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耳蜗植入对成人语后聋患者同侧耳鸣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World Latest Medicne Information (Electronic Version) 2016 Vo1.16 No.104
126
·临床研究·
人工耳蜗植入对成人语后聋患者同侧耳鸣的影响
霍晶晶
(山西省人民医院 耳鼻喉科,山西 太原 030012)
摘要:目的探讨人工耳蜗植入对成人语后聋患者同侧耳鸣的影响。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4年12月在我院行人工耳蜗植入手术的48例成人语后耳聋患者临床病例资料,分析人工耳蜗植入对成人语后耳聋患者同侧耳鸣的影响。
结果 48例患者经人工耳蜗植入后,术前耳鸣者16例,术后耳鸣这2例,术后治愈者13例,有效者1例,无效者2例,临床治疗总有效为81.25%(13/16),术前无耳鸣者32例,手术后2例患者出现耳鸣现象。
结论人工耳蜗植入对成人语后耳聋患者同侧耳鸣具有一定程度的治疗效果,尤其对耳鸣病程相对较短的患者其临床效果较好,然而单纯采用人工耳蜗植入治疗耳鸣依然缺乏足够临床依据。
关键词:人工耳蜗植入;成人语后耳鸣;同侧耳聋;临床效果
中图分类号:R764.35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1-3141.2016.104.102
0 引言
慢性耳鸣在成年人群中的患病率约为(10~15)%,而在听力受损的患者中其患病率更高。
虽然国内和国外有关耳鸣治疗方式以及临床效果评价的研究和文献不断增加,然而目前缺乏统一的治疗方式,对于重度耳聋患者的耳鸣治疗方式未见报道[1]。
国外研究曾报道,对听神经采用电刺激可有效抑制耳鸣[2]。
本文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4年12月在我院行人工耳蜗植入手术的48例成人语后耳聋患者临床病例资料,分析人工耳蜗植入对成人语后耳聋患者同侧耳鸣的影响,旨在为临床治疗耳鸣疾病提供参考依据。
现将相关研究内容汇报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资料。
选取2014年1月至2014年12月在我院行人工耳蜗植入手术的48例成人语后耳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48例患者中男性患者31例,女性患者17例,年龄范围分布在(19~58)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5.4±
2.5)岁,病程时长为(0.5~8)年,平均病程时长为(8.6±2.6)年,突发性耳聋者7例、药物性耳聋者17例、内耳畸形者1例、噪音性耳聋者2例、感冒后渐进性听力降低者1例、其他原因者20例。
48例患者全部采取人工耳蜗(奥地利耳蜗)植入,采用多峰提取编码策略,应用圆窗植入。
手术操作中电极植入顺利完成,术后经X线片确认电极植入正确,插入完全。
手术后2周予以开机,发现电极阻抗均正常;开机后采用Mapmanagement系统对其进行言语处理器编程调试,同时予以声场听阈测定和言语识别评估。
1.2 方法。
1.2.1 研究方法:全部患者在植入人工耳蜗前1周以及开机后12、30、60、90d和2年等不同时间段评估同侧耳鸣程度,并评估其在安静状态下声场听阈和言语识别能力,应用统一评价标准对耳鸣程度进行分级以及对临床效果进行评估。
1.2.2 耳鸣程度和临床干预效果评价标准:耳鸣程度分级包括:0度即“-”为无耳鸣;I度即“+”为在无背景噪声情况下具有耳鸣;II度即“++”指在背景噪声下依然感到耳鸣,对睡眠不造成影响;III度即“+++”指在背景噪声下感到耳鸣,对睡眠造成显著影响或被耳鸣吵醒。
临床干预效果评价标准:①治愈指患者耳鸣及其导致的困扰完全消失,对其进行1个月随访未见耳鸣复发;②有效指耳鸣程度减少1或者2个级别以上;无效指耳鸣未见改善或较前加重。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对全文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48例患者经人工耳蜗植入后,术前耳鸣者16例,术后耳鸣这2例,术后治愈者13例,有效者1例,无效者2例,临床治疗总有效为81.25%(13/16),术前无耳鸣者32例,手术后2例患者出现耳鸣现象。
3 讨论
耳鸣是临床上耳鼻喉外科较为的一种疾病,由于该病发病原因较复杂,致病机制还尚不清楚,因此临床上缺乏有效的治疗方式。
多数耳鸣患者常并发听力损失,研究报道,采取人工耳蜗植入治疗的患者术前其耳鸣发生率约为(67~100)%,平均发生率约为80%。
对于严重听力障碍前且耳鸣患者治疗更为困难[3]。
目前许多临床学者越来越关注人工耳蜗植入术对耳鸣的治疗效果。
Ito于1994年报道,约有87%的患者在人工耳蜗植入手术之前具有耳鸣症状。
对患者实施植入前的鼓岬刺激研究发现,约有23%的患者其耳鸣症状全部消失,约有46%的患者其耳鸣症状明显缓解。
人工耳蜗植入治疗后大约有35%患者其耳鸣症状消失,而约有42%的患者其耳鸣症状得到有效抑制。
Miyamoto在对人工耳蜗植入治疗的78例患者采取耳鸣量表和自评问卷评估时发现,约有53例患者在手术植入前存在耳鸣现象,植入后发现4例患者耳鸣现象全部消失,而15例患者耳鸣现象有所减轻,剩下20例患者耳鸣现象未见改变。
Ito等研究发现,60例患者中约有54例患者植入前具有耳鸣,而65%的患者在人工耳蜗开机时其耳鸣现象被抑制,28%的患者待开机60d后其耳鸣现象受到抑制。
而Ruckenstein等对38例术前存在耳鸣现象且采取人工耳蜗植入治疗患者进行研究发现,约有93%的患者予以耳蜗人工植入后耳鸣受到有效抑制。
本文研究结果显示,48例患者经人工耳蜗植入后,术前耳鸣者16例,术后耳鸣这2例,术后治愈者13例,有效者1例,无效者2例,临床治疗总有效为81.25%(13/16),术前无耳鸣者32例,手术后2例患者出现耳鸣现象。
该研究结果与Ito和Miyamoto等研究结果相类似。
目前临床上对人工耳蜗植入抑制耳鸣的临床机制尚无定论。
有研究者认为其可能机制为人工耳蜗植入手术通过掩蔽效应有效抑制耳鸣,即患者经人工耳蜗技术后对听力进行改善,进而有效分散耳鸣注意力,发挥缓解耳鸣的作用[4]。
另外有学者认为,其人工耳蜗植入术抑制耳鸣的机制可能与听觉中枢以及人工耳蜗对大脑皮质可塑性造成长期刺激有关[5]。
虽然研究人员已经提出不少机制,但其具体机制还尚待研究。
尽管较多的文献报道,采用人工耳蜗植入治疗后患者耳鸣症状得到有效控制和减轻,然而也有一定比例的研究发现,存在类似手术前无耳鸣现象其术后发生耳鸣或者手术之前存在耳鸣术后耳鸣进一步加重的病例。
本文研究发现,手术前32例患者未有耳鸣现象,但手术治疗后2例患者发生I度耳鸣,其中1例患者随访完成后其耳鸣未见消失,而1例患者在开机后1个月后其耳鸣症状消失,而手术之前16例存在耳鸣症状的患者在手术治疗后未发生耳鸣加重现象。
另外有部分耳鸣患者均有一定程度的心理障碍,所以个体对耳鸣现象的心理反应和感受具有一定程度的差异,对临床治疗效果会产生一定影响。
总之,人工耳蜗植入对成人语后耳聋患者同侧耳鸣具有一定程度的治疗效果,尤其对耳鸣病程相对较短的患者其临床效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6年 第16卷 第104期127
·临床研究·肠内营养支持用于恶性肿瘤术后的安全性及依从性研究
李莉莉
(江苏省肿瘤医院 营养室,江苏 南京 210009)
摘要:目的对肠内营养支持用于恶性肿瘤术后的安全性及依从性予以研究,为其临床推广提供数据支持。
方法
使用随机分组软件将研究选取的167例研究对象分为观察和对照两个研究组,按照分组分别予以肠内和肠外营养支持。
连续营养支持7日后,对两组的安全性及依从性进行组间比较及统计学分析。
结果两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
为14.6%和12.5%,对照组略优于观察组,但无显著差异性(P>0.05);两组总依从率分别为 91.0%和93.2%组间无
显著差异(P>0.05)。
结论肠内营养支持用于恶性肿瘤术后营养供应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和依从性,具有推广价值。
关键词:肠内营养支持;恶性肿瘤术后;安全性;依从性;数据支持
中图分类号:R828.3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1-3141.2016.104.103
0 引言
肠内营养支持作为一种新型的营养供应方式,用于多种疾病术后的营养支持中。
虽然现阶段相关研究诸多,但多数是研究营养状况及客观指标,而对其安全性及依从性的研究欠缺[1]。
加之恶性肿瘤术后患者身心状况均具有特殊性,影响了肠内营养用于恶性肿瘤术后患者营养供应的安全性和依从性,进而影响其在临床的应用。
因此对肠内营养支持用于恶性肿瘤术后患者营养供应的安全性和依从性的研究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2]。
我院以恶性肿瘤术后患者为研究对象,以技术成熟,经验丰富的肠外营养支持为对照组,对肠内营养的安全性及依从性进行比较,旨在为其进一步推广提供数据支持。
现将研究过程及结论简介如下。
1 资料及方法
1.1 一般资料。
根据研究需要对我院2015年3月至2016年3月间手术治疗的恶性肿瘤患者进行筛选,选取符合需要的167例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其基本临床资料如下:(1)观察组:研究对象89例,其中男53例,女36例;年龄在45~68岁间,平均(50.5±10.8)岁;病程在1~3年间,平均(
2.1±0.5)年;食管癌21例,胃癌68例;(2)对照组研究对象88例,男52例,女36例;年龄在43~69岁间,平均(51.2±11.2)岁;病程在1~3年间,平均(2.2±0.6)年;食管癌22例,胃癌66例。
研究对象均为肿瘤早期,耐受手术治疗,且采取择期肿瘤根治术[3]。
研究对象均符合研究的《知情同意原则》和《医学伦理学原则》。
其基本资料进行组间均无显著差异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 营养支持。
1.2.1 对照组:对照组研究对象按照常规肠外营养模式予以营养支持,操作如下:(1)按常规性静脉穿刺,并使用静脉留置针;(2)根据患者需要计算其所需的营养,并换算成营养液质量:(3)于术后24内开始通过静脉采取持续定速的方式滴注全静脉营养混合液(营养液主要成份为葡萄糖、氨基酸、脂溶维生素、脂肪乳及微量元素等);(4)连续供养7d,并根据患者身体状况调整每日的营养液量;(5)常规予以并发症处理及护理。
1.2.2 观察组:观察组研究对象按照肠内营养模式予以营养支持,操作如下:(1)建立营养通道:术前经鼻置入营养管,术中由手术医师将导管送至Treiz韧带20cm以远水平的位置。
作为肠内营养的通道;(2)营养支持:①待患者生命指征稳定后,通过通道滴入500ml 40℃的生理盐水,并观察是否出现腹痛、腹胀等并发症;②若无并发症出现,则按照第2日500ml,第3日1000ml,第4~6日1500ml的剂量给予40℃成份比例为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19∶17∶69的营养液,并在8~12h内滴完;③出现并发症者经处理恢复正常后,按上述方式给予营养液;
④并按常规予以护理。
1.3 评价内容及标准。
本研究只对研究对象的安全性和治疗依从性进行统计,评价方法如下:(1)安全性:统计营养支持过程中及结束后72h内,研究对象出现的与营养支持相关的并发症病例,并计算其发生率,并发症发生绿越低,安全性越高[4];(2)依从性:根据研究对象营养支持完成情况及调查问卷评分对其依从性进行评价,其标准如下:①完全依从:顺利完成营养支持治疗,且问卷评分大于80分;②依从:完成营养支持,评分在60~79分间;③不依从:中途停止营养支持或评分低于59分。
计算总依从率,作为依从性的评价内容,总依从率越高,依从性越高[5]。
1.4 数据处理方法。
计数资料采用X(%)表示,χ2验方检验;计量资料以(基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验方检验,并采用SPSS 21.1统计学软件予以处理,当P<0.05时,具有显著差异。
2 结果
2.1 安全性。
两研究组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病例,其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4.6%和12.5%,对照组略优于观察组,但无显著差异性(P>0.05),即两组安全性无显著差异。
具体数据如表1。
表1 两研究组营养支持相关并发症比较表
组别恶心腹胀营养液
返流
静脉
渗漏腹泻其它
并发症发生
率(%)
观察组
(89例)23202414.6
对照组
(88例)320213 12.5χ2------ 2.894
P------0.076
2.2 依从性。
观察组3例病例中途结束肠内营养支持,其余
果较好,然而单纯采用人工耳蜗植入治疗耳鸣依然缺乏足够临床依据。
参考文献
[1] 亓贝尔,刘博,刘莎,等.人工耳蜗电极植入部位对人工耳蜗使用者
言语理解影响的研究[J].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11,25(10):441-444.
[2] 苗艳,黄鸿雁,龙江.人工耳蜗植入后效果欠佳同侧助听器替代个
案分析[J].中国听力语言康复科学杂志.2016,14(1):62-65. [3] 邹团明,郭梦和,张宏征,等.人工耳蜗植入术鼓阶入口定位的相关
解剖研究[J].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12,32(6):904-907.
[4] 李琦,黄正华,许莹,等.小儿微创圆窗入路人工耳蜗植入术[J].听
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2016,24(1):67-70.
[5] 孟超,陈雪清,郭倩倩,等.学龄前人工耳蜗术后儿童听觉言语能力
长期随访及相关性研究[J].中国听力语言康复科学杂志.2016,14(4):259-2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