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集中连片特困区贫困成因的地理学分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燕山—太行山区 吕梁山区 大别山区 武陵山区 罗霄山区 六盘山区 秦巴山区 乌蒙山区
滇桂黔石漠化区 滇西边境片区 四省藏区 西藏区 南疆三地州
表 1摇 我国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概况淤
涉及的省市自治区 蒙、吉、黑 冀、晋、蒙 晋、陕 鄂、豫、皖
鄂、湘、渝、黔 赣、湘
陕、甘、青、宁 豫、渝、川、陕、鄂、甘
川、滇、黔 滇、桂、黔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第 5 期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田摇 园等: 中国集中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合计
片区 大兴安岭南麓山区
中国集中连片特困区,按《 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 年) 》 和 2011 年中央扶贫开发 工作会议明确的意见,在全国共划分了武陵山区、大别山区等 11 个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加上已明确 实施特殊扶持政策的南疆三地州、西藏区、四省藏区 3 个地区,共 14 个片区 680 个县,它们已经成 为中国新阶段扶贫攻坚的主战场。 这些地理上呈现集中连片状态的贫困区主要位于我国西部和中 部地区。 因为这些地区大多位于山地地区,所以也被称为集中连片特困山区。 表 1 给出了 14 个片 区的一般情况。
第 35 卷 第 5 期 2018 年 10 月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Journal of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中国集中连片特困区贫困成因的地理学分析淤
田摇 园摇 蒋摇 轩摇 王摇 铮
[摘摇 要]摇 区域性贫困是我国突出的发展难题,贫困地区的致贫因素在地理学基础上可能存在着结构 性的差异。 针对这一问题,文章根据新经济地理理论建立指标体系,使用灰色关联法建模计算 14 个连 片特困地区的致贫因素,剖析了我国区域性贫困形成的层次性原因。 结果表明:人力资本与信息化水平 更多制约了当前中国东部山区,如大别山区、燕山—太行山区、大兴安岭南麓山区的发展;中部山区如罗 霄山区、吕梁山区、武陵山区主要受交通 - 经济区位落后及部分自然禀赋欠缺的影响较大;西部山区如 西藏区、四省藏区、新疆南疆三地州、滇西边境山区的首要致贫因素还是集中在自然禀赋方面,但具体成 因各异。 最后,针对不同地理成因引发的贫困,文中讨论了相关的政策问题。 [关键词]摇 三次地理本性; 指标体系; 灰色关联; 贫困成因
[ 收稿日期] 摇 2018 03 31 [ 基金项目] 摇 本文系基金项目“ 我国集中连片特困区多维贫困的区域性因素分析冶 ( 项目编号:2018M631584) 和中
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重大突破项目———百年 强 国 资 源 环 境 关 键 瓶 颈 问 题 研 究 ( 编 号: Y8X0771602) 的部分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摇 田摇 园,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助理研究员; 蒋摇 轩,华东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 王摇 铮,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博士生导师、研究员,邮编:100190,通讯作者。 淤摇 笔者在此对项目资助表示感谢,同时感谢所有在项目中付出了辛苦劳动的课题组成员。
滇 滇、川、甘、青
藏 疆 21
县级单位 / 个 19 33 20 36 64 23 61 75 38 80 56 77 74 24
680
面积 / (104 km2 ) 11郾 18 9郾 27 3郾 63 6郾 47 16郾 32 5郾 21 15郾 30 21郾 83 10郾 70 21郾 28 19郾 21 99郾 62 122郾 84 43郾 65 406郾 51
乏、生态环境脆弱且受到严重破坏的区域[5] ,脆弱生态环境与经济贫困共生共存[6] 。 此外,自然灾 害也会加剧贫困和不平等的发生[7] ,庄天慧、张军研究发现民族地区灾害与贫困的发生有着高度 的契合性[8] 。 在经济地理学中,交通条件通常代表着这个地区的地理区位的优劣程度,交通条件 的落后是形成贫困的又一因素。 例如 Rephann、Olsson 等分别对美国落后地区和菲律宾贫困地区 交通优势、交通通达性变化与减少贫困之间的作用关系进行研究,并注意到交通基础设施发展的回 报率在贫困地区与经济发达地区之间的差异[9 - 10] 。 樊胜根对中国不同等级道路的减贫作用进行 研究[11] ,王武林等对中国集中连片特困区公路优势度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测算,发现提高 公共交通优势度可以促进经济增长[12] 。
我国政府历来高度重视贫困问题,现阶段,消除贫困更是成为全局性的重大战略问题。 习近平 总书记提到:“‘病有标本爷,‘知标本者,万举万当;不知标本者,是谓妄行爷。 推进深度贫困地区脱 贫攻坚,需要找准导致深度贫困的主要原因,采取有针对性的脱贫攻坚举措。冶 由此,对贫困成因的 研究也成为经济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研究的热点问题和难点问题,取得了丰富的成果。 其中一些研 究工作更多关注社会成因和偶然因素,例如“因病致贫冶 “ 因灾致贫冶 现象以及发展经济学的思想, 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致贫因素,但难以对区域性贫困的形成给出系统结论。 所以,必须结合地 理本性对构成贫困的深层意义展开分析,以回答出现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机理性原因。
需要说明的是,在对连片贫困区成因问题的探索中,很多学者已经在地理学角度上做了剖析。 其中,自然地理环境对贫困的影响在众多的形成贫困原因中往往被认为是最重要的[1 -3] 。 刘彦随、 周扬等学者探究中国农村贫困化地域分异特征时,提出不同连片特困山区的地理要素特征包括:干 旱、地质灾害频发、地形破碎、水土流失等[4] ,这些要素指向区域的自然禀赋与贫困的发生基础;还 有研究者认为贫困是生态环境问题,因为绝大多数农村贫困人口居住在自然条件恶劣、自然资源匮
摇 摇 贫困是世界性的发展难题,更是我国 2020 年全面迈入小康社会的最大考验。 当前我国的突出 问题是,依然存在着相当数量的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区域性贫困现象较为严重。 从贫困环境的层次 上看,集中连片的区域性贫困具有长期性、多发性和地理性的特点,因此这种深层致贫因子需要在 地理学意义下进行深入审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