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2020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卷(测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2020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考试须知:
1、请首先按要求在本卷的指定位置填写您的姓名、班级等信息。

2、请仔细阅读各种题目的回答要求,在指定区域内答题,否则不予评分。

一、选择题
1 . 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莽莽(mǎng)分外(fēn)丰润(rùn)红装素裹(ɡuǒ)
B.汹涌(yǒng)摇曳(yì)腐烂(fǔ)成吉思汗(hán)
C.今朝(zhāo)枉然(wǎnɡ)娉婷(pīng)生机勃发(bó)
D.冠冕(ɡuàn)红晕(yùn)谐奏(zòu)稍逊风骚(xùn)
二、现代文阅读
阅读《旷野与城市》,完成小题。

旷野与城市 (毕淑敏)
(1)城市是一粒粒精致的银扣,缀在旷野的黑绿色大氅上,不分昼夜地熠熠闪光。

我听说的旷野,泛指崇山峻岭,河流海洋,湖泊森林,戈壁荒漠……一切人烟罕至保存原始风貌的地方。

(2)旷野和城市,从根本上讲,是对立的。

(3)人们多以为和城市相对应的那个词,是乡村。

比如常说“城乡差别”“城里人乡下人”,其实乡村不过是城市发育的低级阶段。

再简陋的乡村,也是城市的一脉兄长。

(4)惟有旷野与城市永无声息地对峙着。

城市侵袭了旷野昔日的领地,驱散了旷野原有的驻民,破坏了旷野古老的风景,越来越多地以井然有序的繁华,取代我行我素的自然风光。

(5)城市是人类所有伟大发明的需求地:展览厅,比赛场,评判台。

如果有一双慧眼从宇宙观看夜晚的地球,他一定被城市不灭的光芒所震撼。

旷野是舒缓的,城市是激烈的。

旷野是宁静的,城市喧嚣不已。

旷野对万物具有强大的包容性,城市几乎是人的一统天下……
(6)人们为了从一个城市,越来越快地到达另一个城市,发明了各式各样的交通工具。

人们用最先进的通讯手段联结一座座城市,使整个地球成为无所不包的网络。

可以说,人们离开广义上的城市已无法生存。

(7)我读过一则登山报道,一位成功地攀上了珠穆朗玛峰的勇敢者,在返回营地的途中,遭遇暴风雪,被困,且无法营救。

人们只能通过卫星,接通了他与家人的无线电话。

冰暴中,他与遥距万里的城市内的妻子,讨论即将出生的孩子的姓名,飓风为诀别的谈话伴奏。

几小时后,电话再次接通主峰,回答城市呼唤的是旷野永恒的沉默。

(8)我以为这凄壮的一暮,具有几分城市和旷野的象征,城市是人们用智慧和心血,勇气和时间,一代又一代堆积起来的庞然大物,在城市里,到处是文明的痕迹,直到于后来的人们,几乎以为自己披甲执兵,无坚不摧。

但在城市以外的广袤大地,旷野无声地统治着苍穹,傲视人寰。

(9)人们把城市像巨钉一样,楔入旷野,并以此为据点,顽强地繁衍着后代,创造出溢光流彩的文明。

旷野在最初,漠然置之,甚至是温文尔雅的接受着。

但旷野一旦反扑,人就一筹莫展了。

尼雅古城,庞贝古城……一系列历史上辉煌的城郭名字,湮灭在大地的皱褶里。

(10)人们建造了越来越多越来越大的城市,以满足种种需要,旷野日益退缩着。

但人们不应忽略旷野,漠视旷野,而要寻觅出与其相亲相守的垂最佳间隙。

善待旷野就是善待人类自身。

要知道,人类永远不可能以城市战胜旷野,旷野是大自然的肌肤。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2 . 用简练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题。

(不超过50字)
3 . 结合选文内容说出你对第(3)段加点词语的理解。

再简陋的乡村,也是城市的一脉血缘的兄长。

4 . 结合文章简述城市与旷野的对立有哪些表现?
5 . 最后段中“皮”与“毛”分别指什么?这段话有何作用?
6 . 阅读文章并联系实际,谈谈你认为怎样做才能创造出人与旷野“相亲相守的最佳间隙”?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列小题。

苏小童的夏天
姚讲
①半个月前,苏小童经历了残酷的中考。

按照父亲的规划:如果考上高中,就继续读书;考不上,就子承父业,随他一起进城挑担子卖鸡蛋。

②很不幸,苏小童连分数最低的三中也没考上。

第二天,他就去城里找父亲。

门没锁,父亲也不在家。

苏小童放下行李,就向着麻将馆走去。

麻将馆里烟雾弥漫,苏小童还是一眼就看到了黑着脸的父亲。

父亲也看到他了,连忙向他招手:“儿子,过来给老子抓两把,改改手气。

”他很不喜欢父亲打麻将,因为这事母亲和父亲多次吵架,最终母亲负气离家出走了。

③以前放暑假,他来城里找过父亲,随父亲一起去市场,有时会接过父亲的担子挑着走一段。

但这次不一样,父亲专门为他准备了一副小一些的担子,还分配给他一个小菜市场。

④早上四点起床,四点二十准时出发,这样就算在路上稍微歇息,也能赶在六点半天亮之前到达目的地。

这是肥皂厂外的小菜市,从天亮开始热闹起来,一直延续到八点左右,这里人买好了菜,收拾好就上班去了。

小菜市就苏小童一个人卖鸡蛋,在讨价还价的喧嚣声中,苏小童很熟练地数鸡蛋、数钱、找零。

市场上的人渐渐稀少,不忙了,苏小童就点三两小面加个酱肉包子当早饭。

把肚子填饱了,再买上中午晚上要吃的菜,挑着担子往回走。

⑤夏天的鸡蛋像阳光下的冰淇淋一样脆弱,一不小心就会坏掉。

刚开始变坏的鸡蛋,表面看不出来任何变化,却难逃父亲的眼睛。

周末,父亲会让苏小童和自己去同一个市场,将这些刚坏掉的鸡蛋用单独的小篮子装上,让苏小童提去卖,而且告诉大家,这是自己家养的鸡下的蛋,卖鸡蛋是为了凑学费。

⑥独自卖了好几天的鸡蛋,苏小童发现了父亲的秘密。

但他没打算忤逆父亲,还是照着父亲的吩咐,去了几百米远的小巷道,摆上装有鸡蛋的篮子,守着卖。

偶尔有个人过来问,苏小童就告诉他,鸡蛋是坏的,让对方不要买。

问的人就一脸复杂的表情,走了。

⑦过了不知道多久,下雨了。

苏小童孤零零地站在雨中,父亲喊他收拾好篮子去躲雨,别把自己淋坏了,看病要花钱。

他假装听不到父亲的话,直愣愣地站在那里,默默流泪。

⑧这件事在苏小童的内心深处划了一道很深的口子。

以前对父亲只是不喜欢,此刻却变成了怨恨。

母亲不高兴父亲打麻将,所以离家出走了。

想到这里,苏小童的嘴角露出了一丝淡然的笑意——他开始筹划如何逃离,他用了足足一夜的时间来考虑自己如何才能周全地逃离父亲的魔掌。

最后决定,用暑假时间挣钱凑够念高中的建设费,回到校园,绝不要子承父业!
⑨第二天,苏小童照例挑着担子去肥皂厂外的小菜市卖鸡蛋,然后在市场安静下来的时候,找到便宜的农家菜,装进自己卖空的鸡蛋担子里,准备着下午用背篓背到大市场去卖晚市。

这些菜卖相不好,但是价格便宜,加上是农家菜,所以还算抢手。

⑩上午从市场回来,苏小童就从买回的菜里随便挑出一点做午饭。

吃完饭,父亲午休了。

苏小童向邻居大叔借了个陈旧但功能尚全的冰糕箱,背着冰糕箱就出去卖冰糕了。

第一声叫卖是很难喊出口的,但是只要第一声喊出来了,后面再喊就不害羞了。

⑪日子一晃就是八月底了。

苏小童向父亲摊牌,说自己不想和他一起做生意,想回学校继续念书。

父亲一脸的不屑,就你那点儿分数,还想念书?三中的分数线都没到。

⑫苏小童默默不语,在那里数钱。

很久他才将那一堆散钱数出来:四千六百二十八块三毛。

⑬“这是我这个暑假自己挣到的钱,我打听过了,没到分数线念三中要交两千的‘建设费’,学费是六百八。

剩下的钱,足够我一学期的生活费了。


⑭看着小脸晒得如煤炭般的儿子,父亲润湿着眼睛良久,不知道说啥好。

他打算歇业两天,专门护送儿子回老家。

⑮要知道,后天就是九月一号了。

(选自2016年度《小小说选刊》)
7 . 苏小童没有考上高中,进城准备子承父业。

后来为什么又决定绝不要子承父业?阅读全文,简要分析其原因。

8 . 请联系上下文,分析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1)他假装听不到父亲的话,直愣愣地站在那里,默默流泪。

(2)看着小脸晒得如煤炭般的儿子,父亲润湿着眼睛良久,不知道说啥好。

9 . 品味第⑥段画线句,发挥想象,试将“问的人”此刻的心理活动直接描写出来。

偶尔有个人过来问,苏小童就告诉他,鸡蛋是坏的,让对方不要买。

问的人就一脸复杂的表情,走了。

10 . 读完本文后,“父亲”这一人物引发了同学们的争论,请你联系文中父亲的社会阶层特点,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父亲这一人物的看法。

11 . 小说以“要知道,后天就是九月一号了”结尾,有何用意?结合文章内容,简要阐述。

三、文言文阅读
(一)送东阳马生序 [宋濂]
余幼时即嗜学。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余立侍左
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至舍,四肢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同舍生皆被绮绣,戴珠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二)黄生借书说 [袁枚]
黄生允修借书。

随园主人授以书而告之曰:“书非借不能读也。

子不闻藏书者乎?七略四库,天子之书,然天子读书者有几?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然富贵家之书,然富贵人读书者有几?其他祖父积、子孙弃者无论焉。

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

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必虑人逼取,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曰:‘今日存明日去,吾不得而见之矣。

’若业为吾所有,必高束焉,庋藏焉,曰:‘姑俟异日观’云尔。


“余幼好书,家贫难致。

有张氏藏书甚富。

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

其切如是。

故有所览辄省记。

通籍后,俸去书来,落落大满,素蟫灰丝时蒙卷轴。

然后叹借者之用心专,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
注释:①随园主人:作者自号。

②庋:放置,保存。

③通籍:做官。

④落落:形容多而连续不断地堆积。

⑤素蟫:书中蛀虫。

12 .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假:借。

B.其他祖父积,子孙弃者无论焉。

无论:表条件的连词。

C.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走:跑。

D.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

与:给。

13 .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假诸人而后见也而亦终不用也。

B.余幼好学,家贫难致家贫,无从致书以观
C.非独书为然,天下物亦然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D.子无以鲁国骄士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14 . 把Ⅰ卷中文言文阅读材料里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2)有张氏藏书甚富。

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

15 . 宋濂和袁枚的经历有什么相似之处?他们的求学精神对你有什么启示?请结合实际。

谈谈认识。

四、情景默写
16 . 默写古诗文中的名句名篇。

(1)请在下列横线上填写出古诗文名句。

(任选其中6句,不得多选)
①__________,悠然见南山。

(陶渊明《饮酒》)
②无可奈何花落去,__________。

(晏殊《浣溪沙》)
③__________,志在千里。

(曹操《龟虽寿》)
④__________,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⑤__________,若出其里。

(曹操《观沧海》)
⑥长风破浪会有时,__________。

(李白《行路难》)
⑦__________,愁云惨淡万里凝。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⑧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中写太守酒意正浓,胸怀开阔,胆气豪壮的句子是“__________”。

(2)默写李煜《相见欢》的下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五、名著阅读
17 . 名著阅读。

(1)下面是摘自不同作品中的书信内容,请按要求作答。

(甲)“我以前在信中和你提过感情的,就是要你把这些事当做心灵的灰烬看,看的时候当然不免感触万端,但不要刻骨铭心地伤害自己,而要像对着古战场一般的存着凭吊的心怀。


(乙)“我的最高贵的一部分,我的听觉,大大地衰退了。

当我们同在一起时,我已觉得许多病象,我瞒着,但从此越来越恶化……还会痊愈吗?”
(甲)出自作品《》。

(乙)中的“我”指(人名),他是法国作家塑造的三个
伟大人物之一。

六、作文
18 . 约是誓言,约是承诺,约是一种心灵的期盼。

时空广阔,心灵悠远,让我们相约知音,相约自然,相约人生……请以《我与相约》为题,写一篇文章,不少于600字。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
二、现代文阅读
1、
2、
三、文言文阅读
1、
四、情景默写
1、
五、名著阅读
1、
六、作文
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