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届高三文言文复习断句教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文断句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2022课标要求通过文言断句理解浅易的文言文,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本节课属于高三复习内容“理解浅易的文言文”第一大项“理解”中的第四点“理解并翻译句子”。

主要强化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锻炼文言文断句能力。

二、学情分析:
高三学生对文言文的断句已形成一定的语感,但基本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对文言断句的方法和步骤缺少整体的把握和理性的认识。

三、文言文断句的题型
判断文中语句断句是否正确:就选文中的一个句子,提供四种断句方式,判断哪一项断句方式正确。

四、教学目标
1.能认识文言文断句的重要性,初步熟悉文言断句方法,明确文言断句步骤。

2.能运用归纳、交流、探究等方法学习文言断句的方法和步骤。

3.能正确进行文言文断句
教学重、难点:归纳并运用文言断句的规律正确断句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相传明代的书画家祝枝山,在某一年的除夕,应邀给一家财主写了一副对联:明日逢春好不晦气
终年倒运少有余财
看到这副对联你有何感想?猜一猜财主会有何反应?
(二)文言文断句的方法
1.通文意,先断易
拿到一段没有标点符号的古文,首先要通读材料,反复推敲,然后根据内容,将大的层次划分出来,把有把握的地方先断开。

2.标名(代)词,定主宾
在阅读中,要随时标出文段中的代词和名词(如人名、地名、官名、族名、器物名、动物名、植物名、时间等)。

代词和名词在句中常作主语或宾语,将它们标出,有助于梳理语句的结构,判断语气停顿的所在。

3.看虚词,知停顿
言文中许多虚词也能为断句提供方便。

熟悉各类常见虚词的用法,尤其是它们在句中常处的位置有助于断句。

(1)“曰、云、言、谓”等词是对话的标志。

遇到对话,根据上下文判断对话双方,以确定断句的位置。

(2)经常出现在句首的发语词有“夫、惟、盖、故、凡、且、且夫、唯、盍、若夫、得无、何其”等词,可在其前面断开;常用于句首的相对独立的叹词有“嗟夫、嗟乎、鸣呼”
等,前后都可断开。

(3)经常出现在句首的谦敬词、人称代词或指示代词有“窃、请、敬、吾、余、予、尔、汝(女)、彼、此”等,在其前面大多可以断开。

(4)有些常用在句首的关联词,如“荀、纵、纵使、是故、于是、向使、然而、无论、若、至若、是以、继而、然则、虽、虽然、假使、若夫、至于、已而、且夫、乃夫、故、是故”在其前面大多可以断开。

(5)常用在句首的时间副词,如“顷之、向之、未几、已而、斯须、既而、俄而、是时、昔者、乃今、有顷”等,可以在其前面断开
(6)表疑问语气的“何、胡、安、曷、奚、盍、焉、孰、孰与、何如、奈何、如之何、若之何”等词或固定结构,只要贯通上下文意,就可断句。

(7)常用于句末的语气词“乎、哉、矣、也、者、耶(邪)、焉、欤、兮、耳、而已”等,可以在其后面断开。

(8)复句中的关联词“虽、虽然、纵、纵使、向使、假使、苟、故、是故、则、然则、或、况、而况、且”等,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

(9)“以、于、为、则、而”等词往往用于句中,在它们的前后一般不断开。

【特别注意】利用虚词标志断句要注意灵活性
①“乎”用在句中相当于“于”时,不能点断。

如:“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②“也”用在句中起舒缓语气的作用,可点断也可不点断。

如:“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③连词“而”有时用于词或短语之间起连接作用,所连接的内容共同作句子的成分,前后联系很紧密,一般不在其前断开。

但如果“而”是连接两个句子,则往往要在其前断开。

如:“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


④“夫”有时可作句末语气词,表感叹语气,有时也作指示代词(兼有舒缓语气的作用)用在句中,这几种情况都不能点断。

如:“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4.明语法,辨句式
(1)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如倒装句、宾语前置句、判断句等),与文言文的固定结构,可
以帮助断句。

比如:
①判断句“……者……也”及它的变式;以及含有表示判断关系的词(如“为”“乃”“即”“则”“是”等)的句式,是典型的判断句式。

②被动句:“受……于…;为;为……所;为所;被;见;见……于;等,是典型的被动句式,特别要注意没有标志的被动句。

Eg: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谗诛:被诽谤,被诛杀)
③反问句式“不亦…乎”“何…为”“安…载(也)”“孰与…乎”等典型的反问句式。

④固定结构,如“如…何”“奈……何”“若…何”“得无……乎”“无乃……乎”“況……乎”“何以…为”“与其……孰若……”等也可进行断句,千万不要把固定结构拆分开。

注意:文言文中常常会出现省略的情况,阻碍考生正确断句,因此考生必须依据语境补出省略的内容,才能作出正确判断。

如:晏平仲婴者/莱之夷维人也/事齐灵公庄公景公/以节俭力行重于齐/既相齐/食不重肉/妾不衣帛。

——《史记・管晏列传》
文段开头“……者,…也”是判断句,“事齐灵公庄公景公”承前省略主语“晏平伸婴”,“以……于”是以“于”为标志的被动句。

(2)对文言文的句子进行语法分析,根据语法分析确定该如何断句。

如谓语大多数是由动词充当,又是构成句子的核心,只要抓住谓语,根据其位置及和前后词语的关系进行推断,就能提高断句的准确率。

Eg:比如①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句中动词有“亡”“入”“吊”,因此可区分出两个句子。

②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句中动词有“将”“归”“贺”,可区分出两个句子
5.明修辞,巧判断
古人写文章讲究修辞技巧。

有的讲究句式的整齐、音律的和谐,有的讲究对偶、对比、排比、反复、顶真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充分注意到这些修辞现象,将利于断句。

(1)顶真:如果语段中有很多紧密相连的相同的字眼,我们就可以尝试根据顶真这一修辞手法来考虑句读。

例: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愚公移山》)
解析:句中多次出现两字重复,使用了顶真手法。

此可以作为断句的依据。

(2)排偶。

排比、对偶、对称是文言文常见的修辞方法,句式整齐,这一特点,又为我们断句提供了方便。

例:如夫冠足以修敬/不务其饰/农足以掩形御寒/不务其美/身服不杂彩/首服不镂刻。

——《晏子春秋》解析: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可以根据标志词或句式等进行断句。

“冠足以生修敬”与“衣足以掩形御寒”结构相似,“不务其饰”与“不务其美”结构相同,“身服不杂彩”与“首服不镂刻”结构相同。

这段话就是由三组结构形式对称、内容构成对比的语句组成的,如果掌握这一特点,断句就变得很容易。

(3)反复。

反复,特别是间隔反复,在文言文中是相当常见的修辞方法。

例:《邹忌讽齐王纳谏》中“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吾孰与徐公美”“我与徐公孰美”这几句在文章中间隔反复出现,抓住这一特点,自然有助于断句。

6.懂文史,定句读
了解一些重要的古代文史常识,如名号、称谓、职官、科举、礼仪、地理等,无疑会对断句有帮助。

五、总结:文言文断句的一般方法
名词出山,有主宾;
找到虚词,前中后;
对话一出,断其后;
顶针排偶和反复,总有地方要断开;
特殊句式有搭配,文史大意需掌握。

六、课堂小练
1.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解析: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2.阅读语段,为画横线的句子断句。

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

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

”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

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

”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

”遂烹彘也。

——(《韩非子》解析: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