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湖南省2018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1-14种群和群落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届湖南二轮复习生物知能达标测评:1-14种群和群落
1.以下关于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种群中的个体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B.亚热带生长的常绿阔叶林组成一个种群
C.马尾松林地中所有树木构成了生物群落
D.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是食物链和食物网
解析 D 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种群,不是种群中的个体;亚热带生长的常绿阔叶林组成一个生态系统,包括多个种群组成的群落及其无机环境;马尾松林地中所有树木还不能称为生物群落,因为该生物群落应包括马尾松林地中的所有生物:植物、动物和微生物。
2.(2018山东理综,8)下图表示出生率、死亡率和种群密度的关系,据此分析得出的正确表述是(注:此题题干与图中的“率”应均为“速率”,出生速率、死亡速率是指单位时间内出生或死亡的个数)( )
A.在K/2时控制有害动物最有效
B.图示规律可作为控制人口增长的依据
C.该图可用于实践中估算种群最大净补充量
D.在K/2时捕捞鱼类最易得到最大日捕获量
解析 C 本题考查种群数量增长方面的知识。
K/2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最高,所以此时不利于控制有害动物,在该数值以前控制效果较好。
人口的增长规律不同于动物,图示规律不可作为控制人口增长的依据。
K值时捕捞最易得到最大日捕获量。
根据该图可以估算最大净补充量(最大增长速率/最大净增长量),用于指导生产实际。
3.(2018河南汝阳一中模拟)寒带针叶林中两个动物种群(N1、N2)的数量变化如下图所示,据图判断这两个种群的关系是( )
A .捕食关系,N 1为捕食者,N 2为被捕食者
B .捕食关系,N 2为捕食者,N 1为被捕食者
C .竞争关系,N 1为竞争中的胜利者,N 2为失败者
D .共生关系,N 1、N 2彼此依赖,相互有利
解析 B 从曲线可以看出,两曲线发生周期性变化;分析曲线的每一个周期,发现总是N 1种群数量增长以后,N 2种群数量随之增长,说明N 2以N 1为食。
两个种群若存在竞争关系,则一个种群的增长可导致另一个种群的减少。
两种群若存在互利共生关系,则两曲线呈平行关系。
4.(2018山东莱州一中模拟)某山区实施退耕还林之后,群落经过数十年的演替发展为树林。
下图甲、乙、丙分别表示群落演替的三个连续阶段中,优势植物种群数量变化情况。
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 .实施退耕还林措施之后,可增大部分野生动植物种群的环境容纳量
B .甲、乙、丙之间为竞争关系,第3阶段群落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层现象
C .演替中后一阶段优势物种的兴起,一般会造成前一阶段优势物种的消亡
D .该过程中,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和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会逐渐提高
解析 C 演替中后一阶段优势物种的兴起,一般会造成前一阶段优势物种减少而不是灭绝。
5.科学家在一池塘里将两种鱼分别单独和混合饲养,一段时间后,检测出四类食物在它们胃内所占的比例如下表。
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①单养时两种鱼多出没在植丛中
②单养时鱼种b多出没在池底
③混养时两种鱼多出没在池底
④混养时鱼种a多出没在池底,鱼种b多出没在植丛中
⑤混合放养有利于对资源和空间的利用
A.①④⑤ B.①③⑤
C.②④⑤ D.①③④
解析 A 混合放养有利于资源和空间的充分利用。
由表格中单养和混养时检测出的鱼胃内食物可知:单养时鱼种a主要以植丛中的动物为食,鱼种b也主要以植丛中的动物为食,说明单养时鱼种a与鱼种b多出没在植丛中;混养时鱼种a主要以底栖动物为食,说明多出没在池底;鱼种b主要以植丛中的动物为食,说明混养时鱼种b仍多出没在植丛中。
6.(2018安徽名校联考)皖南某山区于25年前发生森林火灾,焚毁了所有林木,此后基本未对该地施加人为影响。
某生态学者于今年在该地进行生态调查,得到结果如下表,表内数字为各树种不同年龄级的株数。
下列有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
A.该地发生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生物群落向越来越复杂和稳定的方向发展
B.若以大树(年龄>5年)的数量作为优势树种的指标,则目前赤杨为优势种群
C.若此森林不受干扰,任其自然发展,再过20年后松树将成为此森林的优势植物
D.目前此森林中杜鹃种群处于种群增长的稳定期
解析 C 幼龄的栎树数量最多,处于发展时期,其年龄组成为增长型,由此可预见再过20年后栎树最有可能成为优势种群。
7.(2018福建理综,26)棉蚜体型微小,能附着于棉花植株上生活繁殖,以吸取棉花汁液为食。
为了对棉蚜虫害进行监测,科研小组从某年6月10日开始对某棉田棉蚜种群数量进行调查。
调查结果如下表,请回答下列问题。
(1)棉蚜与棉花的种间关系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调查棉蚜种群数量可采用________法。
据表分析,调查期间棉蚜种群数量的增长曲线呈________型,在________(填表中日期)左右棉蚜种群增长量最大。
(3)若长期使用农药防治棉蚜,会导致棉蚜种群的抗药基因频率________(填“增大”“不变”“减小”)。
解析题干中提到棉蚜以棉花汁液为食,种间关系为寄生。
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调查种群密度常用的方法有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
棉蚜因活动范围有限,适合用样方法。
根据对棉蚜种群数量的调查结果可看出,到7月10日后,种群数量基本维持稳定,即达到了环境容纳量,种群数量增长呈“S”型曲线。
在6月30日左右,种群增长量最大。
长期使用农药,淘汰了不抗药的棉蚜,使棉蚜种群的抗药基因频率增大。
答案(1)寄生(2)样方S 6月30日(6-30) (3)增大
8.(2018陕西师大附中、西北工大附中模拟)请回答下列有关种群的问题。
(1)要估算草原上野兔的种群密度,最常用的调查方法是________。
(2)调查蒲公英种群密度应________(多选)
A.在调查地段内,随机设置1 m2的样方若干
B.在调查地段内,依据植物密集程度设置大小不等的样方若干
C.计数每个样方内蒲公英的个体数,取其最大值作为种群密度的估计值
D.计数每个样方内蒲公英的个体数,取其平均值作为种群密度的估计值
(3)调查小组对某地的5种植物进行了连续六年的密度调查,调查结果如下表所示(单位:株/m2)。
如果A~E 5种植物中有一种属于入侵物种,则该入侵物种最可能是________;调查期间,该地区曾经遭受特大干旱,这最可能是发生在________年。
(4)下面图1和图2是从不同角度对上表中植物C种群数量变化的分析,图中的b、e点都表示该种群数量已经达到了________。
图1中a点和图2中的________点对应,此时种群年龄组成最可能是______(图中“率”均应为“速率”)。
解析(1)对于像野兔这样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一般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其种群密度。
(2)调查蒲公英种群密度一般是用样方法。
取样时,应随机取样;统计各样方的数据,应取其平均值。
(3)A~E 5种植物中,植物C持续快速增长,呈“J”型增长之势,可能为入侵物种。
在2018年,除C以外的其他物种都较上一年明显减少,可能是遭受特大干旱的影响。
(2)b点种群数量达到最大,e点出生速率=死亡速率(当然此时出生率=死亡率),表示该种群数量已经达到了K值。
图1中的a点种群数量为K/2,种群增长速率最大,与图2中的d点相对应。
此时其年龄组成最可能是增长型。
答案(1)标志重捕法(2)AD (3)C 2018 (4) 环境容纳量(或K值) d 增长型9.(2018新课标全国理综,31)某岛屿栖息着狐和野兔,生态系统相对稳定。
后来有人登岛牧羊、捕食野兔和狐,狐也捕食羊羔。
第5年,岛上狐濒临灭绝,但野兔数量大大超过人登岛前的数量。
第6年,野兔种群爆发了由兔瘟热病毒引起的瘟疫,其数量骤减。
回答下列问题。
(1)人与狐的种间关系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兔瘟热病毒与野兔的种间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
(2)画出由人、羊、狐、野兔和牧草组成的食物网。
(3)人登岛后的第5年,与登岛前相比,野兔种内竞争强度________(填“增加”“减
小”“不变”)
(4)一般情况下,被捕食者传染病的流行程度将随捕食者种群密度的增加而________(填“增强”“减弱”“不变”)。
解析(1)人登岛捕食狐,同时人和狐都以野兔和羊为食,因此人与狐的种间关系是竞争和捕食,病毒营寄生生活,兔瘟热病毒与野兔之间是寄生关系。
(2)如答案中的图所示。
绘制
食物网时,注意只包含生产者和消费者,生产者为牧草,羊和野兔以牧草为食,狐捕食羊和野兔,而人可从羊、野兔和狐三者获得食物。
(3)人登岛后的第5年,由于狐濒临灭绝,野兔的天敌减少,数量大大增加,食物和空间等条件有限,种内竞争加剧。
(4)从题干信息可以看出,捕食者增加,可以使被捕食者减少(分布密度相对降低),然后数量维持在一个较稳定的水平,且生存能力增强,传染病的流行程度将会减弱。
答案(1)竞争和捕食寄生(2)如下图所示(3)增加(4)减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