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江苏省盐城中学高三语文下学期期末试卷及答案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年江苏省盐城中学高三语文下学期期末试卷及答案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现代文阅读I(9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智慧城市”刚提出时,许多城市管理者简单理解为“数字城市+物联网”,后来发现不对,又变成“数字城市十物联网十大数据”,然后,又变成“数字城市十物联网十大数据十移动互联”,现在有些地方还要加上“无人化”“智能化”,越加越多。

这表明,“智慧城市”的定义不断改变,缺乏统一的认识。

“智慧城市”的本质应该是基于地理位置信息的“智慧”服务。

从建设目标看,智慧城市可以定义为“更节能、更绿色、更环保、更可持续发展”,利用综合的地理信息服务让城市里的人们生活更方便。

在大数据时代,智慧城市系统能提供的基于地理信息的服务,一定是三维、全息的。

它要求地理信息数据更精细、更广泛、更快速、更实时,而且更便于得出分析结果。

“智慧城市”对地理位置信息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对数据采集技术进行突破,要从单一传感变为集成传感,从移动传感变成传感网,从有限的数据源变成多数据源。

同时,几何参数要发展成为物理参数,要加上诸如温度、湿度、PM2.5等指标,推出更多的人性化应用,让城市更加“智慧”。

(摘编自刘先林《智慧城市的本质需厘清》《光明日报》2016年12月9日)材料二
深圳积极推动实施十大工程,促进技术、业务、数据融合,加快实现万物感知、万物互联、万物智能。

同时,全面完善物联网、云计算等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实现光纤入户率超过90%;启动5G试点,建成城市大数据中心和运营管理中心,建设可视化的城市空间数字平台;加快构建海陆空和地上地下的智慧化综合交通服务体系,逐步建设全市统一的智能停车系统。

事实上,深圳正整合各区、各部门政务服务资源,建成统一的政务服务APP,为市民和企业提供统一的政务服务入口,力争实现政务服务“一号走遍深圳”,政务服务事项100%网上申报、100%网上审批,企业办事不出区,个人办事不出街,“互联网+政务服务”水平国内领先。

深圳新型智慧城市值得期待。

根据深圳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总体方案及“数字政府”建设总体方案,深圳瞄准2018年建成全国一流、2020年建成世界一流的总体目标,以提升民生服务和城市治理能力为重点,通过建设十大工程,建成国家新型智慧城市标杆市,达到世界一流水平。

(摘编自李少辉等《打造国内新型智慧城市标杆》《中国经济导报》2018年12月11日)材料三
英国《金融时报》5月3日报道,在美国密苏里州堪萨斯市地下深处,技术正帮助把一个有150年历史的下水道系统升级到现代标准。

该项目是智慧城市运动的一个低调但却有效的范例。

在智慧城市运动中,现代的数据科学正在改善城市针对居民的运行和服务。

2010年,在8年内1300次的非法溢流把来自该市下水道网络的未经处理的污水排入密苏里河之后,联邦环境保护局失去了耐心,责成该市在25年内投资25亿美元对其进行整治。

负责此项升级工作的安迪·希夫利提议,在降雨量大的时候使用闲置的排水能力,把水位高到危险程度的地方的污水引至低水位的地方,从而降低溢流发生的频率和规模。

这将节省挖掘更多下水道和建设抽水设施的费用。

维也纳的城市规划主管托马斯·马德赖特说:“对于今天的城市来说,真正的社会效益将来自对现有技术的运用,而不是采用新技术。


(摘编自《参考消息》2019年5月5日)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智慧城市”的定义从开始提出发展到现在,不断发生着变化,这正是人们对“智慧城市”缺乏统一的认识,没有理解其本质的表现。

B. 把提升民生服务和城市治理能力作为重点,深圳市积极推动实施十大工程,在建设国家新型智慧城市方面,总体水平在国内外领先。

C. 在大数据时代,智慧城市系统能提供的基于地理信息的服务,一定是三维、全息的“智慧”服务。

D. 美国密苏里州堪萨斯市一个有150年历史的下水道系统正在技术的帮助下升级到现代标准,该项目成为智慧城市运动中的一个有效范例。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从单一传感变为集成传感,从移动传感变成传感网,从有限的数据源变成多数据源,数据采集技术的突破,有助于“智慧城市”的建设。

B. 深圳正整合各区、各部门政务服务资源,建成统一政务服务APP,力争实现企业办事不出区,个人办事不出街,“互联网+政务服务”水平国内领先。

C. 启动5G试点,光纤入户率超过90%,政务服务事项网上申报、网上审批,这些举措为深圳建设可视化的城市空间数字平台奠定了基础。

D. 我们不否认现代数据科学在改善城市针对居民的运行和服务方面自有其作用,但明显的是,数据科学并不是“智慧城市运动”的全部。

3. 请结合材料,为我国“智慧城市”建设提出你的建议。

(二)现代文阅读II(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和平”是中国传统文化核心理念之一,它内藏于中国人的灵魂深处,外显于中国人的行为之中。

古往今来,“和平”文化元素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表现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宗教等方面,体现在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等各种关系之中。

古代中国知识阶层的“和平”理念表现在多方面:其一,“为万世开太平”思想。

北宋著名理学家张载认为,知识分子应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关于这四句,有关解释较多。

后两句的大意是,士人应继承和弘扬先贤创立的中国独特的学问,为开创千秋万代的太平基业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其二,阴阳和谐思想。

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均主张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相处,建立太平的社会。

道家著作中的“和”,一般指阴阳和谐、阴阳平衡等。

在道家看来,自然界阴阳平衡,就会万物并生、禽兽繁盛。

人类社会也一样,阴阳平衡则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否则天灾人祸,民不聊生。

其三,兼爱非攻思想。

兼爱非攻思想是墨家的重要思想之一,战国时期墨家学派创始人墨子认为,兵器是罪恶之物,战争是凶险之事。

战乱祸国殃民,涂炭生灵。

因此,墨子反对战争,倡导建立太平社会,只能靠兼爱。

只有兼爱才能做到非攻,也只有非攻才能保证兼爱,才能真正实现“天下太平”。

其四,不战而屈人之兵思想。

中国古代的兵家是以战争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学者,他们大多是主张和平,反对战争。

春秋时期著名的军事家孙武认为,战争不是目的,不战而屈人之兵才是最好的战术。

战国时期军事家孙膑也反对战争,主张不得已才用兵。

唐代兵家李筌的《太白阴经·贵和篇》讲的更明白:“先王之道,以和为贵;贵和重人,不尚战也。

”这些说明古代的兵家多非好战之人,不崇尚战争,正如所谓“自古知兵非好战”。

中国传统文化是可以说以农耕文化为主的文化。

中国的农民长期定居于一方,以土地为生活的根本,以种植农作物为衣食来源。

因此,喜欢和平安定、没有战乱的社会。

中国文化是“和平”文化,中国人与西方人不同,爱好和平,不喜欢战争,以战争为例外,对外只有防范之意,无扩张掠夺之心。

从古至今,崇尚稳定,追求社会的均衡与和谐。

无论是古代还是现在,都祈求天下太平;而西方文化是海洋文化,崇尚漂泊冒险精神。

有的学者则认为,中国文明是静的文明,西洋文明是动的文明。

如李大钊认为:“东人之日常生活,以静为本位,以动为例外;西人之日常生活,以动为本位,以静为例外。


和平与战争是人类社会的一个永恒的话题,也是一对对立结构。

中华文明以农立国,崇尚“和平”,厌恶战争。

中国现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钱穆先生认为,中国为“举世惟一的农耕和平文化最优秀之代表”。

而现如今,复兴中华民族、建设文明大国,一直以来都是中华儿女的梦想和希望。

我们应该继承和平主义的优秀传统,通过一带一路的建设与世界各国构建合作共赢、相互依存的新型国家关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实现当代世界的“天下太平”做出新的贡献。

(摘编自何星亮《中国古代崇尚和平,厌恶战争》)
4.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和平是中国传统文化核心理念之一,和平文化元素表现在古往今来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B.由于中国农民长期定居,以土地为生活根本,以种植农作物为衣食来源,所以害怕战争。

C.有学者认为对中国人来说战争并非社会发展的常态,中国人对外只有防范之意,无扩张之心。

D.与世界各国构建合作共赢、相互依存的新型国家关系,体现了我国爱好和平的优秀传统。

5.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先提出和平乃中国传统文化核心理念之一,再阐述其表现形式,追述原因,逐层递进。

B.文章按照历史发展顺序阐述和平文化理念的表现,列举各派代表人物的主张,很有说服力。

C.文章分析原因时将东西方的文化特点、日常生活进行对比,增强了观点的鲜明性与深刻性。

D.文章末段联系现实,论证了和平发展理念的当下意义,使文章更具有时代感与现实意义。

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一项是( )
A.战争是凶险之事,只有做到兼爱,才能做到非攻,真正实现和平,这是中外兵家达成的共识。

B.中国兵家一致认为战争不是目的,不战而屈人之兵是最好的战术,兵家本质都是爱好和平的。

C.中国文明是静的文明,西洋文明是动的文明,人类的日常生活决定了人类文明的走向。

D.一带一路的倡议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原则一致,将为当今世界实现和平作出新贡献。

(三)现代文阅读III(15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人生应有堆花时
①朋友从江西旅行回来,约我到他家小酌,聊聊旅途见闻。

佐酒的菜是在街上买的几样传统卤菜。

酒却是从江西带回来的,有一个既好听又有意思的名字——堆花。

这酒过去听人说起过,是江西名酒,最早产于庐陵一带,原本叫“谷烧”。

相传庐陵人文天祥少年时求学白鹭洲书院,文章之余与同窗于酒家买醉,但见“谷烧”倒入杯时,有酒花叠起,醇香满店,遂脱口赞道:层层堆花,好酒好酒!若干年后,文天祥举兵抗元兵败被捕,被押送元大都途经白鹭州时,百姓沿途把“谷烧”酒相送——送他过惶恐滩、过零丁洋。

到大都后,文天祥仍宁死不屈,英勇就义。

庐陵百姓闻讯,纷纷以“谷烧”洒地遥祭英魂……后来,人们就借文天祥当年赞语,把“谷烧”改名为“堆花”,作为对英雄的纪念。

②想到这些,我迫不及待地催朋友开瓶,想看看“堆花”是什么样子。

瓶开伊始,有淡淡的醇香弥散,似乎并无多少独特。

但在倒的过程中,奇妙就出现了——丰富的气泡不断泛起.煞是好看。

原来这酒是米酒,发酵期长,一遇空气自然产生“酒花”,层层叠叠堆于杯中,很有层次感和诱惑力。

③堆花的“堆”,一是作量词用,如一堆土,一堆草。

一是作动词用,堆砌,堆放。

小时候参加农业劳动,因体弱常与妇女一起干些轻活。

最喜欢的活是摘棉花,不需要多少农业技术不说,还轻松干净。

到要收工时,会计就会提一杆秤,拖声吆喝:“堆花啰,堆花啰!”他喊的“堆花”,其实就是把棉花集中到一起过秤记工分。

这是我儿时听到的最有意趣的呼叫,堆花于是入脑入心。

④每个人都会对某些词语过敏,或者被不断地击中。

堆花二字,就常常让我莫名其妙地在毫不相干的情景或语境中想到它。

读诗读到“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会想到堆花;看天看到头顶的朵朵白云,会想到堆花;在江边看到絮状的芦花,会想到堆花;夏天吃冰淇淋,会想到堆花……
⑤我知道,我感兴趣的并不是花,而是“堆”。

细细揣摩,原来作为量词的堆,总是给人多的感觉。

求多,多多益善,是人的欲望本性,堆的前提一定是多,给人惊喜、给人满足、给人愉悦,对从小生活在物质短缺年头中的我来说尤其如此。

比如,打鱼的亲戚送来一堆活蹦乱跳的小鱼,惊喜;乡下的同学送来一堆桃子、李子,高兴;母亲的学生送来二大堆红薯,那就很满足了。

成堆东西,不仅仅是物质,也是堆砌的快乐。

须知,如果我到集市去买,鱼是一条,李子是几个,红薯是几根。

一堆,会给人一种富足感。

⑥如果说量词的堆,对人来说往往是被动地接受,那么,作为动词的堆,却是主动作为地去改变物态。

比如堆花,绝无“一堆花”的意思,而是让花堆积、集聚。

唐代诗人白居易有一名句:“堆花压柳桥”。

花是雪花,积压在柳桥上,意境是冷清了点,但想到雪化后,桥两岸柳树会抽枝发叶,会飘起春天的飞絮,所以雪虽是冬天的堆花,但也与春天相关。

⑦宋代有个诗人叫方千里,名气远不及白居易,但也留下了一阕非常有名的《庆春宫》:“层云遮日,送春望断愁城。

篱落堆花,帘枕飞絮,更堪远近莺声……”篱落堆花,堆的是春天的落英,往往会把春天的愁绪堆在人的心头。

林黛玉是春愁最多的人,见不得花谢花飞,受不了红销香断,更不堪花朵“零落成泥碾作尘”,于是就去葬花。

葬花,先要把落花堆拢,收入花篮,再提到一个适合的地方,挖个坑埋了。

因此,堆花就不只是行为方式,也是情感的托付。

⑧中国是工艺大国,很多传统工艺品都有“堆花”的技艺环节,即在物品上凸起花朵或纹理,成为别致的艺术。

比如陶器瓷器,就是在已成型的坯体上,堆出相关的造型,增加鲜活感与立体感;比如面馍糕点,会在食物上堆五颜六色的花朵,使之更美观灵动,刺激感官增加食欲。

如此看来,堆花其实是一种凡俗生活中美学与诗性的表达,有锦上添花的情致,也有烈火烹油的热烈,乃雅俗共赏之事。

⑨中国的昆曲是雅到极致的,男女主角清辞丽曲的唱腔和细腻含蓄的表演,体现出温煦、婉约的剧种特征。

但为剧情需要,也有群体的载歌载舞。

鼓乐齐鸣,排场热闹,就有了人间烟火的凡俗。

譬如《牡丹亭》著名桥段“游园惊梦”中,当杜丽娘和柳梦梅“惊梦”之后转到台下时,便有生旦净丑不同角色装扮的花神粉墨登场。

他们手持代表一年十二个月的不同花卉绢灯,边舞边唱“好景艳阳天,万紫千红尽开遍”。

这样的堆花,既再现了良辰美景,也烘托了亦真亦幻的梦境。

⑩又比如,年轻时候喜欢插花,追求花枝的舒朗与错落有致。

画花鸟画时,也最爱画一枝梅或几瓣菊,喻示不慕繁华、耐得孤寂的清欢之境。

随着年龄增长,慢慢喜欢到人多的地方“打堆”,由倾心独枝到喜爱花丛,偶尔也就画起大红大绿的牡丹来,在一重一重繁复的绿叶上,把红花一朵压一朵地堆上去,图个热闹图个红火,这就是未能免俗。

但俗与雅往往会互为转移,大雅反俗或大俗成雅早已是司空见惯了。

想到此,突然有所参悟:人生应有堆花时。

是的,人们不能老是把眼光落在奇花异卉或闲花野草上,也不能只做走马观花者或素手采花人,也要干点堆花的事——把最普通的花朵收集起来,缀合成花团锦簇的景致,装点大众化的生活。

这与把每个平凡的日子缀合起一段人生一样必要。

时不时地堆一下,或许会堆出一种境界的高度来。

7.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 本文围绕“堆”,“思接千载,神游八荒”,体现了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

B. 第③段,会计“堆花”的吆喝声,为作者儿时本不繁重的农业劳动更添一份乐趣。

C. 第⑨段“便有生旦净丑不同角色装扮的花神粉墨登场”写出了表演滑稽可笑的特点。

D. 第⑩段作者从年轻时爱画梅或菊到年长后也画牡丹,触发了他对雅俗关系的思考。

E. 文中多处使用引号,如“层云遮日,送春望断愁城……”和“游园惊梦”都属于直接引用。

8. 请赏析文中划线的句子。

9. 本文题目中的“堆花”意蕴丰富,请结合全文,写出其中包含的意蕴。

10. 第⑦段用“黛玉葬花”情节,是为了说明什么观点?对整篇文章起到哪些作用?
11. 作者在第④段中说“每个人都会对某些词语过敏,或者被不断地击中”,作者被“堆花”一词“不断击中”,有经历,有体会,请结合类似经历谈谈你的体会。

要求:举出两例“击中”自己的具体词语,表达人生体会。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吕希哲字原明,少从焦千之、孙复、石介、胡暧学,复从程颢、程颐、张载游,闻见由是益广。

以荫入官,父公著友王安石劝其勿事科举,以侥幸利禄,遂绝意进取。

安石为政,将置其子雱于讲官,以希哲有贤名,欲先用之。

希哲辞曰:“辱公相知久,万一从仕,将不免异同,则畴昔相与之意尽矣。

”安石乃止。

公著作相,二弟已官省寺,希哲独滞管库,久乃判登闻鼓院,力辞。

公著叹曰:“当世善士,吾收拾略尽,尔独以吾故置不试,命也夫!”希哲母贤明有法度,闻公著言,笑曰:“是亦未知其子矣。

”终公著丧,始为兵部员外郎。

范祖禹,其妹婿也,言于哲宗曰希哲经术操行宜备劝讲其父常称为不欺暗室臣以妇兄之故不敢称荐今方将引去窃谓无嫌诏以属崇政殿说书。

其劝导人主以修身为本,修身以正心诚意为主。

其言曰:“心正意诚,则身修而天下化。

若身不能修,虽左右之人且不能论,况天下乎?”擢右司谏,辞,未听,私语祖禹曰:“若不得请,当以杨畏、来之邵为首。

”既而不拜。

会绍圣党论起,御史刘拯论其进不由科第,以秘阁校理知怀州。

中书舍人林希又言:“吕大防由公著援引,故进希哲以酬私恩。

凡大防辈欺君卖国,皆公著为之唱;而公著之恶,则希哲导成之,岂宜污华职。

”于是但守本秩,俄分司南京,居和州。

徽宗初,召为秘书少监,或以为太峻,改光禄少卿。

希哲力请外,以直秘阁知曹州。

旋遭崇宁党祸,夺职知相州,徙邢州,罢为宫
祠。

羁寓淮泗间,十余年卒。

希哲乐易简俭,有至行,晚年名益重,远近皆师尊之。

(节选自《宋史•吕希哲传》)
12.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言于哲宗曰/希哲经术操行/宜备劝讲其父/常称为不欺暗室/臣以妇兄之故/不敢称荐/今方将引去/窃谓无嫌/
B. 言于哲宗曰/希哲经术操行/宜备劝讲/其父常称为不欺暗室/臣以妇兄之故/不敢称荐/今方将引去/窃谓无嫌/
C. 言于哲宗曰/希哲经术操行/宜备劝讲/其父常称为不欺暗室/臣以妇兄之/故不敢称荐/今方将引去/窃谓无嫌/
D. 言于哲宗曰/希哲经术操行/宜备劝讲其父/常称为不欺暗室/臣以妇兄之/故不敢称荐/今方将引去/窃谓无嫌/
13.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荫,是指封建时代子孙因先世有功劳而得到封赏,如“封妻荫子”“荫庇”。

B. 省寺,古代朝廷“省”“寺”两类官署的并称。

亦泛指中央政府官署。

唐朝时,“省”有中书、尚书、门下三省。

C. 说书,一般指流行于民间的一种说唱艺术。

宋朝陪侍天子内廷讲说经书的职官也叫“说书”。

文中使用的是后一义项。

D. 卒,古人对人身故有多种描述方式,士之死称为“卒”,诸侯或有爵位的高官之死称为“薨”。

14.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吕希哲才名卓显。

吕希哲师从焦千之、孙复等人,后又与二程、张载三人交游,王安石因其名声,想先任用吕希哲。

B. 吕希哲无意仕途。

其父曾官至宰相,且与王安石是好朋友。

但吕希哲却无意于官场,并推辞相关任命,这一点吕希哲的母亲比较了解。

C. 吕希哲注重修养。

吕希哲被皇帝下诏任命为崇政殿说书,他劝导君主以修身作为根本,修身以正心诚实为主,并因此升职担任右司谏。

D. 吕希哲操行不改。

绍圣和崇宁年间,吕希哲都受到政敌的谗言攻讦,仕途受阻。

吕希哲晚年时却名声更高,远近的人都像尊重老师一样尊重他。

15.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当世善士,吾收拾略尽,尔独以吾故置不试,命也夫!
(2)会绍圣党论起,御史刘拯论其进不由科第,以秘阁校理知怀州。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自咏示客
陆游
衰发萧萧老郡丞,洪州又看上元灯。

羞将枉直分寻尺,宁走东西就斗升。

吏进饱谙箝纸尾①,客来苦劝摸床棱②。

归装渐理君知否?笑指庐山古涧藤。

【注】①箝纸尾:典出韩愈《蓝田县丞厅壁记》。

县丞有职无权。

属吏抱来文书,左手挟卷正文,右手指着纸尾,要县丞签署,却不许看公文内容。

②摸床棱:遇事模棱两端。

16.下列对这首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用白描手法,刻画出了“我”白发稀短的颓唐老态,寄寓着自己壮志难酬的无奈。

B.第二句“又”字写出了岁月流逝人生倏忽的感叹,“上元”交代了诗歌创作的时间。

C.客人苦劝“我”遇事模棱两可假装糊涂,主要表现客人对“我”处世方式的不满。

D.诗人借“箝纸尾”这个典故抒发感情,含蓄深刻,“饱谙”:二字更是意味深长。

17.诗歌的尾联很有特点,请简要赏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8.默写
(4)《夜归鹿门歌》中,在山寺僻静与渡口喧闹的对比描写中,使人联想起诗人游洒超脱的情怀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夜归鹿门歌》中,写隐居处的境况:孤独一人,与世隔绝,与山林作伴,表现了隐逸生活的妙趣和真谛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登岳阳楼》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洞庭湖浩瀚无际的磅礴气势,意境阔大,景色宏伟奇丽。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在众多的藤萝中,最有特色的还是幽径的这一棵。

它既无棚,也无架,而是让自己的枝条攀附在邻近的几棵大树的干和枝上,盘曲而上,大有直上青云之概。

因此,从下面看,除了一段苍黑古劲像苍龙般的粗干外,根本看不出是一株藤萝。

每到春天,我走在树下,眼前无藤萝,心中也无藤萝。

然而一股幽香蓦地闯入鼻官,嗡嗡的蜜蜂声也袭入耳内,抬头一看,在一团团的绿叶中——根本分不清哪是藤萝叶,哪是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