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说》名句默写训练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3.韩愈在《师说》中先指出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然后提出

”的观点;再说生在我前当作老师。
14.韩愈在《师说》中说:从师与年纪无关,可分为两种情况:一是比
自己年纪大的人,懂得道理在自己之前,要以之为师; 二是


, ”。
15.韩愈在《师说》中用来表明此文写作目的,并作为寄赠原因的句子

, ”,作者运用动作、神态描写,
把士大夫之族耻学于师的荒唐刻画得淋漓尽致。
22.《师说》中,韩愈认为选择老师要看其是否懂得道理,而不是看其年
纪大小的句子是“
, ”?
1.韩愈在《师说》中写到了当时土大夫阶层中普通存在的对于从师的错 误认识:“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这种认识受到以官爵高下来区 分门第观念的影响。
10.从师态度不同,结果也不同。古代圣人才智超出一般人很多,“犹 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才智低于圣人很多,“而耻学于师”, 这 就造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11.韩愈在《师说》中援引孔子的言论“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旨在 批判士大夫之族的愚妄。
12.《师说》中韩愈将“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的从师风尚与 士大夫之类的人“耻学于师”做对比,进而肯定尊师重道的正确态度。

, ”就凝练地概括了“士大夫之族”不愿从师的荒谬心态。
19.《师说》中,韩愈从反面申述中心论点,紧扣“解惑”二字,用


, ”来说明从师的重要性。
20.《师说》中以孔子为例,指出古代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广泛学习,
重视师道的事迹,进一步阐明从师的必要性和以能者为师的道理的语句
是“
。 ”。
21.《师说》中“
18.《师说》一文不仅有严密的论证思路,而且语言表达简洁生动,文中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就凝练地概括了“士大夫之族”不愿从师 的荒谬心态。
19.《师说》中,韩愈从反面申述中心论点,紧扣“解惑”二字,用“惑 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来说明从师的重要性。
7.在《师说》中,韩愈写了时人在从师学习的问题上对其子和对自身的
不同态度:“爱其子”,则“ ”;而自己“
”。
8.韩愈在《师说》中对当时耻于从师学习的现象发出两句感慨:

! !”其中“久”字写出了当时耻于从师现象已成陋习,
“难”字写出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
9.在《师说》中,韩愈所指的老师和教小孩子读书的老师是不一样的:
是“
, ”。
16.《师说》中写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在学习上能够做到“ ”, 而士大夫这类人听到互相称“老师”称“弟子”的,就“ ”。
17.韩愈在《师说》中客观地表述了学生和老师之间关系的两句是

, ”,接着他还解释了学生和老师在学问方面只是领悟的
时间有先后,各有所长,如是而已。
18.《师说》一文不仅有严密的论证思路,而且语言表达简洁生动,文中
2.中国是一个有着尊师传统的国家,韩愈在《师说》中指出教师作用的 句子是“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3.韩愈《师说》中用“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说明道理是通过 后天学习获得的,人刚出生时是不懂得道理的,每个人都会有疑惑。
4.韩愈在《师说》中论述从师学习的重要性,明确择师的态度和标准的 句子是“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13.韩愈在《师说》中先指出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然后提出 “孰能无惑”的观点;再说生在我前面的人“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我应该跟从他,并把他当作老师。
14.韩愈在《师说》中说:从师与年纪无关,可分为两种情况:一是比 自己年纪大的人,懂得道理在自己之前,要以之为师; 二是“生乎吾 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4.韩愈在《师说》中论述从师学习的重要性,明确择师的态度和标准的
句子是“
, , , ”。
5.《师说》中,作者认为“弟子”可以胜过“师”,“师”也可以逊于
“弟子”,“师”和“弟子”之间的关系是相对的,不过是

, ”而已。
6.韩愈在《师说》中认为存在“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
情况的原因是“
, ”。
《师说》理解性默写训练
1.韩愈在《师说》中写到了当时土大夫阶层中普通存在的对于从师的错
误认识:“
, 。”这种认识受到以官爵高下来区分门第观
念的影响。
2.中国是一个有着尊师传统的国家,韩愈在《师说》中指出教师作用的
句子是“
, ”。
3.韩愈《师说》中用“
, ?”说明道理是通过后天学习获
得的,人刚出生时是不懂得道理的,每个人都会有疑惑。
“彼童子之师 ,
, ”。
10.从师态度不同,结果也不同。古代圣人才智超出一般人很多,

”;今之众人才智低于圣人很多,“
”, 这就造成
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是故“
, ”。
11.韩愈在《师说》中援引孔子的言论“ 大夫之族的愚妄。
, ”,旨在批判士
12.《师说》中韩愈将“
, ”的从师风尚与士大夫之类的
人“耻学于师”做对比,进而肯定尊师重道的正确态度。
8.韩愈在《师说》中对当时耻于从师学习的现象发出两句感慨:“师道 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其中“久”字写出了当时耻于从 师现象已成陋习,“难”字写出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
9.在《师说》中,韩愈所指的老师和教小孩子读书的老师是不一样的: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5.《师说》中,作者认为“弟子”可以胜过“师”,“师”也可以逊于 “弟子”,“师”和“弟子”之间的关系是相对的,不过是“闻道有先 后,术业有专攻”而已。
6.韩愈在《师说》中认为存在“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 情况的原因是“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7.在《师说》中,韩愈写了时人在从师学习的问题上对其子和对自身的 不同态度:“爱其子”,则“择师而教之”;而自己“则耻师焉”。
15.韩愈在《师说》中用来表明此文写作目的,并作为寄赠原因的句子 是“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16.《师说》中写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在学习上能够做到“不耻相师”, 而士大夫这类人听到互相称“老师”称“弟子”的,就“群聚而笑之”。
17.韩愈在《师说》中客观地表述了学生和老师之间关系的两句是“是故 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接着他还解释了学生和老师在学 问方面只是领悟的时间有先后,各有所长,如是而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