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真题】2019年山西省阳泉市中考生物真题试卷(附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绝密★启用前
【中考真题】2019年山西省阳泉市中考生物真题试卷(附答
案)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一、单选题
1.2019年中国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汇集了1200多种植物,吸引了无数中外游客的目光。
这些形态各异的植物直接体现了
A.生物种类的多样性B.基因的多样性
C.生态系统的多样性D.经济价值的多样性
2.中华诗词博大精深,许多脍炙人口的诗作中蕴含着生物学知识。
“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毛主席这句词为我们描绘了秋天大雁排着整齐的队形向南迁徙的生动画面。
大雁这种有组织、有秩序的迁飞行为属于
A.社会行为B.取食行为
C.繁殖行为D.攻击行为
3.显微镜是我们观察奇妙的微观世界不可缺少的工具。
使用显微镜时,下列操作正确的是()
A.光线暗时,使用平面反光镜
B.擦拭物镜和目镜时,使用纱布
C.物像偏左,欲使物像移至视野中央时,向左移动玻片标本
D.镜筒下降时,眼睛注视目镜内的物像
4.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与人口腔上皮细胞相比,特有的结构是()
A.细胞壁和液泡B.细胞核和线粒体
C.叶绿体和细胞膜D.线粒体和液泡
5.《中国新闻周刊》2019年4月某日报道“超级真菌”--耳念珠菌引起的传染病,死亡率高达60%,被美国列为紧急威胁!纽约、新泽西和伊利诺伊等12个州为此对医院的墙壁、地板、病床、门、水槽等都进行了特殊消毒。
该传染病预防措施属于()A.控制传染源B.切断传播途径
C.保护易感人群D.计划免疫
6.下列植物中,能产生种子,而且种子外有果皮包被的是
A.葫芦藓B.肾蕨C.向日葵D.油松
………外…………订…………○…………线※※答※※题※※
………内…………订…………○…………线7.壁虎受到攻击时,尾巴会自行折断,以后还会再长出来,这与细胞分裂关系密切。
假设壁虎尾部细胞中染色体数为2n ,则其分裂形成的新细胞中染色体数是( ) A .4n
B .2n
C .n
D .12n
8.如图表示某草原生态系统中食物网的一部分,若某种有毒物质已进入该食物网,而且在生物体内难以分解,无法排出,则体内有毒物质积累最多的是( )
A .鼠
B .麻雀
C .蛇
D .猫头鹰
9.2019年4-5月,红海沿岸多国爆发大面积蝗灾,重灾地区蝗虫铺天盖地,庄稼被啃食殆尽,当地农业生产遭受了严重的损失。
以下对蝗虫的描述错误的是 A .蝗虫的身体有一对触角、三对足、两对翅 B .蝗虫的若虫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有蜕皮现象 C .蝗虫对农业生产危害最大的时期为成虫期 D .蝗虫的发育类型是完全变态
10.青蛙不能像蜥蜴那样在远离水源的陆地生活。
青蛙的下列特征与此无关的是 A .肺不发达,需要皮肤辅助呼 B .体温不恒定
C .生殖和幼体的发育离不开水
D .皮肤裸露,体内水分容易散失
11.如图所示各种生物都很微小,但它们的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却存在较大差异,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①不能独立生活,只能寄生在其他生物的活细胞中
B .②能自己制造有机物
…装…………○…………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装…………○…………D .①②③都有成形的细胞核
12.遗传学家麦克林托克( Barbara McClintock )发现,单个的基因竟然会“跳舞”,即从染色体的一个位置跳至另一个位置,甚至从一条染色体跳到另一条染色体上,然后可能就在那里“安家”了。
这种能跳动的基因被称为“转座子”。
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转座子”中不含遗传信息
B .“转座子”与生物的性状无关
C .每条染色体上均只有一个基因
D .由基因跳动引起的变异是可遗传的变异
13.2018年11月,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世界自然基金会(WWF )联合在三江源国家公园调查水鸟时,偶然拍摄到一只非常稀有的黑狼。
有关专家称,该黑狼的父母可能都是含有相同黑色隐性基因的灰狼。
如果用H 和h 表示控制狼毛色的一对基因,根据该专家的推测,该黑狼毛色的遗传过程可表示为( )
A .
B .
C .
D .
14.下列实验你都做过吗?其中实验操作与其目的对应正确的是
A .观察草履虫实验中,在载玻片的液滴上放几丝棉花纤维—便于草履虫快速运动
B .观察蚯蚓时,时常用浸水的棉球轻擦其体表——为蚯蚓提供饮水
C .观察酵母菌时,用碘液染色——便于更清楚地观察酵母菌的细胞结构
D .为验证绿叶在光下制造了淀粉,先将植物放在黑暗处一昼夜—减少有机物的消耗 15.关于人类的生存发展与环境资源的关系,我们应持有的正确观点是( ) A .自然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可以大力开发利用 B .人类不能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只能保护自然资源 C .先发展经济,后治理环境
D .保护自然资源,合理开发利用,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线………答※※题※※
…………○…………线………二、综合题
16.中考复习阶段,小林通过构建概念图的方式对人体几个系统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梳理,如下图所示。
请你来和小林一起分析
(1)我们从自然界获取的食物进人甲系统后,主要在__________内进行消化和吸收,该器官有许多适于消化和吸收的特点,例如:________(答出一点即可)
(2)乙系统即________系统,其主要器官是肺,肺有许多与气体交换功能相适应的结构特点,例如:__________(答出一点即可)
(3)丙系统中形成尿液的器官是肾脏,尿液的形成过程主要包括肾小球和肾小囊内壁的___________作用,以及肾小管的___________作用。
(4)甲、乙、丙系统及皮肤都与循环系统有着密切的联系:血液流经乙系统中的肺后,由_________血变成了_________血,这是由于肺泡中的_____进入了血液。
血液流经甲、丙系统及皮肤等处的组织细胞后,组织细胞产生的____________等废物进入血液。
(5)皮肤可以通过分泌汗液排出部分废物,同时在人体免疫方面也起着重要作用。
请说出皮肤在免疫中的作用(答出一点即可):___________小林通过总结进一步认识到,人类在享用大自然赐于我们食物和氧气的同时,又将废物排到生物圈。
人与自然紧紧相依,保护生物圈就是保护我们自己。
17.科学技术的发展改善着我们的生活,温室种植蔬菜让我们告别了冬季只吃萝卜、白菜的时代,使冬天的菜市场像夏天一样琳琅满目:两红柿、西兰花、茄子、豆角、莴苣……科技工作者还发明了温室智能管理技术,即应用传感器监控棚内二氧化碳浓度、光照、温度、水分等条件的变化情况,并及时进行调控,如补充适量二氧化碳、适当降低夜间温度等,从而有效提高蔬菜产量。
温室智能管理技术充分运用了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原理。
请结合下图及所学知识,回答回题:
○…………外……………线…………○……○…………内……………线…………○……
(1) 图一是蔬菜叶片的光合作用示意图,其中①和②分别表示光合作用的哪种原料或产物?
①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
(2)叶片是蔬菜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要了解其结构,可制作叶片横切面的临时切片。
切取叶片薄片时,应用右手捏紧并排的两片刀片,沿图一中虚线___________(选填“a”或“b")所示方向迅速切割。
(3)图二所示叶片结构中,[]__________是氧气和二氧化碳进出叶片的“窗口”。
①是_________,其内的管道一________可为叶片输送水和无机盐;其内的另一种管道——筛管又可将叶片制造的有机物输送到蔬菜的花(如西兰花、菜花)、果实(如茄子、豆角)、茎(如莴苣)等处贮藏起来。
(4)适当降低夜间温度,可以有效提高大棚蔬菜产量,请你分析其中的原因: _______ (5)除了补充适量二氧化碳和适当降低夜间温度两项措施以外,你还能为大棚蔬菜增产提出哪些建议呢?(至少答出两点)_____________
18.法国科学家巴斯德( Louis Pasteur)曾设计过一个巧妙的实验,证明肉汤的腐败是由来自空气中的细菌造成的,而不是自然发生的。
小刚和小华同学从小就善于思考,敢于质疑。
他们在钦佩“微生物学之父”巴斯德为人类做出巨大贡献的同时,又对其著名的“鹅颈瓶实验”产生了怀疑:弯曲的玻璃管真的能阻挡细菌进人肉汤吗?于是,他们设计并进行了如下实验:
第二步:用酒精灯将甲、乙试管中的肉汤加热煮沸后冷却:
第三步:将甲、乙两试管同时放在相同的温暖环境中,定时观察肉汤是否变混浊请对小刚和小华的实验进行分析并回答问题:
(1)该探究实验的变量是__________。
(2)他们将肉汤加热煮沸的目的是___
(3)他们加入甲、乙试管中的肉汤是等量的,并把两装置同时放在相同的环境中目的是__
(4)他们的实验结果是:甲试管中的肉汤先腐败变混浊,乙试管中的肉汤很快也腐败变混浊。
请你分析乙试管中肉汤腐败可能的原因(答出一点即可):___________小刚和小华通过分析,发现了自己实验中的漏洞,又反复进行了几次实验,最终证明弯曲的玻璃管确实能阻挡细菌进入肉汤。
他们这种敢于质疑,勇于探索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5)小刚和小华的实验,其实蕴含了防止食品腐败的原理。
你知道哪些防止食品腐败的方
法呢(至少答出两种)___
参考答案
1.A
【解析】
【分析】
生物多样性通常有三个主要的内涵,即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基因(遗传)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详解】
生物种类的多样性是指一定区域内生物钟类(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的丰富性。
2019年中国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汇集了1200多种植物,这些形态各异的植物直接体现了生物种类的多样性。
【点睛】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生物多样性的内涵。
2.A
【解析】
【分析】
此题考查动物的社会行为,据此答题.
【详解】
具有社会行为的动物,群体内部往往形成一定组织;成员之间有明确分工;有的还形成等级.大雁分工合作,结队南飞,说明大雁营群体内有严格的等级制度,有首领,负责指挥、协调内部成员之间的关系,其他成员必须服从首领,这种行为属于社会行为.
【点睛】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动物行为的功能.
3.C
【解析】
【分析】
(1)显微镜的使用包括:取镜和安放、对光、观察等步骤,结合题意分析解答。
(2)显微镜的成像特点: 成放大的、倒立的物像。
视野中装片移动的方法:由于显微镜下成的像是倒立的像(相当于将物体水平旋转180度后的图像),所以物像移动的方向与玻片标本移动的方向是相反的。
可以理解为:若将物像移至视野中央,则物像位于哪一方,玻片
标本就移向哪一方。
【详解】
A、凹面镜对光线具有汇聚作用,外界光线较暗,应使用凹面镜或大光圈,A错误;
B、清洁物镜和目镜的镜头时,应用擦镜纸。
擦镜纸质软又不易掉毛,用擦镜纸擦拭镜头既可以清洁镜头,又可以避免损伤镜头和有少量的纤维留在镜头上,影响观察效果,B错误;
C、我们在显微镜下看到的物像是上下左右均颠倒的物像,所以我们移动玻片标本时,标本移动的方向正好与物像移动的方向相反。
物像位于视野中央偏左,要想把它移到视野中央,应该向左移动玻片标本,物像才向右移动移到视野中央,C正确;
D、镜筒下降时,眼睛应从侧面注视物镜,防止物镜镜头压碎玻片标本,D错误。
【点睛】
熟练掌握显微镜的操作使用方法是解题的关键。
4.A
【解析】
【分析】
1、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2、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无色透明没有叶绿体,是植物细胞;人的口腔上皮细胞是动物细胞。
【详解】
人体口腔上皮细胞和洋葱表皮细胞的基本结构都有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但洋葱表皮细胞还具有细胞壁、液泡,而人体口腔上皮细胞没有细胞壁、液泡。
故选:A
【点睛】
区别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和口腔上皮细胞的依据是口腔上皮细胞的内没有细胞壁、液泡,而
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有细胞壁、液泡,注意并不是所有植物细胞都有叶绿体,只有植物的绿色部分才有叶绿体。
5.B
【解析】
【分析】
传染病是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在生物之间传播的疾病。
病原体指能引起传染病的细菌、真菌、病毒和寄生虫等,传染病若能流行起来必须具备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三个环节,因此预防传染病的措施有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
【详解】
A、控制传染源指将传染源控制在流行的范围内,不让它传染到其他区域。
控制传染源的措施是隔离传染源(传染源包括病人、疑似病人或可能传染病的动物等)。
一旦发现尽快隔离,所以对医院的墙壁、地板、病床、门、水槽等都进行了特殊消毒不属于控制传染源,故A
不符合题意;
B、传播途径是指病原体从传染源到易感人群的传播过程。
切断传播途径就是采取一定的措施,阻断病原体从传染源转移到易感宿主的过程,从而防止疾病的发生。
所以对医院的墙壁、地板、病床、门、水槽等都进行了特殊消毒属于切断传播途径,故B符合题意;
C、人们进行的预防接种,就很好地起到了保护易感者的作用。
易感者也应注意不要与患病的人或动物接触;平时应积极参加体育运动,锻炼身体,增强抗病的能力,所以对医院的墙壁、地板、病床、门、水槽等都进行了特殊消毒不属于保护易感人群,故C不符合题意;
D、计划免疫是根据某些特定传染病的疫情监测和人群免疫状况分析,按照规定的免疫程序,有计划、有组织地利用疫苗进行免疫接种,以提高人群的免疫水平,预防、控制乃至最终消灭相应传染病的目的,所以对医院的墙壁、地板、病床、门、水槽等都进行了特殊消毒不属于计划免疫,故D不符合题意。
【点睛】
解题的关键是熟知传染病的预防措施。
6.C
【解析】
【分析】
根据植物的繁殖方式,我们一般把植物分成孢子植物和种子植物两大类。
其中孢子植物不结种子,但产生孢子,用孢子繁殖后代;种子植物是植物界中较高等的一个类群,包括裸子植
物和被子植物。
葫芦藓属于苔藓植物;肾蕨属于蕨类植物;油松属于裸子植物,据此解答【详解】
A、葫芦藓属于苔藓植物,产生孢子,属于孢子植物,不符合题意;
B、肾蕨属于蕨类植物,产生孢子,属于孢子植物,不符合题意;
C、向日葵属于种子植物,能产生种子,种子外面有果皮包被着,是种子植物中的被子植物。
符合题意。
D、油松也能产生种子,但种子外面无果皮包被着,裸露,属于裸子植物。
不符合题意
【点睛】
关键点:种子植物都结种子,用种子繁殖后代。
7.B
【解析】
【分析】
细胞分裂就是一个细胞分成两个细胞的过程,细胞分裂中最重要的变化是细胞核中染色体的变化。
【详解】
细胞分裂中最重要的变化是细胞核中染色体的变化,在细胞分裂的过程中,染色体复制加倍,随着分裂的进行,染色体分成完全相同的两份,分别进入两个新细胞中。
因此分裂产生的新细胞中的染色体与原细胞中的染色体相同。
故壁虎体细胞中有2n条染色体,其经过分裂后所产生的新细胞的染色体仍然是2n条。
【点睛】
此题重点考查了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
8.D
【解析】
【分析】
图中有4条食物链,分别是:①草→鼠→蛇→猫头鹰;②草→鼠→猫头鹰;③草→鸟→猫头鹰;④草→鸟→蛇→猫头鹰。
【详解】
在生态系统中,有害物质可以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不断积累,其浓度随着消费者级别的升
高而逐步增加,这种现象叫生物富集。
在该食物网中,猫头鹰的级别最高,体内有毒物质积累最多。
【点睛】
生物富集现象是考查的重点,复习时应注意。
9.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蝗虫的结构特征及发育特点,据此回答。
【详解】
A、蝗虫是常见的昆虫,头部有一对触角,触角具有触觉和嗅觉的作用;具有三对足和两对翅,运动能力较强。
A正确。
B、蝗虫的身体表面有坚硬的外骨骼,可以起到保护和支持内部的柔软器官,防止体内水分的蒸发.但外骨骼不能随着蝗虫身体的长大而长大,所以在蝗虫的生长发育过程中,有脱掉原来的外骨骼的现象,这就是蜕皮。
B正确。
C、蝗虫的幼虫期发育时间较短,食量较小;而成虫主要以禾本科农作物为食。
食量大,消化能力强,其危害最严重的时期是成虫时期。
C正确。
D、蝗虫的发育经过受精卵、幼虫、成虫三个时期的属于不完全变态发育。
D错误。
【点睛】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完全变态发育和不完全变态发育的特点.
10.B
【解析】
【分析】
两栖动物是指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成体既能生活在水中,也能生活在潮湿的陆地上,主要用肺呼吸,兼用皮肤呼吸。
【详解】
两栖动物幼体只可以在水中生活,用鳃呼吸;成体既可以在水中生活,也可以在陆地上生活,用肺呼吸,皮肤辅助呼吸功,所以其皮肤必须保持湿润,生活在潮湿的环境中,生殖和幼体
的发育离不开水。
而体温不恒定与离不开水是无关的。
【点睛】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明确两栖动物的特征。
11.A
【解析】
【分析】
(1)细菌和真菌的区别:
(2)病毒的结构非常简单,没有细胞结构,仅由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组成,不能独立生存,只有寄生在活细胞里才能进行生命活动。
一旦离开就会变成结晶体。
(3)图中①是病毒,②是细菌,③是酵母菌。
【详解】
A、①病毒不能独立生活,只能寄生在其他生物的活细胞内。
A正确;
B、②细菌细胞内无叶绿体,不能制造有机物,营养方式是异养,B错误;
C、③酵母菌是单细胞真菌,有细胞结构,C错误;
D、①病毒没有细胞结构,②细菌没有成形的细胞核,③酵母菌有成形的细胞核,D错误。
【点睛】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病毒、细菌、真菌的结构特点.
12.D
【分析】
染色体是细胞核中容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染色体包括DNA和蛋白质。
DNA是生物的主要遗传物质,一条DNA上有许许多多的基因,一个基因只是DNA上的一个片段,生物的各种性状都是分别有这些不同的基因控制的。
【详解】
A、能跳动的基因被称为“转座子”,因此“转座子”中含有遗传信息,A错误;
B、生物的性状是由基因控制的,“转座子”与生物的性状有关,B错误;
C、染色体由蛋白质和DNA组成,基因是DNA分子上的一个具有遗传信息的片段,DNA分子很长,基因有规律地排列在DNA分子上,每条DNA分子上有很多个基因,C错误;
D、由基因跳动引起的变异是可遗传的变异,D正确。
【点睛】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人体染色体的组成。
13.B
【解析】
【分析】
生物的性状由基因控制,基因有显性和隐性之分;当细胞内控制某种性状的一对基因都是显性或一个是显性、一个是隐性时,生物体表现出显性基因控制的性状;当控制某种性状的基因都是隐性时,隐性基因控制的性状才会表现出来。
【详解】
在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过程中,子代个体中出现了亲代没有的性状,新出现的性状一定是隐性性状,由一对隐性基因控制,亲代的性状是显性性状,亲代的基因组成是杂合的。
由资料可以看出亲代都是灰狼而子代出现了黑狼,因此黑狼是隐性性状。
如果用H和h分别表示显性基因和隐性基因,遗传图解如图:
【点睛】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基因的显性与隐性、性状的概念以及基因传递的途径。
【解析】
【分析】
(1)草履虫虽然只由一个细胞构成,但也能完成营养、呼吸、排泄、运动、生殖和调节等生命活动。
草履虫靠纤毛的摆动在水中旋转前进。
(2)蚯蚓呼吸的是空气中的氧气。
氧气先溶解在体壁的粘液里,然后渗透到体壁内的毛细血管中的血液里,血液中的二氧化碳也通过体壁排出体外。
因此蚯蚓是用湿润的体壁进行呼吸的。
(3)细胞核里含有染色体,染色体是容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因此观察酵母菌常用滴碘液的方法进行染色,便于观察细胞核。
(4)《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步骤:暗处理→部分遮光→光照→摘下叶片→酒精脱色→漂洗加碘→观察颜色。
实验要点:光合作用需要光、光合作用制造淀粉、碘遇到淀粉变蓝色。
关键是确定控制实验变量、设置对照实验。
【详解】
A、草履虫表膜上密密地长着近万根纤毛,靠纤毛的划动在水中旋转运动;在显微镜下观察草履虫时,为了便于观察,应限制草履虫的运动,常采用在培养液中放几丝棉花纤维的方法。
A错误。
B、蚯蚓呼吸的是空气中的氧气。
氧气先溶解在体壁的粘液里,然后渗透到体壁内的毛细血管中的血液里,血液中的二氧化碳也通过体壁排出体外。
因此蚯蚓是用湿润的体壁进行呼吸的。
B错误。
C、在显微镜下观察酵母菌,用碘液染色后,可以看到细胞核和淀粉粒。
C正确;
D、将植物放在黑暗处一昼夜的目的是消耗掉叶片中原有的淀粉。
D错误。
【点睛】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典型的生物学实验步骤以及对照实验的特点。
15.D
【解析】
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有二大方面,一是有利于或改善其它生物的生存环境;二是不利于或破坏其它生物的生存环境。
从目前看,大多活动都是破坏性的。
【详解】
A、自然资源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应合理开发利用,错误;
B、人类并不是不能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只能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错误;CD、保护自然资源,合理开发利用,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C错误;D正确。
【点睛】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人类活动对环境所造成的影响。
其中绝大部分是不利的。
平时注意多搜集相关的资料,了解人类活动对环境影响的原因以及危害,保护环境人人有责。
16.小肠小肠内表面有许多环形皱襞;小肠内表面有许多小肠绒毛;小肠绒毛内有丰富的毛细血管;成人小肠一般长5-6米;小肠内有多种消化液肺泡数目多呼吸肺泡外包绕着丰富的毛细血管;肺泡壁与毛细血管壁都只由层扁平的上皮细胞构成过滤(或“滤过”)重新吸收(或“重吸收”静脉(或“暗红色的”、“含氧较少的”)动脉(或“鲜红色的”、“含氧丰富的”)氧(或“氧气”、“O2”)二氧化碳(或“CO2"、“尿素”)阻挡病原体;杀菌;是人体第一道防线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非特异性免疫中起重要作用
【解析】
【分析】
图示中,甲系统为消化系统,乙系统为呼吸系统,丙是泌尿系统,识图分析作答。
【详解】
(1)人体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器官是小肠,这是因为小肠很长,长约5~6 m,小肠内具有肠液、胰液和胆汁等多种消化液;小肠内表面有许多环形皱襞,皱襞上有绒毛状的突起,叫做小肠绒毛,这大大增加了小肠的内表面积;小肠绒毛内有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绒毛壁、毛细血管壁、毛细淋巴管壁都是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的,有利于营养物质的吸收。
(2)乙系统即呼吸系统,其主要器官是肺,肺泡是肺的功能单位,肺泡外缠绕着丰富的毛细血管,肺泡壁、毛细血管壁都很薄,只有一层上皮细胞,这些特点有利于肺泡与血液之间进行气体交换。