好物不须多。

多拜上我亲哥也,休要忘了我。

吴越广为流传的《岁时歌》也记载了“嗑瓜子”的习俗:正月嗑瓜子,二月放鹞子,三月种地下秧子,四月上坟烧锭子……
丨朱国伟 丨摄图网
总之,无论是帝王将相、文人墨客,还是平民
百姓,都喜食瓜子。

到了明代时嗑瓜子已经成了日
常生活习俗。

三“子”鼎力,葵瓜子异军突起
清末民初,南瓜子、葵瓜子就已经开始流行,
瓜子界,也就变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老大哥”西
瓜子的光环慢慢黯淡,两个“小弟”逐渐壮大,尤其
是葵瓜子异军突起,这个被称作是“香瓜子”的小零
食,很快就受到国人的偏爱。

时至今日,最常见的瓜子依然是葵瓜子。


瓜子又是什么时候来到中国,并征服中国人的胃的
呢?
目前最早记载向日葵传入中国的文献为明代
万历年间学者姚旅所著的《露书》,该书称:“万
历丙午年(1606年)忽有向日葵自外域传至。


树直耸无枝,一如蜀锦开花,一树一朵或旁有一两
小朵。

其大如盘,朝暮向日,结子在花面,一如蜂
窝。

”明代金石学家赵崡撰写的《植品》一书对向
日葵也有记载:“又有向日菊者,万历间西蕃僧携
种入中国。

干高七八尺至丈余,上作大花如盘,随
日所向。

花大开则盘重,不能复转。


由此可见,向日葵是在明代万历年间传入中国的,这其中又有怎样的故事呢?据传,万历年间的一个春天,有外国使团到京
觐见,并进奉多种贡品,其中有葵花子。

礼部官员
认为洋品种不宜在御花园内种植,遂令人将其种在南海子(南苑)大红门内一片空地上,到了七月,葵花盛开,格外耀眼。

此时万历皇帝到南苑狩猎,刚进宫门,便看见一片金黄,于是走到跟前,驻足观赏,但见其花硕大,甚是艳丽,虽然御花园里植有百花,但从没有如此巨大之花,越看越喜欢,便令海户(明清时南苑内从事蕃育鸟兽、栽培林木和蔬菜种植的户民)按时令种植,花开之时,便到此观赏,后被引种到西苑(今中南海)。

清代,有关向日葵的记述逐渐增多。

康熙年间臧麟炳、杜璋吉所撰《桃源乡志》称:“葵花,又名向日葵,色有紫黄白,其子老可食。

”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谢方在《花木小志》中言“向日葵处处有之,既可观赏,又可食用。

”光绪五年(1879年)《京畿杂录》载:“直隶及京畿植有向日葵,一名西番葵。

高丈余,六月开花,每杆顶上只一花,其形如盘,随太阳回转,如日东升则花朝
东,日中天则花直朝上,日西沉则花朝西。

”/重磅
Special
据《花卉园艺》记载,清代中期向日葵已在华东及西北地区广泛种植,但不再只是观赏性的花卉,而成为油料作物。

此后传入华北地区,并以直隶(即今北京、天津及河北地区)作为传播中心。

不过,至少在光绪年间,北京的向日葵还没有大面积种植,只在农村的屋前屋后、地边地堰有零星种植。

因葵花多籽,在崇尚多子多福的年代,人们在庭院及房前屋后栽植几株向日葵,寓意多子多福、家丁兴旺。

由此可见,大概到了清末时期,向日葵已在民间流行,而成为瓜子界的“主流”产品大概要在民国时期。

民国时期的很多文化名人都是瓜子的铁粉。

比如,我们最敬爱的鲁迅先生。

女作家萧红在回忆鲁迅的文章中写道:“还有向日葵子差不多每来客人必不可少。

鲁迅先生一边抽着烟,一边剥着瓜子吃,吃完了一碟,鲁迅先生必请许先生再拿一碟来。


不止鲁迅对瓜子痴狂,林语堂也将嗑瓜子列为人生的一大乐趣,用他自己的话说:“吃瓜子,用牙齿咬开瓜子壳之乐和吃瓜子肉之乐实各居其半。

”更夸张的是国学大师黄侃,在暨南大学上课时,他向自己的学生疯狂“安利”瓜子,表示耳边没点嗑瓜子的声音,这堂课就算你们听得有意思,我上着也没意思。

嗑瓜子的魔力,由此可见一斑。

再看南瓜,南瓜子要比葵花子流行的早些。

晚清以来,南瓜子可食的记载非常之多,远超葵花子,较早的记载如咸丰(贵州)《兴义府志》:“郡产南瓜最多,尤多绝大者,郡人以瓜充蔬,收其子炒食,以代西瓜子”,同治《上海县志》:“子亦可食”,同治(浙江)《湖州府志》:“子亦可炒作果”等,此外,记载如“(南瓜)子白色佐茗酒,产金川者贵”。

“南瓜子炒食尤香美,款宾上品也,茶房酒舍食者甚多,而宾筵则必以陕西之瓜子为贵,忽近图远良可慨矣。

”“(南瓜)子,市人腹买炒干作食物,终年市于茶坊酒肆,人竞买食之。

”南瓜子流行程度均可见一斑。

虽然南瓜子与葵瓜子的起步差不多,但南瓜子如今的势头,可无法与葵瓜子匹敌了。

如今,向日葵作为重要的油料作物在我国大面积种植,成为国人茶余饭后的头号零食。

千百年来,小小的瓜子总是让人念念不忘,或许,我们所贪念的不仅仅是瓜子仁的香,而是那些默默地被瓜子惊艳过的时光,是那些最简单随意、
最轻松的平常。

/重磅
Special 相信很多人家里的年货中坚果是必不可少的一种。

无论是亲戚来家里串门喝茶聊天,还是放假在家刷剧,又或者是三两好友聚在一起打牌时……坚果都是不可或缺的最佳配角,而花生是年货坚果中常客。

因为在中国文化中,花生象征着长生不老、长寿多福,所以有“长生果”和“长寿果”的别称;花生也是吉祥喜庆的象征,是传统婚礼中必不可少的“利市果”,寓意多子多孙、儿孙满堂。

同时,花生也预示着果实累累,事业成功。

所以逢年过节,花生是必备年货之一。

花生,起源于南美洲看似普通的农作物花生是人们餐桌上的“多面手”,又被称为“中国坚果”。

小学语文课本里许地山的一篇《落花生》,让国人对花生的感情更深厚了一层。

关于花生又有怎样的身世传说呢?1875年,考古学家们在利马海岸的安康镇史前墓葬中发现了炭化花生粒,表明早在公元前750年至公元前500年时,花生已成为当地农民的栽培作物。

2014年,由多国农作物遗传学家组成的国际花生基因组计划组成功完成了世界上首个花生全 丨朱国伟 丨摄图网
被称为“中国坚果”的花生,老家怎么在南美洲?基因组图谱绘制。

计划组发现,如今的栽培花生来自两大野生祖先,属于它们自然杂交的后代,而两者的发源地均在南美玻利维亚、巴拉圭到阿根廷一带,由此证明花生的世界起源中心在南美洲。

花生又是怎么来到中国的呢?
15世纪的西班牙正与葡萄牙就海上霸权和贸易之争酣战,由此开启了大航海时代。

这一段时期,历史上著名的航海家哥伦布、达伽马、麦哲伦轮番开启航行全球模式。

就在这样的一个背景下,花生和其他新发现的作物一样,搭乘船只传播到世界各地。

就这样,16世纪初,花生由葡萄牙人从海路传
入中国。

16世纪30年代,花生在当时的嘉定州(今
上海市嘉定区)已有栽培,当时叫做“香芋”或“落花生”。

明代嘉靖年间的进士王世懋将其记载在了《学圃杂疏•菜蔬》中。

后来苏州举人黄省(明代)曾在《种芋法》中也详细描述了花生的颜色、形状和
味道。

它们应该是花生在中国古籍中的较早记载。

清代以后,花生在中国得到了广泛的传播与应用,花生的别称也多了起来,有长生果、长寿果、长果、番豆无花果、地果、花生豆、金豆等等。

这些别称都是花生在传播过程中,融合了不同地域文
化所形成的。

乾隆年间,花生已经成为中国南方主要的干果
零食和菜肴。

乾隆《台湾府志》记载了花生的几大
用途:生啖、炒熟零食、榨油食用、点灯代蜡照明
等。

聪明的中国人还发现了花生的油料属性并加以
利用。

清代医学家赵学敏的《本草纲目拾遗》就记
录了“花生油”这一名称,时间是1765年。

当然,那
时花生最常见的用途还是当零食。

到了18世纪80
年代,花生已经成为京城百姓宴席的常见果品,中
国喜食花生的习惯大概就是在那个时候形成的。

世界花生看中国,中国花生看鲁豫
花生来得恰逢其时。

农耕大国经过数千年的
经验累积,明朝时已经进入耕作精细化时期,人口
压力对于粮食的需求,让人们敞开怀抱拥抱外来作
物,花生就是其中之一。

到了18世纪前后,东南沿海地区的花生种植
已较为普遍,专门从事花生种植和花生油榨制的作
坊也零星出现。

不过受制于早期小粒品种,花生作物的爆发力还未体现出来,直至清代从美国引入大花生品种,花生的大好时代才真正拉开序幕。

1862年,美国弗吉尼亚型大花生(亦称“洋花生”)传入山东蓬莱、平度一带。

这个新品种颗粒大,产量高,很快就在齐鲁大地上推广开来。

如宁阳县县志记载:“落花生,土名长生果,本南产。

嘉庆初齐家庄人齐镇清试种之,其生颇蕃,近年则连阡接陌,几与菽粟无异,故入谷类。

”临朐县志也有“落花生宜沙土,巨洋以东,种者颇广”的记录。

美国大花生的引进和推广,使我国花生栽种面
积和产量空前急剧增加,特别是黄河流域及东北、
华北地区的大面积种植。

“世界花生看中国,中国花生看鲁豫。

”今天,花生已经成为中国人干果零食里的常见面孔,也是中国人日常菜肴、副食品和植物烹调油中不可或缺的一员。

在国内,花生种植与生产主要集中在山东与河南,两省总产量约占全国产量的48%;而在世界范围内,我国花生种植面积及产量均居世界第一,因此,花生被称为“中国坚果”就更不足为奇了。

在整个坚果界里,松子的价格一直十分坚挺,尤其是红松子,有人开玩笑说东北红松子简直就是“坚果刺客”。

松子真的是“坚果刺客”吗?它到底有什么故事呢?
松子,年龄超3亿年的“活化石”
世界上有一类植物,见证过著名的侏罗纪时
期,陪伴恐龙走过了诞生和灭亡,直到今天还在旺
盛生长着,它就是松子。

演化到现在,世界上的松
科植物大约还有几百种,约占裸子植物总数的四
分之一。

这其中,我国境内的松科植物就有100多
种,也因此,中国人成为了最早一批发现松子具有
食用价值的人。

追溯中国人食用松子的历史,可以回到2000
多年前的汉王朝,《汉武内传》中有记载,松子味
甘补血,血气充足,则五脏自润,发白不饥,仙人
服食,多饵此物,故能延年,轻身不老。

南朝时期
的梁元帝也曾说过:“松子为餐,蒲根是服。

”对于
国产松子来说,最熟悉的莫过于“开口松子”,这是
红松树的种子——红松子。

毫不夸张地说,红松子绝对是吃过一次就永生
难忘的美味。

口感脆中带粉,入口咀嚼,起初是油
香四溢,充满口腔,随后淡淡的松木清香才浮出。

丨朱国伟 丨摄图网东北松子,真的是“坚果刺客”吗?
一把一把根本停不下。

但即便是在东北,也并不
是所有家庭都能吃得上红松子的。

因为稀少,也太
贵,很难辨别真假。

为什么会这样?这就得好好介绍一下红松子的
“母亲”——红松树。

在东北无尽的原始森林中,最古老的树种之一就是红松,它广泛分布在大小兴安岭山脉中,成年的红松有几十米高。

目前,现存最大的红松树王:树高38米,胸径1.7米,树龄约760年。

红松不但是上好的家具板材,更重要的是在红松几十、几百年的生命延续中,它孕育出红松之精华——松子。

松子是长在松塔里的,外形呈宝塔状,故称为“松塔”。

一般情况下,野生红松要生长50年方才开始结果,松塔的成熟期还需要两年。

大的松塔将近20厘米高,直径10厘米,小的也有巴掌大,这是城市中绿化松树的果实无法比拟的。

在十几层楼高的树梢摘松塔红松子鲜香可口,但红松塔的采摘从古至今都绝非易事。

在当地,百姓中流传着“十斤松塔一斤籽,十斤汗水一颗塔”的顺口溜,可见松子采摘非常不易。

松子是长白山区山民的重要经济来源,采食历/重磅Special
史久远。

但早年因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极少以攀爬的方式获取,因为危险性太大,所以采集时大都采用破坏性极大的砍树方式一次性解决。

清代的杨宾在《柳边纪略》里有详细记述:“打松子者,人阿机(窝集)中伐木取之,木大塔多者,取未尽辄满车……近取者多,百里内伐松木且尽,非裹粮行数日不可得。

”清朝对长白山一带数百年的封禁使松树得以保护,树龄高者众多,不过这种杀鸡取卵式的摘取方式也大幅减少了高龄红松的数量。

这是乾隆十九年(1754年)前采松子使用的采集方法,对于这种方法乾隆皇帝曾明令禁止,嘉庆元年又重申:“朕闻东三省每年所取松子、松塔,非将松树伐倒不能采取,愈伐愈稀,尚与情理不合,实属可悯。

”并令东三省将军总管,无论旗民采集松子、蜂蜜,务须设法上树,不准乱行伐树。

此后采松子、松塔改用长杆打,或在杆上绑镰刀勾取,或攀爬到树上采摘。

在21世纪的今天,人们又是如何采摘松塔的呢?
这就要说说东北的一种特殊职业——“采塔人”,即采松塔的工人,每年8—10月松子成熟时,就会有一批“采塔人”前往东北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的深山老林中去采集松塔。

松塔长在几十米高的红松塔树梢上,只能靠人爬上去,才能够采得到。

能够胜任这个工作的多是年富力强的小伙子,因为光秃秃的树干没有任何抓扶的东西,要有足够的胆量和力气才能完成这份工作。

即使如此,每年在东北都有采塔人受伤的新闻曝出。

提到采塔人,那就要说说“采塔人”的“金刚钻”——“脚扎子”,它是采松子的人攀登的利器,也是唯一生命安全的保障。

它是L型的铁器,下部是一个锋利的尖刺,上树前将“脚扎子”紧紧的绑在腿上,靠尖刺扎入松树的树干,一步一步的攀登上去。

往往爬一棵树要不短的时间,出一身汗,力气的消耗和高处的恐惧,很多年轻时干过这个活计的人,年岁再大些时,往往想起都后怕。

松塔采摘后,装在麻袋里。

在深山里,因为没有车辆能够进去,所以只能靠人工背出,这项工作叫做“拉犇”,字面意思就是三头牛干的工作了,可见是一项很辛苦的工作。

或许,当我们吃到美味的松子的时候,我们不曾想到它们的来之不易。

当你了解了红松塔的采摘
过程,还觉得它是“坚果刺客”吗?
提起榛子,相信大家并不陌生,它形状像栗子,外壳坚硬,果仁肥白圆润,有香气,含油脂量很大,吃起来特别香美,余味绵绵,可生吃也可炒食,因此成为最受欢迎的坚果食品,与扁桃、核桃、腰果并称为“四大坚果”,且有“坚果之王”的美称。

榛子在我国东北三省、华北各地、西南横断山脉及西北的甘肃、陕西和内蒙古等地都有分布,但以东北三省居多,也最为出名,作为东北地方特产之一,是生活休闲、日常保健所必备的零食。

小时候,邻居家叔叔“闯关东”回来了,带回来一包大榛子,个头不大、果壳很硬但果仁嚼起来脆 丨朱国伟 丨摄图网东北大榛子,坚果界的隐术高手
爽,满口榛子油脂香。

这就是我第一次见、第一次
吃大榛子的所有印象。

现在物流如此发达,大榛子
已不用人力扛回来了,早就走到全国各地老百姓的
餐桌上了。

在东北,榛子又叫水漏榛子,或开口榛子。


为整个加工流程中经过了晾晒、去皮、炒熟、水漏
等工序。

炒熟后的榛子要立刻放到凉水里,这样既
能把空的去掉,又能将果壳炸开。

所以每个榛子上
都有小口,吃的时候用指甲盖轻轻一别就能掰开。

其实,我国采集和利用榛子的历史十分悠久。

考古学家在陕西省西安市郊半坡村新石器时代的遗
址中,发现了大量的已经炭化的榛果和果壳,说明/重磅
Special
距今五六千年前人类就已经采集榛子为食了。

我国古书中早在三千年前就有关于榛子的记载,《诗经》中许多诗篇写有榛子,如《阰风》中记载“山有榛”,《曹风》中记载“鸤鸠在桑,其子在榛”; 宋代《开宝本草》记载“榛仁性味甘、平,无毒,有调中、开胃、明目功用……生辽东山谷,树高丈许子如小栗,军行食之当粮”。

在东北,铁岭榛子,历史上就很有名气。

铁岭县李千户镇马侍郎桥村产的野生榛子,自明朝万历年间成为贡品,历经明清两代,至今已有450余年历史。

辽宁开原榛子也是名甲天下。

传说清初顺治皇帝时,大臣们从京城来铁岭,点名要开原榛子。

返京后,往往拿开原榛子孝敬皇上与娘娘。

其实,原本出身东北的皇家早就知道开原榛子特别好吃,责成盛京内务府每年向朝廷进献。

据《开原县志》记载:“榛,誉为本地有名特产,以梅家寨产最为著名,前清作进呈贡品。

”《奉天通志》记载:奉天榛子“香美甲于他省,经荒火烧落者尤佳。

产于梅家寨者为全省之冠”。

传说铁岭流人戴梓,曾是清朝康熙年间的皇帝南书房重臣,是中国历史上少见的兵器科学家,由于他发明了“连珠炮”而得罪了西洋传教士南怀仁,被诬陷为“私通东洋”,流放到了铁岭。

在铁岭,戴梓艰难地生活了35年,被迫以卖字画为生。

史料记载他“常冬夜拥败絮卧冷炕,凌晨蹋冰入山拾榛子以疗饥”。

时至今日,在东北大年夜的晚上,坐在家中,你只能听得见四种声音,春晚的笑声,搓麻将的哗
啦声,外面的鞭炮声和拍榛子的脆响声。

丨朱国伟 丨摄图网
夏威夷果,
坚果界的“新贵”
听到“夏威夷果”这个名字,不知有多少人会误以为,夏威夷果的老家是盛产阳光和海风、带着浓浓的海岛风情的夏威夷岛。

其实不然。

夏威夷果的原产地并不是夏威夷,就像荷兰豆不是原产荷兰,老婆饼里没有老婆一样。

夏威夷果是土生土长的澳大利亚特产,产自澳大利亚昆士兰东南部地区,学名“澳洲坚果”(Macadamia),是个如假包换的“澳洲仁”,至于为什么叫夏威夷果,那真是说来话长了……
很久以前,在澳大利亚的布里斯班植物园里收集了很多坚果,其中就有美味的夏威夷坚果,但那时候人们并不知道这种坚果能吃。

有一天,一个小男孩在帮忙开坚果帮助其发芽的过程中,在果仁香气的诱惑下,好奇地尝了几颗,竟安然无恙,于是人们才知道,这种坚果原来是可以吃的。

到了19世纪末期,这种澳洲坚果树被引进到夏威夷,作为甘蔗的防风林种在甘蔗园四周,可惜效果不佳,反倒其果仁风味极佳,火速地征服了当地人的味蕾。

恰好夏威夷阳光充足,雨水丰沛,非常适合这种果树生长,这种源自澳洲的坚果也就“顺理成章”地被冠上了“夏威夷果”(Hawaii Nut)的名号。

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夏威夷果又被引入了非洲,在南非、肯尼亚、卢旺达、坦桑尼亚等国都有种植。

目前,我国也有不少省份适合种植夏威夷果,广东、广西、云南、福建、四川等地都可以种植,目前以云南的栽培面积最大,临沧、西双版纳已成为著名的夏威夷果种植区。

全国的夏威夷果种植面积加起来比国外的夏威夷果总面积还大,但是产量却没有跟上。

究其原因,是因为夏威夷果还没到丰产期,夏威夷果种植后要十多年的时间才会丰产,如今我国的夏威夷果树的栽培时间只有四五年,刚刚开始挂果,所以产量上不去。

国外的夏威夷果种植历史悠久,并且已实现产业化管理,机械化采收,产量比国内高很多,虽然国外的种植面积不及国内,却牢牢占据了国内的坚果市场。

等国内的大部分夏威夷果进入丰产期,这种依靠进口的局面或许会扭转,咱们也能吃上本土出产的夏威夷果了。

夏威夷果之所以这么受欢迎,重要的原因还是它的口感非常好。

不同于核桃、开心果这类比较“干”的坚果,夏威夷果的口感称得上细腻,入口有淡淡的奶香味,越嚼越香。

而且它的营养成分也十分丰富,油脂含量高,其中大部分是健康的不饱和脂肪酸,还有各类人体需要的氨基酸,每天适量吃
点有益于健康。

承包你的春节零食丨朱国伟 丨摄图网
过年期间,亲朋相聚,坚果是不可缺少的“配角”,不过以前都是瓜子、花生、核桃等年货坚果里的“钉子户”。

近几年,坚果界也在不断革新,增添了很多“新面孔”,如巴旦木、大杏仁、沙漠坚果等,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都来自大美新疆的坚果。

现在,可以毫不客气地说,新疆坚果,可以承包你的春节零食。

巴旦木:远道而来的圣果
巴旦木,是一种珍贵的坚果,色白中略显微黄,果核形如水珠,上面还有麻点,包在果核外的果肉味涩苦不能吃,只能吃果仁。

巴旦木果仁肥大,香脆而颇有营养,深受全国人民的喜爱,被誉为“圣果”。

只要踏上新疆这片土地,巴旦木便会与你不期而遇。

因为接触巴旦木,不必一定非要见到它本身,往往,在你不经意间就已经与它有了交集,只是自己尚不觉而已。

可以这么说,只要你见到了戴着花帽的维吾尔族人,只要见到了穿着艾德莱斯绸的维吾尔族姑娘,只要见到了英吉沙小刀,就算是见到了巴旦木。

仔细端详花帽、艾德莱斯绸、英吉沙小刀,你就会发现上面有宛如水珠的抽象图案,巴旦木果便是这些图案的原型。

巴旦木对生长环境的要求颇为挑剔,世界上仅有四个巴旦木种植带,在我国,只有新疆南北有一定的种植面积。

1300年前的唐代,巴旦木随丝路商贾,由古波斯万里迢迢来到古莎车和疏勒国安家落户,逐渐繁衍起来。

北疆的巴旦木主要野生在阿尔泰山区;人工种植区只有喀什的部分区县。

其中莎车县种植面积最大,产量最多,占全国巴旦木总产量的一半以上。

巴旦木被视为圣果,首先与它极高的药用价值有关。

传说在很久以前,当地闹了一场瘟疫,大量居民被夺走性命,很多村庄因此废弃,人们一筹莫展惶惶不可终日。

一个盲人向国王进言秘方,让病人每天吃七颗巴旦木和一碗牛奶,七天后就可治愈。

国王采纳了盲人建议,让病人按他说的去做。

病人们靠这个办法果然战胜了病魔,瘟疫也由此得到遏制。

于是,国王下令每家都必须种十棵巴旦木树,巴旦木由此被广为种植。

直到现在,维吾尔族的民间医生还常用巴旦木为病人治疗高血压、小儿佝偻等疾病。

由此不难理解,维吾尔族为什么如此地厚爱巴旦木,视其为圣果,作为原型广泛地运用于图案创作,出现在他们
的手工艺品中,与他们朝夕相伴,经久不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