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与法治课堂导学案优化设计的策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
摘
要: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利用导学案进行教学是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的有效途径。
优化导学案的设计需要教师遵循设计原则,对设计有一个缜密的思路,使每一个环节和知识点都有机地关联起来;教学内容应分清主次,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理解;注意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设计出能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导学案。
教师应把教材内容与知识要点设计成一个个问题,以此启发学生思维,训练学生思维,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学习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积极性。
关键词:
道德与法治导学案优化设计原则
优化设计策略
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中的部分内容需要学生识记,而识记的方法如果不高效就变成了死记硬背,这个特点导致这门课程在学生中的受欢迎程度并不高。
为了扭转这一局面,教师应当提高课程设计的灵活性和教学活动的创意性,让学生以更加清晰的思路、更加明确的目的、更加灵活的思维来学习道德与法治课程。
导学案教学法就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教师可以根据具体的课程内容,灵活地设计导学案,引导学生高效地学习。
一、导学案优化设计的原则1.清晰思路,捋顺脉络
导学案教学法的一个特征就是思路清晰、脉络分明,它将教材中或多或少的文字———原理、说明案例内容,都整理成逻辑缜密的一条思路。
比如“生命的思考”这个单元中的“探问生命”,这是一个比较抽象的哲学话题,它又可以设计“为什么要珍惜生命”“如何正确看待死亡”“生命延续的意义是什么”“为什么要对生命有敬畏之情”“为什么要珍爱他人的生命”“如何敬畏生命”等话题。
这些话题对于现阶段生活阅历比较浅的学生来讲,的确有一定的难度,而教材中运用一定的篇幅来讲述,更让学生“犯
困”。
为此,教师可以考虑选择某一个具体的案例,识内容融入其中。
为了让学生能够带着原理去学习案例在案例中分析原理,教师对导学案的设计,让课堂中的一个环节都有机地关联起来,使每一个知识点都能有衔接,尽量降低了知识的抽象性。
2.主次明确,进阶有序
教材内容有主要内容和次要内容之分,尽管这些容在课堂上都会涉及,但各部分所安排的时间是不一在课堂上,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反应来调整,做到科学握,在设计导学案时,应当做到主次明确,进阶有序。
如,有的课程内容与生活有较大的关联,学生易于理解那么教师就应强调学生的实际生活体验;有的课程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相距较远,那么教师就应强调学生原理上、逻辑上去理解。
例如,有的课程纲领性非常强,“我国国家机构”中讲到的国家权力、行政、司法机关,结构名称必须准确无误,不容更改;有的课程灵活性常强,如“关注社会发展”中讲到的社会变迁、融入社会活等,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来阐述。
对于内容,教师必须做到区别教学,每一份导学案都应当出每节课程的主要内容与次要内容,并且由浅至深地导学生学习。
3.学生为主,自主能动
导学案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对比起来,最鲜明的个特征就是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导”取代“灌”“说用引导的方式而不是命令的方式,用启发的方式而不灌输的方式。
因此,在设计导学案时,教师应当多站生的角度去设计,让学生自主地学习知识。
以“成长的拍”为例,这个单元主要是启发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把好宝贵的青春成长时光。
从时代的角度上看,不同年代人有不同的特点,比如80后、90后、00后,不同年龄的特点肯定是不一样的,教师应当尊重时代的特色,出符合学生学习习惯和思维方式的导学案,给予学生更的学习主动权。
道德与法治课堂导学案优化设计的策略
江苏省海门市实验初级中学
庄小琴
中学课程资源
ZHONGXUE KECHENG ZIYUAN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二、导学案优化设计的策略
1.问题线索导学法
问题线索导学法指的是教师可以把教材内容与知识要点设计成一个个问题,用问题将各部分知识内容串联起来。
以“公民权利”为例,导学案的大致思路为:公民基本权利的含义→公民基本权利的内涵→公民基本权利的种类→公民基本权利的具体内容→公民基本权利在生活中的表现→公民基本权利之于个人的价值→公民基本权利之于社会的意义→公民基本权利如何行使,每一个大问题又可以细分为多个小问题,所有问题加起来可以覆盖一整节的知识内容。
当教师用这条问题链设计导学案、组织教学时,既遵循了导学案设计中思路清晰、进阶有序的原则,又能让学生在思考问题、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发挥主观能动性,提炼出教材中的主要内容,有效地吸收与掌握知识,这比教师直接在黑板上写板书或者让学生圈画内容更具有启迪性。
与此同时,师生双方又可以根据具体问题来展开讨论,进行查缺补漏或者课外拓展。
比如,有的学生会提出:“我是未成年人,无法行使某些公民权利,我的想法和诉求又该通过哪一种方式来表达呢?”总的来讲,问题线索导学法有利于让学生将思维始终聚焦在课程内容上,有利于对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培养。
2.主题探究导学法
主题探究导学法指的是教师围绕某一个主题来设计导学案,引导学生在探讨主题的过程中学习知识、吸收知识。
以“友谊的天空”为例,教师可以选择一个比较小的主题,“如遇到‘志不同道不合’的人,该如何相处”。
以同班同学为例,一个班级中,不同学生的性格特点都不一样,这就意味着学生之间的友谊深浅不同。
尽管如此,我们仍然倡导学生之间要和睦相处,团结友爱。
那么如何与自己性格不同的人相处就是一门很大的学问,这体现了学生对“朋友”的定义,对“友谊”的看法等。
运用主题导学法时,教师应先将主题抛出来,给学生一个明确的探讨中心;启发学生从几个角度思考问题;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思想,将不同看法提出来与大家分享,尤其是对于矛盾问题的讨论;梳理学生的讨论结果,再结合教材内容进行小结与反思。
总的来讲,主题探究导学法重在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与主动性,能够避免学生思维僵化。
3.案例分析导学法
案例分析导学法指的是教师可以选择或设计一个具体案例,指导学生通过分析案例来学习知识。
以“维护国家利益”这一单元内容为例,教师可以选择热点事件,如2018年11月21日发生的DG辱华事件。
用案例分析导学法组织教学有以下几个步骤:第一步,案例陈述。
教师要将案例中“国家利益”的素材提炼出来,以突出本堂课的教学主题。
第二步,案例分析。
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分析一下这个案例中国家利益表现在哪些层面,哪些元素代表了国家利益,国际利益面前中国公民都采取了怎样的态度。
第三步,原理分析。
在经过第二步之后,学生基本上能将案例中的各个层面分析得比较透彻,这个阶段就是将原理代入,看看具体事件由哪些原理做支撑,相当于将学生的思绪由具体案例拉回到抽象理论。
第四步,拓展分析。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这个案例进行拓展分析,在生活的其他方面,国际利益又以怎样的形式出现在大家面前。
这个阶段是学生将理论迁移实际的阶段,也是对理论知识的实践应用。
总的来说,案例分析导学法能够让学生在分析具体案例的过程中学习理论知识,从而提高理解能力。
三、结语
导学案,从字面上拆开来看:导——
—引导,由教师带领着学生、陪伴着学生、牵引着学生去学习探索,而不是单纯地将知识灌输给学生。
学——
—教学与学习,对于教师而言,这是一个不断提高自己教学水平、优化教学质量的过程;对于学生而言,这是一个摸索前进、学习思考的过程,学生由内而外地、主动地获取知识,而不是被动从教师、教材中接受知识。
案——
—方案、课案,这是一套完整的、严谨的教学过程,它不是简单地在黑板上写板书,也不是单纯地根据教材内容制作课件,更不是纯粹地要求学生识记内容或者完成作业,它是一个从启发学生思维到训练学生思维再到提高学生思维的完整教学过程。
用导学案来组织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能够让学生更好地捕捉到课程中的知识点,让学生以更新的角度看待这门课程,这种导学案在提高教师教学质量与教学效率的同时,有利于培养学生对道德与法治课程学习的兴趣与热情。
参考文献:
[1]闫生厚.道德与法治课堂讨论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中学政治教学参
考,2017(24).
[2]李红秀.道德与法治教学
培养核心素养的路径[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 20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