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礼仪:生日礼仪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民俗礼仪:生日礼仪
1.“三朝”与“九朝”
是指婴儿出生的第三日与第九日。
“三朝”这天要给婴儿洗澡,谓之“洗三”。
一是洗去污垢,二是从小习水性,成长过程中不怕
水鬼之类,保一生平安。
婴儿出生的第三天,家人采摘艾蒿等草药煎水,请有经验的老
婆婆为婴儿洗澡,谓之“洗三”。
洗毕,用姜片、艾叶团擦拭婴儿
的关节,再用葱敲打三下,取聪明伶俐之义。
然后,用多个煮熟去
壳的鸡蛋在婴儿的全身滚来滚去,说是为婴儿润肤。
滚完的鸡蛋送
给街坊邻居的小朋友吃,谓之吃“滚胯蛋”。
“滚胯蛋”很多人都
争着吃。
因为人们认为,吃“滚胯蛋”是财运和福气的象征。
“三朝”这天,主人为庆贺自己“升级”(当了爹娘),得了
“千金”(指女儿)或“公子”(指男孩),总要大办宴席。
用以款待前往祝贺的亲朋戚友,这叫做“做三朝”(或“做九朝”)。
各房亲人
前往赴宴叫做“吃三朝(或九朝)饭”。
当然,前往赴宴的客人是一
定要送礼物和红包的。
当然,婴儿出生的当天或第二天,做爹的一
定得带上“万子鞭”和礼物前往岳父家报告喜讯,称为“报喜”。
告诉岳父母大人其女儿生了孩子,并祝贺岳父母大人当了外公婆。
并且告慰岳父母大人,母婴均安然无恙,让他们不必牵挂。
“万子鞭”是在进岳父母家门之前在路边或地坪里燃放的,是“报喜”第
一程序,同时通过燃放“万子头”鞭炮,可晓明街坊,其岳父母大
人当了外公外婆了。
岳父母大人得知自己得了外孙子(或外孙女),
定会喜得合不拢嘴。
接着,岳父母杀鸡打鸭,招待女婿。
饭后,岳
母会将早已准备好做外婆的礼物整理好,准备前往女婿家,看望和
打点女儿和外孙子。
七仙湖周边“打三朝(做外婆)”总是少不了这
么些礼物:三五套婴儿穿的内衣外服、鞋帽、摇篮、架笼子(木制的学步器),甚至婴儿用的尿布片儿也准备了一大堆哩!女儿“坐月子”要吃的母鸡(7-8只),鸡蛋(200-400个),面条,荔子、桂圆、墨鱼、红枣、红糖等补品。
岳父母挑着这些礼物送到女婿家去看望女儿,
照顾外孙,叫做“送三朝”。
外公外婆“送三朝”的礼节如今仍在
七仙湖周边地区流行,吃的东西没有什么变化,但送去的摇篮和架
笼子被现代新式摇篮和“学步车”代替了。
2、婴儿“出窠”
出窠本来是指小鸟长到一定的时候由其鸟公鸟婆带出鸟巢练习
飞翔、认路、捕食等巢外活动,期以今后离开父母能独立生活,经
得起风霜雨雪的磨练。
婴儿“出窠”指婴儿满月之后,由其父母带
去外婆家认亲戚。
据说经过出窠这么个程序之后,婴儿长大后不会
忘记外婆那边的亲戚。
更不会忘记祖恩。
另外,孩子从小就能出远
门走亲戚,身体接受了锻炼,将来会健康强壮;人生道路上将会风雨无惧,独立生活能力强,经得起生活的磨难。
出窠这天,婴儿的父母要给他(她)好好打扮一番。
穿戴一新,
还在婴儿的双眉之间(印堂处)擦点黑锅烟灰,有点像包黑炭之威风。
一路上可避妖驱魔,保佑孩子身体健康,长命百岁。
另外,这一点
还是个装饰打扮,白嫩的额头上一点黑点,起到“画龙点睛”之效果。
到了外婆家之后,外祖父那边的亲戚朋友都会聚拢来,抢着亲
吻他,弄得婴儿啼来大人笑,好不热闹。
外公外婆在一边看了,乐
得合不拢嘴,杀鸡打鸭,采办丰盛的筵席,款待亲朋戚友。
大舅二
舅满舅轮回请客,九天九夜不撒席。
真可谓添丁之喜为大喜呀!在外婆家一呆就是十天半个月。
“出窠”回家这天,外公外婆、舅父舅母还要打发婴儿的红包、衣服、糖果糕点之类。
出门时,抹去婴儿额头上的黑点,俗称“去黑”,再点上一个朱砂红点,表示观音菩萨施了法术,寓意走向光
明与幸福,一生平安。
除了打发红包之外,七仙湖区的农家另外还赠送又大又圆的“糍粑”(用糯米做的),上面用红曲写字,或用红纸剪字贴在上面。
多为福、禄、寿、喜之类。
预祝婴儿及全家生活圆满,前程似锦。
得到的糍粑越多越显富贵。
婴儿的父亲挑着满满的一担“打发”,“闪唧丫唧”,婴儿的
母亲抱着孩子一同回家。
爷爷奶奶老远出门迎接,见了孙子回来,
喜得合不拢嘴。
连忙接住孙子,一边张罗着把那些糍粑大部分分发
给亲朋戚友,街坊邻里。
其意义是:一来分享孩子家人的幸福和喜悦,二是吃掉婴儿的不幸和灾祸。
这样,婴儿在父母的精心照料下
就会逢凶化吉,茁壮成长。
3、“做华周”
即为婴儿满一周岁做生日贺酒。
生日那天,举家忙碌,操办筵席,为其庆贺。
前来庆贺的亲戚朋友、左邻右舍,人来人往,热热闹闹的。
特别是婴儿的外公外婆、舅父舅母,带着丰盛的礼物、怀揣红包来喝酒,欢天喜地坐大边(坐上座)。
宾主济济一堂,有说有笑,热闹非凡。
吃罢酒席,婴儿的父母在桌子上摆满各类物品,诸如文具、食品、玩具、书籍、劳动工具(模型)……等等,让孩子自己去抓取。
用以试探孩子的志趣和爱好。
如果孩子首先抓到笔和书本,表明孩子今后喜欢读书学习,将来是文化人的料;如果先抓到劳动工具,表示孩子今后是做工的料;如果最先抓到食品,表示孩子是个只懂得吃喝享受的人……这就是流行于七仙湖区的婴儿“抓周”仪式。
其实,这只是大人们的一种取乐方式罢了。
没有任何人能规定,孩子长大成人后干什么、干得怎么样,只能看他自己后天的奋斗与磨练了。
满周岁的孩子一般也开始咿呀学语、慢慢学会走路了,也可以辨认家人和一些物品了。
平时生日:七仙湖区当地人民过生日习惯沿用农历(阴历或古历),很少用公历(阳历)来过生日的。
孩子过完周岁后直到十九岁,
再没有像过周岁生日那么隆重的了。
就是满二十岁,也只是家人或
同学朋友一块过一过,没有大吃大喝的习惯。
4、“百家衣”
旧时,农村因受佛、道教思想影响极深,又因医疗卫生知识不
够普及,农村的小孩尤其是幼婴儿养不活而夭折的可能性极大。
为
了表示小孩儿命很轻贱,父母常给孩子冠以“狗伢子”、“牛伢子”、“虎伢子”等低贱动物的名称来称呼。
大概是因为狗,牛,
虎之类动物很贱,但身体很健康,不生病痛的缘故吧。
做父母的不
像现在把他们当成“小祖宗”,而是像对待小和尚似的。
因此,他
们为孩子向东家讨一块碎布,西家要一块布角——称作“讨百家布”。
母亲用讨来的不同色泽和质地的碎布(“百家布”)剪成多种
几何图形(多为小三角形或菱形或正方形),拼接成一件小孩适穿的
衣服(外衣或抱巾),俗称“百家衣”。
民间普遍认为小孩穿上此
“百家衣”,就像佛门传递给小和尚穿的“百纳衣”一样,虽然补
了又补,但能得到佛门菩萨的保佑,又可得到“百家”祖灵的护卫。
这样,被民间普遍认为的妖魔鬼怪就不敢侵害年幼的孩子,从而使
孩子一生顺利,长大成人。
并如同佛门弟子一样,无疾无病,健康
高寿。
此习俗反映出民间存在着根深蒂固的迷信思想,总认为孩子夭
折是妖魔鬼怪坑害所致。
却不知是因饮食卫生不周等原因引起的疾
病所致,从而一味地指望道教佛教等“神灵”的保佑。
结果往往延
误了治疗时机而痛失爱子(女)。
值得庆幸的是,现在这类颇具迷信
色彩的思想意识已随着人民科技文化的普及与提高及人民生活条件
的改善而日益淡化了。
小孩大人身上一有不适,便去求医问药,而
不再指望什么“神灵”的庇护了。
值得重视的是,旧时的“百家衣”
拼奏规则,做工精细,经穿耐用,图案新颖,色彩斑斓,别致玲珑,百看不厌,着实是一种难得的民间手工艺术品。
旧时还有戴银项圈和“百家锁”的习俗,今日能见者不多了。
5、中年人生日
关于成年及成年人“寿诞”(即“生日”)的话题,七仙湖区的
城乡人民中流传着这么一些俗语:“女长十八足,男长三十六”。
做生日有“男不做三,女不做四”,以及“男做进,女做满”等习俗。
“女长十八足,男长三十六”,意思是说女孩子到了十八岁时已发育成熟已成年了,可以找婆家出嫁了。
而男子到了三十六岁还有发育成熟的时光,因此可以晚娶晚育,即使到了三十六岁结婚也不为迟。
这一习俗比旧社会里的“指腹为婚”或“童养媳”进步了许多,但与现时《婚姻法》有相抵触的地方。
这种旧时习俗应该改变。
“男不做三,女不做四”。
说的是已婚男女在庆贺诞辰时的习俗。
一般而言,当男子进30岁时不大搞庆寿活动。
而妇女到了满30岁这年要大庆30岁寿辰。
因为在当地民俗习惯中,“男子30藤上花,女子30藤上瓜”。
30岁的男子才进而立之年。
正是事业起步与发展时期,正如瓜藤上才长出的花朵,精力充沛,思维敏捷,时间还早着呢!正是“挑得一担起,放得一担落”的黄金时代,大有前途。
这时候做生日大寿,会被人们嗤笑的。
而女子满30岁时,由于生儿育女,家务和生产劳动拖累,昔日的黄花闺女已不再青春亮丽,甚至有点未老先衰的迹象,趁还年轻时享受一下生日的快乐与
亲友的祝福;同时也是丈夫和婆家对儿媳待人处事的一种肯定,对婆家做出贡献的一种褒扬。
因此,妇女30岁生日寿诞时要大摆宴席,节目也多,显得特别隆重热闹。
“男长三十六”,男子到满35周岁的这天,要隆重庆贺。
因为男子生日流行“男子做进忌做满”。
据说,男子做生日“做进(算虚岁)有一种特别的意义,它源于旧俗。
因为自古以来汉民族都是“男主外,女主内”。
男子打理外边的生产或生意,挣钱养家糊口,一
家全靠男主人得力。
因此,男子按虚岁做寿--即所谓的“男做进”,它意味着一家以男子为主的生产(生意)天天有长“进”,月月年年
都会“招财进宝”,事业节节高升。
男子36岁生日刚过去四年。
就迎来他一生值得庆贺的生日--四十寿诞。
经过二十余年的学习、工作与创业,获得了知识,得到了
爱情,建立了家庭,成就了事业,也就进入了“不惑之年”。
作为
一个男子汉,在这个人生的阶梯上也该作一个阶段性的总结与评价了。
于是女主人便亲自出面,从头到脚,先把丈夫收拾打扮一新(置一身新衣服),俨然是个“新郎官”。
然后显尽殷勤,把生日宴席办得异常的丰盛。
酒肉飘香,高朋满座,吹吹打打,气氛热烈。
这样
做的目的,一是对自己丈夫这么多年来所付出的辛勤劳动给以最全面的评价和肯定;另一层含义是夫妻恩爱,互帮互助。
并希望丈夫再接再厉,勇挑重担,继续掌管好全家的学习、生产、生活等全面工作,再创事业辉煌。
当地民间有俗话说:“男人四十一支花,女人四十豆腐渣”。
显然,这是对男人魅力的夸张,同时也是对女人不公平也不科学的评说。
但这对一个有事业追求的男人来说是一个极有正面意义的鼓励与鞭策。
四十来岁的男人性格稳定,三思而行,经验丰富,左右逢源,只要坚持努力,在事业上就很容易获得更大的成功。
6、50岁生日
愿做50岁生日的人较少,大概因为人过“半百”逐年变老的缘故吧!当然没有人愿意服老啊!所以大多数地方的人在50岁生日时,一般少做或干脆不做。
七仙湖区流行一句俗话说:“老来无力,只夸原日(ni)”。
人活到60岁70岁,体力衰退,疾病上身,只好停止干重一些的体力劳动,休养身体,安度晚年。
无所事事的老年人或聚在一起与年轻人
聊天。
常常谈起他们年轻时在生产劳动,为人处事方面的体会以及
凡人轶事。
往往于兴奋处便眉飞色舞,笑逐颜开。
有些老年人喜欢
善意地劝勉或教育年轻人,但部分年轻人听不进道理。
反而讥笑道:“老来无力,只夸原日”。
年轻人的意思是说“那些老年人老了,
不中用了,还管别人的闲事,动不动就摆老资格,用老一套经验来
教训别人,只怕自己当年也没多大能耐哩!就算本事上得天,也已成了历史。
没有什么值得炫耀的了。
结果,老年人说归说,年轻人还
是按自己的想法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7、老年人生日
人活到六、七十岁时,已是儿孙满堂。
这时也是老人们该乐享
天年的时候了。
为了孝敬取悦老人,儿女们便会主动为自己的父母
操办生日大寿典礼。
设宴款待前来祝贺的亲朋戚友,三天三夜宴席
不散,经济条件更好的人家还会请来专业的戏班子(或剧团)唱大戏,外加电影。
三天三夜,好戏连台。
白天唱大戏,晚上放电影。
大戏
多为地方花鼓戏、黄梅戏、传统京剧等等。
常唱的曲目有《五女拜寿》、《刘海砍樵》、《红灯记》等中老年朋友最喜闻乐见的。
而
晚上放映的电影多数为喜剧(爱情故事片)侦破片和战斗片子,中年
朋友百看不厌。
每当有人做大寿时,邻里左右,甚至周边十里八里远的男女群众,扶老携幼,赶到“寿星”家门口晒场或更为宽阔的地坪,看戏
看电影。
人山人海,水泄不通。
入夜,喧天的锣鼓喇叭笛乐,隆隆
的鞭炮,喧哗的人群,腾空而起的彩色焰火,在蔚蓝的天空中炸开,划出多姿多彩的图案,映衬着舞台上穿着古装的男女情人,恐怕比
鲁迅笔下的《社戏》要精彩隆重多少倍吧。
每逢十年做“整生”,一般少有人做“散生”,因此,八十,
九十,一百岁生日更是热闹无比。
而且年岁越高越稀罕。
故到九十,百岁生日时,不仅亲朋戚友都要到齐,就是远近乡民也都来祝贺捧场,求得自己也“高寿无比,万寿无疆”。
做“寿诞”习俗:吃“长寿面”在“寿星”生日的前一天晚上,各方亲戚朋友,街坊邻里都要来燃放鞭炮、花炮。
更亲近的还要送
烟花,放焰火,另送红包,牌匾,对联等,以示庆祝。
并送吉祥的
话语“年年有今日,岁岁有今朝”,等等。
是晚,“寿星”的爱人(或老伴)亲手为“寿星”及客人做“长寿面”,款待亲人和朋友。
“长寿面”是用优质且细长的面条煮熟制成,添加佐料,再加四个
圆圆的“荷包蛋”(即油煎蛋),并配以丰盛的酒饮和菜肴,作为夜宵。
有的闹得通宵达旦。
面条细长,象征着着“寿星”长命百岁,
寿比南山;鸡蛋浑圆,意味着“寿星”万事如意,左右逢圆(源)。
给“寿星”那碗面条--“长寿面”里,“荷包蛋”是盖在面条下面的。
等到把面条吃完时,就剩下了“荷包蛋”,意味着“寿星”及家人
今后日子越过越甜美,口福越来越好。
8、古代年龄的代称
古时候,人们总是以人的头发长短、发式及头发的颜色变化来
称代人的年龄,例如:
总角:婴幼儿时代。
古人不剃头。
他们视毛发为父母精血所成,不能任意丢弃。
因此,古时候的儿童不分男女,都把头发扎成抓髻,像两个羊角一样。
如今不同了,但还有些小姑娘喜欢扎羊角辫子,
又叫“翘翘辫”。
垂髫:少年时代。
从婴幼儿到少年时代,人长高了,头发也长
长了。
把儿童与少年的长发扎成一束下垂的式样,称作“垂髫”。
束发:指青少年,一般指15 岁左右的少年,这时用发带把头发束扎起来。
及笄:又称“待年”。
指女孩长到15 岁时,可以待嫁了。
这时女子一般把头发用簪子盘于头顶。
(笄:即簪子)。
弱冠:20 岁左右的男子,古代20
岁的男子要行“冠礼”。
自此之后外出要戴帽子或系头巾。
因为才行冠礼,表示刚刚成年,但还不到壮年,故称“弱冠”。
而立:即而立之年,指30 岁,此说出自《论语·为政》中的“三十而立”。
指人到了30 岁时应立身处世了。
不惑:即不惑之年,指40 岁。
此说应见于《论语-为政》中的“四十不惑”。
指人到了40
岁时各方面都有经验,性格稳定,办事精明能干,不易受外界的干扰了。
半百:即50 岁,百岁的一半。
又称“知命之年”。
因活到50 岁的人命运大致定局了,该认命知命了。
花甲:60 年为一甲子,且人到60 岁时头发也变得花白了。
故
称60 岁的老人为花甲老人。
古稀:即70 岁。
取自杜甫《曲江》诗句:“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在古代那种劳动生活环境条件下有人活到70岁或以上者,实属少见。
耄耋:即指80,90 岁。
《说文》里载有:“年八十曰耄”。
“年九十曰耋”。
期颐:指一百岁。
“期”指一个完整的时间单位。
“颐”即颐
养天年的意思。
皓首:指头上的头发全白了。
用其特征来泛指“老年人”群体。
黄发:乏指高寿老人。
有特别寿长的老人,白发有返黄复青的
现象。
陶渊明在《桃花渊记》中有“黄发垂髫,并恰然自乐”的词句,词中的“黄发”、“垂髫”分别是指老人与小孩子。
9、常用寿联;
人健寿增逢盛世,孙贤子孝乐天年;
兰桂齐芳逢盛世,伉俪同健享高龄。
鹤发童颜长寿相,松姿柏态古稀人。
福同山岳永矗立,寿共海天春长存。
寿比南山松不老,福如东海水长流。
童颜永驻春不老,鹤发常新寿无疆。
山清水秀春长在,人寿年丰福无边。
长寿幸逢好社会,高龄全靠新中华。
年高喜看花千树,人寿笑敬酒一杯。
仙鹤千年寿,苍松万古青。
横批:人寿年丰有福有寿福如东海寿比南山青松不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