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纪之交的科学随想练习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夯基达标优化训练
我夯基·我达标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漏.洞(lòu)究.竟(jiū)胆怯.(qiè)
B.着.重(zhuó)益.处(yì)弥.补(mí)
C.跳跃.(yuè)光纤.(qiān)趋.势(qū)
D.芯.片(xīn)聘.用(pìn)竞争.(zhēng)
解析:C项中的“纤”应读“xiān”。

答案:C
2.解释课文中的词语。

(1)挠头
(2)与日俱增
(3)按部就班
(4)归根到底
解析:本题考查词语积累。

(2)与日俱增:俱,一起。

(3)按部就班:按,按照;就,接近。

参考答案:(1)形容事情麻烦复杂,使人难以处理。

(2)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增长。

(3)形容做事按一定的条理,遵循一定的顺序。

(4)事情归结到根本上。

3.依次填入下面句中横线处的关联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__________从直接的经济意义上讲,野生动物是我们人类可利用的资源,_____________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人类对野生动物资源的破坏十分严重,_____________首先应该强调保护资源,然后_____________谈得上合理利用。

A.不仅而且所以也
B.虽然但是因此才
C.如果那么因此才
D.虽然而且所以就
解析:填关联词语要根据句意和句子的逻辑关系来判定。

答案:B
4.下面的句子使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在括号内注明。

他所讲的新事物,包括些什么呢?我可以随手列出一个很长很长的单子:火车、轮船、飞机、高楼、升降机、自来水、电话……()
解析:“火车、轮船、飞机、高楼、升降机、自来水、电话……”为举例。

答案:举例子
我综合·我发展
一、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①在这种情形之下,对于每一个人、每一所学校、每一个国家,都会产生这样一个问题,就是:你是多用“科”还是多用“技”?我们知道,全世界每一个国家都有“科技部”,科技部既要管“科”,也要管“技”,问题是对“科”多注进一点资源,还是对“技”多注进一点资源。

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

对个人、学校、国家,都会是一个非常挠头的问题。

②在1921年4月,爱因斯坦第一次到了美国,准备到爱迪生的机构去做研究,抵美后受到盛大欢迎。

他到波士顿的时候,有一个记者给了他一张纸,上边有一系列实际的问题,包括谁发明“对数”,美国哪一个城市制造的洗衣机最多,纽约到水牛城有多远,声音的速度是多少……因为爱迪生对每一个要聘用的人都会进行考试,问的就是这一类题目,所以记者就先拿这些题目来考一考爱因斯坦,结果爱因斯坦完全不合格。

③这个故事要描述的是爱迪生和爱因斯坦这两个人,他们的着眼点不一样,价值观不一
样,所以会发生刚才那个故事。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

④对“科”与“技”哪一个更重要一些的问题,没有一个简单的回答。

5.选文说明的内容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选文第①段强调说明了多用“科”还是多用“技”的问题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

第②③段举爱因斯坦的例子,侧面说明由于着眼点、价值观不同,对“科”和“技”重视程度和关注程度也不同。

最后作者得出结论:对“科”和“技”哪一个更重要一些的问题,没有一个简单的回答。

参考答案:说明“科”和“技”的关系
6.作者举出1921年爱因斯坦第一次到美国的例子是为了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第③段是对第②段的分析,答题时要仔细分析第③段“他们的着眼点不一样,价值观不一样,所以会发生刚才那个故事”。

参考答案:由于着眼点、价值观不同,对“科”和“技”的重视与关注程度也不同
7.作者对“科”与“技”哪一个更重要的问题的回答是“没有一个简单回答”,根据上下文内容可推知他的话外之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既然“没有一个简单的回答”,既然“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那么我们应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情况、不同的方面加以分析。

参考答案:对于不同的人,不同的国家要不同对待,因地制宜,因国情制宜。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1题。

随着洪水供应如今已达到极限,五大洲50多个国家或许很快将因争夺水资源而发生冲突,除非他们就如何分享流经国家边界的河流迅速达成协议。

目前,全球各地都在谈论夺水战争。

2022年3月,联合国秘书长安南说:“对淡水的激烈争夺很可能成为未来的冲突和战争的根源。

”美国国家情报委员会最近一份报告得出的结论认为,在未来15年内,“随着各国可利用的水达到极限”,国际之间冲突的可能性将会增加。

一些人认为这些警告是杞人忧天,而历史似乎站在他们的一边。

唯一记录在案的夺水战争于4500年前发生在两河流域,即我们如今所称的伊拉克南部地区的两个城邦拉格什和乌玛之间。

相反,从805年至1984年,各国签署了3600个与水有关的条约,其中许多条约在处理这种至关重要的资源方面显示出极大创造性。

在过去50年间1831个与水有关的国际事件的分析表明,这些事件的2/3具有合作性质。

例如,一些国家商定进行科技合作,并签署了157个用水条约。

然而,另一些
...人认为,就淡水而言,过去将不是未来的可靠指南。

淡水作为一种可再生但并非无穷的资源,正在变得日益稀缺。

即使全球需求已稳定地增加,世界可利用淡水总量几乎与4500年前一样多。

仅仅从1950年以来,随着世界人口从25亿增至60亿,人均再生淡水供应量已下降了58%。

此外,与石油以及其他大多数战略资源不同,淡水的大多数用途是无可替代的。

淡水对种植粮食作物、制造商品和保护人的健康来说都是必不可少的。

而且,虽然历史表明,与水有关的合作是一种规范,但并非规律。

在过去50年里,1/4与水有关的事件是敌对的。

尽管这些事件的绝大多数只涉及口头对抗,对立国家在37次记录在案的事件中不仅仅彼此辱骂,而且开了枪,炸了水坝,或者采取了其他形式的军事行动。

8.第三段中说“一些人认为这些警告是杞人忧天”,以下不能支撑这些人所持见解的一项是()
A.从805年至1984年,各国签署了3600个与水有关的条约。

B.在处理至关重要的水资源方面,许多条约显示出极大创造性。

C.伊拉克南部地区的两个城邦之间历史上曾经发生过夺水战争。

D.过去50年间1831个与水有关的国际事件2/3具有合作性质。

解析:本题考查对重点语句的理解。

C项以“发生过战争”来证明“不会再发生战争”显然不行。

答案:C
9.以下不能证明第四段中“另一些人”所持观点的一项是()
A.各国可利用的水已达极限。

B.与水有关的敌对事件并不鲜见。

C.淡水的大多数用途无可替代。

D.淡水是一种可再生的资源。

解析:本题考查对选文重点语句的理解和对文章信息的整合能力。

我们从文中语句可以找到淡水尽管“可再生”,但“并非无穷”。

答案:D
10.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过去不是未来的指南”的意思是:过去不短缺,不等于将来不短缺。

B.安南的讲话和美国国家情报部门的报告结论都意在指出淡水资源短缺的现状。

C.认为爆发夺水战争的警告是“杞人忧天”的人目光短浅,幼稚可笑。

D.淡水无可替代的用途“指种植粮食作物、制造商品和保护人的生存、健康等”。

解析:本题考查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和概括能力。

我们从“淡水作为一种可再生但并非无穷的资源,正在变得日益稀缺”这一句中可以推知A项正确。

答案:A
11.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淡水的大多数用途是其他战略资源不可替代的。

B.淡水稀缺是由于世界可利用的淡水总量减少,而人口增长又导致全球需求量增加,从而使供求比例失调。

C.历史经验表明,国家之间缔造条约进行合作是解决用水争端、防止发生冲突和战争的有效途径。

D.即使各国就如何分享流经国际边界的河流迅速达成协议,也未必能防止和消除争夺水资源的冲突发生。

解析:本题考查对选文内容理解的同时进行联想和想象的能力。

从第四段可知“即使全球需求已稳定地增加,世界可利用淡水总量几乎与4500年前一样多”,“并未减少”。

答案:B
二、语言运用
12.(2022东营中考模拟六,15)请依照例句,再续写两句。

例句:岁月是一条河,奔流不息,滚滚向前;
岁月是一支歌,音律和谐,婉转悠扬;
岁月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岁月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仿写时要分析清楚例句的句型特点,运用比喻要恰当,语句要通顺。

答案示例:一首诗清新流畅意蕴悠长一幅画色彩斑斓绚丽多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