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二轮复习 第四部分 考前静悟材料 材料13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学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材料13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回顾核心知识]
首先,需要明确区域的地理位置和范围;其次,从地形、气候、水文、植被、自然资源以及工业经济活动等方面,分析该区域的地理环境特征,了解该区域的地理背景;再次,根据区域的地理背景分析区域存在环境问题的潜在因素,从而找出该区域的生态环境问题;最后,运用知因索果法,针对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找出相应的治理措施。
具体分析如下:
1.危害
对当地、周边地区的影响从自然生态、社会经济两方面分析。
2.成因
自然原因+人为原因,自然原因多从气候、地形、地貌等因素入手分析,人为原因一般是指不合理的人类活动。
3.治理措施
针对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对症下药找出应对措施,从所在区域的环境特征出发,因地制宜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治理措施一般包括组织管理、工程、生物、农业技术措施等。
以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防治为例,分析如下:
解决区域环境与发展问题的一般思路
[再悟高考真题]
1.(2014·课标Ⅰ,7~9)人类活动导致大气中含氮化合物浓度增加,产生沉降,是新出现的令人担忧的全球变化问题。
一科研小组选择受人类干扰较小的某地,实验模拟大气氮沉降初期对植被的影响。
实验地植被以灌木植物为主,伴生多年生草本植物。
下表数据为实验地以2009年为基数,2010~2013年实验中植被的变化值(测量时间为每年9月30日)。
据此完成(1)~(3)题。
年份2009 2010 2011 2012 2013
灌木植物 1 1.00 1.00 1.00 1.00 植株数量
草本植物 1 1.18 1.20 1.21 1.23
灌木植物 1 1.09 1.10 1.12 1.11 地上生物量
草本植物 1 1.47 1.55 1.52 1.53
灌木植物 1 1.01 0.99 0.98 0.97 地下生物量
草本植物 1 1.21 1.29 1.42 1.58
(1)实验期间植被变化表现为( )
①生物量提高②生物量降低③植株密度改变④植被分布改变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2)实验期间大气氮沉降导致灌木、草本两类植物出现此消彼长竞争的是( )
A.植株数量
B.总生物量
C.地上生物量
D.地下生物量
(3)根据实验结果推测,随着大气氮沉降的持续,植被未来变化趋势是( )
A.灌木植物和草本植物繁茂
B.灌木植物和草本植物萎缩
C.灌木植物繁茂、草本植物萎缩
D.灌木植物萎缩、草本植物繁茂
解析第(1)题,通过计算,2009年,生物量为4,2010年为4.78,2011年为4.93,2012年为5.04,2013年为5.19,生物量逐年提高,①项正确,②项错误。
通过读表可知,灌木植物数量没变,而草本植物数量增多,因此植株密度增大,③项正确。
材料和图表无法体现植被分布情况,④项错误。
故A项符合题意。
第(2)题,抓住关键词,“此消彼长”。
通过计算,植株数量方面灌木没有变化、草本数量增多,A项错误。
总生物量、灌木和草本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多,B项错误。
地上生物量方面,灌木和草本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多,C项错误。
地下生物量方面,灌木由1变成1.01,0.99,0.98,0.97呈现下降的趋势,而草本由1变成1.21,1.29,1.42,1.58呈现上升的趋势,符合“此消彼长”,D项正确。
第(3)题,通过对图表信息的整体把握,灌木植物数量上没有变化,地上生物量略有增加,而地下生物量略有下降,整体而言变化不大;再看一下草本植物,植株数量增加,地上生物量增加较多,地下生物量也有增加,整体而言增加很大;随着时间的推移,结合变化的情况可以得出以下结论:灌木植物萎缩,草本植物茂盛,D项符合题意。
答案(1)A (2)D (3)D
2.[2014·课标Ⅰ,36(2)、(3)、(4),18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下图所示区域海拔在4 500米以上,冬春季盛行西风,年平均大风(≥8级)日数157天,且多集中在10月至次年4月。
青藏铁路在桑曲和巴索曲之间的路段风沙灾害较为严重,且主要为就地起沙。
风沙流主要集中在近地面20~30厘米高度范围内。
(1)说明上述沙源冬春季易起沙的原因。
(5分)
(2)简述风沙对该路段铁路及运行列车的危害。
(7分)
(3)针对该路段的风沙灾害,请提出防治措施。
(6分)
解析第(1)题,冬春季起沙的原因可从地表祼露及风力强劲角度分析。
第(2)题,注意从铁路和列车两个角度分析危害。
第(3)题,可从“阻沙”和“固沙”两个角度分析。
答案(1)冬春季气候干燥(降水少),地表缺乏植被(草)的保护;大风多,湖面较宽阔,西风经湖面无阻挡,沙源东部为河谷,风力强劲。
(2)(铁路路基较高)风沙堆积,填埋路基和轨道;侵蚀路基(和路肩);损害机车车辆和通信、信号设备等,加大钢轨、车轮等设备的磨损;影响运行列车安全。
(3)(阻沙措施)在铁路两侧设立阻沙墙(高立式沙障)。
(固沙措施)在沙地上用碎石等覆盖沙面,设置石(草)方格沙障。
3.[2016·课标Ⅲ,36(3),6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一位被热带雨林风光吸引的游客从马瑙斯出发,乘船沿内格罗河(下图)溯源而上,见两岸植被繁茂,河上很少有桥。
行至内格罗河与布朗库河交汇处,发现两条河流的河水因颜色迥异,呈一黑黄分明的界线,景色令人震撼。
船继续前行,岸边的沼泽渐渐映入眼帘……当晚他查阅资料,得知内格罗河河水因富含腐殖质,颜色乌黑,而布朗库河因含大量泥沙而呈黄色。
你是否赞同在该地区拓展旅游观光业?请表明态度并说明理由。
(6分)
解析本题为开放性试题,可从正反两个方面回答。
若表示赞同,需要从热带雨林地区的自然风光和人文风情,说明旅游资源的独特性和非凡性,以及发展旅游业对于社会经济和文化的推动作用,若不赞同,需从发展旅游观光给该地可能带来的不利影响方面来回答。
答案赞同理由:热带雨林旅游资源独特,具有全球吸引力;旅游开发与运营成本低,经济效益好;增加就业,带动相关产业发展等。
不赞同理由:对热带雨林环境造成破坏,产生污染;对当地居民生活、文化带来冲击;来自自然的威胁较大(疾病、野生动物袭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